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景如畫

    回答:中國的語言是優美的,一個死字就有如下說法:去世了,老了,扔了,犧牲了,就義了,走了,歸天了,病故了,逝世了等等吧。

    所以說,走親戚或串門告別時一般不要說“我走了”。應說我回家了。或者說,你忙吧,我還有其他事要辦,再見。

  • 2 # 素雅凝輝

    一一中國的語言太豐富了,一個詞語,往往是諧音,寓意,影射,比喻,遐想,曲解等等,都能讓人浮想聯篇。

    一一向老人說的,走親戚串門時不能說 “我走了”, 這就容易引申,聯想到所謂的“死”或者“離開人世”。這倒不是什麼迷信,就是說出的話讓人覺得不太吉利。尤其是年老的人,真的沒幾年活頭了,生命己進入倒計時,再說“我走了”,就可能寓意著真的要走了,離開了人世。我們在送某人最後一程時,往往就說,“一路走好”!

    一一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有時為避諱一個字,往往就用別的詞語代替。就一個“死”字,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敬,根據不同人的等級身份,採用不同的字詞來表示。像天子死為“駕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一般官員死為“逝”,平民老百姓:身故,過世,下世,謝世,人走了,人歿了……太多了。實際上都是一個意思,就是“人己經沒了,死了,離開了人世間。”

    一一再舉一例,家裡來了客人,招待用飯,準備給客人再添一碗飯時,不能大大乎乎地問客人:“你還要飯嗎?”而是改用“你還要添飯嗎?” 一個“你還要飯嗎?”意思都懂,沒太吃飽,再盛一碗,但一說“要飯”兩個字,容易聯想到,客人是乞丏,叫花子咋地,要飯吃呀。

    一一這就是中國語言的特色,豐富多彩,濱紛多樣,含蓄委婉,讓人浮想連連。

  • 3 # 雍往值錢

    信不信由你!

    走了,如果從字面上來說,它的意思就是走起、出發、離開、離去、失去當下的位置和形態,比如:人走了上班去了,雨走了天晴了,車走了開車了,春天走了夏天來了……

    年紀大的人或有些說話含蓄的人,通常把一個人去世就說“走了”,這是一個委婉的說法,也是對逝者和家屬的尊重,不顯得那麼直接。

    古時候,人們認為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人去世後,靈魂走了,離開了人體,跑到另外一個世界了,不會回來了,所以人去世後,習慣說走了,至於靈魂到底是否存在,也只是一種猜測,更多的是心理作用吧。

    所以,為了圖個吉利,老人們常說,走親戚或串門告別時不能說自己“走了”,當然,大部分人也是隨口而出,也沒有什麼,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總有一些巧合和蹊蹺,人們就會聯想,相信我們都聽過一些事感覺挺神奇。

    說話是一門藝術,不同場合不同時段,說話含蓄點、委婉點、幽默風趣點,總能給人愉悅的心情,老年人的話該聽還得聽,但不是迷信,也不要迷信。

  • 4 # 一株吊蘭

    民間有很多忌諱,比如,買滷菜豬舌頭的時候,不能說買豬舌頭,要說豬賺頭、口條。因為,舌頭和賒頭音相近,賣滷菜的人誰想“賒”呢?還有,碗裡盛過飯後,筷子不能插在上面,因為飯上插筷子是倒頭飯,給死人吃的。也正如這句“我走了”,同樣是忌諱。

    “誰誰走了”,意思就是這個人已經去世了,是一個隱晦詞,怕明說“誰誰死了”犯忌諱。前一段時間,一個多年沒有來家的同學回來,打算找幾個老同學陪陪他。其中一個同學的電話是另外一個人接的,問他誰誰在嗎?他回答說,我是他弟弟,誰誰一個月前就走了。這位多年沒有來家的同學不懂啊,他接過電話就問:誰誰又上去哪去了?他走怎麼不帶電話呢?

    我在一旁聽著又想哭又想笑,感情這位同學在外地待時間長了,連這句話都沒有聽懂。我把電話接過來說:怪可惜的,兩個月前我們還在一起吃麵條呢!

    這句話是不是迷信呢?不是,剛才說了,只是一種隱晦的說法,和迷信無關。

  • 5 # 李增喜3

    老人常說,走親戚或者串門告別時不能說:“我走了”,是有一定道理的。農村人常言:“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農村老人,經歷的事情多了,在實際的生活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教訓,我們應當從中吸取其精華。

    "我走了”這一句招呼,從迷信的角度孝慮,確實有點不吉利。在我所在的家鄉農村,人們普遍將死去的人,稱之謂ⅩX人走了,祝福這類人的一生,稱作“一路走好”。

    走親戚或者是串門,告別時不要講"我走了”,應當講"我回家去了,下次再見!”這樣既說明了要離開的意思,又感到親切,還要經常往來,親戚朋友常來往才親切。俗語講的好,遠親不如近鄰,就是因為遠親往來較少的原因造成的,不如近鄰,抬頭不見低頭見。

    中國的文化悠久深遠,我們仍然需要學其精華,講話也是一門科學。我們雖然提倡破除迷信,但也不應不相信"禍從口出”這一句名言的真實性。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不會這樣講。

  • 6 # 灑脫餃子Q

    你把到親戚家串門告別時不要說,我走了,說去串門,或出去逛一逛,遛遛彎去,說我走了,老人確實都不讓說,這句話,上次我說我我走了,我媽非讓我吐口水,吐出耒說不吉利,我認為是迷信!

  • 7 # 華衛正一

    一般人死後,都說“走了”如果走親戚串門告別時最好不要說“我走了”是不吉利的。這是一種迷信,有許多人不在乎這些,甚至根本就不知道這句話不吉利,在分別時仍然說“我走了”,其實,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不要過分解讀。

  • 8 # 筠113045906

    講究太多了倒不好,走這個字不但字典上有,而且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我覺得大活人說說也沒什麼,有些事情是巧合,不讓說"走了"確實是有點迷信的含義,平常生活還是隨便點好。

  • 9 # 歸蘭山貓頭鷹

    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往往一詞之意或簡短的一句話,可能包含著許多層意思。人們在相互交流與相處之時,常常會因一些常用語言在稱呼上引發對方的誤解和不愉快,忌諱很深的人,特別講究講話的方式方法。

    上輩老人說,走親戚或到寨上鄰居家串門結束時,告別的時候,不能說“我走了”,要說“回頭見”、“明天見”、“下次再來”等等的告別話。

    上輩老人為什麼對最簡單的“我走了”這句話如此忌諱莫深!是因為“我走了”的“走”字代表一去不復返,即死亡之意。

    比如說有人死了,報喪的時候,不能直接說某某人死了,只能說某某人“走了”或“老了”。雖然意思一樣,但直接說出“死”字顯然是對亡者在生時的不尊敬,這也是一種說話的藝術性,細節之處看出一個人對遠久綿長文字語言的涵養,別人聽起來感覺你這個人還挺會說話!

    拜訪親戚或鄰里,在分手告別的時候,到底那句“我走了”的話能不能說?說了之後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如果真如上輩人說的那樣應驗,那我們應該選擇哪些告別的話來回避。

    既然有古不滅無古不興,是老人們一代代流傳下來的,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傳承下去也未嘗不可,只是要善於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合理性借鑑,不能一味的盲目相信。

    所謂的“我走了”,以我個人理解,這句告別話並沒有錯。在親戚家或鄰里間作完了客,酒足飯飽,不可能長時間的賴在那裡不走,必須要返回自己的家,分手時打一聲招呼“麻煩了!我走了!”,表示向主家的致謝和客氣,雙方會禮貌迴應“慢走,下次再來”,這話並不存在有什麼不妥。相反,除了這句最貼切最順口的話以外,還真的找不出比這更合適的話來說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在乎這些忌諱,說話大咧咧的,“我走了”常掛嘴邊,也沒見有啥事發生。

    老人為啥“我走了”不能說,往往在於引伸,容易以偏概全,從某件事中聯想開來。比如在親戚或鄰里飯後告別,在行走途中,不幸發生意外,就歸咎於那句“我走了”。其實,意外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能說責任全部是“我走了”造成的!

    “我走了”這句話從某種角度來講,還是具有迷信色彩的,因為許多人對“一語成讖”深信不疑。我們在日常的社交之中,分分場合,說話要注意分寸,避免口語上惹來不必要的分爭!

  • 10 # 浪跡秀天涯

    歸納到一起也沒錯,有時候一句話和現實吻合了出事了,就會有人借題發揮。實屬於迷信說法。如果在意,就換一種說法不就結了。老人很守舊小時候每當過春節都提前告訴自己的孩子過年不讓說不吉利的話,和這個說法是一種情況。

  • 11 # 使用者五井

    幾十年前有的人用誰誰走了這句話,都知道啥意思,如今很少用了。到是我走了這句話很常用,比如家裡人出門,串門人離開都用這句,沒有意處發生。

  • 12 # _微胖女神_840

    有時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我的大姐夫去世的前一個月,因為我的孃家辦喜事,大姐和姐夫高高興興的來賀喜,姐夫性格豪爽,特別愛開玩笑,特別開心,姐夫無意之中說了一句,這次我走了,再也不來了。當時誰也沒有在意,但是隨後大姐夫不幸去世了,是因為他有高血壓,當時天氣較冷,他又喝醉了,結果就走了。時年五十四歲。事情過後,大家分析姐夫當時怎麼能說出哪樣的話,我這次走了,再不來了。

  • 13 # 使用者上海萍姐Vlog

    “我走了”每天有人說這話,我走了去上學,我走了去上班,我走了去看電影,我走了去旅遊,我也說過,沒有想這麼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用的流量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