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湖四海

    關於漢字的創造,比較一致的傳說是倉頡造字。有言道:“頡首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

    事實上,文字一下子被完美地創造出來是不可能的。文字的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前進的過程。

    起初,人類先是進化出了語言,在語言不斷髮展完善的基礎上,由於資訊交流範圍的擴大和事件記憶儲存等的需要,光靠口傳心授的辦法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現實需要。因此,先後出現了“堆石記事”、“結繩記事”。後來,人類又經過漫長艱苦探索的歲月,終於於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符號文字”被髮明出來。最初只有“○”、“Δ”、“米”三個符號,後來出現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這是中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符號文字大約在歷史上延續了五千年之久,但這種符號文字因其隨意性強,與密碼相近,所以很難流傳。在這種情況下,又出現了圖畫文字。圖畫文字也就是畫個山來代表“山”字,畫個月亮代表“月”字,這種方法創造出的文字識別度很高,便於傳播。圖畫文字後來大多轉化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了文字的出現。自此,中國的歷史開始被記錄下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紀元正式開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六書”。它是中國古代研究漢字造字方式的一種理論,六書的條例名稱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周禮》有云: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的六書,即是有關漢字的學習內容。秦朝是透過法律手段初步統一了漢字的形體,及至東漢,班固、鄭眾和許慎先後把《周禮》中的六書解釋為六種造字方法:班固《漢書·藝文志》載造字法包括: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鄭眾《周禮解詁》載六書包括:象形、處事、會意、諧聲、轉註、假借五種;而許慎《說文解字·敘》中說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假借六法。班、鄭兩家雖列有六書細目,卻沒有具體的解釋。唯許慎獨有理論性闡發,既給六書規定了界說,並各舉了字例,文字學從此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內涵與外延。

    當然,文字出現以後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文字載體和字型隨著時代發展一直在不斷演變。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中國被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個,而這些文字只有一千多個被解讀出來。

    歷史進入到西周,青銅器開始大量出現,文字開始更多地被鑄刻在青銅器或石鼓上,這就是所謂的“大篆”、鐘鼎文、石鼓文。這一時期,很多文字的寫法還沒有固定,一些左右結構的文字左右部分可以互換。

    漢字後來又經過秦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等諸多字型,直到現在的簡體漢字。

    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充滿了神奇故事。這種古老文字時至資訊時代的今天,仍然煥發著不老的風采,洋溢著新時代的浪漫氣息!

  • 2 # 史介鴻

    敬畏之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觸角。

    傳說伏羲畫八卦:“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目的就是要貫通自然神奇的德性,用來歸類天下萬物的情態。

    正是這種對天、地、人、物的敬畏之心,才生髮出那種神奇的、如量子般包容、疊加的系統化思維,才使我們從容地邁進了文明的門檻。

    我們先輩們的觀念,一直是講究尊重自然,以人為本,遵守規律的。他們把宇宙、環境、人體、社會當成一個有生命的整體來看待,凡事為子孫後代著想,追求根本的解決之道。這種帶有預見性的“系統觀”和“統一觀”,使我們這個民族,在認識事物時更加接近事物的本來面貌:我們善於把主觀和客觀同時觀察,精神和物質同時體驗,把天地人放在一起進行系統性整體性地觀察、體會和應用。

    我們的祖先“觀天下萬物之變化”,使用類比、象徵、抽象、辨證的手法,僅僅潛在地規定了陰陽和它的廣義對稱性,就逐漸形成了“易”這個完全是一個把“天地人神鬼,金木水火土”放在一起研究的系統。

    而文字呢,也是聖人“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

    “六書”和“八卦”類似,體現了一種民族化的系統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一直運用在先人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把握事物之中。

    也正是基於這種寬泛、模糊、量子般的基礎定義,就有了漢語、漢字和民族思維、民族文化的不斷相容、擴大和創新!

    這,正是中華文化智慧運化的核心。

    漢字從一出生起,就有著嚴謹的規律、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其完整的系統性。

    每一個漢字都是由符號、部件組合成的、獨自的一個,並代表著特定的含義。這樣,在運用中,就可以採用類似“量子”的態疊加和非連續原理,進行隨意、包容的組合,進行書寫和思維的無損傳輸了。

    也就是說,漢字可以跨越時間、地域的限制,使人們在書面上傳遞思想、交流感情。

    儘管漢語方言歧異紛呈,可使用漢字寫下的書面語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雖然古今語音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無論是商周的古文字還是秦漢傳下來的古書,現在依然能讀得懂。

    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其實只是老祖先們在提前告訴我們:敬畏之心不可無。每一個漢字是有生命和靈魂的,一個漢字就是一個小精靈,使用時千萬要小心警惕!

  • 3 # 味哎兒

    漢字造字法,說起來複雜作起來簡單。說解呈:仰觀天.俯察地.視萬事萬物形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添人自身各部件以為符,將符填入九宮格的各格內達“意”現,配以音聲韻字成。擴充套件仿套人能力的:劑.技.伎.妓.記.計,為:會意.指示.象形.轉註.假借.形聲,達由少至多的完成。套仿本身為“易”形態,人能力歸於“行”,字為話符號歸“言”,由是,言行歸六數項內,即,六數將言與行都含蓋其內。這是古華人將繁化為簡的手法之一,以利概括便於記憶。只不過其字為繁體字,不是現在常用的簡體字。給個贊。給個評。悟空問上嘮一個。

  • 4 # 趴在井口的蛙

    這個問題我研究過,我覺得剛開始的時候應該是一個人看見了木棍,然後一個人呢,他就放一根一 ;兩個人呢,他就兩根,就是二;三個人呢,他就放三根,就是三。。其他的四五六就不清楚了,沒有仔細研究過

    有的人說是擬形,有的說是擬音,還有的說是自己想的。。

    當然,這裡主要是說,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智慧發展的表現,他是人類由大自然中額得到的啟示,跟魯班看見矛草發明鋸子一樣,另外有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有好奇心。

    我研究過1+1=2。你可以從數字的產生和發展裡面得到一些啟示。尤其是傳統的古羅馬數字。

  • 5 # 流雲藝朵

    你好!中國的文字,這裡就說漢字。

    1.漢字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漢語最重要的輔助工具。

    2,漢字是漢族人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

    3.漢字是一套表義體系的文字。

    4.從古至今,漢字的形體歷經演變,出現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以及草書行書。

  • 6 # 天天學語文

    “中國的漢字是怎麼出的來的?”這個問題也就是中國漢字的起源或者說產生。現行漢字的產生涉及三個方面內容: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結構、漢字的形體演變,所以我將從這三方面進行回答。一、漢字的起源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資訊。有關漢字的起源說法很多,主要如下:

    1、倉頡造字傳說

    當時是一個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物頻繁,急需建立一套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倉頡就開始創造文字。傳說倉頡是上古黃帝時期的史官,他有雙瞳四目,是文聖人。他根據日月星辰、鳥獸足記等自然現象創造了漢字。

    2、結繩造字

    俗話說“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一個結,就代表記事。以結繩的方式把戰爭、會盟、選舉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3、八卦造字

    根據八卦符號的縱橫變化,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字。

    4、契刻文字

    刻畫在竹木等材料上的各種痕跡、記號。

    5、圖畫造字

    根據一些出土文物來看,上面有圖畫,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也有可能漢字走圖畫而來!

    二、漢字的結構

    1、象形

    用描繪事物形狀來表示字義。不過這些不是圖畫,而是文字。

    2、指事

    用象徵性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提示符號

    3、會意

    把兩個或幾個字組合成一個字

    4、形聲

    形符表字,生符表音漢字的形體演變

    三、漢字的形體演變

    漢字先後經歷了:甲骨文(殷墟文字、契文、卜辭)——金文(鐘鼎文、銘文)——篆(大篆、小篆)——隸書(秦隸)——草書(今草、狂草)——行書——草書(今草、狂草)

    漢字經過這樣的演變最終才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書寫的標準漢字!

  • 7 # 雲中歌白鶴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成長的阿雲!

    看了你的提問,私自猜測你是想要詢問“漢字是怎麼起源的”對嗎?

    首先,我得很鄭重地告訴你,漢字是特殊的,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和美感。但你如果想要理解它,就先得明白兩個概念。

    概念

    1. 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是用數目不多的符號(字母)表示有限的音素或音節。

    我們學習的英語就是典型的表音文字,你是不是也經歷過英語課聽寫明明不會,但是聽到讀音就能夠寫下來的事情呢?這是因為一般來說,音和字母的對應相對穩定。人們掌握了字母的發音和拼寫規則,聽到了一個詞的發音大致就能寫下來,看到了一個詞的形體也大體能讀出來。

    2. 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並不直接與聲音發生聯絡,而是用數量較多的符號表示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語素。

    我們國家的漢字就是典型的表意文字。

    因此,漢字可以用特定的符號直接表示詞或語素的意義。讀音相同的字可以表示意義不同的詞或語素,讀音不同的字也可以表示意義相同的詞或語素。同一個漢字,古今的讀音可能不同,不同方言中的讀音也可能不同。但是今人能理解古書中漢字的字義,不同地方的人對同一漢字字義的理解也是一致的。

    聽到上面這些拗口的釋義,其實只要抓住一個重點就好:漢字用符號來表意。

    起源

    現在,我們就可以來談一談漢字的起源了。

    你肯定聽說過一個故事,即倉頡造字。甚至於古代人還有“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說法。

    但實際上,學者們普遍認為漢字並非一時一人而作,而倉頡很大可能不過是一個蒐集整理已經出現的漢字的官員。其中一個有力證據就是,在上古的造字當中有許多的異體字,即一個字有多種不同的寫法。比如追逐的“逐”字,在有的字型裡是人在追豬,有的字型裡是人在追鹿。我下面放出的兩張圖片都是甲骨文,第一張裡面就是有胖胖肚腩的豬,第二張則是有長長鹿角的鹿。

    好吧,這樣看來,倉頡造字的說法是不可行了。那麼中國的漢字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就目前來看,我們所認可的最古老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但並非說在甲骨文之前就一定沒有文字,而是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

    一般觀點認為,文字是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的需要,在原始的畫畫記事的基礎上,人們共同創造出來的。那麼,簡單說來,文字一般起源於圖畫。看看上面的那個“逐”字,是不是很形象呢?尤其是那頭鹿,像我這種靈魂畫手都畫不出來。

    造字方法

    那麼,談完了起源,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造字方法。在這方面,我們有傳統的“六書”。

    1. 象形

    一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這是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後面的引用也全部來自於此。

    這句話講得直白一點,就是你看見它是什麼樣子,照著畫就成了。我們最初的很大一部分漢字都是如此,它們往往栩栩如生,描繪著簡單的事物,讓人忍不住感嘆當時先民們的智慧。

    例如日、月、火、山等文字,都是具體的形象的。

    2. 指事

    二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看就認得到,仔細再瞅兩眼就能發現它的意思。

    其實,它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符號,來讓人更加清楚的明白它想要表達的意思。上和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3. 會意

    三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會意字其實就是幾個零部件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意思。如果說指事是部分的話,那麼會意就是整體。

    但是在《說文》裡舉的“武信”例子是對的,其說明卻錯了。你是不是也以為“武”是“止戈為武”,意思是讓我們停止戰爭呢?

    實際上,在這裡的“止”並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腳趾”。“戈”的話就是一種兵器,組合起來的意思是人扛著兵器打仗。

    4. 形聲

    四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是漢字造字法中最常見的一個。人們常常嘲笑四川人“認字認半邊”,就全是形聲字惹的禍。因為從前漢字當中的形聲字佔了80%左右,看著它的半邊來認字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到了今天,語音變化得太大了,因此才常常鬧笑話。

    我們熟知的證、徵、誤等字全部都是形聲字。

    5. 轉註 假借

    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這兩類造字方法到現在仍舊有爭論,並且《說文解字》也是語焉不詳。因此,我就不展開同你講了。

    總結

    如上所述,我們來總結一下。

    中國的文字現在認為最早的是甲骨文,文字應當起源於圖畫記事。我們的漢字有六種造字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形聲,還有兩類尚不明確。

    這樣一來,我講清楚了嗎?如果還有什麼不明白的,請和我繼續交流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十大茶葉應該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