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目亮煞我了,很驚豔,有沒有。我想了一下,活得故事一樣的人,有,在故事裡頭。故事是誰寫的,別人;給誰看的,別人。那也就是說,故事裡的人,是“他者”眼裡的人。你看他,是“力拔山兮氣蓋世”,難保他看自己卻是“侍兒扶起嬌無力”,反差挺大的。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這是孔子的故事,裡面的元素在我看來,只有喪家之狗是真實的,其它都很像後人加添。這樣的故事書寫非常之多。大前提是,第一你已經死了,蓋棺了;第二,已經有大名了,成為萬民崇拜——或者相反,是萬民唾棄——的物件時,你必然成為“活得像故事的人”!我們查考一下歷代名人傳,幾乎都有這種成分,從帝王相將,到酷吏奸令,從得道高僧到民間才子,只要你已經是“符號”,你必然有更多你想都想不到的故事,落到你名下。這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免不了的現象,十分有趣。這樣說並不是否定名人真有故事,真有大的作為,異於常人的卓越,而是要表明人物故事的傳播特徵。每個人都有故事,好故事,極為感人的故事,數不勝數,問題是如果你不是萬民關注的符號式人物,這些故事很快會被忘記,傳播度不高,更別指望成為“活得像故事一樣的人”了。
為啥需要“活得像故事一樣的人”,只有一個理由,你渴望自我的“傳說”,但又覺得自己有點不濟,不象個“故事主角”,需要一個模板,一個大家公認的這個領域的標誌,來作參照,打造自己。這就是所謂“他者”目光的含義所在了:你不僅按他人眼裡的模子套用具體的人,更加把自己變成了“他者”。透過他者來確認自己,按拉康的說法,我們之所以確認我們是人,因為我們彼此互認為人,彼此以對方為參照,透過類比確認自己。而你要尋找“活得像故事一樣的人”,說明你要找的同類,是不甘於平凡的人,活著就是個傳奇。而當你這樣問的時候,反而在證明——你根本不可能是個傳奇,因為你既不明白生命過程的本質,也不明白傳奇產生的規律。
生命的本質是平凡與偉大本來是同構的!平凡與偉大很大程度上都是主觀性評價!名人、偉人在他們的內心很可能並不認為自己有多神,更不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不會認為他們是“活得像故事一樣”,他們內心難過的坎與常人一樣的多,無奈和脆弱與常人無異。從現代心理學提供出來的成果看,偉人與常人,在慾望層上幾乎完全一致,慾望生成的模式、所遵循的規律完全一致。只不過是他所在平臺、環境和位置不同,需要在意識、意志、能力範圍上有不同普通人的結構和付出。而當他們迴歸到自己內心層面,往往又與常人無異,並且這種本來就有平凡七情六慾的內心,在他們作出理性上行為上的選擇時,往往出奇不意的表露出來,讓世人驚訝。我們讀劉邦、曹操、朱元璋、朱棣的傳記時,都會看到這一點。所以,老練的讀者會從偉人的傳記裡讀出許多普通人的成分。
不必再去尋問“有沒有活得像故事一樣的人”,而應該多看與你同類的“人的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值得借鑑學習,然後認真思考,看清自己現在的處境,人生的目標,自身的要求和可能空間,規劃好自己,才是正道。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儘管故事的情節很多相似,深層的慾望模式一樣,但畢竟慾望的具體物件不同,產生的化學反應也就一樣。生命精彩就精彩在這裡了。網上那句話是實話——不要相信哥,哥只是個傳說。
這題目亮煞我了,很驚豔,有沒有。我想了一下,活得故事一樣的人,有,在故事裡頭。故事是誰寫的,別人;給誰看的,別人。那也就是說,故事裡的人,是“他者”眼裡的人。你看他,是“力拔山兮氣蓋世”,難保他看自己卻是“侍兒扶起嬌無力”,反差挺大的。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這是孔子的故事,裡面的元素在我看來,只有喪家之狗是真實的,其它都很像後人加添。這樣的故事書寫非常之多。大前提是,第一你已經死了,蓋棺了;第二,已經有大名了,成為萬民崇拜——或者相反,是萬民唾棄——的物件時,你必然成為“活得像故事的人”!我們查考一下歷代名人傳,幾乎都有這種成分,從帝王相將,到酷吏奸令,從得道高僧到民間才子,只要你已經是“符號”,你必然有更多你想都想不到的故事,落到你名下。這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免不了的現象,十分有趣。這樣說並不是否定名人真有故事,真有大的作為,異於常人的卓越,而是要表明人物故事的傳播特徵。每個人都有故事,好故事,極為感人的故事,數不勝數,問題是如果你不是萬民關注的符號式人物,這些故事很快會被忘記,傳播度不高,更別指望成為“活得像故事一樣的人”了。
為啥需要“活得像故事一樣的人”,只有一個理由,你渴望自我的“傳說”,但又覺得自己有點不濟,不象個“故事主角”,需要一個模板,一個大家公認的這個領域的標誌,來作參照,打造自己。這就是所謂“他者”目光的含義所在了:你不僅按他人眼裡的模子套用具體的人,更加把自己變成了“他者”。透過他者來確認自己,按拉康的說法,我們之所以確認我們是人,因為我們彼此互認為人,彼此以對方為參照,透過類比確認自己。而你要尋找“活得像故事一樣的人”,說明你要找的同類,是不甘於平凡的人,活著就是個傳奇。而當你這樣問的時候,反而在證明——你根本不可能是個傳奇,因為你既不明白生命過程的本質,也不明白傳奇產生的規律。
生命的本質是平凡與偉大本來是同構的!平凡與偉大很大程度上都是主觀性評價!名人、偉人在他們的內心很可能並不認為自己有多神,更不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不會認為他們是“活得像故事一樣”,他們內心難過的坎與常人一樣的多,無奈和脆弱與常人無異。從現代心理學提供出來的成果看,偉人與常人,在慾望層上幾乎完全一致,慾望生成的模式、所遵循的規律完全一致。只不過是他所在平臺、環境和位置不同,需要在意識、意志、能力範圍上有不同普通人的結構和付出。而當他們迴歸到自己內心層面,往往又與常人無異,並且這種本來就有平凡七情六慾的內心,在他們作出理性上行為上的選擇時,往往出奇不意的表露出來,讓世人驚訝。我們讀劉邦、曹操、朱元璋、朱棣的傳記時,都會看到這一點。所以,老練的讀者會從偉人的傳記裡讀出許多普通人的成分。
不必再去尋問“有沒有活得像故事一樣的人”,而應該多看與你同類的“人的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值得借鑑學習,然後認真思考,看清自己現在的處境,人生的目標,自身的要求和可能空間,規劃好自己,才是正道。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儘管故事的情節很多相似,深層的慾望模式一樣,但畢竟慾望的具體物件不同,產生的化學反應也就一樣。生命精彩就精彩在這裡了。網上那句話是實話——不要相信哥,哥只是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