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者無語
-
2 # 龍驤虎賁九天游龍
因為古代沒有褲子。
漢武帝時,東方朔在大殿上公然尿尿,沒人來得及阻止,就是因為到了漢朝還是開襠褲。如果採用這種坐姿,隱私部位可能暴露,當然故意這樣坐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如荊軻刺秦王,失敗後就這樣坐著。
-
3 # 燕北林叢
“箕踞”在中國古代的確是一種傲慢、輕辱、蔑視對方的一種坐姿。
《莊子-至樂》記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東周列國志》也記載著:“荊軻倚柱而笑,向秦王箕踞罵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以生劫汝,反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被汝倖免,豈非天乎!然汝恃強力,吞併諸侯,享國亦豈長久耶?’”
一個是媳婦死了,不悲不哭,反而當著弔喪人的面隨意坐著,敲擊著瓦缶唱歌。就是在今天普通人來看,也實在是太過分了;另一個是刺殺秦王未果的荊軻,箕踞而罵(秦王),倒是可以理解。
《史記》也記載了劉邦自己踞床接見酈食其,酈食其見了不拜,僅作長揖,還批評劉邦:“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劉邦自覺有愧,忙站起來,整理好衣服,請酈生上坐。《孟子自責》一文說:孟子見妻獨自在房中隨意坐著(踞)休息,認為無禮,孟母反責他(孟子)沒有“問孰存”,反是孟子無禮。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踞視之,解遣人問其姓名,客欲殺之。”(《史記-郭解傳》)
“原壤夷侯。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問憲》)
宋人洪邁的《夷堅甲志-葉若谷》記有:“一老嫗自外至,手持錢篋,據胡床箕踞而坐,傍若無人。”
看來,古人認為“箕踞”是失禮的行為也是分場合的,並非是一概而論。當著外人的面、長者的面,或者公共場所,箕踞是失禮的行為,甚至還很嚴重。如果是在自己的家裡,沒有外人,怎麼舒適怎麼坐,並不會被認為是失禮。就像是以前的“膀爺”,也只是在公共場所才會被認為是不文明。誰會認為在自己家裡沒有客人時光膀子是不文明的呢?古人也不那麼死板!不然,孟母也不會責備孟子,孟子也不會自責。惠子指責莊子,是指責他妻子死了,不悲而歌,並非是指責他的“箕踞”失禮。
那麼,古人為什麼認“箕踞”是不禮貌的行為呢?除了和現在認為“膀爺”是不文明的行為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箕踞,是指臀部坐在席上,雙膝在身前屈起,足底著地,雙手後撐;或雙膝平放,兩腿前伸分開,形如簸箕。這種坐姿,古人稱“箕踞”,或“箕”、或“踞”;夷,蹲踞,也是一種輕慢失禮的坐姿。
加上古人的服裝,上身穿的為衣,下身穿的為裳。裳,裙子的一種,是古人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不是今天的褲子。據說裳是黃帝時才出現的,後來因為保暖的須要,又發明了“脛衣”,就是套在腿上的兩個布筒,沒有褲腰和褲襠。
想想看,“箕踞”失禮,並非是因為姿勢的不雅觀,而是兩腿向前叉開坐在那,把什麼都暴露在對方面前的“箕踞”,不只是“走光”,簡直就是“暴光展覽”,除了原始人時代,在社會文化和文明都高發展了的任何時代,都不能算是文明禮貌的吧?就算後來,出現了有襠的褲子,長久沿襲下來的禮儀習俗,並且還讓聖人記錄於書中,也就成了人們遵守並評判道德修養的標準了。其實古人講究的坐姿是很讓人難受並討厭的,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日本人在米米榻的上那個樣子,雙膝跪在榻上,用屁股壓住小腿和腳,上身挺直或略前傾,因為那樣一來就壓住了裙子的下襬,就不怕露出下邊的身子,也就成了受人們歡迎的坐姿了,也就成了一種禮儀。但這個坐姿,時間一長,也真是受罪呀!沒辦法,因為在漢以前,我們的祖先還沒有發明出凳子來,作為坐具的凳子傳入中原是東漢以後的事,到宋代才普遍使用。宋以前的古人還都習慣席地而坐。
-
4 # 我不像壞小孩
所謂“箕踞”,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拉巴個腿”坐著的意思。古時候,人們的穿著,是沒有內褲的,如果“拉巴個腿”坐著,容易走光。這個坐姿,就是現在,也不是很雅觀。所以,在一些正式場合,要避免做出這樣的“坐姿”。你看你,又“拉巴個腿”
-
5 # 森林鹿
“中國古代沒有褲子(連襠褲)”大概是服飾史領域,傳播最廣的謠言偽科普,看下面那好幾十條洋洋灑灑的答案就知道了。
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我一張嘴就說那麼多人相信的“沒褲子”是偽科普,是謠言,是假的,憑什麼我說的才是“歷史真相”?真相不真相這個,評價標準,不看誰嗓門大打字多,也不看誰粉絲多,要看證據。
能證明“歷史真相”的證據是什麼?一文物,考古科學發掘出來的、自帶資訊的,二文獻,三傳世書畫等資料。
所以我才敢說,中國從很早就有褲子了,連襠褲,跟現在大家都穿著的內褲基本相似。證據如下:上海博物館館藏龍山文化玉人,距今約4600-4000年,比商朝還要早。
上邊是正面照,再給一張背面的,1975年從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車轅飾,正面獸頭,後面一裸人作蛙伏相抱狀,三角短褲鑄畫清晰:
從兩週再到春秋戰國秦,當時一般稱為“褌”的連襠短褲,既有實物也有文物影象出土。如下睡地虎秦墓出土的“狩獵紋銅鏡”,鏡背打獵武士,看他的衣著:到了西漢,連襠的“犢鼻褲”更著名些,文物影象也更多,就不貼了。大量考古發掘已經證明,所謂“西漢(甚至更晚)以前華人都穿開襠褲”是以前某些“專家”不負責任的臆斷言論,但是這言論實在流傳太廣了。
至於為什麼古人視“箕踞”為失禮,因為箕踞固然不會露器官,但露內褲也是失禮啊……古代一般生活水平以上的人,會在內褲“褌”之外再穿一層套褲“絝”,然後還要再圍一層下裳或深衣。也不排除某些窮人或者就討厭內褲的,真不穿褌,直接上開襠褲“絝”,這樣就更不能露了。但無論如何,斷言“古代人不穿內褲”的,請自己面壁。
另,此專題考證的詳細資料請參閱琥景明《顛倒的真相——從中國古代的褲子說起》一文。我這裡只算是大略的搬運。
-
6 # 過嶺虎
箕踞並不是“叉開兩腿而坐”,別被磚家叫獸給忽悠了!請問磚家:“如今都穿褲子了,誰會叉開兩腿而坐?你會嗎?”既然你穿褲子都不叉開雙腿而坐,何況不穿褲子的古人?所以,箕踞其實就是盤腿而坐!盤腿坐前寬後窄,形如簸箕,故稱箕踞。那麼為什麼又被視為無禮坐姿呢?叫獸認為叉開雙腿露出雞雞,所以無禮,大家也不思考,只知跟著附和。只有少數人才會質疑:你不穿內褲只穿長裙,叉開雙腿坐下試試,看能不能露出小便?其實根本露不出來的,因為長裙足以遮到小腿,別人怎麼能從高處看到你的小便呢?除非他特意趴在地上向裙內觀察!個人以為,箕踞之所以被視為無禮,是因為有僭越之嫌,因為帝王才可以箕踞盤坐。
-
7 # 飛哥說史
“中國古代沒有褲子(連襠褲)”大概是服飾史領域,傳播最廣的謠言偽科普,商周時期人們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穿在上身的稱為衣穿在下身的稱為裳。裳其實是圍裙掩住下體,在裳的裡面人們腿上只穿著兩隻今天像袖套一樣的褲子,沒有褲襠也沒有褲腰,只用帶子連線系在腰上叫“脛衣”。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當時褲子只遮住脛部而膝蓋以上部位則完全赤裸。為了隱藏這種不雅,們通常在腰部加一條類似圍裙的服飾。
那個時候的漢族人穿衣服的習慣是上衣下裳。裳即是裙,“裳”在最初,只是將布裁成兩片圍在身上,到了漢代,才開始把前後兩片連起來,成為筒狀,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裙”。裙子裡面一般只穿一件“脛衣”,跟袖子差不多,用帶子連線系在腰上,沒有褲襠也沒有褲腰,膝蓋以上部位則完全赤裸。
《史記》也記載了劉邦自己踞床接見酈食其,酈食其見了不拜,僅作長揖,還批評劉邦:“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劉邦自覺有愧,忙站起來,整理好衣服,請酈生上坐。《孟子自責》一文說:孟子見妻獨自在房中隨意坐著(踞)休息,認為無禮,孟母反責他(孟子)沒有“問孰存”,反是孟子無禮。
看來,古人認為“箕踞”是失禮的行為也是分場合的,並非是一概而論。當著外人的面、長者的面,或者公共場所,箕踞是失禮的行為,甚至還很嚴重。如果是在自己的家裡,沒有外人,怎麼舒適怎麼坐,並不會被認為是失禮。就像是以前的“膀爺”,也只是在公共場所才會被認為是不文明。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孔子大罵原壤顯然是過於“上綱上線”了。秦漢以前,除了禮儀性質的坐外,還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開場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勢。蹲踞與箕踞相對舒適、自由,是古人較為隨意的休息性姿勢。“蹲踞”是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就是“蹲著坐”。“箕踞”是怎麼個坐法?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稱,“箕踞,則臀著席,而伸其腳於前。”就是兩腿伸直拉開,呈八字狀,看起來似簸箕。原壤的“夷”,應該就是這種坐姿。
所以在中國古代會客時,隨意“箕踞”而坐是非常無禮的,這就跟今天會客時赤身裸體還時不時搓腳丫子一樣噁心。所以在當時的社會生活裡,一般只有在心情比較放鬆,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坐法”。
-
8 # 古史微
根據是否使用到禮制,我把古代的坐姿分為兩類:一類為“禮坐”,指符合禮儀的坐姿,比如正坐、危坐、跽坐等。這種坐姿應用於需要使用禮儀的場合,比如祭祀、賓主交往等。另一類為“夷坐”,指日常隨性的坐姿,比如箕踞、夷踞、蹲踞等。這類坐姿主要常見於日常休閒以及私人空間。
“禮坐”和“夷坐”的使用關鍵在區分應用場所。區分場所而制禮,這其實也是“禮制文化”的核心。比如在祭祀活動中,需要人保持莊重。在這種情況下,散漫的“夷坐”顯然屬於失禮;同時,在非禮儀場所,比如山間釣魚、田間耕作,人在休息時是需要放鬆的;在這種情況下,講究所謂的“禮坐”就是一種刻板和僵化。
下面,舉“孟子休妻”的故事來進行說明。《韓詩外傳》卷九記載:
孟子回家時,看見其妻子獨自踞坐在家,便向孟母報告,說要休掉妻子。孟母詢問原因,孟子答道:“她在家踞坐,沒有禮儀。”孟母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孟子回答:“我回家時親眼看到的。”孟母呵斥道:“無禮的不是你的妻子,而是你呀。《禮書》不是說嗎,將要進大門,先要問有沒有人在;將要進堂屋,聲音要響亮;將要入內室,只能俯視地面。這都是為了不讓對方措手不及,毫無防備。現在你進入妻子休息的地方,進屋不出聲,從而把你妻子獨自在家的踞坐暴露於你的眼光之下。不懂禮儀的是你呀,而不是你的妻子。”於是,孟子乃自責,不再提休妻的事。
這裡提到的“踞坐”,和題主提到的“箕踞”,都是屬於在日常生活中比較隨性的一種坐姿。換句話說,在不需要使用到禮儀的場合,踞坐本身沒有問題。比如《墨子·天志中》引《泰誓》:“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這裡的夷居就是“夷踞”,在不祭祀天帝時,紂王採用很隨性的坐姿,這也不涉及不遵禮制的問題。只不過,後來的人將此視為紂不重視祭祀的罪狀,從而“夷居”便也成為了“失禮”的代名詞。
箕踞時,肢體自然放鬆,不像“禮坐”需要後天學習調教,因而這本身也是一種比較舒服的狀態。所以唐子西《箕踞軒記》說:
箕踞者,山間之容也。拳腰聳肩,抱膝而危坐,傴僂跼縮,其圓如箕,故古人謂之箕踞,便於賦詩,便於閱書,便於長嘯。其勢如蹲猿,如投竿而漁者,蓋長松之下,灘石之上,放然不拘禮法者之所為也。以之事上則不恭,以之臨下則不莊,以之待賢則有所不可,以之遇眾人則有所不敢。故古之大夫矜名檢飾邊幅者,皆鄙而不為。
小結總之,所謂的“箕踞”,我們不能簡單理解為是一種“失禮”行為。箕踞是否屬於失禮,其評價標準在於坐姿所存在的時空場所。把“禮”擴大到所有場合,不僅是錯誤理解了禮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壓抑了人類的天性。而且,這在事實上也不可能得到很好實踐。
古人講“禮不下庶人”,根本原因就是古代禮儀文化的起源與上層社會的祭祀制度有密切關係,而這些早期的禮儀制度與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是有距離的。後來,在儒家“崇禮”文化的浸染下,人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比如婚喪嫁娶等等)都有了繁縟的規定,但事實上這些規定,大多數老百姓仍然不可能都一一去了解。因此,後來才會有了專門從事禮儀的人來主持這些事務。
-
9 # 雨送黃昏669
題主好!中國是禮義之邦,古人非常講究禮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凡事不合規矩,則被認為僭越了禮法,會受到鄙視和譴責。"箕踞"是一種極隨便的坐法,其姿勢為兩腿平伸,上身與腿成直角,形似簸箕。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了,可是古人認為有他人在而箕踞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這種情形和現在"翹二郎腿“是一個道理,試想一下,假如有一位長輩或者領導從你面前走過,你翹著二郎腿,他(她)會認為你傲慢無禮,不懂“人事”。《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罵",這兒荊軻的坐相就是箕踞,背靠柱子,兩腿伸直坐在地上罵秦始皇,表現出荊軻視死如歸,桀驁不馴的性格。《陳書.侯安都傳》:"(安都)日益驕橫,……及侍讌(同假字,宴)酒酣,或箕踞傾倚。”這兒安都酒喝高了,兩腿伸直,(靠牆或其它東西丿身子傾斜坐在地上,古人認為這是酒高亂性,不禮貌的行為。所以,《禮記.曲禮上》說“坐毋箕"的道理。
古人席地而坐
古人席地而坐,地上鋪張席子坐在上面,席也是睡覺的地方,所以有"寢不安席"之說。古人對坐很講究: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腳後跟)上。現在的北韓、日本還保留這種坐法,古裝劇裡經常出現這種坐法。如果將臀部抬起上身挺直的話,就叫長跪(又稱跽),也是對別人尊敬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鄉(同廂)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眼眶)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按劍而跽是一種下意識的準備自衛的動作,因為項羽原來是坐著的(古時坐法丿,看到樊噲發怒而立,項羽迅速起身握劍作長跪狀,用以自衛。知道了古人對坐的要求,就不難理解"箕踞"是一種失禮行為。
鴻門宴
很多網友認為箕踞失禮的原因,是和古人的著裝有關,因為古人的衣服是分開的,衣指上衣,裳、絝、褌(kun昆)均指下衣。裳指裙子,絝和現在的褲子不同之處是沒有前後襠,只有兩個褲筒,類似於現在的套褲。絝是富家人的穿戴,也叫脛衣,有"紈絝子弟”一說。窮人穿的叫“窮絝",也叫褌,也是前後開襠。若僅穿脛衣裡以圍裙,箕踞而坐的話,也許會春光乍洩,但是古人也穿短褲,叫犢鼻褌,因其形似犢鼻而得名,和現在的褲衩(褲頭)一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令〈卓)文君當爐,相如身自著犢鼻褌,滌器於市中"。本來犢鼻褌是窮人穿的,司馬相如穿上行走在大街上,這是在出老丈人卓王孫的洋相。
卓文君和司馬相如
弄清楚古人的著裝,看能否和姿有無關聯?前面提到“箕踞"是古人坐的一種姿勢,比較隨意散慢而不拘小節,在古人看來,是一種傲慢無禮的行為,跟人的著裝關係不大。而這種不規範的行為上升到思想意識層面,就是踐約了禮制,成為不尊重人的行為表現,故為人所不嗤。
《禮記》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古代有個很舒服的姿勢,只要古人一用,大家都會很生氣,甚至很憤怒。
這個姿勢就是屁股坐在地上,兩腿張開,膝蓋彎曲。在古代,這種姿勢被稱為“箕踞”。意思就說,坐起來樣子像簸箕一樣,中間凹下去,兩頭翹起。
雖然這個樣子在我們看起來比較滑稽,但是因為古代沒有我們現在的這種凳子,無法坐在凳子上,因此這種姿勢,應該也算是人體一個非常舒服的姿勢。
(箕踞坐姿的陶俑)
可是,在古代,如果某個人採用了這種姿勢,別人看到了,一定會非常生氣。
當年,白鬍子老頭酈食其去見劉邦的時候,劉邦就這麼坐在地上見他。當時酈食其非常生氣,說,你不想誅滅暴秦獲得天下嗎?為什麼這樣侮辱長者?還別說,劉邦當時就是想侮辱酈食其。因為劉邦特別看不上那種戴著高帽子的儒生,而酈食其正是一副儒生的打扮,因此劉邦就用這個姿勢來故意羞辱他。後來他看見酈食其語出不凡,才重新換過姿勢。
同樣是劉邦,還採用這個姿勢對付過他的女婿張敖。當時劉邦想削藩,便準備從女婿那裡下手。他到張敖那裡去做客,雖然張敖對他非常好,但是他就用這個姿勢,一邊吃喝,一邊大罵張敖。他這樣做,就是要有意羞辱張敖。張敖這個人脾氣好,忍住了,可是張敖的下屬忍不住,組織了一場暗殺活動,差點把劉邦殺死。
劉邦用了這個姿勢,讓張敖的部下氣憤得要冒險造反殺劉邦,可見他們對這個姿勢多麼憤怒。
還不只是劉邦。當年荊軻刺殺秦王的時候,由於沒有殺到秦王,反而被秦王連砍數劍。就算荊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依然“箕踞以罵”。很顯然,他就是要用這個羞辱的姿勢,來表達他對秦王的蔑視。
史書上還記載了孟子的一件事。他的老婆曾在床上,採用了這個姿勢。說起來,床上是睡覺的地方,床上採用這個姿勢,當然是最合適的做法。可是孟子卻覺得這個姿勢無禮。可見就是在床上,也不允許採用這個姿勢。
(荊軻刺秦王)
那麼,既然這個姿勢這麼舒服,為什麼古代卻認為這個姿勢是最無禮的,一旦做出來,就讓人非常生氣和憤怒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怎樣的姿勢,古人才認為是最好的。
在古代,認為最有禮節的姿勢是“坐”“跪”這些。我們來說說這個“坐”。古人的“坐”和我們現代人的坐是不一樣的。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坐,是屁股放在凳子上。可是古人所講的“坐”,則是雙膝併攏著地,同時腳尖著地,屁股落在兩個腳後跟上,雙手放在膝蓋上,身子保持豎直。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姿勢是一種非常不舒服的姿勢,為什麼非常不舒服呢?因為著地的部位是膝蓋和腳尖。膝蓋上都是骨頭,著地肯定硌得痛。同時腳尖都是一些腳趾頭,全身的重量壓在腳尖上,腳尖怎麼會舒服呢?還有,這個姿勢,必然讓雙腿蜷曲,而這也造成血脈不通,讓雙腿發麻。所以,肯定也很不舒服。
(古代的”禮坐“)
那麼,為什麼這個姿勢讓人很不舒服,卻在古代推崇備至,而“箕踞”這個姿勢讓身體很放鬆,卻受到責難呢?
這一點,我們得先理解禮教的本質。
實際上,禮教它產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為了束縛人的。
禮教是從西周開始建立起來的,而西周也是奴隸制最成熟的時候。西周建立禮教,目的就是要規定社會的等級制度,讓社會保持穩定。最主要的,也就是讓奴隸不準反抗,要堅決服從奴隸主的統治。
既然禮教的做法,本來就是為了束縛人,而不是為了讓人舒服。因此,禮教的各種禮節,自然就是最繁瑣的,同時也是最讓人不舒服的。“坐”這個姿勢,就是一種對身體的壓制。採用這個姿勢,除了不舒服以外,還有就是讓自己對別人更加沒有攻擊性。約束自己而缺乏攻擊性,當然就是禮教所要達到的目的。
我們來看“箕踞”這個姿勢。這個姿勢肯定是讓人很舒服的,很放鬆的。人採用這個姿勢,站起來也容易,因此對自己的約束就很少。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這個姿勢中,雙腿是張開的。張開了雙腿,實際上就是露出了人體的隱私之所在,或者說把隱私對準別人。人類對生殖器官的態度,經歷過一個奇怪的歷程。最原始的時候,人類會進行生殖崇拜,張揚生殖器官。但是到了禮教社會,與生殖密切相關的人體身上的部位,反而被嚴格約束,並且被認為是“不潔的”“下流的”。因此,當一個人“箕踞”的時候,放開兩腿,因此就成了對別人的侮辱。
因為具有這樣的侮辱性,因此古人就很反對採用這個姿勢了。
(參考資料:《周禮》等)
回覆列表
為什麼“箕踞”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非常失禮的姿勢?
答案很簡單:春秋時期中國還沒有發明連襠褲,“箕踞”露下體,不雅。
(坐有坐相 蹲著或箕踞都是不雅坐姿(資料圖 圖源網路))
華人“褲子”的歷史商周時期人們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穿在上身的稱為衣穿在下身的稱為裳。裳其實是圍裙掩住下體,在裳的裡面人們腿上只穿著兩隻今天像袖套一樣的褲子,沒有褲襠也沒有褲腰,只用帶子連線系在腰上叫“脛衣”。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當時褲子只遮住脛部而膝蓋以上部位則完全赤裸。為了隱藏這種不雅,們通常在腰部加一條類似圍裙的服飾。
雖然衣、裳二者並用,但是若身體活動幅度過大,仍是有露出下體的危險。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古人在行、坐、臥、跪等行為中都非常講究禮節。
(上面為絝,下面為脛衣)
“脛衣”可以遮住小腿,但是還是比較容易走光的,所以古人要求,哪怕是在幹活的時候(《禮記》中有“勞毋袒,暑毋褰裳”的說法),也不能掀起裙子。
褲子一直到戰國以後才得到改善才出現,既“窮絝”。 不但上達於股而且上連於腰,並在 兩股之間連綴一檔,襠不縫合用帶繫縛,也因而形成開檔造型的褲子,這是連襠褲的最初發明。不過上流社會的人們並不喜歡,這樣的裝束只有社會的底層勞動人民才穿。
漢代時,貴族發明了用絲綢做的“脛衣”,也就是“紈絝”(絝同褲,紈絝子弟就指貴族或有錢人家的子弟),在上流社會風靡一時。但這個東西對隱私的保護還是不好,所以漢代男子吃飯時候都要跪著(當時椅子也沒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