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月亭1

    上下傳承幾千年,添丁延姓家方圓。眾有"千金"不算"富","萬金"我還覺"心煩"。有副對聯寫道:上聯,家有"萬金不富",下聯,膝下"五子又孤"。意思是說,一家人生了十個女兒,生一個女兒叫"千金"(千金小姐),生了十個女兒叫"萬金”,"不富“,這裡是不滿意的意思。"五子"的意思是,一個女兒可當半個兒子,十個女兒可當五個兒子(五子),"又孤"就是,一家人如果只生姑娘沒有生兒子,生再多的姑娘也叫"孤"(家裡沒有兒子傳宗接代)。

    重男輕女,是中國延續幾千年的風俗習慣,在農村,這種習慣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揮之不去的。關於家裡錢財的分配,如果只生女兒沒有兒子,父母的錢財就歸女兒們所有,如果又生兒子又生女兒,或只生兒子沒生女兒,父母們的錢財就只能給兒子,不給女兒。

    為什麼呢?農村的父母們認為,女兒嫁出去就是別家的人了,她作為別人家男方的妻子,要得到男方家的財產。農村有句老話叫: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米湯,姑娘是別家的人,兒子才是自己的。

    雖然兒子女兒都是自己生的,財產分配又不公平,但是農村也另有一個習俗,父母老了,贍養父母,給父母養老送終,就是兒子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出錢出力都是兒子的事,女兒們要孝敬爹媽,拿錢給爹媽,拿多拿少隨意,從這方面看,還是顯得公平。

    這些風俗,不只是農村這樣,城市也是這樣,只是農村顯得要突出一些。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特別是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這些風俗會被逐漸的淡化和消失,法律也明文規定,直系親屬子、女應公平享受父母遺產。

    生男生女,是人們無法選擇的事,習俗歸習俗,生男生女都是天意,該咋的就咋的。

  • 2 # 糧油市場報

    主要還是“養兒防老”的觀念在作祟!

    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重男輕女的根源還是因為大多數父母認為在自己老的時候只有兒子才能願意為自己養老!這種觀念不根除,“重男輕女也好”,“天價彩禮”也好無法得到徹底的改善。

    養兒防老的實質是把子女當成了經濟工具。這體現了華人的特點:人不能自己為自己負責,需要別人為自己負責。但養兒防老在現代不是一個好工具。養兒防老之形成的原因是兩大傳統基石:戶口制度造就的穩定“家族制”和精神制度“孝道”。

    養兒經濟回報更高!

    很簡單的一個事實是,傳統上,養幾個兒子的投資回報率比自己養老或者女兒養老要高的多。

    自古以來,很多家長在潛意識裡認為,養兒子的投資回報率可能無限高,因為兒子可能有出息,可能會中秀才、可能會中舉人,可能會當大官衣錦還鄉。女兒有可能會嫁給有錢人,可能會嫁給鄉紳、大戶人家。如果你準備自己養老,你得把錢藏在床頭底下,傳統上華人一向都沒有很好的投資工具,所以存下來的幾個銅板到老了還是那幾個銅板,用來養老很可能是不夠的。就算兒子沒有出息,但是多養兩個兒子,一人供一口飯,供應自己老年的吃喝用度,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養兒防老,本質是為了更高的投資回報率。

    華人形成自我養老的習慣!

    眾所周知,華人一向沒有自己存錢養老的習慣,而是傾向於儘可能多的養幾個兒子來養老。

    人和錢相比,投資回報率高多了。老年的風險是很大的,其損失有可能是無限大。對於平常人來講,老年人喪失勞動能力後需要每天吃喝用度。 如果老年人活得很長, 有可能錢用光了人還活蹦亂跳的 。

    人老了以後往往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可能會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而醫療費是一個 可能虧損無限大的無底洞 。所以如果一個人自己存錢養老,很有可能由於種種原因承擔不起。

    養兒防老觀念暫時無法改觀!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裡,養兒防老是中國孝道傳統和信仰的延續, 中國的法律規定了子女的贍養義務, 而西方的法律中子女是沒有對父母的贍養義務的。 同時中國的父母也為孩子付出了遠超西方父母的照顧, 掏棺材本給孩子叫首付在西方也是不可想象的。

    人老了之後除了錢,還需要照顧(情感和生活),西方是靠福利體系解決物質,靠宗教解決精神和情感的照顧(很多人去敬老院做義工,是宗教的一種活動), 中國的孝道起的作用和西方的宗教是相同的。

    所以,目前來看,養兒防老這個觀念一時半會無法改善,這個問題深深根植於華人的思想底處。

    但是天價彩禮的問題確實值得人們警惕!

  • 3 # 愛農幫

    “為什麼農村的父母願意給兒子付出全部積蓄,卻對女兒一分錢都不願意給?”大部分農村父母哦都是積攢一輩子繼續給兒子在城裡買套房,結婚以及有了孫子後,經常給錢救濟,孫子上學也要給錢,即使他們手裡已經沒有多少積蓄了,但只要兒子伸手,必定會給,而女兒都認定是別人家的女兒,基本工作後很少投資,甚至指望女兒嫁出去撈一筆禮金給兒子補貼?

    其實,也真的是弄不清楚,為什麼過去會把男孩子和女孩子分得這麼清楚,兩者竟然存在如此大的區別,導致現在的社會仍然存在遺留,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

    也不得不說的是,農村父母的不容易,也難怪在農村中,會有這樣的說法,假如有一戶人家生了兩個兒子,可能大多數人的反應除了祝福之外,更多的是考慮到以後的經濟負擔,因為兒子要結婚,要出錢,女兒是出嫁,是拿錢,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另外,對於兒子,即使結婚成家後,也是需要自己予以一定的經濟支援,但是女兒,即使可能過得不是那麼幸福,但是,自己也不用多去操心,真的就是,嫁出去了就是嫁出去了;

    以上所說是農村中現實存在的現象,當然,也有很多家庭是不分男女的,生男生女都一樣,甚至會對女兒更為疼愛,這也是有的,也是我們所提倡的;

  • 4 # 聾啞書生

    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農村的父母不是願意給兒子付出全部積蓄,卻對女兒一分錢都不願給,而是不得不這樣做。相反,如果老祖宗留下的規距,不是男孩娶女孩,而是女孩娶男孩過門,那麼,做父母的就會把全部積蓄給女孩了。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後代人丁興旺,光宗耀祖。而這個希望寄託在了兒子身上,如果不捨老本花錢,兒子就討不到老婆,希望也就破滅了。而女孩家長大了就成了別人家的媳婦,生了孩子跟了別人姓氏,閨女再親,跟孃家人也只能是親戚關係。當父母年邁體弱成為家庭負擔時,自然而然地也就壓到了兒子肩上,於情於理,做父母的在物質與感情方面,都要偏向男孩一些。

    眼下的農村,男女平衡失調,大齡男孩比比皆是,如果有合適的物件,別說是花老本,就算求爺告奶奶地借錢,也心甘情願。畢竟,兒子就是美好未來的希望。沒有女人,再富俗的家庭也沒有幸福可言,女人並不僅僅是傳種接代的工具,而是一個溫曖家庭一切幸福和歡樂的根源。相反,女孩家既便父母不出一分錢,也有很多男孩出高價彩禮迎娶,做父母的也就得過且過了。萬事都沒有絕對,有些富俗一些的家庭還是會給女兒一些錢的,畢竟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 5 # 快樂農人驛站

    養兒防老,因為在農村,養老的話,基本還是要靠兒子。兒子生的兒子,跟的是自家的姓,才是自家的後人。

    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再親的閨女,也會變成人家的媳婦。將來生了孩子,那是外人,是要跟著女婿的姓。

    在農村,嫁閨女不需要準備什麼,娶媳婦的話,要買房買車,這些兒子沒有能力準備好的話,必須是父母無條件的支援,要不然兒子只能打光棍了。

    其實,也不是重男輕女,這些都是習俗而已。自家的閨女會變成人家的媳婦,人家的女兒也會變成自家的媳婦。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又不是一家兩家。

    再說了,對於農村人來說,最大的財產是土地和房子。土地的話,閨女嫁出去了,戶口遷走了,地也就沒了,這個都是按照人口的。房子的話,一般女兒也不會要的,都是留給兒子的,傳男不傳女的。

    如果真要給女兒平分,反而會激化矛盾,變成村子裡的笑話。

    對於女兒,並非一分錢也不會給的,女兒結婚索要的彩禮,基本都會返還的。

  • 6 # 馬到成功148659402

    這種現象在中國非常普遍,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這一碗水卻很難端平,父母傾其所有把一生積蓄都留給兒子,甚至搜刮女兒給兒子攢錢,而對女兒吝嗇。

    一些老人受傳統觀念影響,養兒防老,積穀防饑,認為兒子是自己家的根兒,能傳宗接代,自己後繼有人,而女兒終究要嫁人,當女兒是外人,有好處都留給兒子。老一輩人經常說:兒的江山,女兒的吃穿。女兒結婚有困難的情況下,也只能給些衣食。

    中國計劃生育後,適婚男女比例失調,造成男多女少,而且中國普通老百姓並不富有,收入偏低,城鄉貧富差大,有兒子的家庭普遍壓力大,面臨高彩禮,高房價,老百姓很無奈,有限資產,只能優先考慮兒子,女兒無房,無車,無錢也能找到物件,兒子無房,無車,無錢得面臨打光棍,最後成為齊天大剩,而兒子娶不讓媳婦兒父母在鄉親面前抬不起頭,很沒面子,同時也影響傳家接代,心生愧疚,愧對祖宗。

    同時也源於人的自私,源於重男輕女,這也是人自私的一種反映。無奈的低收入家庭,無奈的社會攀比風,這些都是造成不僅農村父母,就連城裡父母也基本相似,條件好的,有身份,有頭有臉的人,基本上對女兒不錯,但是大部分也是留給兒子。這是不爭的事實!

  • 7 # 土地論壇

    這個問題的表述有些以偏概全了,本人老家也在農村,周圍很多人家裡都有女兒,但父母對女兒完全一分錢都不願意給的現象並不多見。

    當然,個人的經驗範圍都很小,把視野擴充套件到全國農村,這個現象肯定是存在的。而且,按照農村人的思想,確實會對女兒相對吝嗇一些,“指望女兒嫁出去撈一筆禮金給兒子補貼“,這種做法也不稀奇。

    說到底,就是大多數農村人如今仍然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而更本質來說,也是因為有“養兒防老”的想法,才更讓“重男輕女”的病根難以消除。

    對於某些農村人來說,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兒子才是自己家的,所以,肥水不流外人田,對兒子總歸捨得一些。兒子作為“自家人”,似乎才是養老職責的主要承擔者,為了老有所養,對兒子多投資大概是更保險一些的;而投資女兒,多半是給別人去養老了。

    這些人很多人也想通了,因為女兒往往更孝順,更願意照顧老人。不過,既然不管怎麼樣女兒總是會孝順的,那多給兒子一些,在兒子身上多投入一些,儘量讓兒子也孝順一點,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只要養兒防老的思想在,要想改變這個現象幾乎是不可能的。

  • 8 # carry65

    1、農村根深蒂固重男輕女的思想,認為養兒防老,兒子是自己後半輩子的重要保障。俗話說得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2、女兒畢竟要嫁到男方那去,和男方父母一塊生活,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註定要伺候男方父母的多,雖說後期也能為自己父母貢獻點微薄之力。

    3、經濟的制約因素,現在生活成本壓力太大了

  • 9 # 民工札記

    為什麼農村的父母願意給兒子付出全部積蓄,卻對女兒一分錢都不願意給?

    首先我們先說說為什麼農村兒子會那麼重要?

    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我所生活的農村,如果家裡沒有兒子的話,再多的女兒也是會被人認為是“絕後”。這是一種老思想的遺留,雖然現在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後人。但是在農村,沒有兒子,總感覺被人看不起。所以,我認識的同齡人,有生三個女兒後,還要繼續生兒子的。

    二、養兒防老。現在的農村,作為一名農民年齡大時,還是沒有醫療、養老、退休等保障的。相當一部分人還是認為,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潑出去的水。如果老人沒有兒子,將來誰來養老送終。如果有兒子的,那養老這個重擔就要落在兒子的肩膀。所以農村人一般都會將錢財花在兒子身上,買房,買車,出彩禮。

    其實我們再說說女兒的問題。您所描述的現象的確存在。

    但是,在我所生活的農村大部分是這樣子的。女兒出嫁後,你想過問父母的事就過問,不想過問的話,沒有人會指責你什麼。而且女兒出嫁時,彩禮的話,也都是讓女兒作為私房錢全部帶回新家庭,很少被父母佔用。那兒子則不同了,父母為你蓋房,為你娶妻,為你照顧孩子,你不孝敬父母試試,不給父母養老試試,分分秒秒被村裡人戳斷脊樑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感覺這就像是在投資,投資高回報率就高,投資少回報率就少,所以才會有農村的父母願意給兒子付出全部積蓄,卻對女兒一分錢都不願意給的問題。當然投資也同樣有個很小的風險問題,並不是百分百都會有回報的。

  • 10 # 惠農圈

    為什麼農村的父母願意給兒子付出全部積蓄,卻對女兒一分錢都不願意給? 對於農村人來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農村人一直都本著這樣的思想。

    之所以有“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因為老人的養老需求,畢竟老人們始終認為女兒就是外人,但兒子卻不一樣了,將來是要入同一個祖墳的。

    一、兒子是傳宗接代的保證 農村人一直都有著傳宗接代的思想,他們認為兒子能夠讓自己家族的血脈順延下去,自己來到人世間主要還是為了繁衍後代。只有兒子出生了那才能夠將家族的使命感傳承下去,這樣一來農民都會把最好的東西送給兒子。

    二、養兒防老 現在的農村人對老年生活一直都比較擔憂,他們害怕自己的晚年生活沒有保障。害怕自己百年之後沒有人給他們祭祀,所以他們都會想辦法生出兒子,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保障。雖然女兒也能養老,但在百年之後老人就不會被想起沒有人給他們燒紙祭祀。

    在農村人的觀念裡,女兒一直都是“賠錢貨”。從小含辛茹苦的養大,之後還要嫁給別的男人,一直都會為其他家賺錢。從女兒出生到結婚,基本上父母都會無私的付出。畢竟婚姻的彩禮錢也都是帶回婆家的,之後逢年過節雖然女兒會送上一些禮品和金錢,但父母一般都只會拿一半。

    兒子就不同了,父母將全部的心血都放到兒子的身上,蓋房子娶媳婦、帶孫子等等,如果兒子不孝敬老人,那他在村裡就別想混下去了,光是村民的口水都能夠讓他的脊骨抬不起來。所以說白了這就是一種投資,只是父母在老年的時候獲得回報罷了。畢竟女兒就算不孝順也不會有道德上的壓力,兒子就不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產業如何發展?又會有那些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