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影解說

    紙上談兵,讀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南韓,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絡,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訊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訊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 2 # 許家那個人

    “紙上談兵”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它的意思是隻知道空談理論,不知道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

    它的典故是這樣: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有一子名叫趙括,自幼熟讀兵法,有的時候他的父親在謀略上都比不上他,所以自認為自己天下第一。秦國攻打趙國時,趙王認為趙括很有本事,便讓領兵出征。結果他去後,一直按著兵書上操作,沒有根據現實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部署。秦國名將白起故意先佯裝打敗仗,引誘趙括上鉤,沒有想到他不知是計,還以為自己很厲害,結果中了埋伏,造成大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趙括準備突圍卻被,秦軍萬箭射死,首將一死,大軍全軍覆沒。

    透過這個典故,我們應該有所啟示:不管做任何事情,不能眼高手低,也就是說光有理論而忽視實際情況。要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不然只能是害人害己。物質決定意識,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紙上談兵就是沒有從實際情況考慮,結果只能是失敗,而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把兵法結合實際情況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 3 # 遊子dream

    成語紙上談兵想必世人早就耳熟能詳,然而對於它的典故或許就鮮為人知了。

    話說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一小兒名為趙括,自幼熟讀兵書,沒事還會與父親切磋幾句,總能佔據上風。儘管如此,趙奢對其不免有些擔心,因為打仗不光憑書上的兵法,關鍵要靠臨陣應變能力,他覺得兒子趙括過於依賴兵書,沒有實戰經驗,將來不上戰場還好,一旦被派用兵,必敗無疑。後來趙奢去世,秦國派將軍白起進犯趙國,當時趙王命老將廉頗為帥加以阻擋,廉頗雖老,可志在千里,他運籌帷幄,採用拖延戰術,令秦軍糧草殆盡,自動撤退。白起見勢,想了一招反間計,命士兵在趙營喊話,說廉頗已老,懼怕出戰,不久必敗,還是派趙括當統帥。很快這話傳到趙王耳裡,趙王果真派了趙括出戰,雖然遭到多人的勸阻,可趙王決心已定,不日趙括便去軍營替換了廉頗。他改變廉頗的策略,完全照搬兵書,一步步跳進白起設計的陷阱裡。終於在對戰中被亂箭射死,幾十萬士兵所剩無幾,知道大帥已死,紛紛丟械投降,自此趙國一蹶不振,再無翻身之日。

    此為紙上談兵的由來。從中我們可以學到,人要實事求是,不切實際的空談註定無法獲得好的結果。

  • 4 # 老蘇93956

    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為將用兵之道,必需理論實踐相結合,孔明揮淚斬馬謖,馬謖因死背書本,不靈活運用,致街亭失守,自己也丟了性命。

    文革時期,"四人幫"橫行,大刮共產風,於是便有了養豬大過牛,糧食畝產5000斤的紙上談兵似的空話。

  • 5 # 鄉間農夫俊哥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指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我後文故事就不多說,前面有十幾位作者寫的都是一樣故事。

    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但戰國時期沒有發明紙張,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縑帛上。這個成語很可能是後人根據這個故事總結的。

  • 6 # 俞州夢中人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說明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性。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的是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打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出口成章,對於軍有不凡的瞭解,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趙括變的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他的父親趙奢卻甚是擔憂,認為自己的兒子只是空有理論,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也就罷了,如果用他為將,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秦國知道拖下去對自己不利,於是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訊息,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婚四十多萬趙軍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而亡。

  • 7 # 故事一籮筐603

    前些年,在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耕種的農民經常發現累累白骨。後經專家考證,此為戰國長平之戰被白起坑殺的趙軍遺骨。紙上談兵的故事就與這場戰役有關。初,趙將廉頗堅守不出,消耗敵軍,無懈可擊。後,秦用反間計,使趙王棄老將廉頗而用飽讀兵書、誇誇其談的趙括。趙括年輕氣盛,投趙王速勝之好,換將出擊,示弱於秦。秦佯敗誘敵離陣,遂分割圍殲。

    此戰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六國的程序,同時也留下了趙括紙上談兵的千古名談。

  • 8 # 蘭蘭手抄筆記館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一名叫趙括的將領飽讀兵法古書,沒有實戰經驗,在一次用兵打仗中,脫離實際,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

    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

    後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也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自退。

    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於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

    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餘萬全部被俘,後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 9 # 華軍abc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我的回答是:

    “紙上談兵”最早語出著名古典小說《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其作為成語的典故故事卻是: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誇誇其談,要有實戰的經驗。我記得自己輔導孩子做小學數學作業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數學題問:“要在路邊栽樹,路長10米,每1米栽一棵,可栽幾棵?”。我給孩子誇誇其談,講了許多除法運算的道理,最後列出了這道題的算式:10÷1=10(棵)。孩子把算題結果交給老師評判,老師卻打了紅“x”,同時也給孩子講了道理:原來10米長的路兩端都是要栽樹的。聽了孩子的講述,我突然也有了自己只會“紙上談兵”的感覺了,慚愧之餘,我便鑽研起了小學數學,後來給孩子輔導再沒有了這種現象。

  • 10 # 楂楂紅

    “紙上談兵”這個故事由來己久,眾所周知趙括是個只會說大話,卻把兵帶入深溝的罪人,成為千古笑談。孰不知,趙括失利有他的難處。

    趙括,兵法理論,口頭語言表達可算一流,得到趙王的認可,讓他代替名將廉頗統帥三軍,與秦軍決一死戰。誰知秦王使詐,暗中派名將白起與之對壘。但趙括並沒慫,指揮將士東擋西殺。苦於戰鬥力有限,向友軍求援,友軍卻作壁上觀,“坐山觀虎鬥”。無奈,趙括身先士卒,勇猛如虎,盡力拚殺,做到了一個主帥應做的一切,卻無力迴天,難逃帥死兵滅之劫。

    總之,無論過程如何曲折動人,但結果卻蓋棺定論,由其是戰爭——勝王敗冦。趙括落下後世的“說大話達人”稱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媳看孩子,讓婆婆去打工,工資卻要如數交給兒媳,這樣做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