回覆列表
  • 1 # 挑水砍柴

    1.嫡長子繼承或者叫家主制,也就是為了防止土地越分越小,只能一個兒子繼承,導致大量貴族慢慢淪為平民。

    2.教育的推廣:如孔子把貴族教育推廣給平民。

    3.統治者重農抑商。

    4.科舉取士可以從社會底層取士。

    5.古代社會分工不充分,沒幾種職業。

    6.文化:儒家:用之則仕,不用則隱。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陶淵明開荒南野。

  • 2 # 政經二把刀

    關於耕讀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把學稼學圃當作小人的事,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與孔子同時的依杖荷條的“丈人”則諷刺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孟子主張勞心勞力分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被孟子批判的農家學派許行則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後世形成兩種傳統,一種標榜“書香門第”,“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不起農業勞動,看不起勞動人民;一種提倡“耕讀傳家”,以耕讀為榮,敢於衝破儒家的傳統。

    南北朝以後出現的家教一類書多數都有耕讀結合的勸導。《顏氏家訓》提出“要當穡而食,桑麻而衣”。張履祥在《訓子語》裡說“讀而廢耕,飢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

    中國的耕讀文化孕育了眾多的農學家,產生了大量的古農書。中國的古農書,其數量之多,水平之高是其他國家少有的。古代的農書大都出自過耕讀生活的知識分子之手。他們熟悉古代典籍,有寫作能力,又參加農業生產,有農業生產知識,具備寫作農書的條件。

    中國歷史上動亂時期,反而出現較多的農書。因為在動亂時不少知識分子失去做官的機會,或不願在動亂時做官,於是在鄉間務農。其中有些人將自己的心得寫出來,就成了農書。

    中國的農耕文化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天地人相統一的宇宙觀和知行統一的知識論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古代的學者常常從農耕實踐中提煉哲學思想,《呂氏春秋·審時》:“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淮南子》:“上因天時,下盡地才,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穀蕃殖”。

    耕讀文化也影響了文學藝術。知識分子透過耕讀,接近生產實際,接近農民,寫出了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村生活、反映農民喜怒哀樂的作品。中國古代的田園詩就是耕讀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耕讀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它影響了中國農學、中國科學、中國哲學,使知識分子思想接近人民,養成務實的作風

  • 3 # 錚然jc

    古代耕讀文化的形成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科舉制度;其二是隱士文化。

    中國隋朝開始制定科舉制度,讀書人不論貧富尊卑皆可以透過科考晉身士大夫階層。學而優則士思想直接鼓勵了農民子弟的讀書熱。

    到了唐代,隱士文化又把隱居鄉間的才識之士擺上桌面,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可以透過推舉的方式進入廟堂。另一方面,一些厭惡了官場計程車大夫,告老歸田,又把讀書風氣回饋農耕社會。

  • 4 # 我們是關公

    耕讀文化的形成,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也就是地理情況、民族傳統、以及生存需要。

    我們可以看一下地圖,我們中國地處歐亞大陸的南端,面海,背靠高原與草原,地勢開闊平坦,平原、丘陵、山地、湖澤、江河交錯縱橫。這樣的地理環境和特點,為我們提供的安全環境、地質資源、以及物種資源。同時,從地理緯度上看,我們國家所處環境的溫度、溼度、雨水等氣候特徵,也都適宜於發展農業。

    我們中國,是以文化建國!聖賢文化和思想的傳承,是我們民族的本色和關鍵核心。我們歷代以來重視文化建設,整個社會形成了,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良好傳統和遵循!

    我們為什麼選擇耕讀?耕,代表了勞動、自食其力、樸素和節儉;讀,代表了文化、學習、鑽研、傳承和弘揚。耕讀文化,是一種自然和諧的宇宙人生觀的體現。自然耕種,代表了和諧、可持續,讀書學習,是不斷提升自己、修養自己、進行家國建設的根本保證!

    我們選擇耕讀文化,耕讀文化也成就了華人!

  • 5 # 說叔

    其實,田園之夢是農耕文明出現之後,一直衍生至今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狀態的渴望。孔明杜甫陶淵明鄭板橋等人都是此文化的青史留名者,於農耕中接觸當時的社會絕多大數人的生活,於農耕中尋求內心一份平靜。古時,農業為國本,知識分子或主動或被動植根於農桑,或應天下之變而出,或逆境中蟄伏求存,是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士農工商,士不以侍農事為恥,反而顯其高潔!基實,農的社會地位也並不低。在匠人和商賈之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農耕的社會生產體系,決定上層的文化形態,士耕於農田中, 對生活對社會有所感,文詩詞賦,自然少不了這些東西的出現。寫出的這些東西,在整個社會體系裡有巨大的接受度和共鳴,直到今天,一份田園之樂依舊是詩與遠方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直到四十年前的改革之前,中國文明的根基,始終是農。或者說,到今天,依舊是國家存在的命脈之一。躬耕于田園,再歌以詠志,是必然現象。

  • 6 # 錦繡未央61

    原始農業耕作主要為刀耕火種,商周開始用青銅,春秋時期出現鐵農具;戰國時期,鐵農具得到普遍推廣。

    春秋後期,牛耕出現,戰國普及。從此鐵牛犁耕成為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耕技術成熟。

  • 7 # 天人之學

    改變命運的一種途徑和方法。是一種迫切的需求。

    古人學而優則仕,故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世間何物是良圖,唯有科名救急符。

    試看人情翻手變,窗下可不用功夫?

    孟子曰:祿在食者,餒在耕者。

    以上是古人幾千年的共識,無論什麼人不管他有沒有文化,都認為讀書能改變命運。透過讀書讓自己命運變好,甚至改變家族的命運,就成為了最具有現實性可操作性的一種途徑和選擇。古代讀書人是很受尊重有地位。考取秀才就走了希望,中了舉人就吃皇糧。

    范仲淹作官前曾斷齏畫粥,貧苦力學。做了高官,卻拿朝廷俸祿買下義田,推仁廣義。

    呂蒙正(宋太宗977年丁丑科狀元)有這樣一幅聯語:

    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倖,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歷朝歷代的有聲望和美名的官員賢者,都有著深厚的學問做根基,十年寒窗換來紫袍金帶。光宗耀祖,改其門而換其戶,長其財而肥其家。他們富行其德,貴而不淫。流芳百世,蔭庇子孫。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也是讀書人的情懷。

  • 8 # 魅力大青島

    耕即從事農業勞動,耕因可以事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即讀書,讀書可以知書,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古代讀書人一邊辛勤工作,一邊刻苦學習,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耕與讀相結合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耕讀文化,耕讀不僅是指半工半讀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情懷,一種文化,一種價值追求。

    耕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可追溯之春秋戰國時期,耕讀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包含做人形式,信仰各個方面,步入工商文明的現代社會,雖然人們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變化,但對學習思考的追求不能鬆懈,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古人耕讀文化的精神,耕以養身,讀以明道,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做一個賢達的有知識,有情懷的現代公民

  • 9 # 十四阿哥郎春濤

    耕是生計,要吃飯,滿足最基本的生存。窮文富武,讀書屬靜,也不花什麼錢?大到考取功名鹹魚翻身,光宗耀祖。小可以明事理,會說話,幫人寫個字、算個賬。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實用靠譜的。

  • 10 # 若木小記

    引言

    “耕讀關係”的出現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指的是古代人民一邊耕種一邊讀書的半耕半讀的生活方式。由此漸漸的形成了耕讀結合、耕讀傳家的耕讀文化。那麼中國古代的耕讀文化是怎樣形成的呢?

    耕種生存,讀書發展

    中國古代的經濟是以農耕經濟為基本模式的,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農業是最重要的、從業人數最多的行業。一個人能夠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自己穿衣吃飯的問題。種糧、養蠶、植桑等農作方式恰好能滿足這一點。

    不僅如此,在古代“士農工商”的地位等級中,農民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農本思想也是歷代統治者治國的基本方略。所以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人們最直接的就是從事以耕種為主的農業。

    雖然農業能夠保證自己的生存,但要想透過農業來發展自己,那是很困難的。怎麼辦呢?讀書成了當時人們追求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學而優則仕”,歷朝歷代都是透過才能和品德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讀書入仕後,人們能夠獲得更好的待遇和更高的社會地位。

    所以古代人民普遍以“耕種謀生存”,以“讀書謀發展”,慢慢的形成了耕讀文化。

    礙於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

    古代中國農業生產水平低下,耕作方式十分原始,產量不高。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採取的精耕細作的耕種模式,這就導致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全家出動。耕田、除草、捉蟲、施肥、鬆土等這些農活都等著人來做。

    所以當時的人們雖然想讀書,但是白天卻沒有時間去讀,只能在夜晚就著油燈,熬油點亮的來攻讀。有的人家貧困,買不起燈油,就只有透過別的方法,如: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

    正是礙於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低下,使得家庭裡的任何人不得不參與農事。很少有人能夠獨立於農事之外,專心讀書。隨著發展,就形成了所謂的“耕讀文化”。

    讀書學理,實踐於耕

    耕種和讀書兩者並不是矛盾的存在。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書學的是理論上的知識,而耕種則是將書中的知識應用於實踐之中。

    隱士進行耕讀生活,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激發靈感;官員進行耕讀生活,不僅將先賢的教誨融入農業生產,教導農事,而且可以用農事來檢驗自己的施政方式是否妥當;農主進行耕讀生活,不僅可以透過讀書入仕,而且可以透過讀書改良品種,發明機械,提高效率。

    若木語

    耕讀方式是一種十分合理的既勞作又學習的生活方式,透過這種方式,我們的體能得到了增強、知識得到了充實、心靈得到了錘鍊。由耕讀方式形成的耕讀文化透過傳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

  • 11 # 陳騰龍

    跟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有直接關係!

  • 12 #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A

    由於地理原因,中國屬於內陸主要是農耕文明,小農經濟。

  • 13 # 守絀田園

    先是根據生產生活的需求而形成。後是根據維護皇權統治而形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在家待著母親身體還有病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