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遠方的呼喚
-
2 # 心如止水寧靜淡泊
在清朝以前,中國是世界最發達的國家,GDP佔全世界30%以上。當時的中國已經是個高度發達的社會,而西方還在茹毛飲血。
當時的中國有一個比現在美國“晶片”還金貴的產品——瓷器。那時的西方人,是透過絲綢之路,把白銀運到中國,換取瓷器,再把瓷器販運到西方。當時的西方人誰家要是有一件中中中國產的瓷器,甚至比現在誰家有一幅達芬奇的畫作,還牛逼。
西方普通人是透過瓷器,才知道了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但他們不知道中國的名稱是什麼。因為當時的世界上,只有中國能生產瓷器,所以,當時的西方人提到中國,就說是“生產瓷器的國家”,時間久了,西方人就把瓷器當成中國的國名了,瓷器翻譯成英文就是China。
瓷器——中國
中國——China
-
3 # 享之1997
"契丹"是中國北方一個遊牧民族,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大遼國,大遼國鼎盛時期,國土面積廣闊,現中國保定、廊坊以北至西伯利亞,東起庫頁島,西至俄羅斯中部地區都是大遼國的版圖,"契丹"人英勇善戰威震亞洲北部地區,對古代俄羅斯、中亞地區影響較大,因此這些地區國家的人們稱我們中國為契丹。
大遼國雖然存系時間只有二百多年,但由於契丹人比較英勇,在歷史上頗有影響,大遼國後來被金國所滅,契丹族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中。
-
4 # 聽濤沙貝
遼被金滅後向西轉移,在阿爾泰山以西中亞地帶建立西遼,成為該地區的強盛勢力,影響周邊。當時,周邊以為契丹從東來,就是中國,便以契丹指代中國,沿用至今,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皆然,即使中國境內的維吾爾、哈薩克族也是一樣。
-
5 # 通天帝國之西域之師
在咱們國內的洛陽市,形容一個人很無知野蠻不友好,就稱為契丹,在別的地方沒有聽說用契丹這個詞彙,這也許就是古都記憶流傳下來的詞彙吧?別的國家用契丹稱呼我們,估計也是帶有顏色色彩的稱呼
-
6 # 索句渝州
不是很多國家稱中國為“契丹”!只是原東歐國家及原蘇聯才這樣稱呼!當時匈奴、及後世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在歐洲不可一世,讓當時落後的白種人望而生畏。
俄語單詞Китай讀音大致發音為“格大移”和契丹漢語讀音相近罷了。
-
7 # 扶搖中國風
契丹是中世紀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稱謂之一。在眾多關於中國的叫法中,部分歐洲國家曾使用契丹。俄羅斯、烏克蘭人、哈薩克至今仍在各種場合使用契丹一詞。
第一個稱中國為契丹的是馬可波羅,此君在《馬可波羅遊記》此書將元朝稱契丹。但真正使歐洲人為中國給定統一專名的是義大利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他在1605年寄給義大利的信函中斷定中國就是馬可波羅的“契丹”。
契丹從詞源上講來自遼代國號“契丹”。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通過蒙古人轉手給歐洲人,該詞泛指中國。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地區以及與這些國家和地區有交往的國度,都已習慣用Kitai來稱中國。
大部分歐洲人從15世紀開始稱中國為契丹,這並非源自中國原有的契丹民族強盛之故,俄羅斯從伊凡三世開始學習西方文化,俄羅斯按照當時歐洲部分國家的習慣稱中國為契丹。在金帳汗國時期,很多突厥語和蒙古語的詞根和詞彙進入了古羅斯的語言,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而俄羅斯受韃靼蒙古的桎梏近250年,加上蒙古帝國武力強盛,國祚長久,也按照蒙古人的習慣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人控制了中國邊緣部分地區延續兩個多世紀,加上其統治範圍東起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有效地隔斷了中國南方與中亞和西亞的直接聯絡。因而,西方自然得出了契丹是真正中國主人的誤解。
現在的突厥語族和斯拉夫語族的多數語言中仍把中國稱為“契丹”,如俄語中的Китай。在英語中,由“Khitan”演變而來的“Cathay”也是中國的雅稱,但多用於詩歌中。這個詞語在漢語中有時被譯為“國泰”,如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國泰電影院(Cathay Theatre)等,另外上海的華懋飯店被譯作Cathay Hotel。
另外,要說清楚一個會讓人誤解的地方,歐洲語言中,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是China(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等),亦有因為正字法原因而改寫的種種China同源詞,如法語的Chine,義大利語的Cina,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的Čína等等。這些詞的語源均與印度梵語的Shina或Cīna相同,也是“秦”的音變,所以這些語言中China(包括Chine,Cina等變體)一詞的發音均與梵文的“支 那”相近。據考證,在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和佛教梵文文獻中,對中國的稱呼是“Shina”或“Cīna”,漢語翻譯為支 那、脂那、至那等;另外也可以叫做“Cīna-sthāna”、“Cīna-rattha”,漢語翻譯為震旦、真丹、真旦、振旦等,或有Mahā-cīna-sthāna,漢譯為摩訶震旦。這些均是古代世界域外國家對古中國的稱呼。所以說中國的英語單詞China並不是因為瓷器,而是最早就是指代的我們這個東方國家。用china來指代瓷器是晚近的說法。
-
8 # HuiNanHistory
是的,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國家將中國稱為“Kitay”(契丹),而不是英語的China。
簡而言之,Kitay與China其實是兩種不同的地理路徑、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不同名稱。
先說契丹。
契丹指的是遼朝的主體部族契丹人,但也可以作為地名,就是指代中國北方地區,也就是曾由遼朝統治的地方。
這個地理概念是由蒙古人提出的。在13-14世紀中古時期的蒙古人心目中,將中國北方稱為“Kitad”(契丹),將中國南方稱為“Nanggiyas”(南家子)。
隨著蒙古帝國在世界的征服,這個詞語也被傳播到歐亞大陸的其他地區,並被使用斯拉夫語系、阿爾泰語系的國家所吸收。
例如,今天仍然使用蒙古語的外蒙古國就繼續以“Kitad”稱中國,而這個詞進入到俄語變成了китай。
說完契丹,我們來說一下China。
如果說契丹是透過北方的遊牧文化傳播,那麼China這個詞的傳播路徑就是南方。
這個詞的前身是印度梵語的“支那”(Cīna)。在最早的《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等印度史詩的篇章中,人們以此稱呼中國,它其實是“秦”的擬聲詞。
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Cīna伴隨著海洋貿易在東南亞各地傳播,並流入到歐洲,逐漸演變成英語或法語的China、Chine。
19世紀的時候,日語將China這個詞語吸收進日語,將其稱為しな。但日本人賦予了這個詞語以貶低華人的色彩,於是在二戰結束後被禁用。
總而言之,古代外國對中國的稱呼可謂是不勝列舉,大家可以多多發掘。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外華人稱呼中國,主要有兩種稱呼,一種稱呼是“Kitay”,意思是契丹;還有一種稱呼是“China”,意思是瓷器。
稱呼“China”是因為中國當年瓷器非常出名,曾經透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這給予了西方人很強烈的的印象,因此把中國稱為“瓷器之國”,這一點,我們大家都是理解的。
但是,為什麼西方人還稱呼華人是“契丹”呢?
我們知道,契丹只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而且是一個已經滅亡的民族,它怎麼可能代表中國呢?
這就得講講,咱們中國對古代世界的影響力。
中國對古代世界的影響力,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影響力,另一方面是軍事影響力。
文化影響力是中國最主要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影響力。中國當年開闢的絲綢之路,就是透過文化影響力,影響西方國家的。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等,透過絲綢之路到達西方;中國的四大發明等文化成果,也透過絲綢之路影響西方,從而對西方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們知道,西方近代航海業的發展以及工業革命的形成,是得益於中國的四大發明的。如果沒有中國的四大發明,西方的航海業就不會很快發展起來。西方的航海業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西方的近代工業文明也不可能很快發展。
嚴格說起來,中國古代,尤其是中原國家,對西方社會的軍事影響力是比較小的,因為中國在歷史上並不具備強烈的領土擴張意識,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原國家,幾乎沒有主動攻打過其他國家。
但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就不一樣。由於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以來生存就比較艱難,因此他們一直試圖走兩條路線,一方面就是南下進攻中土國家,佔領中土國家的土地;另外一方面就是往西打,進攻西域的國家,佔領西域的土地。
但是由於中土國家很強大,因此他們南下往往會很受限制,沒有獲得很多的成功。雖然古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匈奴、突厥等強大的北方民族,但是在中土國家的打擊下,這些北方民族最終沒能變得更為強大,而且漸漸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北方的少數民族真正成為一個強大的符號,乃至於對中土國家以及對西方國家產生巨大影響,就是契丹族。契丹族可以說是第一個真正成熟壯大的全球性的民族。
契丹族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中的第一個,主要是因為南方漢民族的衰敗,尤其是在唐朝中後期及之後的五代時期,中土的向心力不足,國家四分五裂,因此契丹族得以壯大起來。
五代的時候,石敬瑭曾經把契丹人引入中土,幫助他奪取了江山,建立了後晉。但是代價就是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並且石敬瑭還當了契丹人的兒皇帝。後來契丹這個老子國家,更是憑藉自己強大的實力,南下滅亡了後晉。如果不是後來劉知遠復國,契丹就早於蒙古人建立第一個全國性的由少數民族佔統治地位的國家了。
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北宋。北宋雖然極力抗爭,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是不但沒有收回來,而且還和契丹人簽訂了“澶淵之盟”,每年向契丹定時上供錢糧布匹。
這兩點對於契丹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北方一直是一個遊牧民族,沒法固定下來,也沒地方種莊稼,所以他們不可能發展壯大。但是等到他們擁有了燕雲十六州以後,就有了耕種的土地,可以自己種莊稼。這樣他們就過上了定居的生活。同時,北宋每年給予他們的錢糧,能保證他們的皇族,過比較優裕的生活。
所以,契丹成為北方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強大起來的民族。
後來,金國滅掉契丹,再接著蒙古人滅掉金國。這些民族,都是在契丹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家。如果沒有當年契丹的壯大,也就沒有後來的金國與蒙古。
契丹的影響力還不只是在東方,在西方也有強大的影響力。金國滅掉契丹以後,耶律大石帶領一支隊伍往西域進攻,最後在西域建立了西遼。而西遼的強大,也讓世界真正的第一次認識到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
總之,契丹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他們對西域國家的征服,使得西域國家認為,契丹就代表中國,因此也一直用“契丹”這個名字來稱呼中國。
總結一下,以上所講的這些,至少說明兩個道理:一是中國一直就不是一個喜歡侵略別國的國家;二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和中國一直是一體的,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土國家的戰爭,只可能是內戰。而這些也夠構成了咱們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品格。
(參考資料:《契丹史》《宋史》《舊五代史》等)
-
10 # 雲隱
契丹族是古代活動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從秦漢時期,由東胡鮮卑族發展而來。自建立遼國以後,契丹族採取“因俗而制”的政策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同時加強與東西方的交流,在中亞和歐洲具有廣泛影響,使得“khitiy(契丹)”曾經一度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馬可波羅透過他著名的《馬可 ·波 羅遊記》向西方介紹中國時,他所使用的詞語既不是 “中國”,也不是“元朝”,而是“契丹”在中古時期的英語、俄 語、希臘語、阿拉伯語當中,“中國”一詞的翻譯竟然也是 “契丹”。
契丹族從公元四世紀出現於史冊,到十三世紀消亡,歷經1000多年。契丹族在北方草原上建皇都、創文字、製法典,推進了北方的封建程序,其推出的“因俗而制”政策,促進了民族融合,在民族雜居地區,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國疆域面積相當於兩個北宋。
據專家分析稱,契丹和西夏、吐蕃在宋朝的北邊和西邊組成了一條封鎖線,隔絕了宋朝通西域的聯絡,也切斷了宋朝和高麗之間的陸上通道。而且契丹強於後起的西夏,以及當時已近衰弱、分裂的吐蕃,成為溝通東西方的聯絡中心。
當時,亞歐大陸其他地區的人們發現與他們做生意、打交道的不再是那些穿著寬袍大袖、說著之乎者也,長髮飄飄、全身香噴噴的漢人了,而是一些穿著短襖窄褲 、說話嘰裡咕嚕、腦袋上扎著小辮子的契丹人。在他們的眼中,契丹帝國不僅國力強盛、能征善戰,而且經濟和文化也高度發達。隨著交往的深入,由於長時間見不到漢人的影子,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就誤以為整個中國 都處在契丹的統治之下了。於是, “契丹”就漸漸成 為 中古時期中國的代名詞了。
“契丹”名稱早已傳遍五湖四海,其內涵已超出契丹本身。十三世紀波斯歷史學家傑費尼把金帝國稱為契丹,或女真契丹;十三世紀中期訪問過蒙古的加賓尼和魯不魯乞通稱中國為契丹。
回覆列表
絲綢之路打開了歐亞國家瞭解契丹王朝的視窗,那是外國最早知道的中國。因為當時中國(契丹)名震中外,所以當時很多國家的語言裡稱中國的發音為契丹。如英語,俄羅斯語,穆斯林語當初都稱中國的發音為契丹,有好多國家這種發音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