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信家族的崛起,與泰國特殊的政治環境有關。但凡對泰國政局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這個佛光普照之國,軍事政變猶如家常便飯。自1932年君主立憲算起,短短八十來年時間,泰國經歷了近二十次政變。軍方、王室、佛教、民選政黨,各方勢力犬牙交錯,將泰國政局推入一波又一波的動盪,而紅衫軍和黃衫軍的街頭爭鬥,更將民眾來入衝突和對立當中。不過,尤為難得又讓人頗為不解的是,在這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局之下,泰國社會竟能大致穩定,國家從未因政治的紛亂而產生內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在這裡,我們不妨對泰國的這一政治奇觀做一番簡單剖析:
無法實現的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的一大特徵,是國家政治經濟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政府手中。這種體制的一大好處便是穩定。透過對政治和資本權力的掌控,中央政府可以從容處理國內出現的各種危機——無論是鎮壓、安撫、還是協調利益分配,中央政府都有足夠的資源和手段應對。
當然,中央集權的國家內部也有各種利益集團。但是權力的高度集中性,使利益集團發動軍事政變的風險大增;同時,只要政府在政治權力架構中留下通道,給予外來者足夠的進入和上升空間,並形成合理的博弈規則,便可將矛盾限定在內部的政治鬥爭層面,而不至於要透過軍事政變這種強破壞性的手段來解決。這種政治體制在世界範圍內的最典型代表便是中國。
但是,中央集權政體的實現,也有一個基本條件,便是文化的同一性,具體來說,就是國民差異性較小。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國家內部存在不同利益團體,他們彼此間的分歧也相對較小,且多隻集中在經濟利益層面,相對容易調和,此類國情下產生的不同利益團體,即便同時引入政權內部,也能夠溫和消化,不會對現有政治架構造成太大的衝擊。
可是泰國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只是,宗教也好,王室道統也罷,都只是文化構成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用來維持一個相對概念化的國家認同或許足夠,但要打造一個具體化的高度集權政治體制,就顯得力不從心。
相對於文化的衝擊,外部政治勢力的影響,更對中央集權造成重要負面影響。作為中南半島乃至東南亞的地緣核心,泰國內政不可避免的引發各方勢力的興趣。而泰國偏偏又是一個小國,不具備像中國那樣阻擋外部勢力進入的實力。在外部勢力,尤其是大國勢力角逐於此的情況下,泰國內部勢力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產生分裂。
外部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的雙重製約,泰國想透過打造強勢政府來避免軍事政變,此路難通。
難顯功效的分權民主。
對於民族成分複雜的國家來說,分權民主通常是一個彌合分歧,和諧共處的好政治模式。自1932年君主立憲後,泰國便逐步學習西方政治模式,並最終建成了以全民選舉為特徵的西式民主制度。
只是,在歐美頗有成效的現代民主制度,在泰國卻水土不服——一方面,軍事政變頻頻發生,民選政府動輒被驅趕下臺;另一方面,紅衫軍與黃衫軍的熱衷於街頭爭鬥,民主選舉制度同時被雙方藐視。
為何橘生淮北則為枳?
這似乎要從經濟層面來分析。
作為一個資源並不豐富,人口卻有近七千萬之多的國家,泰國要整體實現現代化,大力發展製造業、積極推廣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必經之路。但在操作過程中,泰國卻面臨著內外兩大困難:
首先是國民性格。泰國屬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溼熱漫長。此類氣候條件下的人類,在從事體力勞動時的身體舒適度較差,疲憊感較強,勞動效率和勞動積極性向來不高。故而,慵懶幾乎是所有熱帶地區人類的共同特徵,泰國也概莫能外。
當然,如果是農耕時代,這並不是問題。中南半島Sunny充足、降雨豐沛,土壤肥沃,極適合農作物生長。這些天然的優勢,足以抵消泰華人在勤勞方面的不足——他們在湄南河平原隨便刨兩鋤頭,收穫的糧食也比黃河邊辛苦整年的中國農民要多。
但當進入工業社會,問題隨之而生。工業製造,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製造,與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密切相關。讓慵懶嵌入基因裡的熱帶民族在溼熱環境下長期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其效率可想而知。
在上世紀後半頁東南亞與東北亞的製造業競賽中,前者始終處於劣勢。日本、南韓、臺灣、香港相繼邁入發達經濟體,而包括泰國在內的東南亞諸國卻始終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掙扎。雖有政治等其他因素影響,國民性格的不適應亦是重要肇因。
而除了國民性格外,中國因素也影響了泰國的轉型。雖然東南亞具有上述先天劣勢,但當日、韓、港、臺相繼相繼完成產業升級後,由於當時世界上再無其他更合適地區,這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依然會陸續遷往東南亞。
但是中國的橫空出世改變了這一切。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一個十億人口級別的大國加入了對製造業的爭奪當中。中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人民吃苦耐勞,學習能力強、國內產業門類齊全、政治體制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再加上伴隨改革而快速建成的良好基礎設施,這一切因素聚集在一起,造就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世界工廠。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猶如一頭工業巨獸,將世界上大部分標準化工業製造專案吞入腹中。
泰國完全不具備與中國競爭的能力;再加上小國實力有限,在金融市場上無法抵擋國際資本的洗劫,這多重因素,導致泰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經濟長期停滯,工業也大量流失。
製造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力軍。泰國在現代工業建設中的受挫,導致佔其人口大多數的平民階層,無法透過從事工業生產而獲得財富,只能繼續從事傳統農業。
相對於現代工業,傳統農業的產出是極其有限的,這也就意味著泰國農民的財富創造能力有限,無法享用到現代社會的物質成果。
當然,並不是所有泰華人都是如此。泰國必經是一個開放多年的國家,而且也有一定的地緣資本,透過商業、殘存工業以及旅遊業等行業的繼續發展,也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中產階級。這部分人主要生活在曼谷,工作在有冷氣的寫字樓中,賺取足以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成果的酬勞,他們和統治階級一起,共同構成泰國的有產階級。
少數統治者、一定數量的中產階級、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平民(其中農民又佔大部)。這就是泰國的社會階級構成。
表面看上去,這種金字塔狀的社會結構雖不如橄欖形社會結構穩定,但也不至於如此紛亂。至少亞洲另一個類似結構,並同樣採用民主政體的國家——印度,就比泰國要穩定的多。
但印度與泰國是不同的。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是一個完整且相對封閉的地緣板塊,且印度本身體量較大,這決定了印度可以打造一個相對封閉的文化體系。這個體系可以採用種姓制度,禁錮下層民眾的物質欲求。
而泰國卻不能夠,泰國地處各方勢力交匯之處,且其自身力量較弱,很難不受外來文明影響。所以,透過思想禁錮扼殺底層百姓物質欲求的辦法,在泰國無法施行。
對外部現代文明的深入瞭解,使國民積累了強烈的物質渴求,可是,泰國工業化的挫折卻使這種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甚至連希望都看不到。這種積累起來不滿情緒,必然會反映到政治層面,這就為泰國的政治穩定帶來了危機。
由於農民佔國家人口大多數,所以只要獲得農民的支援,便可攫取權力的寶座。既然如此,當然會有政黨和政治人物願意為農民代言。在現實政治層面中,他信——英拉的西那瓦家族則充當了這一角色。
其實就出身而言,西那瓦家族不僅不是農民,反而是泰國頂級富翁,典型的豪族世家。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們利用農民的選票,實現家族在政治上的野心和抱負。
由於泰國採用的是西式選舉制度,西那瓦家族利用選票上位的做法並不違規。但是,在現實層面中,他卻遭到了包括上流階級和中產階級在內的所有有產階級一致反對。
這又是為何?
還是經濟的問題!
農民的選票不是白給的。對西那瓦家族而言,既然是利用農民的支援贏得選舉。那他們一旦掌權,則必須要回報農民,否則必將被其拋棄。
泰國的農民最需要的是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實現這一目的,有兩種方法。
上策是做蛋糕,大力發展經濟,使社會財富總量大幅增加,再輔之以合理財富分配方式,逐步滿足中下層百姓的物質需求。具體來說,就是透過大規模工業化,為農民提供能夠賺取更高收入的工業崗位,使他們不再受困於只能提供溫飽的傳統農業當中。有了足夠的收入,這些曾經的農民自然就有能力住上現代住宅,購買電器、消費美食,外出觀光旅遊,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質享受。
這是典型的中國發展模式。但也正因為中國採納了這種模式後,已將全球普通製造業吃幹吞盡,所以泰國基本上無路可走。
既然工業化行不通,做蛋糕也就無從談起。但農民的物質渴求又十分強烈。如果不想被自己的支持者拋棄,那西那瓦家族能選的就只有下策:分蛋糕,直接對社會現有財富重新分配;換一種說法,就叫劫富濟貧!
無論是王室、寺廟、資本家,甚至是中產階級,對割自己的肉去填農民的坑都是深惡痛絕的。但是,只要受農民支援的政治勢力掌權,他們必然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去放有產者的血(當然,鑑於他們是掌權者,所以割肉這種倒黴事肯定輪不到自己頭上,藉機黑吃黑倒是不無可能)。
如果不想被割肉,有產階級必須阻止代言農民的政治勢力上臺。但在泰國現行政治框架下,這是做不到的。
作為一個採用西式民主制度國家,政府由普選產生。整個國家有產階級的人數不過幾百萬;而農民手頭的選票卻有數千萬張!換句話說,無論怎麼選,西那瓦們都會取得勝利!
選舉不可行,那剩下的就只有軍事政變一途。畢竟農民只是人多而已,社會資源主要還是掌握在有產階級手中。在選戰打不過農民的情況下,有產階級可以透過動用軍事力量,將西那瓦家族驅逐下臺,這也算是對“體制內造反勢力”的一種反制。
但這也只是剜肉補瘡罷了。因為軍事政變後,政變者又會面臨新的尷尬——接下來該怎麼走?
短期內,泰國可以實行軍管。但軍管本身就是一種強權政治,而在之前我們已經說過,泰國不具備集權的條件。如果軍管長期持續,政府與農民,甚至政府內部各派系之間的衝突將愈演愈烈,在缺乏民主政體作為緩衝的情況下,這種衝突必然會將國家引入內戰。
無奈之下,泰國最終只能回到民主制的框架中。只是一旦回覆,受農民支援的政治勢力又會透過選舉上臺,迫使有產階級再以軍事政變鎮壓。這一波又一波的選舉與政變綿綿不休,最終導致了泰國政局的惡性迴圈。
那麼,泰國的這種困局,又該如何解呢?其實答案就在中國!雖然以泰國自身之力,很難打破這個死迴圈,但如果能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巧妙借力,泰國倒是有很大的可能趁機走出這個死局。
他信家族的崛起,與泰國特殊的政治環境有關。但凡對泰國政局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這個佛光普照之國,軍事政變猶如家常便飯。自1932年君主立憲算起,短短八十來年時間,泰國經歷了近二十次政變。軍方、王室、佛教、民選政黨,各方勢力犬牙交錯,將泰國政局推入一波又一波的動盪,而紅衫軍和黃衫軍的街頭爭鬥,更將民眾來入衝突和對立當中。不過,尤為難得又讓人頗為不解的是,在這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局之下,泰國社會竟能大致穩定,國家從未因政治的紛亂而產生內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在這裡,我們不妨對泰國的這一政治奇觀做一番簡單剖析:
無法實現的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的一大特徵,是國家政治經濟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政府手中。這種體制的一大好處便是穩定。透過對政治和資本權力的掌控,中央政府可以從容處理國內出現的各種危機——無論是鎮壓、安撫、還是協調利益分配,中央政府都有足夠的資源和手段應對。
當然,中央集權的國家內部也有各種利益集團。但是權力的高度集中性,使利益集團發動軍事政變的風險大增;同時,只要政府在政治權力架構中留下通道,給予外來者足夠的進入和上升空間,並形成合理的博弈規則,便可將矛盾限定在內部的政治鬥爭層面,而不至於要透過軍事政變這種強破壞性的手段來解決。這種政治體制在世界範圍內的最典型代表便是中國。
但是,中央集權政體的實現,也有一個基本條件,便是文化的同一性,具體來說,就是國民差異性較小。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國家內部存在不同利益團體,他們彼此間的分歧也相對較小,且多隻集中在經濟利益層面,相對容易調和,此類國情下產生的不同利益團體,即便同時引入政權內部,也能夠溫和消化,不會對現有政治架構造成太大的衝擊。
可是泰國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只是,宗教也好,王室道統也罷,都只是文化構成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用來維持一個相對概念化的國家認同或許足夠,但要打造一個具體化的高度集權政治體制,就顯得力不從心。
相對於文化的衝擊,外部政治勢力的影響,更對中央集權造成重要負面影響。作為中南半島乃至東南亞的地緣核心,泰國內政不可避免的引發各方勢力的興趣。而泰國偏偏又是一個小國,不具備像中國那樣阻擋外部勢力進入的實力。在外部勢力,尤其是大國勢力角逐於此的情況下,泰國內部勢力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產生分裂。
外部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的雙重製約,泰國想透過打造強勢政府來避免軍事政變,此路難通。
難顯功效的分權民主。
對於民族成分複雜的國家來說,分權民主通常是一個彌合分歧,和諧共處的好政治模式。自1932年君主立憲後,泰國便逐步學習西方政治模式,並最終建成了以全民選舉為特徵的西式民主制度。
只是,在歐美頗有成效的現代民主制度,在泰國卻水土不服——一方面,軍事政變頻頻發生,民選政府動輒被驅趕下臺;另一方面,紅衫軍與黃衫軍的熱衷於街頭爭鬥,民主選舉制度同時被雙方藐視。
為何橘生淮北則為枳?
這似乎要從經濟層面來分析。
作為一個資源並不豐富,人口卻有近七千萬之多的國家,泰國要整體實現現代化,大力發展製造業、積極推廣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必經之路。但在操作過程中,泰國卻面臨著內外兩大困難:
首先是國民性格。泰國屬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溼熱漫長。此類氣候條件下的人類,在從事體力勞動時的身體舒適度較差,疲憊感較強,勞動效率和勞動積極性向來不高。故而,慵懶幾乎是所有熱帶地區人類的共同特徵,泰國也概莫能外。
當然,如果是農耕時代,這並不是問題。中南半島Sunny充足、降雨豐沛,土壤肥沃,極適合農作物生長。這些天然的優勢,足以抵消泰華人在勤勞方面的不足——他們在湄南河平原隨便刨兩鋤頭,收穫的糧食也比黃河邊辛苦整年的中國農民要多。
但當進入工業社會,問題隨之而生。工業製造,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製造,與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密切相關。讓慵懶嵌入基因裡的熱帶民族在溼熱環境下長期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其效率可想而知。
在上世紀後半頁東南亞與東北亞的製造業競賽中,前者始終處於劣勢。日本、南韓、臺灣、香港相繼邁入發達經濟體,而包括泰國在內的東南亞諸國卻始終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掙扎。雖有政治等其他因素影響,國民性格的不適應亦是重要肇因。
而除了國民性格外,中國因素也影響了泰國的轉型。雖然東南亞具有上述先天劣勢,但當日、韓、港、臺相繼相繼完成產業升級後,由於當時世界上再無其他更合適地區,這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依然會陸續遷往東南亞。
但是中國的橫空出世改變了這一切。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一個十億人口級別的大國加入了對製造業的爭奪當中。中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人民吃苦耐勞,學習能力強、國內產業門類齊全、政治體制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再加上伴隨改革而快速建成的良好基礎設施,這一切因素聚集在一起,造就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世界工廠。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猶如一頭工業巨獸,將世界上大部分標準化工業製造專案吞入腹中。
泰國完全不具備與中國競爭的能力;再加上小國實力有限,在金融市場上無法抵擋國際資本的洗劫,這多重因素,導致泰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經濟長期停滯,工業也大量流失。
製造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力軍。泰國在現代工業建設中的受挫,導致佔其人口大多數的平民階層,無法透過從事工業生產而獲得財富,只能繼續從事傳統農業。
相對於現代工業,傳統農業的產出是極其有限的,這也就意味著泰國農民的財富創造能力有限,無法享用到現代社會的物質成果。
當然,並不是所有泰華人都是如此。泰國必經是一個開放多年的國家,而且也有一定的地緣資本,透過商業、殘存工業以及旅遊業等行業的繼續發展,也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中產階級。這部分人主要生活在曼谷,工作在有冷氣的寫字樓中,賺取足以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成果的酬勞,他們和統治階級一起,共同構成泰國的有產階級。
少數統治者、一定數量的中產階級、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平民(其中農民又佔大部)。這就是泰國的社會階級構成。
表面看上去,這種金字塔狀的社會結構雖不如橄欖形社會結構穩定,但也不至於如此紛亂。至少亞洲另一個類似結構,並同樣採用民主政體的國家——印度,就比泰國要穩定的多。
但印度與泰國是不同的。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是一個完整且相對封閉的地緣板塊,且印度本身體量較大,這決定了印度可以打造一個相對封閉的文化體系。這個體系可以採用種姓制度,禁錮下層民眾的物質欲求。
而泰國卻不能夠,泰國地處各方勢力交匯之處,且其自身力量較弱,很難不受外來文明影響。所以,透過思想禁錮扼殺底層百姓物質欲求的辦法,在泰國無法施行。
對外部現代文明的深入瞭解,使國民積累了強烈的物質渴求,可是,泰國工業化的挫折卻使這種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甚至連希望都看不到。這種積累起來不滿情緒,必然會反映到政治層面,這就為泰國的政治穩定帶來了危機。
由於農民佔國家人口大多數,所以只要獲得農民的支援,便可攫取權力的寶座。既然如此,當然會有政黨和政治人物願意為農民代言。在現實政治層面中,他信——英拉的西那瓦家族則充當了這一角色。
其實就出身而言,西那瓦家族不僅不是農民,反而是泰國頂級富翁,典型的豪族世家。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們利用農民的選票,實現家族在政治上的野心和抱負。
由於泰國採用的是西式選舉制度,西那瓦家族利用選票上位的做法並不違規。但是,在現實層面中,他卻遭到了包括上流階級和中產階級在內的所有有產階級一致反對。
這又是為何?
還是經濟的問題!
農民的選票不是白給的。對西那瓦家族而言,既然是利用農民的支援贏得選舉。那他們一旦掌權,則必須要回報農民,否則必將被其拋棄。
泰國的農民最需要的是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實現這一目的,有兩種方法。
上策是做蛋糕,大力發展經濟,使社會財富總量大幅增加,再輔之以合理財富分配方式,逐步滿足中下層百姓的物質需求。具體來說,就是透過大規模工業化,為農民提供能夠賺取更高收入的工業崗位,使他們不再受困於只能提供溫飽的傳統農業當中。有了足夠的收入,這些曾經的農民自然就有能力住上現代住宅,購買電器、消費美食,外出觀光旅遊,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質享受。
這是典型的中國發展模式。但也正因為中國採納了這種模式後,已將全球普通製造業吃幹吞盡,所以泰國基本上無路可走。
既然工業化行不通,做蛋糕也就無從談起。但農民的物質渴求又十分強烈。如果不想被自己的支持者拋棄,那西那瓦家族能選的就只有下策:分蛋糕,直接對社會現有財富重新分配;換一種說法,就叫劫富濟貧!
無論是王室、寺廟、資本家,甚至是中產階級,對割自己的肉去填農民的坑都是深惡痛絕的。但是,只要受農民支援的政治勢力掌權,他們必然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去放有產者的血(當然,鑑於他們是掌權者,所以割肉這種倒黴事肯定輪不到自己頭上,藉機黑吃黑倒是不無可能)。
如果不想被割肉,有產階級必須阻止代言農民的政治勢力上臺。但在泰國現行政治框架下,這是做不到的。
作為一個採用西式民主制度國家,政府由普選產生。整個國家有產階級的人數不過幾百萬;而農民手頭的選票卻有數千萬張!換句話說,無論怎麼選,西那瓦們都會取得勝利!
選舉不可行,那剩下的就只有軍事政變一途。畢竟農民只是人多而已,社會資源主要還是掌握在有產階級手中。在選戰打不過農民的情況下,有產階級可以透過動用軍事力量,將西那瓦家族驅逐下臺,這也算是對“體制內造反勢力”的一種反制。
但這也只是剜肉補瘡罷了。因為軍事政變後,政變者又會面臨新的尷尬——接下來該怎麼走?
短期內,泰國可以實行軍管。但軍管本身就是一種強權政治,而在之前我們已經說過,泰國不具備集權的條件。如果軍管長期持續,政府與農民,甚至政府內部各派系之間的衝突將愈演愈烈,在缺乏民主政體作為緩衝的情況下,這種衝突必然會將國家引入內戰。
無奈之下,泰國最終只能回到民主制的框架中。只是一旦回覆,受農民支援的政治勢力又會透過選舉上臺,迫使有產階級再以軍事政變鎮壓。這一波又一波的選舉與政變綿綿不休,最終導致了泰國政局的惡性迴圈。
那麼,泰國的這種困局,又該如何解呢?其實答案就在中國!雖然以泰國自身之力,很難打破這個死迴圈,但如果能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巧妙借力,泰國倒是有很大的可能趁機走出這個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