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武魁
-
2 # 王道正道
不矛盾!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
之所以有,是因為無的存在,有生於無,無生於有,有無相生,有無是相互生在一起的。所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易經》太極生兩儀,為何不是太極分兩儀,就是這個道理,陰陽是生在一起的,分不開的。所以有無也是生在一起的。
世界萬物都有兩面,有正面就有反面,有長有短,有善有惡。
人由道(自然)而生,“天道執行,陰陽消長,福禍相依,善惡並存,”順其自然之規律,方能長且久者!
-
3 # 漢字谷主
《道德經》中,有與無相對,“有無相生”與“無中生月”,不但不矛盾,反而相輔相承。
無名,天地之始;(始,女懷胎(胎兒在腹中,天地有“身孕”),天地之孕,天地之胎)
有名,萬物之母。(子從母體出:有!萬物之母)
華人的“無和有”,與西方人的“無和有”,理解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就拿繪畫來說,西方人理解無就是沒有、0,所以西畫必需把畫布畫滿,不能留白,不然會被認為沒完成。而中國的國畫,就有大量的留白,華人的無,並不完全是沒有、0,無也可能是未知、不瞭解的東西,如果無被認知到,就成了有,就可以命名。
道生無,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道”以“名”現,“名”生“無名”,“無名” ,生“有名”,無中生有。而有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有,萬物之母。
故,恆無慾,以觀其眇(妙);(眇,少目,心無念,無慾,可見其所不見!)
恆有欲,以觀其徼。 (心起念,有欲,可看其有所邊界)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道,道可,道非,一環套一環可螺旋式上升,不斷變化!)
現在從“無、有、玄”字的產生來理解:
【無】
【無】在藍天下,站著一個人,人頭之上,直到上天,空空的什麼都沒有。
兀字,指人頭,將人頭兀與天相連,就拼出了無字。
無字就是:人頭兀上連天一指無上,天無上,天空無,兀上天無。
【有】
《說文解字》: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聲。凡有之屬皆從有。
即說:有,不合理的持有。《春秋傳》上說:“日、月有吞食它們的日食、月食現象。
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月亮擋住了太陽的光線,形成日食
【有】字就象太陽有手抓著月亮吃掉。手字圖形和月字圖形拼在一起,就造出了有字
從日月食的自然現象來理解有字,可以說:有,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動態的過程,如同日食,日中有月,月中有日,從無月到有月,再從有月到無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玄】字
玄,倒吊的絲線,特點象彈簧,一圈一圈的,螺旋狀,本身不是指顏色,顏色只是引伸義,指初生絲的素色
其中【么】字,初生絲,很細、很弱、無力、易斷,幼兒的幼字,帶有這類意思
瞭解了字義,再來理解《道德經》中的玄之又玄,可能好理解多了,中華文化哲學思維可以濃縮成“無中生有,一分為二,對立統一”。這也是現代每個華人無法脫離的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的發展規律就很這絲一樣一層層螺旋向上發展。
《道德經》中的”玄”“玄之又玄”,與“有無相生、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無中生有…”迴圈發展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也是樸實的辯證唯物哲學思想。
想更好的讀懂《道德經》,必須理解關鍵字的本義,這樣中學生也可以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了。
回覆列表
這並不矛盾,按辯證法是無限迴圈的意義。自然規律的確如此,正如春夏秋冬的無限迴圈,冬盡而春至,月復月,年復年,以至無窮。老子講得是天地存在具有更廣義的自然無限迴圈。這種迴圈是合乎現代辯證法的,但不是西方唯心主義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但唯物主義辯證法基於物質運動,自然科學還沒有這種無限迴圈的物質運動。正如馬克思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