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泉弱水

    你說的很好,是的,因為你怕,所以這一定是你的弱項,當你意識到你的弱項的時候,別人也同樣意識到的弱項,所以別人在攻擊你的時候,首先應該攻擊你的弱項,怕什麼,來什麼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要是想不怕,那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沒有什麼好怕的,自然而然就不會怕什麼來什麼

  • 2 # 孤煙過客

    怕什麼來什麼,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墨菲定律。墨菲定律說如果你想著一件事情往壞的方向發展,那麼這件事情變壞的機率就會大大的提高。

    就拿我親身經歷的事情來說,從小我就受到墨菲定律的影響,比如上學遲到,一路上憂心忡忡,擔心被班主任抓住,期望不要遇到班主任,到學校後,就和班主任不期而遇,被班主任臭罵了一通。前一段時間經常腹部疼,就想著自己不要得闌尾炎。疼的是左側,闌尾在右側,但是自己還是一直想著不要是闌尾炎。結果有一天,突然變成右側疼,去檢查了,真是慢性闌尾炎。有時候想起來真的很扯,很玄乎,但是,它就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

    細想起來這些現象可能是因為你自己一直再加深對自己的心理暗示。有科學研究心理暗示對人是有影響的。我想可能就是暗示的原因吧。

  • 3 # Smile冬

    沒有什麼怕什麼來什麼,對於你畏懼的東西或者事情,不管它們來不來,只是你自己沒做好應對他們的準備罷了,因為你不知道怎麼去做,就會說怕什麼來什麼,做到未雨綢繆,做到實際行動,做到實際改變,就不會怕什麼!

  • 4 # 繼昇雜談

    我敢說我的這個回答是前無古人的。俗話說人有第六感知,當人體的某個部位發生微弱的變化時,人的大腦已經得到了這個微弱的訊號。當人看到這個部位的病人,或是聽到這個病的情況時,產生不同於常人的排斥和恐懼,有的不久也得上了這個病。心理想真的是怕什麼來什麼,其實自己的此病沒有外因也是在變化中了……繼昇

  • 5 # 王的女人誰敢動全本

    生活中,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越是害怕什麼,就越是來什麼,

    這種“怕什麼,就來什麼”,

    其實不是巧合,

    而是有理論根據的。

    恐懼是一種能量入侵,並且可以傳遞

    我們並不會無緣無故地感到恐懼和害怕,而是有外在的事物刺激了身心,才會產生恐懼的情緒。恐懼是一種能量入侵,而且這種能量可以傳遞。比如一些負面的資訊和恐怖的影片,如果很多人傳播,就會引起網民的集體恐慌。

    我們如何才能儘量地避免負能量入侵呢?遠離,是一種可能方法。但我們生活在世俗中,就難免會沾染各種負能量。

    莊子說,聖人可以養住全神,得全一,沒有縫隙,外物就無法入侵。

    《莊子》曰:“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始終,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

    我們普通人每日都在為生存奔波,怎麼養得神全?在乎一心。

    俗話說,亂了方寸,人就會驚慌,驚恐。我們從守住自己的心開始,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意外事也好,壞事也好,首先不要驚慌,心驚肉跳,最傷神。心鎮定,外界的東西,負面的能量,就很難入侵而傷害到你。

    《莊子》說齊恆公和管仲去打獵,齊恆公看見了鬼,問管仲,管仲說他什麼都沒看見。回來之後,齊恆公就生病了,而管仲沒事。

    這就是恐懼的入侵,齊恆公心生恐懼,而管仲沒有。

    後來有個叫皇子告敖的人,來找齊恆公,說鬼豈能傷人,是你自己的恐懼傷害了你自己。兩個人聊了一天,第二天齊恆公就病好了。

    自然界存在“同類相應,同聲相求”的規律

    我們初中學物理時,有一個音叉共振的實驗,兩個大小一樣的音叉,敲一個,另一個也會引起共振。

    老莊哲學中的“同類相應,同聲相求”,就是我們物理學共振的原理。

    共振的條件是:兩個東西頻率一致。

    俗話說,物以群分,人以類聚,其實也是遵守這個規律。

    人的情緒,喜悅也好,恐懼也好,是一種看不見的能量,有頻率波動,可以互相共振。

    “心有靈犀,引起共鳴”,這些都屬於同頻率共振的現象。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害怕什麼,就來什麼”,是你恐懼的頻率,引起了你周圍同樣頻率的東西共振。所以說,越害怕什麼,就越來什麼,而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其實人文和科學,是相通的,到“道”的層面,天下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這就是為什麼得道的人,能知一而知天下,一就是陰陽合一而太極。

    不知道是不是夏天到來,還是2019年即將過半,在這悶熱的天氣裡,周圍總是瀰漫著一種急躁的感覺。

    前兩天和一群朋友去吃宵夜,焦灼的感覺並沒有因為空調的涼爽而減緩。

    我在煩惱手頭的工作目標,害怕完不成;朋友A在焦慮自己冷淡的生意,度日如年;朋友B在煩惱兒子的入學面試,唯恐考不上理想的學校......每聊起一個話題,我們就嘆氣一聲。

    仔細想想,這種動不動就煩躁的生活,似乎一直都在進行著。

    外面的世界瞬息萬變,競爭高壓力大。

    焦慮,成了一種社會的新型慢性病。甚至,一些很多常見的不健康狀態,背後可能都是焦慮在作祟。

    01

    之前看《我家那閨女》,有幾個讓人扎心的現象都上了熱搜。

    其中一個,就是吳昕的焦慮。

    分分鐘都讓人很有共鳴。

    在一次吃飯中,她和朋友聊起了自己的現狀,越說越焦慮,忽然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

    焦慮什麼呢?

    三個人生必經的大問題。

    年齡和情感問題:

    36歲了,還沒有結婚物件,找到合適的人很難。

    未來生活的規劃問題:

    如果結婚生孩子要停工,會不會耽誤工作,會不會被遺忘。

    還有,工作問題。

    這個問題最讓她泣不成聲。

    這些年來,她的表現一直沒有明顯的水花。

    因此,她最怕聽到的別人說“這麼多年,一點長進也沒有”。

    不得不說,看著她哭,我莫名也開始焦慮起來。

    這些問題,也是大部分普通人最揪心的問題:

    無法如願每次都升職加薪;

    無法很好地平衡家庭和生活;

    房貸車貸壓力,加上時不時的資金短缺;

    常常跟著時代跑,但又似乎總被落在後面。

    並且,在吳昕身上我還看到,過度的焦慮除了讓我們爆哭,還會讓人日常地提不起勁。

    也就是,習慣性地喪著:

    不愛運動,不愛早起,走不出舒適圈;

    亂花錢,亂買東西,沒有財務規劃;

    睡到自然醒,叫了個外賣,傍晚打個盹;

    熬夜熬到了凌晨1點半,開始玩起了別的東西......

    因此,有人不客氣地評價這種現象:那麼焦慮卻不做任何改變,哭有什麼用。

    但這背後,其實是一種極其常見的心理狀態:過度焦慮,以及焦慮過頭後的自我放棄。

    這些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呢?

    2

    關於焦慮,在心理學上的解讀有很多。

    曾奇峰老師曾說過:

    抑鬱:糟糕的感受+糟糕的事情已經發生了

    恐懼:糟糕的感受+糟糕的事情正在發生

    焦慮:糟糕的感受+糟糕的事情將要發生

    也就是說,當我們覺得糟糕的後果即將發生時,焦慮就會產生。

    這本不是一件壞事。就像董卿在做《朗讀者》時,曾經焦慮到睡不著,但也因此,她逼著自己提升節目質量,最後獲得了很好的口碑。

    只是一旦焦慮過了度,就會有各種副作用。

    因為它會不斷給我們暗示著:幾乎每件事情,很可能有糟糕的後果。

    它不僅會給我帶來心理上的過於緊張,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更甚的是,它常常伴著一些典型的反應。其中一個就是,不合理的自我逼迫。

    美國心理學大師埃利斯說過,那些嚴重焦慮的人,往往內心都被一種聲音折磨著:

    “我必須......否則後果很嚴重。”

    無論是吳昕,還是被焦慮困擾的我們,都被這些“必須”的要求逼迫著:

    我必須像同齡人一樣優秀,不然就會被淘汰;

    我必須兼顧家庭和事業,不然就會被遺忘;

    我必須不斷賺很多的錢,不然一出大事就崩盤;

    我必須儘快找到一個合適的人,不然一輩子都結不了婚

    ......

    這些聲音把人逼得很急很趕,以至於忘了沉下心去推敲它們是否成立:

    -我真的必須優秀嗎?

    -可是很多普普通通的人,也不見得就被淘汰,他們也可以活出了平凡的快樂……

    -我真的必須兼顧嗎?

    -很多家庭主婦或主夫,也得到了他人的愛和尊重,並在孩子長大之後,順利迴歸了事業。更關鍵的是,事實上“兼顧”只有極少人能做得到的,我真的必須這樣逼自己嗎?

    -我真的必須賺足夠的錢嗎?

    -那怎麼樣才算足夠呢?若要求自己的儲蓄可以應對隨時的資金短缺、事業波動、健康問題,需要不休不眠工作多久呢?

    在我們被那些“必須”的要求逼著,無法停下思考這些問題時,就會越來越焦灼。直到最後發現自己做不到那麼多“必須”的事情,越來越失控,乾脆選擇了放棄。只能一邊焦慮一邊喪著。

    3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每一個過激的情緒背後,都有根深蒂固的不利執念。

    這種過度的焦慮,背後都有2個核心的執念:

    我不行,所以很焦慮。我不行的後果太嚴重,我無法面對,所以很焦慮。

    而這兩種執念的產生,有2種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外部世界的恐嚇渲染。

    這些恐嚇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我不能不行,不然後果太嚴重。

    例如媒體文章的中那些極端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

    錯過某個機會點、畢業後的哪幾年,我們也許這輩子就沒有翻身的機會;

    如果沒有做好充足的資金準備,遇到大事就只能任人宰割;

    如果不能一直保持優秀,不能保持好的身材和狀態,就會很容易被超越或嘲諷.....

    而從小長輩們對“做錯事”後果的渲染,也誤導了我們:一步失誤步步崩盤,如果考不上某個學校,整個人生就毀掉了;一旦做錯了小事,就要警惕,以後很可能就會犯大錯......

    儘管細細想來,這些邏輯並經不起推敲。

    每個極端例子,背後都有複雜的成因,包含著非常個人化的性格、環境和機遇,並不適用於推廣到普遍的人群中。但當這些“事實”擺在面前,加上情緒的煽動下,我們很容易信以為真。

    一旦稍稍感到自己不行,或可能失敗,就戰戰兢兢,焦灼不定。

    第二個產生執念的原因是,對於外界和自己的認知,我們還沒有客觀搭建起來。

    所以遇到一點點挑戰和變動,就會馬上自我質疑,害怕我不行。

    簡單來說,就是懂得的真相太少了,以至於一點風吹草動,就開始驚慌。

    不懂自己的優勢,對自己沒有信心;

    不懂合適的方法,沒有足夠的方式去應對;

    不懂客觀現實的規律,對威脅的認知會放大

    ......

    這些的後果就是,自我貶低和否定。越發覺得自己不行,越發害怕失敗的後果,最後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發揮。

    也就是,焦慮什麼就發生什麼。

    之前有個朋友因為一個升職機會,失眠了一兩個月。

    因為升職機會難得,並且按照公司在行業內的地位,如果可以升職,身價也會得到一些提升。

    因此不少有能力、經驗多的競爭對手,都參與進來了。

    這時,如果她能淡定地蒐集資料,梳理各種真相,那麼她會心裡有數:我雖然有缺點,但我的長處是邏輯和資料。

    這幫我贏得了很多專案機會,也是任何競爭對手都比不了的。我可以從這裡去做突破。——這是對自己的認知、對方法的尋求。

    再說,我即使落選了,也沒關係,畢竟競爭那麼激烈,誰都可能落選。但我不會因為一次落選就毀了所有,相反,我可以給領導們留下好印象,為未來鋪路,也可以選擇跳槽來升職。我還年輕,一切選擇都來得及。——這是對職場規則、人生規律的認知。

    但遺憾的是,一下子面對這麼多的競爭對手,她慌了陣腳,無法思考那麼多。

    她不斷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比較,不斷地想落選的後果,不斷告訴自己如果錯過這次之後,下次機會遲遲不來,那麼整個人生的進度都會拖慢,上下級也會瞧不起她。

    最後她真的失誤了,甚至在現場的邏輯混亂,被公司的高階領導所質疑。而導致她這些失誤的,不是她的能力,而是那些缺乏真相基礎的自我恐嚇。

    4

    那麼,如何緩解我們的過度焦慮?

    只需要記住一點:去觸碰和懂得更多的真相。

    無論是外界的恐嚇,還是內在的不自信,歸根到底,都是一種模糊的嚇人的感受。

    只有穿越這層感受,去接近真相,焦慮有可能被放下。

    首先,懂得外界的事物規律。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瞭解到,失敗的真實後果並沒有那麼可怕:

    ◆ 升學考試的失敗,不至於影響整個一生,更何況還有不錯的幾個學校可以選擇;

    ◆ 升職不成,不至於改變整個生活,只要努力的方向沒錯,升職只是時間的問題。更何況,我們還可以跳槽呀;

    ◆ 無法一直保持卓越,也不代表我們的價值會被徹底否定,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位置。找到合適的位置,活得幸福一點,才是人生值得追求的事情。

    其次,瞭解自己的資源,也就是:更懂自己。

    那些恐懼,也許只是因為,我們不懂自己。

    不懂自己的優點,所以才容易自亂陣腳;

    不懂自身所處的環境,所以找不到合理的預期;

    不懂自己的特點,所以沒有耐心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

    科學地懂自己,懂自己的狀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面對一切。

    就像很多急於成功的朋友。

    如果能拋下模糊的對未來的焦灼,看清自己在這時代洪流中的優勢位置,並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長期和短期的目標,不斷前行。

    那麼即使不可避免地,有適度的焦慮產生,它也會變成動力,推著我們去努力和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社會,最累工資最低是哪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