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心賞文

    晉唐書法是中國書法藝術之源,只有追本溯源才能找到自己學習書法的門徑。印宗秦漢,書歸晉唐,晉唐書法乃中國書法之源。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獻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核心地位,“二王”是中國書法成熟的表現,“大王”就是被漢魏文化薰染出來的書家,他 “書聖”地位的高度,可以支撐中國書法的所有領域。科學的發展是日新月異,但人文領域的學科不一定就是越往後越發達,而有些學科反而越是發展越衰微,比如思想史,多少年來人們沒有超越老子、孔子。書法藝術更是表現明顯,篆書沒人寫過秦代,隸書沒人寫過漢代,楷書沒人寫過唐人,草書誰能超過張芝、張旭、懷素,行書更是沒人超過“二王”,所以書法藝術的發展是一部人們不斷追根溯源的歷史,好像歷史的車輪向迴轉。清代的華琳曾講,唐後無書。如果我們真正瞭解晉唐文化,掌握了晉唐筆法,從晉唐哪一家入手都是正道,吃透一家後研習宋元以來的任何一家就會駕輕就熟,現在有些人直接研習宋元以來書家,就是取法乎下。陸儼少曾講,學藝術的第一口奶很重要。我們要先求共性再求個性,學晉唐的字不會有毛病,它包括書法藝術最核心的技法。不能學瘋子寫的字,也不能學寒酸字。說的就是不能臨習明清以來有些書家的字,可以去欣賞,但不能做為初學範本。

  • 2 # Sunflower語錄

    你好,非常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晉唐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盛行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的書法家。現在書法上的風格是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流傳下來的。書法的精髓和文化都是起源於那個時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臨帖都要追隨古人的書法風格,我想現在普遍的江湖書法,為什麼登不上大雅之堂,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吧。書法的精神也是傳承的,傳承的不只是書法,更是我們中華民族之魂。我個人沒事的時候也喜歡寫寫,不過說實話沒有時間臨帖,請大家寫的不好請您見諒!

  • 3 # 一紙一墨一乾坤

    晉唐是中國書法很重要的時期,這樣說可不是因為晉朝有王羲之,唐朝有楷書三大家以及懷素、張旭等大書法家,我才這樣說的,而是那個時代,那個時期,本身就利於中國書法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好的時代,一個藝術自由的時代。雖然晉唐書法不是唯一,但是也算起源吧。在中國的書法歷史上,晉代和唐代是一個高峰,不但出現了一批像王羲之、歐陽詢、張旭、顏真卿等書法大家,而且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書法理論。

    一、魏晉時代和隋唐時代一脈相承的藝術淵源。魏晉時期,以王羲之為臨界點,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積澱期,到了王羲之這裡,算是魏晉書法的高峰期了。後期算是發展夯實期,但是總體上已經超越不了王羲之這座高峰了。所以,我們看到,之所以會出現王羲之這座書法高峰,也是由於前期歷史積澱的產物。在前人不斷地總結和歸納中,書法自覺期也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了。而所謂的書法自覺,其實就是有意識的去攀比書法好壞,在書法中表達個人的情感和因素。

    魏晉之後,唐朝吸收了魏晉書法的精華,也就是技法上的魏晉筆法和精神文化上的魏晉風骨。而且不僅僅是在書法上唐朝人是這麼推崇魏晉的,在其他藝術上,比如詩歌上,唐朝人也非常推崇魏晉風骨、魏晉精神和魏晉藝術。比如陳子昂在詩歌理論上,就非常推崇魏晉時期的三曹詩歌,慷慨悲涼之風。二、唐代是完全繼承,並且追尋魏晉的一代。因為那一代人,像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代一樣,眾多璀璨的思想藝術湧現,不能不讓人嚮往。

    在書法藝術上,唐代繼續發揚魏晉時期的書法,在法度上更嚴謹,氣勢上更恢弘,由此唐代楷書達到了頂峰,狂草藝術更是傲視群雄,狂傲不羈。

    能完成這樣的藝術壯舉,自然離不開魏晉時期人的覺醒、藝術思想的開放。這一點上,唐朝人做到了繼往開來,推陳出新。

    這兩大個原因,直接讓魏晉時期和隋唐時期變成了中國書法藝術,或者說是中國所有藝術偉大的高峰時期,這兩座高峰像兩個形影不離的夥伴,彼此依靠,互相學習,由此,它的前人和後人都望塵莫及。

  • 4 # 拿起筆來

    說的是王羲之書法系統!鍾張,二王,永禪師虞世南。。。孫過庭!張懷瓘之玉堂禁經,韓方明之授筆要說,孫過庭書譜使然!皆出晉唐以前!後世無法矣!

  • 5 # 文仰山人

    書歸晉唐,是說書法在技術層面、精神層面、書者本身這三個方面達到晉朝和唐朝標準。書法經過漫長的發展,到了晉代,從書體上來說,楷書、行書、行草開始慢慢成熟;從書法家來講,章草有索靖、陸機等;楷書有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行書有王羲之、王獻之、王珣等;草書“草聖”張芝、王羲之、王獻之等。他們的書法在用筆的豐富上,可以說己經做到盡善盡美,為萬世法,特別是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張芝被尊為“草聖”,光照萬代。同時,除了技術層面之外,晉人的悠遊文藝、瀟灑風度、遊山玩水、喝酒吟詩、真愛自然、放浪形骸、清談悟禪等,使他們的書法作品超凡脫俗、氣韻生動、格調高雅、瀟灑神逸。這種悠遊的生活和從藝方式為後代千千萬萬文人所追求模妨。唐代是書法另一個非常重要時期。因為李世民等帝王非常喜歡書法,同時確定科舉制度,而且特別強調書法的人格和社會功能,使得書法空前發展,產生了許多書法經典和書法宗師。楷書方面,有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師,行書有孫過庭、智永等,草書有兩個“草聖"張旭和懷素。其中尤其是顏真卿,他的楷書和行草書,是開拓性的,是繼王羲之之後真正開一代書風的宗師式人物,對後代的影響足可以跟王羲之相提並論。唐代書法的精神層面上,與晉代是不一樣的,他們強調書法家的人格要求,強調書法的社會功能,如果說晉代的書法家是文人書法、出世書法的話,那麼唐代的書法是社會書法、入世書法。所謂“心正則筆正",把書法當成一個人格完善的重要的要求。總之,我們看到晉唐兩代書法,無論是從書法的技術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還是書家素養本身,都成為後代的座標!

  • 6 # 鏡心齋論書

    用藝術迴歸與反思詮釋傳統

    清代書法家梁巘在《評書帖》中所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三座高峰,魏晉、唐及北宋。然而晉以雅逸見傳,唐以輝煌稱勝。宋人尚意卻法乏超越,元人追晉不及,明人學宋,終歸後塵。所以我們學書常說要“書歸晉唐”,也常提及“晉唐風骨”。

    晉唐書法都有著原創性的書寫語言與技法開創性,也因為有個字莊嚴的法度與俊朗的結字,清淡的筆調給人一種典雅、莊重、沉靜、大氣、雍容的感覺,也可以稱為書法審美的“古典之美”。“晉唐風骨”作為書法的終極意象,幾乎在不同的角度,建構了有關書法的表現與內涵,藝術個性的內涵與文化承載的內涵,真正具有書法本源和文化追尋意義的認同。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書法開始進入了純藝術時代,展示性、裝飾性、表現性成為了書法的主要特徵。當代每個學書人都在傳統、時代性與個性自我交鋒中吃力行走,更多的是把書法程式化,作為特定的藝術形式進行研究和創作。

    而晉唐書法大概是不會帶了藝術表現的目的,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書寫過程,心之所至,意之所至,情之所至。水到渠成,明心見性,真實而雅緻。右軍複製不了另一幅蘭亭,魯公也不可能貼上再一篇祭侄。

    所以“書歸晉唐”不僅是對書法審美終極意象的追求,更有著特定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更多的讓書法與書寫回到日常生活當中來,讓書法回到書寫的本然,用藝術回顧與反思來詮釋傳統才是“書歸晉唐”的應有之義。

  • 7 # 心齋墨痕

    中國書法所說的“書歸晉唐”,其實質是指筆法的問題。

    晉朝是書法藝術發展的一個顛峰期,幾種書體到了晉代都已相當成熟。晉人“丰神疏逸,姿 致蕭朗,崇尚清談,專心藝事,視名利如煙雲,以自然為法則,不激不勵,風規自遠”。所以說,晉代的書法韻勝度高。

    初唐書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他們曾親眼目睹過晉人之墨跡,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晉人的用筆、用墨以及神彩氣韻,由於心摹手追的是真跡,所以臨摹學習也容易上手。初唐後,魏晉人的墨跡已漸入內府秘藏,外人已不容易見到。當時流傳的雙勾本,一些好的版本,又為人所寶愛,密不示人,一些版本是一勾再勾,點畫肥瘦失真,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還有一些偽跡本,不學尚可,一旦學了,積習反而難改。自晉唐後,筆法已式微,所以,黃庭堅說“學習晉代人的書法要從初唐入手”。說的也就是初唐書法家的書法,既有唐人的規矩法度、又有晉人的風範遺韻,由此入門,學成規矩,自可登堂入室。正如趙孟頫所說“得古人真跡數行,用心學之,便可名家”,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當下,書法學習迴歸晉唐,是書法的社會覺醒和文化內在力量的復甦,然而回歸晉唐書法並非簡單複製,其實質在於迴歸法度,在法度之中求美、求自由、求和諧的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

  • 8 # 丟尾巴的貓貓

    書歸晉唐,其實說的是書法文化的頂峰時期在於魏晉唐初。亂世多豪傑,動盪出名家。

    魏晉時間是個文化主體在漢崩之後,大一統被打破。北方大族,南方世家,遊牧文明開化的時期,多重思想迸發碰撞,在沒有主體思想限制的背景下,各書胸臆,蓬勃發展的時期。

    唐初亦是如此,唐朝初期,應該作為二元體系文明來看待。大量的胡人,粟特人,阿拉伯人,倭華人等各領風騷。國家的主流思想也是包容並舉。走了不同,才會有趨同的動力。所以,我覺得此時也是形成文化勃發的好時期。

    書法亦然。

    先秦時期的文化可能在更樸質的層面上,更加豐富多彩。只是我們後人由於某些原因,難窺其繁。所以留下來的東西少了,就難以評說了。

    個人以為,先秦之書如果能大量發現,重見篇章,定為驚世駭俗,新樹一幟。

  • 9 # 天中照心

    “書歸晉唐”含義頗豐。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晉時是中國書法的轉折時期。

    在晉以前,篆書和隸書大行其道。到了晉代,中國書法才出現楷書、行書和草書。形成了現在完整的書法體系。中華文化喜好追本溯源,“書歸晉唐”這個“書”在這裡特指楷、行和草這三種書體而言的。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專攻隸書的,你就不要去追晉了,應該追漢;你學篆就去追秦才對。

    在晉代,真草行的書法都是實用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記錄和書信往來,不是刻意為書法而書法。從留傳下來的作品看,字都普遍小,書風自然淡雅。

    唐朝發揚光大了真草行。

    在唐朝,真草行大放異彩。楷書代表人物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人。行書代表人物有顏真卿、柳公權等。草書代表人物有懷素和張旭。可以說真草行三體在唐代達到了頂峰。雖然在唐以後,有人詬病唐楷,是它的出現,把中國楷書引入歧途的。理由是唐代的楷書是“館閣體”的始作俑者。這種說法我不反對,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的。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

    在晉以前,篆隸兩種書法筆畫與筆畫之間,在書寫過程沒有一點聯絡,不講究什麼“筆斷而意連”的。到了晉代,不管鍾繇還是王義之,開始注重筆斷意連這個問題。講究筆畫與筆畫、字與字、行與行、甚至於整幅字之間的聯絡。這就形成了在行筆過程中韻律的出現,這個韻律同時還包含了字的大小、向背、輕重、跌蕩和犄正等各種的組合方式。這是書法史上的首創。我在過去評論書法時從沒有說過,今天第一次說:書法是無聲的音樂;書法是有形的舞蹈。唐人繼承了晉代書風之後,形成了更高的標準:法度。這個法度主要指的是筆法和章法要求嚴謹,給人有刻意的感覺。

    綜上所述,"書歸晉唐”的核心就是書法人要學習晉代的韻律和唐代的法度。

  • 10 # 牛鳴霄漢

    中國書法的時代風格,有晉韻、唐法、宋意之說。魏晉書法最有韻味,張芝、二王書法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而唐代書法則最有法度,把中國書法發展到了頂峰。學經典,是書法藝術必經之途。故而,便有"書入唐晉"、"書歸晉唐",學書"由唐而晉"之說。

    魏晉書法,代表人物是張芝、鍾繇和二王,人稱"書中四賢"。尤其是二王成就最高。王羲之筆法嚴謹,筆力雄健,書風"平和淡泊,溫柔敦厚",史稱"千年明鏡","盡善盡美"。王獻之用筆技法自然,清新流暢,將晉魏書法風格韻勢發展到了極致;他創造的開張超逸的"非行非草"的"大令體"、"一筆書",可謂逸氣蓋世,千古獨立。

    關於唐法、唐楷,宋人黃庭堅說過,"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真書就是楷書,學楷先學唐楷,是學書人必經的用筆體驗。唐之後歷代成功的書家,差不多都是先學唐,而後學二王等大家。

    唐楷,一般指顏柳歐褚的楷書。如果說,入唐楷是學秦篆漢隸,乃至向行草進發的濫觴;那麼,學唐人書就是為了掌握最基本的筆墨語言構成,養成規行矩步、嚴謹審慎的邏輯思維和起止有度的點畫功夫。

    總之,師古學唐,為的是懂法度,知"下筆有由";入晉魏,學二王,為在二王中求流麗、求古拙,得神韻。"書不師古,終成俗格",但師古又不為古所囿,是要透過學經典而悟得書道,最終得意忘象,自成面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在超市看到的午餐肉口味到底怎樣?買的都是什麼人?未來還有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