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陽諸葛亮

    1、相親

    這是男女雙方進行婚姻交往的開端。過去,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禮教束縛下,青年男女在未婚時期是不能隨意交往的,加上當時門戶之見,要聯姻自然是件十分困難的事。而現在是透過媒人(古時候的說法,今稱“介紹人”)介紹,女方去男方家看一下,(也有男方去女方家的,但是小見)基本上就可以定下來(說直了就是兩個人見個面,兩人感覺怎樣,好就定下來了)。

    這裡面介紹人不僅起“穿針引線”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婚姻見證人的職能,不僅是過去還是今天是完全必要的。

    2、定婚

    婚禮中關鍵的儀禮,也是男女雙方怕對方廢婚所採取的一項有效措施,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領“結婚證”。過去訂婚了就說人生的婚事成功的百分只九十,現在訂婚的禮節是男方確定好日子(當然要請會日子的人看一下)通知介紹人和女方家說一下,另外男方家就開始準備定金錢及“包公 ”(現在就是一斤白糖和紅棗)還有人情肉(人情肉和“包公 ”的多小就要介紹人去問女方家家長)還有男方家要請男方的親戚和村上領導,訂婚當天男方家要擺酒席招待。

    3、送“日子 ”

    首先由男家初定吉日,託媒人去女家協商確定結婚日期後,再請媒人去送“日子”,俗稱“報日”,在用紅紙折成的長方形信封上書寫“預報喜期”四字,信封內寫結婚的日期,並按女方提供的禮單,購置好需要的聘禮,(現在的聘禮是禮金錢還有喜糖)隨同送去,聘禮忌放褲料,他們認為褲是不潔之物,把褲稱“下衣”,放褲是辱其一族。女方家長辦酒席招待媒人,含酬謝之意。

    4、啟媒

    這是男女雙方在結婚前求助於媒人的一種舉動。新郎要帶紅包一個(現在鄉下是400的樣子)和肉三斤(舊時是肉三斤,紅封一對,布料、襪子、手巾等物,)結婚前一天下午到媒人家,請媒人到男家吃晚飯,辦一桌豐盛的酒席款待,媒人坐上首,男方長輩“陪媒”,表示對媒人的尊重和感謝。女方也要啟媒,除上述禮物外,還要加放布鞋,酬謝他在聯姻過程中跑破了鞋。

    5、發嫁

    (新娘在出嫁前要“開面”用芋麻把臉部的絨毛卷去,有的還要把眉毛揪去一部分,以區別已婚與未婚這是舊時的做法,現在不流行這了)。先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和直系親屬要給新娘“鋪箱”。在新娘的衣箱四角及中央放墊箱錢,錢數要成雙,衣箱放滿布料後,上面放鞋子、襪子、手巾等物,到婆家後,新娘要請婆婆開箱清點,看新娘的“打發”,看後,將衣箱鎖好,鎖匙交新娘保管。同時將新媳婦準備在衣箱內的鞋子手巾等物帶走。並放紅包一個叫開箱包封。

    6、迎娶

    是新郎往女家迎接新娘的儀式,是婚禮的重要過程。當天男方用五擔席槓,抬豬、羊、鵝、魚、雞送去女家,俗稱五牲大槓,,沒有的折成現金。這是較為體面的過禮,五牲大槓都要塗紅,以示吉利。同時帶上一席專供女家祭祀用的祭菜。到女家後,禮物要讓女方家長過目後才撤去,這時女方家長備簡易酒席招待抬槓者。抬槓者回來時,同時將新娘的嫁妝抬走。如人數不夠,女家還要另請禮夫抬送,每人一個包封。挑腳盆馬桶的禮夫的包封要“重”一點。

    農村結婚習俗

    7、拜堂

    新娘男家後,由伴娘扶新娘到新房坐一坐,叫“落房”。拜堂時有禮生喊禮讀文,俗稱“廟見禮”,新郎新娘向先祖叩頭,向翁姑大人和高親月老瞌頭後,然後夫妻雙雙交拜。最後還要向親朋戚友及其他長輩瞌頭按輩份大小依次相見,俗稱“見禮”。

    8、宴賓客

    尊席是婚禮中不容忽視的工作,由於幾千年的排輩觀念的影響,特別是高親十分注重自己坐席的位置。如弄的不好,有可能導致不歡而散,甚至親戚不和,新房內擺一桌酒席是吃團圓飯。新郎新娘對面而坐,陪客系雙方的好友,新郎新娘各執一隻雞腿,咬後又互相交換咬一口,表示互敬互愛。廳堂擺酒席分兩行,進門右邊為大,左邊次之。上首分一三、二四四個座位,右一為女方高親,右三為母長作陪;左二為月老(媒人)左四為族人作陪。

    9、鬧新房

    鬧新房花樣較多,也很熱鬧,有的唱坐場戲,不化裝,由樂隊演奏,邊打邊唱,唱“劉海砍樵”,“七姐下凡”,“十月懷胎”等戀愛、成婚的古裝戲,吃攀花糖。除此,還有將新郎父母喊到新房內,“背衣,戴斗笠,打鞋爻,吹火筒,抹黑塗紅”,這些陋習,現在已開始絕跡了。

    10、回門

    結婚後的第一天是“回門”日,新郎要置辦衣料、糖果、魚、肉等類禮品,陪新娘回孃家。高親也隨同回家,新娘回門,孃家要辦回門酒,新郎坐上首,是新郎在岳家一生中最受尊重的一次。

    11、會親

    是男女雙方親屬全面相識的一種有效形式,其意是開始走破,有利今後往來。由男女雙方舉辦會親酒。

    12、滿月茶

    結婚滿一個月後的第一天,女家準備地掃把一個,茶葉一斤,(掃把表示新娘勤勞愛衛生,茶葉一斤,表示青茶綠水象徵新娘熱情好客,)以及糖果魚肉等禮品,派人送去男家,男家要回“籃子”,俗稱“回禮”。

  • 2 # 寬城地出溜

    1、定親:通常由男方請媒人提媒,備禮傳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後,將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簡應允,名為允帖,視為正式定親。

    2、擇吉:即男方向女方請求婚期。先請陰陽先生算出吉日,忌單日、晦日,尚雙月雙日,以花朝節和臘八節的日子最多。選好後,用紅紙寫上喜日,備禮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無異議,雙方著手各項婚事的準備。

    3、備婚:男方修建新房,裝飾室內,女方購置嫁妝。嫁妝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櫃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興旺之意;半嫁則各樣兩套,象徵成雙成對。中等人家多置全嫁,農戶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妝,極盡奢華。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備大禮送至女方家中,內有大肉、雞、鵝、衣物等。

    4、迎娶:迎親的時間均在凌晨或清晨,迎親時,男方備彩轎至女家接親。

    5、成親: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後對拜。拜畢,新郎揭去新娘褡頭布。隨之擺席,大宴賓客。席上,新郎、新娘要按親近、輩份等一定次序,逐個向每位在座賓客雙雙敬酒。

    6、鬧房:通常在婚禮的晚上進行,有的延續數日。鬧房時,“三天無老少”,允許長輩、平輩、小輩親朋和賓客嬉鬧,皆無禁忌。年青人鬧房最為活躍,多出些稀奇古怪的難題和遊戲讓新人回答或完成,引人發笑,以此捉弄新人,而新人無特殊原因不得拒絕回答。

  • 3 # 舍知堂

    農村的婚禮婚俗各地也各不相同,有句話叫“十里不同俗”,這裡我只說一下魯西南農村的婚俗。

    在魯西南農村,姑娘出嫁有坐轎車的,有坐馬車的,也有坐花轎的,有穿婆家給準備的“涮鍋棉褲涮鍋襖”的,有穿禮服的,也有穿婚紗的,但無論坐什麼穿什麼,通常的禮俗都是女方準備好隨身帶的麵條、錢串(從此兩家就有了扯不斷的牽連),蒸好的棗山、發糕(預示著嫁過去之後要發家,兩家一起發)。

    新娘穿戴整齊打扮好在房間等著新郎叫門,新郎叫門得給紅包,一般第一次叫門是叫不開的,無論你給的紅包大小,至少得叫兩次門才給開,為了展現女性的矜持和金貴,得拿捏一下。

    新郎叫開門之後,新娘得倒穿著父親的鞋,由父親攙扶著交給新郎,新郎抱起新娘上轎子,新娘再開心也要流下幾滴淚,一是說得給孃家留金豆子,二是表現對孃家對父母對故鄉的戀戀不捨。

    新娘上車之後還要有抱雞的童子,挎著盛雞的籃子和送新娘的人一起在鞭炮齊鳴中上車,往婆家去的路上遇到井和磨之類的還要放炮辟邪,有的還要在路口貼上青龍、白虎等。

  • 4 # 葉泉琞

    在安徽合肥地區,在婚禮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習俗。在結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請族中各人,然後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長輩,拜畢,以新郎為首的迎親隊伍便會響著鑼鼓,向新娘家進發。

    迎親隊伍到達女家門前,女家照例緊閉大門,要新郎大放鞭炮,稱"催門炮",婦女家親友便向新郎索取"啟門錢",即開門賞錢,再向新郎再三請求,新郎才會隨他們進屋內。

    當夜女家會設盛宴招待新郎,與親友共飲。在舉宴之前,新郎要先叩頭拜見賓客,同時還要拜見女家長者,叩頭吉計其數,當晚新郎會宿於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禮吉日),新郎的迎親隨從在女家門前大放鞭炮,稱為"催妝",新娘整妝完畢,便會與新郎一起出發往男家。

    在出門時,新娘會放聲大哭,表示不願離開父母,家人亦會大哭表示惜別。在啼哭聲中,新郎的兄弟或至親送她先行,稱之"送親"。

    新人來到男家門前,男家會請兩位兒女雙全的婦人,將新郎和新娘的鞋對換,因為"鞋"與"偕"同音,故此舉有"白頭偕老"的象徵。 新郎進男家門時,親友會口唸吉祥語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紅棗之類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後進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儀,則與其他地區大同小異。

  • 5 # 巴爾魯克種羊

    一.傳統農村結婚習俗

    1.相親

    這是男女雙方進行婚姻交往的開端。過去,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禮教束縛下,青年男女在未婚時期是不能隨意交往的,加上當時門戶之見,要聯姻自然是件十分困難的事。而現在是透過媒人(古時候的說法,今稱“介紹人”)介紹,女方去男方家看一下,(也有男方去女方家的,但是小見)基本上就可以定下來(說直了就是兩個人見個面,兩人感覺怎樣,好就定下來了)。

    2.定婚

    婚禮中關鍵的儀禮,也是男女雙方怕對方廢婚所採取的一項有效措施,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領“結婚證”。過去訂婚了就說人生的婚事成功的百分只九十,現在訂婚的禮節是男方確定好日子(當然要請會日子的人看一下)通知介紹人和女方家說一下,另外男方家就開始準備定金錢及“包公 ”(現在就是一斤白糖和紅棗)還有人情肉(人情肉和“包公 ”的多小就要介紹人去問女方家家長)還有男方家要請男方的親戚和村上領導,訂婚當天男方家要擺酒席招待。

    3.送“日子 ”

    首先由男家初定吉日,託媒人去女家協商確定結婚日期後,再請媒人去送“日子”,俗稱“報日”,在用紅紙折成的長方形信封上書寫“預報喜期”四字,信封內寫結婚的日期,並按女方提供的禮單,購置好需要的聘禮,(現在的聘禮是禮金錢還有喜糖)隨同送去,聘禮忌放褲料,他們認為褲是不潔之物,把褲稱“下衣”,放褲是辱其一族。女方家長辦酒席招待媒人,含酬謝之意。

    4.啟媒

    這是男女雙方在結婚前求助於媒人的一種舉動。新郎要帶紅包一個(現在鄉下是400的樣子)和肉三斤(舊時是肉三斤,紅封一對,布料、襪子、手巾等物,)結婚前一天下午到媒人家,請媒人到男家吃晚飯,辦一桌豐盛的酒席款待,媒人坐上首,男方長輩“陪媒”,表示對媒人的尊重和感謝。女方也要啟媒,除上述禮物外,還要加放布鞋,酬謝他在聯姻過程中跑破了鞋。

    5.發嫁

    (新娘在出嫁前要“開面”用芋麻把臉部的絨毛卷去,有的還要把眉毛揪去一部分,以區別已婚與未婚這是舊時的做法,現在不流行這了)。先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和直系親屬要給新娘“鋪箱”。在新娘的衣箱四角及中央放墊箱錢,錢數要成雙,衣箱放滿布料後,上面放鞋子、襪子、手巾等物,到婆家後,新娘要請婆婆開箱清點,看新娘的“打發”,看後,將衣箱鎖好,鎖匙交新娘保管。同時將新媳婦準備在衣箱內的鞋子手巾等物帶走。並放紅包一個叫開箱包封。

    6.迎娶

    是新郎往女家迎接新娘的儀式,是婚禮的重要過程。當天男方用五擔席槓,抬豬、羊、鵝、魚、雞送去女家,俗稱五牲大槓,,沒有的折成現金。這是較為體面的過禮,五牲大槓都要塗紅,以示吉利。同時帶上一席專供女家祭祀用的祭菜。到女家後,禮物要讓女方家長過目後才撤去,這時女方家長備簡易酒席招待抬槓者。抬槓者回來時,同時將新娘的嫁妝抬走。如人數不夠,女家還要另請禮夫抬送,每人一個包封。挑腳盆馬桶的禮夫的包封要“重”一點。

    7.拜堂

    新娘男家後,由伴娘扶新娘到新房坐一坐,叫“落房”。拜堂時有禮生喊禮讀文,俗稱“廟見禮”,新郎新娘向先祖叩頭,向翁姑大人和高親月老瞌頭後,然後夫妻雙雙交拜。最後還要向親朋戚友及其他長輩瞌頭按輩份大小依次相見,俗稱“見禮”。

    拜堂

    8.宴賓客

    尊席是婚禮中不容忽視的工作,由於幾千年的排輩觀念的影響,特別是高親十分注重自己坐席的位置。如弄的不好,有可能導致不歡而散,甚至親戚不和,新房內擺一桌酒席是吃團圓飯。新郎新娘對面而坐,陪客系雙方的好友,新郎新娘各執一隻雞腿,咬後又互相交換咬一口,表示互敬互愛。廳堂擺酒席分兩行,進門右邊為大,左邊次之。上首分一三、二四四個座位,右一為女方高親,右三為母長作陪;左二為月老(媒人)左四為族人作陪。

    9.鬧新房

    鬧新房花樣較多,也很熱鬧,有的唱坐場戲,不化裝,由樂隊演奏,邊打邊唱,唱“劉海砍樵”,“七姐下凡”,“十月懷胎”等戀愛、成婚的古裝戲,吃攀花糖。除此,還有將新郎父母喊到新房內,“背衣,戴斗笠,打鞋爻,吹火筒,抹黑塗紅”,這些陋習,現在已開始絕跡了。

    10.回門

    結婚後的第一天是“回門”日,新郎要置辦衣料、糖果、魚、肉等類禮品,陪新娘回孃家。高親也隨同回家,新娘回門,孃家要辦回門酒,新郎坐上首,是新郎在岳家一生中最受尊重的一次。

    11.會親

    是男女雙方親屬全面相識的一種有效形式,其意是開始走破,有利今後往來。由男女雙方舉辦會親酒。

    12.滿月茶

    結婚滿一個月後的第一天,女家準備地掃把一個,茶葉一斤,(掃把表示新娘勤勞愛衛生,茶葉一斤,表示青茶綠水象徵新娘熱情好客,)以及糖果魚肉等禮品,派人送去男家,男家要回“籃子”,俗稱“回禮”。

  • 6 # 湛江吳志賢

    農村辦婚禮,現代人不太講究傳統的那套習俗,很多都是交給婚慶公司策劃,怎麼熱鬧怎麼策劃,大體上都是迎接新娘、拜神拜祖宗,擺喜宴、鬧洞房幾個環節。但是,如果按傳統的那套習俗來操辦,不僅程式繁瑣,而且每個地方的都不一樣。以湛江地區的來說,農村傳統的婚嫁習俗需要經過說媒、合命、裝丈門、裝禮、出嫁、打扇頭、拜祖宗、鬧洞房、送油、歸寧和住外家、拜年這幾大比較繁瑣的程式。而以湛江地區的東海島來說,除了上面的這些風俗,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出嫁前的哭嫁。

    按照東海島的婚姻舊習俗,男女雙方的婚事定下後,由男方請算命先生擇定結婚的良辰吉日,並請媒人持禮帖通知女方,這個貼要由字漂亮而且有才華的人來寫,禮貼上寫將於某年某月某日迎娶對方。女方接到男方的禮貼後,開始哭嫁。

    東海姑娘的哭嫁屬於民歌的一種,它與一般民歌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哭代唱,在哭中唱,在唱中哭,音調低吟,如泣如訴。哭嫁的內容隨意而發,十分豐富,有嘆述自己命運悲慘的,有控訴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有責備媒人的,怨恨父母包辦婚姻的,感激父母養育之恩的,訴道與兄弟、姐妹、嬸嫂的離情別意的等等。

    在傳統的婚禮習俗中,這種哭嫁一般是晚上哭訴,如果時間允許,一般要在出嫁前一個月開始進行。除了出嫁的姑娘哭,村中一些比較要好的姊妹也會聚在出嫁女子的家裡陪哭。陪哭者有的哭訴姊妹之間的難捨之情,有的觸景生情吟唱自己對將來婚姻的嚮往等等。

    自從推翻封建制度,青年男女實現婚姻自由後,東海島這種婚前哭嫁的習俗逐漸被淘汰。現在懂得東海嫁唱腔的都是一些老年人。東海島年輕人不僅不用哭嫁,就連很多傳統的婚禮習俗都減少了。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東海島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人普遍現實了辦婚禮現代化。有些人乾脆連婚禮都不辦了,領了結婚證,拿著準備結婚的錢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去,也就是時下流行的旅行結婚。

  • 7 # 沂河釣叟666

    在我們沂蒙山區,結婚還保留著古老的民間習俗:

    女方在出嫁前,男方要到女方家過剪子,過紅子,下衣服,送婚元通書。女方在出嫁那天早晨要坐帳、上頭。這坐帳、上頭是有講究的,坐帳用哪間屋面向哪,上頭什麼時辰面向哪方,還要未婚女孩手拿帶線的硬幣,在新娘鬥上繞三圈,同時嘴裡還要說一些吉利話,然後將帶線的硬幣放入繞錢者的鞋內。上轎時還要新娘子的兄弟將其抬入轎內,以防將孃家塵土帶去。

    出嫁的路上遇到迎面而來的婚車要搶上風,遇到井、石、廟、橋、電線杆、大樹等要貼上寫有青龍的紅貼,鎮之。

    陪嫁的被褥上還要用線訂上栗子,紅棗,花生以示早生貴子。

    送嫁人員由大客,小客,腳下人,十字班組成。

    到男方家要放鞭炮迎接,撒福下車,車頭向哪方是有規定的。

    新人進門後要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然石入洞房,新人進入洞房後新娘要吃寬心面,喝交心酒,鬧洞房。

    男方結婚前要選良辰吉日安床,用四塊金磚墊床腿。安床後還要找小男孩滾床;澆床,床下放一大盆,盆裡放上用桃木做的弓箭。

    這是祖輩留給我們保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民俗習慣揭示了人們對婚姻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8 # 勇敢的鉛筆eW

    在我的家鄉南陽地區,準備結婚的前一個月吧,男方要帶上足夠的錢去給女方買衣服、首飾之類。結婚的前幾天兩家人要在一起商量婚禮的細節。婚禮當天新郎要在婚禮當天的早上去接新娘,根據先生說的時間去接。新娘有弟弟或者侄子拿著陪嫁的櫃子箱子等的鑰匙,一串鑰匙要給一個紅包。新娘進去新郎家之後,開始拜天地高堂、對拜等,完了之後 司儀會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媽” 新郎家長要給“改口費”。入洞房,大家迴避,新娘換衣服之後,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臉盆水給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後給妹妹或者侄女紅包。新郎的外甥或者侄子端餃子給新娘吃,吃完問“生不生”(熟不熟)。然後大家鬧玩一番,基本都是拉著新郎打油,給新郎新娘伴娘伴郎臉上塗抹煤黑,這些人要機靈閃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讓人心疼的。然後開飯,大吃一頓酒席 。

  • 9 # 追夢人小鬍子

    在我們四川農村有種傳統婚姻習俗叫“哭嫁”,即新娘出嫁時履行的哭唱儀式活動。

    “哭嫁”,亦稱“哭出嫁”、“哭嫁囡”、“哭轎”等;是漢、藏、彝等民族的傳統婚姻習俗。這種風俗,直至清末在四川農村還依然盛行,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也只有少部分地區還存在。我是1987年生,記事以來也就只見過三爺爺的小女兒,也就是我的小嬢出嫁時痛痛快快哭過一場。當然,那個時候我不懂其中緣由,以為是她過於傷心。或許就只覺得喇叭裡傳出她的哭嫁歌曲調的優美,而不去“追究”具體。

    據說“哭嫁”這一民俗起源於戰國時期,趙國的公主嫁到燕國去做王后,她的母親趙太后在臨別時“持其踵,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這以後,“哭嫁”的風俗便得以流傳了下來,

    我記得哭嫁是從小嬢出嫁的前幾天開始的,這個時候大隊上的幫忙弟兄都到家裡來準備酒席,小嬢就哭得比較隨意,比如《閨聲哭》、《娘訓女》、《哭爹媽》等不指定性的,自由地哭,斷斷續續。到了出嫁的頭一天,親族鄉鄰前來送禮看望,誰來就哭誰,作道謝之禮節,這個時候也是哭嫁達到高潮的時候,有時候不間斷地哭,因為來的人絡繹不絕,到第二天早上要出嫁的時候,她的聲音都沙啞了。剛開始我不懂,為什麼小嬢能精準掌握哭誰,人來人往的她怎麼知道來者是誰?後來才曉得,原來家門口安排了一位知親朋的長輩,她家門前可以看到五百米外的路上,來的誰看的人看準後立馬報給在樓上閨房的小嬢,然後大喇叭裡傳出小嬢哭唱相對應的嫁歌,其實也就是一個曲調,把稱呼換了,有時候還沒哭唱完又得哭唱下一個賓客,因此也有些賓客連完整的都沒聽到過。

    哭嫁歌很具人間煙火味,像小嬢哭過的《哭爹媽》:月亮彎彎照華堂,女兒開言叫爹孃。父母養兒空指望,如似南柯夢一場。一尺五寸把兒養,移幹就溼苦非常。……勞心費力成虛恍,枉自爹孃苦一場。述著父母的養育恩。其大多哭嫁歌都是以離別的悲傷為主線,戀戀不捨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姊妹和自己生活過的地方。對於哭嫁,親友的迴應也是各不相同,有的不會說直接應到:“不要哭了,開開心心的嫁,到男方家好好過日子”,這是一種“勸哭”,其實也就是一種假模假樣的勸;會說的則說上一段有內涵的話,聽上去像繞口令,很有節奏感,也就是一些美好的祝福;再有一些會回哭,如比小嬢大的就有這樣的回哭:“妹妹親,姊妹親,揀個石榴平半分,開啟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勸哭歸勸哭,但都希望她有更多的歌來哭,哭得更好,這樣才能代表新娘子很出色,有教養。

    出嫁這天,男方來的迎親隊伍與女方的送親隊伍要一起將小嬢送到新郎家。出門時,小嬢哭得更厲害,看上去像是不願意離開家,這是種假象,傳統習俗的一部分,她再不願意腳步也要往門外跨。只見小嬢穿著大紅色的結婚服,胸前繫了一塊她的母親繡了花的圍腰,此圍腰為傳統手工製品,且具地方特色,圍腰外還掛著一塊鏡子,頭上蓋著紅蓋頭,出了大門由新郎抱上高頭大馬,馬的頭頂戴著一朵大紅花。出發時,迎親隊伍在前,送親隊伍在後。

    那個時候有陪嫁品,全靠迎親隊伍和送親隊伍抬或背。陪嫁品大致有從床到蚊帳一整套,鍋碗瓢盆。還有傢俱,全是實木手工打造的,小櫃兩個用於裝糧食等,箱子兩個用於裝衣服等,大碗櫃一個,四方桌及板凳一套,還有些小的生活用品。長長的隊伍向著新郎家走去,小嬢在馬上哭泣,這時候是她默默的哭泣,一種不捨情懷,發自內心的。她蓋著紅蓋頭,騎在馬背上,不許回頭看,也不許東張西望,直到消失在大門前目送親友的視線。

    出嫁後的第三天,小嬢便帶著姑父回門。“回門”也叫回孃家,則指的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孃家探親。如《紅樓夢》裡有云:“一日,史湘雲出嫁回門,來賈母這邊請安。”回門有出嫁第二天新娘獨自返回孃家的,也有與婿偕行的,我小嬢他們就是一起回的,也叫“雙回門”。他們帶著回門禮,如豬肉、雞等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小嬢的孃家,對於回門禮各個地方有所差異,但都是寓意美好。回門時姑父對孃家人才正式跟著小嬢改口叫,回門也算是整個婚禮的正式收尾。

    自從小嬢出嫁後,我再沒有看到過如此濃重的傳統性婚姻習俗,比她小一些或者晚輩結婚都簡化了許多。對於“哭嫁”很多人也只是聽過此詞,不知其意了。

    傳統婚嫁習俗細節還有哪些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性買車,馬自達AXELA和新款CIVIC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