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里一了

    劉禹錫是唐代大詩人,與柳宗元並稱"劉柳”,劉是我喜歡的詩人,主要原因是喜其豪爽坦蕩之氣。且看劉詩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

    以前在給學生講課時,我曾講過劉,柳的壽命與他們的性格有關,這從他們的文風中可以看出來。同樣是被貶,劉禹錫活到了古稀之年。柳宗元卻只活到46歲就鬱鬱而終。這兩首桃花詩反映了劉禹錫的豪爽性情,但不是其被貶的主因。為見其性,將兩首詩輯錄如下:

    其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玄都觀桃花》

    其二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再遊玄都觀》

    第一首桃花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

    第二首桃花詩作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

    劉禹錫被貶的主因,就是那個說他有宰相之才的王叔文。王叔文何許人也?看下面的簡介:

    王叔文,唐德宗時做太子李誦的侍讀,也就是陪太子讀書的小夥伴,因為很會下圍棋,而且會講民間故事,成為李誦的好朋友,德宗駕崩,李誦上位,號稱唐順宗,立即將王叔文委以重仼,並推行改革,史稱"永貞革新",劉禹錫,柳宗元等二王八司馬都是改革派的骨幹。革新觸動了宦官集團和地方蕃鎮的利益,他們內外勾結,逼唐順宗退位,立太子李純為唐憲宗,史稱"永貞內禪",作為太上皇的順宗鬱悶而亡,革新派遭到毀滅性打擊王叔文,王伾二王被賜死,八司馬劉禹錫,柳宗元等被貶邊遠之地。

    第一首桃花詩,就是劉禹錫被貶十年後,唐憲宗慕其才,召回京師為官時寫的,表現出不向權貴低頭的豪氣,他的政敵從中嗅出了不服周的氣味,一起在憲宗面前下蛆,劉禹錫再度被貶。又過了十三年,憲宗巳死,唐文宗在位,再次把劉禹錫召回京師為官,老年豪氣不喊當年,寫下了第二首桃花詩。但這次桃花己盡,政敵己亡,沒有被貶,官至禮部尚書,死後追贈戶部尚書。

    更有《陋室銘》比這桃花詩更牛。

  • 2 # 歷史咖啡

    這是因為劉禹錫是「八司馬」之一。八司馬是【王叔文集團】的重要骨幹,因幫助李唐宗室加強中央集權而陷入政治羅網,失去了政治前途。

    「八司馬」是:韋執誼為崖州司馬﹐韓泰為虔州司馬﹐陳諫為台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劉禹錫為朗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凌準為連州司馬﹐程異為郴州司馬。

    他們是一個權奸集團的骨幹成員。該集團的首領就是王叔文。王叔文是唐順宗李誦為太子時的棋友兼侍讀。他一心想要幫助李唐宗室加強中央集權。他們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為柳宗元的《封建論》。

    王叔文集團利用唐順宗(即太子李誦)多病的機會,以權奸手段勾結後宮牛昭容、宦官李忠言,用非常手段進行政治改革。但遭到藩鎮勢力的狙擊,即【永貞內禪】事件,王叔文集團失敗,隨後大部分被貶,以後也難於任用。

    該事件非常複雜。

    順宗時的太子李純(憲宗)是個極其厲害的角色,他與王叔文的思想一模一樣,但不滿王叔文的權奸路線。尤其是,他知道不能暴露出中央集權思想,於是裝作反對王叔文。支援藩鎮的宦官俱文珍上了當,為扳倒王叔文集團,就發動了【永貞內禪】,將帝位傳給憲宗。

    上臺之後,憲宗名義上要徹底打擊王叔文集團,建立了秘密警察,但實際上卻是打擊了藩鎮勢力。這招「打左燈、向右轉」非常厲害,很快就實現了王叔文和八司馬的加強中央集權的目標。

    對待八司馬,憲宗一直手下留情,雷聲大雨點小,實際上並沒有把他們當成敵人。但由於政治汙點無法洗白,憲宗也不好啟用他們。於是就造成了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在仕途上的反覆跌宕。

  • 3 # 物道

    “我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說這話的並不只有劉備,還有一代“詩豪”劉禹錫。

    公元772年,洛陽劉家降生了一個男孩。古人起名頗為講究,除了“女詩經,男楚辭”,還寄託著父母的期望,希望易活的叫白居易;希望健康的叫霍去病、辛棄疾……這個孩子姓劉名禹錫,字夢得,大概是母親生他之前夢見了大禹“賜子”。

    不知是否沾了大禹的光,劉禹錫21歲便中進士,當上監察御史,23歲授太子校書,可謂前途一片光明,卻因參與變革被貶23年之久。一封朝奏九重天,突然從人生巔峰跌到了谷底。

    人生能有幾個23年?但凡誰都會抱怨,但劉禹錫最讓人佩服的就在於,不管遭遇什麼,他都能樂呵呵地面對,並且不改初衷,歸來仍是少年,簡直是唐朝一隻打不死的小強!

    眾人悲時 我獨喜秋

    雖說劉禹錫仕途一帆風順,二三十歲便位極人臣,但他是個有為青年,夢想著治國平天下,便與數名有志之士一合計,搞了個大事情:永貞革新,誓要徹底瓦解藩鎮和宦官手中的權力,恢復唐王朝的興盛。

    結果也只是螳臂當車,宦官權貴以及手握兵權的藩鎮軍閥一反撲,不僅逼迫皇帝禪位,還將他們紛紛貶官。帶頭的王叔文被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剩下的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貶為邊遠八州的司馬,是轟動一時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司馬,其實就是個京官外貶的閒職,說白了就是帶薪下放。這一年,劉禹錫33歲,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卻迎來了一場透頂的失敗,從有志青年落為一條被曬著的鹹魚。

    劉禹錫收拾行囊,去湖南常德當他的朗州司馬。可是當大家都以為他即將消沉頹廢下去時,一首刺破天際的詩傳到了京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天,總是讓人感到蕭索寂寞,特別是被貶謫的人。當柳宗元在汨羅江邊憑弔屈原,韓愈悲嘆“雲橫秦嶺家何在”,眾人傷春悲秋時,劉禹錫卻反其道而行之:“秋天哪裡不好了?”

    秋天“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而我老劉,尚可如孤鶴衝破雲霄,排解一切傷感和惆悵,衝破一切壓抑和封鎖,在自己的天空翱翔。

    在劉禹錫心裡,任何事情即使再壞,也都有好的一面。春天去了,尚有秋天。心有春之生機,又何懼秋之蕭條。更何況,我老劉捲土重來還未可知呢。

    果然,十年之後,劉禹錫又被調回了京城。可是他剛一回到長安城,就跑到玄都觀裡賞花,又作了一首驚世駭俗的詩: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明眼人一看,此處桃樹千株,不是暗指十年來在政治上投機取巧而得意起來的新貴麼?要是我老劉當年沒被貶,哪還有這些小人得志的機會?

    於是,這首詩一出來,劉禹錫再次被光榮下放。他何嘗不知道後果,但揭露了這些人醜惡的嘴臉,也算大快人心,又樂呵呵地上路了。

    身居陋室 怡然自樂

    經過諷詩一事,對手們對劉禹錫甚是“照顧”,將他貶到偏遠的廣東連州,又輾轉到四川夔州,十年後,劉禹錫才從“巴山楚水淒涼地”來到還算富庶的安徽和州。不過他又在這裡遇到一個小人。

    策知縣雖比劉禹錫低一級,但有實權,而面對貶官,地頭蛇更不會客氣。按規定,他應住在衙門三間三廈的標間,可知縣偏讓他住到城南門,不僅遠離市區,而且面朝大江,一片荒蕪。

    就在知縣為自己的下馬威竊喜時,劉禹錫家門口卻貼出這樣一幅字: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水天相接,去哪裡找這樣可以安靜思考的“江景房”?

    知縣知道後惱羞成怒,又讓他從城南搬到城北。劉禹錫環顧新房,房間縮水了一半,旁邊只有一條小小的德勝河,但一到春天,河邊楊柳依依,滿眼春色。此情此景讓他彷彿身在長安,於是又寫道: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他還是悠然自得,又把他轉移到城中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裡。面對知縣勢利小人的嘴臉,劉禹錫反倒覺得滑稽可笑,淡定從容地寫下讓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我在此山,此山即崑崙;我在此水,此水就是長江黃河;在此陋室,這裡便是世間天堂。沒有標間、江景柳色又如何?被小人刁難又如何?你剝奪的只是身外之物,卻永遠無法觸及我的內心。

    冰心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你永遠無法傷害境界比你高,內心比你還要強大的人。

    心若被困,天下處處都是牢籠;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天堂。

    歷盡千帆 仍是少年

    被貶13年,劉禹錫又被召回京城。但老母去世,好友柳宗元病故令他悲痛交加,他扶著母親靈柩入京,派人料理好友喪事,收養他六歲的兒子,一路北上,途徑揚州,終於見到了唱和已久,卻素未謀面的白居易,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

    白居易為劉禹錫的遭遇打抱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23年,從熱血青年變成鬚髮見白的老者,折了多少青春才華!而老劉只是暢懷而飲,醉中大笑,反而勸慰他不必為自己憂傷: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再次回到京城的劉禹錫,仍有著少年的執拗,他二話不說,又跑到了玄都觀,當年桃花不再,遊客稀稀,物是人非,但劉禹錫還是當年的劉禹錫,又提筆寫道: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當年得意的小人已不在,而提拔他們的道士也已不見了蹤影,而我,胡漢三又殺回來了!果然還是那個不知掩蓋鋒芒,不知圓滑世故的劉郎!將近知命之年,劉禹錫依舊傲骨嶙峋,豪情滿懷。

    這首詩一出,他留在京城的職位又黃了,被打發到蘇州、汝州、同州當刺史的閒職,但他遊山玩水,填詩作賦,交友唱和,早將名利置之度外。

    晚年,他寫道:“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不要說天色已晚,晚霞依然燦爛美好。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關鍵在於你是否開始。只要沒有泯滅對生活的熱愛,每一份努力都是人生最可貴的起點。

    對於將“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當成人生信條的劉禹錫來說,面對苦難坎坷,不妨忘記它的存在,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即使歷盡千帆,我心仍如少年。

    錢鍾書說:“天下只有兩種人。一串葡萄到手,悲觀的人挑最好的先吃;樂觀的人會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

    842年,劉禹錫病卒於洛陽,享年七十。終此一生,不減豪邁。縱觀唐朝墨客,詩中豪者,唯夢得耳。

  • 4 # 萬卷縱橫眼欲枯

    種花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因詩兩度被貶

    中唐時期,王叔文等官員實行了一次改革,史稱“永貞革新”。因為這次改革得罪了宦官,所以很快就失敗了。憲宗皇帝即位後,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叔文為渝州司馬,王伾不久就死於貶所,第二年王叔文也被賜死。其他韋執誼等支援改革的八個官員一律降職,貶到邊遠地方當司馬。歷史上又把這件事稱作“二王八司馬”事件。

      “八司馬”當中,就有柳宗元和劉禹錫。他們兩個人都擅長詩文,又是很要好的朋友。這一回,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劉禹錫被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永州和朗州都在南邊,離開長安很遠,那時候是荒僻落後的地區。兩個人在那裡一住就是十年。時間長了,朝廷裡有些大臣想起他們來,覺得他們都是有才幹的人,放在邊遠地區太可惜了,就奏請憲宗,把劉禹錫、柳宗元調回長安,準備讓他們留在京城做官。

      劉禹錫回到長安,看看長安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朝廷官員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過去看不慣、合不來的人,心裡很不舒坦。

      京城裡有一座有名的道觀叫玄都觀,裡面有個道士,在觀裡種了許多桃樹。那時候正是春暖季節,觀裡桃花盛開,招引了不少遊客。有些老朋友約劉禹錫到玄都觀去賞桃花。劉禹錫想,到那裡去散散心也不錯,就跟著朋友們一起去了。

    劉禹錫經過了十年的貶謫生活才回到長安,現在看到玄都觀裡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觸,回來以後就寫了一首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叫《玄都觀桃花》,也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開篇兩句極力渲染了京城大街小巷喧鬧的場面,寫看花歸來的人,其實是暗喻那些依靠阿諛奉承起家的新權貴們,他們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煙塵撲面。人們看花以後歸途中的滿足心情和愉快神態,和那些攀附權貴的奸佞小人的洋洋自得多麼相似。“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表面上是說玄都觀裡的上千棵桃樹都是我離開京城後才栽種的,其實是告訴人們:那些新貴們都是“我”被貶離開京城之後靠阿諛獻媚攀爬上高位來的,表達了詩人對那些政治暴發戶極大的鄙視和無情的諷刺。

      劉禹錫的詩提醒知名,這篇新作品一出來,很快就在長安傳開了。有一些大臣對召回劉禹錫,本來就不願意,讀了劉禹錫的詩,覺得這首詩表面是寫桃花,實際是諷刺當時新提拔的權貴的。這一下子可惹了這幫人,就連唐憲宗對他也很不滿意。劉禹錫又被派到播州(今貴州遵義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馬高一級,似乎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遠更偏僻,更加人煙稀少。

      劉禹錫家裡有個老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需要人伺候:如果跟著劉禹錫一起到播州,上了年紀的老人受不了這個苦。這可叫劉禹錫太為難啦!這時候,柳宗元在長安也呆不住了,朝廷把他改派為柳州刺史。柳宗元得知劉禹錫的困難情形,決心幫助好朋友。他連夜寫了一道奏章,請求把派給他柳州的官職跟劉禹錫對調,讓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誠,使許多人深受感動。後來,大臣裴度也在唐憲宗面前替劉禹錫說情,憲宗總算答應把劉禹錫改派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以後,劉禹錫又被調動了好幾個地方。過了十四年,裴度當了宰相,才把他調回長安。

    劉禹錫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節。他想起那個玄都觀的桃花,有心舊地重遊。到了那裡,哪知道那個種桃的道士已經死去,觀裡的桃樹沒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滿地長著枯草野菜,一片荒涼。他想起當年桃花盛開的情景,聯想起一些過去打擊他們的宦官權貴,一個個在政治爭鬥中下了臺,而他自己倒是頑強地回到了京城。想到這裡,他就又寫下了一首《再遊玄都觀》,抒發心裡的感慨: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花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玄都觀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長滿了青苔,原來盛開的桃花已經蕩然無存,只有菜花在開放。先前那些辛勤種桃的道士如今那裡去了呢?前次因看題詩而被貶出長安的劉禹錫又回來了啊!

    一些大臣聽到劉禹錫寫的新詩,認為他又在發牢騷,挺不高興,在皇帝面前說了他不少壞話。過了三年,又把他派到外地當刺史去了。

  • 5 # 軒轅說文史

    讓我們把時光穿越到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中唐時期,在一個地名叫和州的小縣城的城中,一間破敗的茅草屋內不時的發出悅耳的琴鳴之聲,兼有吟詠相合。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各位見到這些文字當不會陌生的,教科書裡都學過的,是的,它就是劉禹錫《陋室銘》裡的詞句,想來對劉大詩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非凡的文采很是豔羨吧。

    可是豔羨完精神世界的富足後,那麼現實苦逼的生活環境,每天還是都要面對的啦,那麼一代詩豪至此的原因是什麼呢?且慢,讓我給各位慢慢道來也。

    所謂今日的果必有前時的因,今日的因必將有來時的果,那麼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前因和後果吧。

    劉禹錫生於公元77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老爸劉緒曾在江南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官,劉禹錫隨老爸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

    自古英傑看少年,劉禹錫也不例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了(家庭的薰陶還是很重要的啦),聰明加上勤奮好學,自然就討人喜愛啦。

    在詩才上的宣告遠播,隨後受到當時著名的詩僧皎然和靈澈的薰陶指點(對小小年紀的劉禹錫可以說是榮耀倍至啦)。

    時光飛逝,一晃十九歲了,魚長大了池子太小怎辦,那就跳出去看看,於是遊學到了當時的經濟和文化的兩座名城,洛陽、長安。不久後,便在士林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但學以至用才是真呀,怎麼用,入仕啦。公元793年,年僅二十一歲的劉禹錫進士及第(同榜的還有後來一生的好基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二十三歲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後因老爸去世,在家守孝,)。

    公元800年,二十八歲的劉禹錫被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使杜佑聘為掌書記(秘書)。兩年後,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又升為監察御史,至此可謂是仕途暢順,人生好不快哉呀。

    然而,人生就像一串未經修剪過的葡萄,總是有好有差,就看你是先吃好的還是先吃壞的了。可人生的高低區別又在於當你好的吃過以後,再吃差葡萄時的心態了,是自暴自棄還是堅韌不拔。

    詩豪劉禹錫的人生也不例外,好葡萄慢慢的吃完了,人生的轉折也即將來到。

    公元805年,老皇帝唐德宗歸西,小皇帝順宗即位。在小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有兩個叫王叔文和王伾素的侍讀,這二位可都是飽讀詩書,有理想和抱負的,對國家的弊政那是有改革之志的,苦於時機未到。

    這不終於等到了,小皇帝一登基,此二人立馬就被皇帝升為政治局常委,進入國家的中樞。

    可巧的是,我們的大詩人劉禹錫與王叔文是一對棋友,日常裡下棋的時候,詩文的唱和是必不可少的,才華和志向便受到王叔文的器重,不久被升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至此也參與了對國家財政的管理。

    此時的劉禹錫政治熱情可謂是極其高漲呀,和他的一生好基友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

    但歷史早就告訴我們了,任何的改革都會觸動原來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會受到反抗和阻撓的,最終成功與否就看哪方的實力堅強和長久了。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遂願。雖然“革新集團”的成員們在短短的執政期間採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改革措施,但由於改革觸犯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

    這種政治鬥爭失敗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了,結果是,皇帝讓位,王叔文賜死,王伾素在被貶後病亡(不是隻有鬼才會知道是真病死還是假病死的)。

    劉禹錫和好基友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八州刺史(每人一州),政敵們感覺整的不夠恨,隨後政策加碼,加貶為各州司馬。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至此劉禹錫的仕途厄運接連而至。

    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省常德市,那時的常德好比今天的寮國,緬甸。)這一貶前後就是十年的時間。

    劉禹錫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從高處跌落,沒有像一般的文人那樣,從此萎靡不振,而是不甘沉淪,有其詩為證:

    秋詞(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此詩一看便知,詩人一反過去文人失志悲秋的論調,表明了詩人昂揚的勵志心性。

    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此詩讓詩人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十年後,公元815年,命運似乎再次垂青了他,中央調令回京任職。但京官沒做多久,因我們這位劉大詩人看不慣官場的烏煙瘴氣,這不,又出事了,呵呵,啥事。

    時至賞桃花時節,中央各級官員統一組織到長安的一座道士廟──玄都觀中欣賞桃花,劉大詩人觀桃後,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作詩一首。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此詩一出禍事至呀,大家都是文化人,你這是指桃罵我們呀。你用千樹桃花,喻指那些十年以來由於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而看花的人,則是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他們為了富貴利祿,奔走權門,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著熱鬧去看桃花一樣。

    這還得了,整死他,於是乎,因此詩劉禹錫再次被貶外放,連州刺史你去享受吧。隨後就是接連貶謫呀,821年,劉禹錫被貶遷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824年,再貶遷和州(今安徽和縣)通判。

    這千古名篇《陋室銘》就是在和州任上所寫。說來還是有故事可講的啦。

    話說,在劉禹錫被連貶至和州通判到任後,按中央規定,通判的住房標準應該是三室二廳一廚二衛(豪華裝修一百四十平的大三房)。但這位和州知縣大人知道劉禹錫在京裡是沒根基且政敵頗多的,所以就狗眼看人低的有意和老劉過不去了。

    這位知縣大人就沒按通判的住房標準給予配置,只給老劉安排在了城南面江而居的一所老宅居住(三室二廳一廚一衛,簡裝八十九平小三房,和老百姓比起來還是可以啦)。一般來說作為通判那是或多或少要鬧一番的。嘿嘿,可老劉不但毫無怨言,反而表現出一番很高興的樣子。

    這不,詩人的臭毛病又來了,於是大筆一揮,豪情兩句化之筆端之墨,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狗仔隊馬上報知縣大人,這位知縣大人是氣不打一處來呀。嘿,怎麼著,還不老實,較上勁了是吧。於是,立馬吩咐衙裡差役把老劉從城南的江景房遷到城北的河邊,面積也由原來的三室二廳一廚一衛減少為二室一廳一廚一衛。

    老劉的新居位於德勝河邊,環境還算不錯,心中有夢,詩書飽讀,看哪都是風景。垂柳依依,河水潺潺,於是乎觸景生情,不吐不快,門上就又有了兩句:“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始終心懷朝堂)。”

    搞啥西,還不低頭,看你能悠閒自樂到幾時,再搬家,這次我讓你住縣城中部,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三十平毛坯商住兩用公寓(蝸居去吧)。看你還有何話可說。時間不到半年,被迫搬家三次,面積還一次比一次小,這次僅只是斗室。

    這次老劉發飆了,呵呵,我不和你朝廷命官知縣大人吵架,前兩次我只寫一十四個字,這次我寫他九九八十一字,《陋室銘》因此橫空出世,寫後老劉覺得還不解氣,於是再請人刻在石碑上,立在公寓門前。(如此說來,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劉還得感謝這位知縣大人呀!)

    老劉這一貶前後加一起竟是二十三年,直到826年才調回洛陽,官封東都尚書省。年後再調回京任主客郎中。按常理,被貶外放了這麼多年,該老實了吧,對老劉來講那是不可能的啦,這不剛回又寫詩抒懷,還加上序引,那還怎能不惹事呢,請看:

    再遊玄都觀

    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各位看到此處可能要說了,這個老劉是不是情商有問題呀,貶了這麼多年就沒個數嗎。各位,還真不能就這麼簡單的下結論,從此詩中我們恰恰可以讀出劉禹錫的那種雖屢遭打擊卻始終不向惡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

    此詩一出,結果就是再次的外放,先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直到836年,才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閒職。841年,七十歲的劉禹錫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

    842年,享年七十一歲的劉禹錫病卒於洛陽,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於今鄭州滎陽。

    詩人已逝,但其歷經磨難而志不衰的精神卻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奮進者。

    撰劉禹錫有感抒懷

    軒轅

    策馬商海再馳奔,

    逐浪揚帆定乾坤。

    休道此生多磨難,

    且觀劉郎幾浮沉。

  • 6 # 牛一628

    中國古話“言多必失”,詩人的特質就是見景傷情詩如湧出,詩一出就有傳頌,落入小人之手,就成了誣陷之詞,故古詩人多被誣陷遭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唐演義》中的程咬金,算是人間福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