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際咖啡

    只是因為家裡有一群寵著他的家長,讓孩子變的越來越任性。好方法:家長孩子都應該去正規的早教中心學習學習,讓家長孩子一起都找出自己的問題,改掉壞毛病​

  • 2 # 星麻

    寶寶這種情況是典型的“在家像條龍,出門是條蟲”,一般這種 性格 的孩子,應該是與外界接觸的不多,造成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而且在家應該是所有人疼愛的焦點,在家是小公主,小王子,所有人都寵愛,讓著他,所以他在家願意表現,也很大方。可是到了外面,面對陌生的壞境,陌生的叔叔阿姨,不一定會像家人那樣寵他讓他,他會覺得有反差,不適應,焦慮,因此就在外面就顯得膽子小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比如公園,小區院子,商場等,讓孩子接觸不同的陌生環境和陌生的人,鍛鍊孩子的 交往能力 。也可以鼓勵孩子開口表示自己的需要。

  • 3 # 伊寧玄雪

    3歲左右的孩子也會有段時間的叛逆期,這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在家裡出現的摔東西、砸人等這些發脾氣的壞習慣,我們大人要做到零容忍,不要覺得他小,就無所謂。當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告訴他這是不對的,媽媽看到你這樣做很不高興,很傷心,讓他自己體會這種行為帶來的傷害。

    至於出門怕生,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比較自來熟,不認生,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都不怕;但有的孩子就是膽小,缺乏安全感。這種情況就需要父母當孩子出現膽小怕生的時候,不要硬逼著孩子叫人打招呼,因為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父母的保護,諒解,告訴他爸爸媽媽在,你不用害怕,回家了以後和孩子說爸爸媽媽在你身邊會保護你,叔叔阿姨也是喜歡寶寶的,下次見到可以和叔叔阿姨打個招呼嘛,慢慢的,一次次的引導,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怎麼樣怎麼樣。

  • 4 # C咖啡豆子

    幼兒大都會出現一個特別依戀親人的階段,並表現得非常任性霸道。

    幼兒在1歲前由於缺乏“客體永久性”概念,會誤以為事物消失了就是不存在了,看到父母離開就以為再也見不到了,因此表現出非常焦慮。 此外,受“自我中心”心理的影響,學齡前幼兒往往傾向於從自己的需要和立場考慮問題,常體會不到他人的需要,往往表現得非常任性。 幼兒的任性、不通情達理和家長的撫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過分嬌慣、遷就孩子,往往會強化幼兒的利己心理,從而難以形成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的習慣。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從“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心理歷程。

    學齡前階段的寶寶,往往表現出“自私”、“任性”和“不講理”。 任性心理作為寶寶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家長應給予充分尊重和理解。如3歲寶寶非要有和別的小朋友一樣的玩具,離開媽媽會哭鬧,都是寶寶心理發展中“自我中心”和“依戀”心理所決定的。因此,家長在此階段不應簡單地否定、批評寶寶。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藉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寶寶明白,每個大人都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當這些事情和寶寶的需要有衝突時,寶寶應當學會諒解。 寶寶經常會提出一些在大人看來不合情理的要求,如果寶寶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長應履行職責,滿足寶寶的需要。如果寶寶提出的要求不太合理,家長可暫時採取“冷處理”,大多數寶寶最終會放棄要求。

    有的家長認為寶寶太小不懂事,對寶寶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從來不願說“不”,有的家長經常會在孩子的哭鬧之下,放棄自己的立場,結果更加助長了寶寶的任性。

    因此,家長在拒絕寶寶要求的時候,應耐心告訴寶寶自己的想法,並讓他理解,爸爸媽媽很不喜歡寶寶用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使寶寶逐漸學會講道理。 兩歲的寶寶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這階段寶寶自我意識增長很快,表現是愛說“不”,“很不聽話”。

    其實如果寶寶以前比較懂道理的話,這時就要耐心一些,對他講點策略,平時他愛說“不”,那你就讓他做什麼事時,讓他選擇你認為可以的幾種中的一種,這樣他就不能說“不”了,還有平時也可以正話反說,以達到你的目的。平時多和他講道理。

    小孩要有限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限制的小孩是不幸福的。什麼事你如果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不管他怎麼鬧怎麼哭,都不行。幾次以後他知道鬧沒用也就不鬧了。

    對於在大街上哭,那是他認為你沒辦法,為了面子等會依他。下次碰到這種情況,他想要東西哭鬧,你如果能抱動他,就硬抱起來就走,同時告訴他,鬧也沒用。如果他讓你抱你不抱哭鬧,你認為不是累是故意鬧(要確定,因為有時小孩真的是累),那你就在附近坐下,告訴他“說不抱就不抱,因為你不累,只是想要抱,媽媽抱不動,你不走,我也不走,那咱們就坐下來休息,反正不抱,什麼時候你認為我們可以走了再走”。

    在外面管理小孩,千萬不能覺得不好意思,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你說是你小孩講理幸福重要,還是讓不認識的人不看笑話重要? 對於小孩要永遠和氣,態度要堅決,什麼事都心平氣和的說,他不該做什麼事,什麼事不對,都需要告訴他。因為他們在沒告訴之前是不知道的。

    要“告訴”,不是“訓”,不是“罵”,也不是“打”。要有規矩,哪些規矩犯了結果怎樣要事先講好,然後大人小孩都按規矩辦,不是大人懲罰小孩,是大人協助小孩強化按規矩辦事,小孩自己要承擔他選擇做措施的後果,要對自己行為負責。

  • 5 # 瓶萍說事兒

    這個問題應該從父母身上找原因,孩子是父母的縮影,父母的壞習慣他都能真真切切看在眼裡,然後進行模仿。

    比如摔東西,大人是否在他面前摔過東西,爭吵過?孩子不會用語音表達,所以有時只能用摔東西來表現自己的憤怒。

    出門膽小,大人是否經常逗孩子,嚇孩子,威脅孩子?比如你在不挺聽話,我開門讓壞人進來把你抱走……

    所以大人需要先從自身做出改變。首先自己不摔東西,並且在孩子摔東西的時候告訴他摔東西是錯誤的,摔東西傷到別人也會很痛。如果你不高興了,可以說出來,你得說話,告訴我們!否則我們不明白你的意思,你摔東西也沒用的。讓孩子學會溝通,把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這個過程父母需要耐心傾聽,不能責備孩子或者干擾孩子,不然他會更急躁!

    對於出去膽小這件事,需要我們大人經常領孩子出去開闊眼界。而且也不能急於求成。膽小不是壞事啊,總比那些熊孩子到處惹禍好多了。你可以跟他溝通問他害怕什麼,不用害怕等等,多安慰孩子。而且孩子上幼兒園後會慢慢變得開朗,大人不能著急。還有好多孩子小時候膽小,大了膽大的呢……孩子的性格隨著他所處的環境一直在變,我們不必過於擔心。但儘量少逗孩子,嚇唬孩子,就說咱們小時候有幾個不是嚇大的,所以有時膽小害怕。所以老嚇唬孩子就成了童年陰影了。

  • 6 # 淚灑沙漠不開花

    2歲的孩子也開始有個人意識,比如他想要什麼,不喜歡什麼。在家的的一些反常行為應該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關愛。既使是幼兒,做父母的不僅對他給予足夠的重視,也應表現出平等對待,甚至是尊重,對他的過激行為做恰當指正並引導,切不可高高在上,打罵嚇唬。對在外的膽小表現,父母可適時疏導,幫助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家長切記不能說“你看人家孩子如何如何,看看你這麼不聽話”,這樣的話最傷孩子,傷害有可能是終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句子曼妙了你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