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舞動人生124
-
2 # 歡快鉛筆W
神州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由中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渥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定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繹史.黃帝紀>>:"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國."神農及以前轄有大九州----與神州等同的州,分別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鹹州,揚州.從<<山海經>>來看,大九州之說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先民早就分佈到世界各地,以北亞,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和美洲為最多.從考古發現來看,細石核的年代以華北最早,西伯利亞,日本,北美西部細石核絕對年代依次遞減,是華北人遷移的路線.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中國先民的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體現在文物,語言,民俗上,有領人信服的證據,只是多數次人對此缺乏專業知識,但不應妄稱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國先民在太昊,神農時代向外遷移,其足跡達到世界許多地方也是事實.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一般認為中國古代以中國為天下,並不是事實.中國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說法.有人說赤縣神州得名於炎帝神農.<<山海經>>的<<五藏山經>>,<<海內經>>與神州的範圍大致相當,<<海外經>>,<<大荒經>>遠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當於大九州,其它地方談到九州是赤縣神州.
<<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國為十二州.堯時洪水滔天,共工,鯀治水失敗,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夏本紀>>)治服洪水的同時劃定了九州.有人說禹治九州,是<<左傳.昭公四年>>的:"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此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晉中,晉南,豫西,陝西東南.這種觀點是疑古的產物."九州之險"並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說以偏蓋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績.<<禹貢>>所載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說的"中原"要大.考古學上應當明確:堯舜禹時代有共主,有諸侯,甸服,綏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義務,考古學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據這些不同就說夏的疆域僅限於"小九州"一帶,是不切合實際的.名義上臣服的方國,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國的文化,但文化從中心地帶向外擴散,也能影響鄰近的方國.
<<禹貢>>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爾雅.釋地>>無青州,梁州,有幽州,晉州.<<周禮.夏官.職方氏>>無徐州,梁州,有幽州,幷州.這種分歧可能與"十二州"的合併有關.後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貢>>九州為準.
"九州"也有很多別稱,如九囿,九圍,九隅,九有,九土等.<<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這裡共工為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農)之後,與<<山海經>>所列"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譜系一致.這裡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時,<<竹書紀年>>稱"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後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帶.<<山海經.中山經>>:"蒲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於河."甘棗山即雷首山,不周山,為共工氏生活的地區.共工怒觸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於蕃.亦即甘棗山一帶.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亦在其處.共地是文明綿延不斷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說,共工及其後裔在中國上古時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為堯時共工治水失敗而否定共工氏的歷史地位.(蕃在永濟縣,亳在垣曲縣.
<<通鑑外紀.包犧以來紀>>:"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相傳人皇氏兄弟九人,稱九頭紀,為十紀之首.按這種說法,人皇氏之時已分九州.<<逸周書.嘗麥解>>:"九隅無遺"(蚩尤追黃帝,戰鬥慘烈.
<<詩經.玄鳥>>:"方命厥後,奄有九有."<<長髮>>:"帝命式於九圍.""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經過比較,會發現九有是不乏用例的,並非誤寫.九州及各種同義詞,是古代入人心的觀念.九州即中國,大九州即世界.大九州說明古人對廣大的世界有一定的認識,何必生造什麼"小九州"呢?
-
3 # 聽雨5188
春秋戰國時期,田齊太公田和取代姜齊後,不久就被兒子田午殺害,田午即位,是為桓公午,他在齊都臨淄稷門下修建了稷下學宮,召集各國學者,經齊威王到齊宣王,稷下學宮人才越來越多,各種學說各顯其能.其中有一位陰陽家鄒衍,提倡陰陽五行學說.最可驚人的,是他的大九州的說法.大家都知道,古中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可這位鄒衍認為,這只是小九州,小九州構成中國,而小九州中國只是中九州中的一個,名曰“赤縣神州”;九個小九州構成一箇中九州,而九個中九州構成大九州,這才是整個天下,大九州之間以海洋相連,大九州以外有大瀛海圍著,大瀛海以外,就是天地之際.所以,鄒衍認為,中國只佔天下的八十分之一.當時的中國,面積一二百萬平方公里,而世界陸地面積,我們知道大約一億五千萬平方公里,所以鄒衍的推斷基本是符合世界陸地情況的,而哥侖布發現新大陸卻是明代的事!這就是中國稱為“神州”的由來.
-
4 # 小豬寫字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神州是中國漢地的代稱,在概念和含義上,趨近於“華夏”,“中華”,“九州”等名詞概念。
-
5 # 吉誠資訊科技
中國曆代文人墨客詩詞中常見“神州”二字,下面列舉幾條,供大家品味。
滅胡意氣嗟誰許,淚盡神州赤縣圖。——出自南宋·陸游《官居書事》
更來太武上頭望,雨溼神州望故鄉。——出自現代·于右任《望雨》
戎馬南來皆故國,江山北望總神州。——出自清·錢謙益《西湖雜感》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出自清·譚嗣同《有感》
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出自近代·孫中山《挽劉道一》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出自現代·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
神州豈止千重惡,赤縣原藏萬種邪。——出自現代·毛澤東《七律·讀報詩之一》
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出自近代·李大釗《丙辰春,再至江戶。幼蘅將返國,同人招至》
舊事崖山殷鑑在,諸公努力救神州。——出自現代·郁達夫《秋興》
旗翻光復照神州,虎踞龍蟠擁石頭。——出自近代·柳亞子《題《太平天國戰史》》
我最喜歡的含有“神州”的是那首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由南宋辛棄疾所作: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中國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神州有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定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繹史.黃帝紀》:“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國。“神農及以前轄有大九州——與神州等同的州,分別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鹹州,揚州。從《山海經》來看,大九州之說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先民早就分佈到世界各地,以北亞、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和美洲為最多。從考古發現來看,細石核的年代以華北最早,西伯利亞、日本、北美西部細石核絕對年代依次遞減,是華北人遷移的路線。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中國先民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體現在文物、語言、民俗上,有領人信服的證據,只是多數人對此缺乏專業知識,但不應妄稱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國先民在太昊、神農時代向外遷移,其足跡達到世界許多地方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一般認為中國古代以中國為天下,並不是事實,中國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有大九州的說法。有人說赤縣神州得名於炎帝神農。《山海經》的《五藏山經》與神州的範圍大致相當,《海外經》《大荒經》遠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當於大九州,其它地方談到九州均是指赤縣神州。
《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國為十二州,堯時洪水滔天,共工、鯀治水失敗,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夏本紀》)治服洪水的同時劃定了九州,有人說禹治九州,是《左傳.昭公四年》的:“四嶽、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此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晉中、晉南、豫西、陝西東南。這種觀點是疑古的產物。“九州之險"並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說以偏蓋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績。《禹貢》所載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說的“中原”要大。考古學上應當明確:堯舜禹時代有共主,有諸侯,甸服,綏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義務,考古學文化面貌不同,在情理之中,據這些不同就說夏的疆域僅限於“小九州”一帶,是不切合實際的,名義上臣服的方國,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國的文化,但文化從中心地帶向外擴散,也能影響鄰近的方國,這倒是可以理解的。
《禹貢》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爾雅.釋地》無青州、梁州,有幽州,晉州。《周禮.夏官.職方氏》無徐州、梁州,有幽州、幷州。這種分歧可能與“十二州”的合併有關,後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貢》九州為準。
-
6 # 德行天下崔
神州,俗成“漢地”。有名“赤縣.神州”“九州”(中國)。屬漢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出處《史記》,別名,中國,華夏,漢地,九州,代表人物黃帝,大禹,秦始皇,毛澤東。
古時稱中國漢地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漢地九州別稱,在《淮南子》所列九個州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中國漢地及是神州,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魯,晉,奇齊,鄭,蔡,衛等諸國,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以後的華夏之域與九州之域等同,其範圍相當於漢地,又有“東夏"“南夏"“西夏”等詞稱呼漢地區域的區域性地區。作為名山大川有四瀆五嶽五鎮都在神州範圍之內,四瀆,黃河,濟水,淮河,長江,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五鎮東鎮沂山,西鎮吳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
九州指中國漢地,以九州之意演化而來的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神州漢地的地理範圍萌芽於先秦,其地理範圍自漢武帝以後至今穩定不變,東至東海一鴨綠江下游,南抵南海,西接岷山一藏地,北界燕山山脈一戈壁沙漠。至今不變。
-
7 # 奇偶的離開
說到中國,常常會用華夏,來指代中國,其實中國還有另一個說法,就是九州,又名神州。經常會聽到神州大地,說的正是我們所在的土地上。根據先秦時期的古籍記載,從戰國時期開始,九州就成為了中國古代時期的代稱,到了晉朝時期成為漢族的代稱。中華民族的九州區域指的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實九州的劃分是一個巨大的九宮格,在我們中國的版圖上,橫著畫是兩條線,豎著畫兩條線,形成了一個井字,正好劃分成為九份,稱之為九州,其中天子居中,八方朝貢。
九州這個代名詞最早是出自古籍的《禹貢》,傳說是古代時期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了九州,從此九州就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代名詞。三皇五帝在每個時期以及不同古籍中記載不同,那麼九州也是如此,不同的時期的範圍劃分不同。大禹時期的九州分別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爾雅·釋地》中記載的是:冀州,豫州,雝州,荊州,揚州,兗州,徐州,幽州,營州則為九州,不僅九州不同,不同時期的劃分也是不同的。
九州在後來又被稱為十二州,是因為由冀州分出來的幷州、幽州、營州,加上原來的九州就成為了十二州。九州最開始只是泛指,因為州是很小的地理範圍,茫茫大地,劃為九州,並不是確切所指,到了後來才逐漸的具體劃分。九州劃分成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域,據記載可能是出現在戰國時期。
最主要的劃分有三種,所屬區域也不同,一種劃分是豫州,屬於中原,在黃河的下游,河南,山東等地。徐州,起自黃海,泰山,淮河,也涉及到了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冀州是起自黃河壺口,兗州是起自黃河下游,青州是起自渤海,涉及到了河北和山東半島,揚州是起自淮河,荊州起自荊山,涼州起自華山,雍州起自黑水,西河等地。
第二種劃分是冀州,豫州,屬於河南省的大部分,另外還有山東省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青州指的是山東東部一帶,徐州是山東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雍州指的是河北東南部,山東西北,河南東北等地。雍州是陝西北部,甘肅河西,青海東南,寧夏等,荊州是兩湖兩廣,河南和貴州,揚州是淮北等地,涼州是如今的山西中南以及四川省等地。
第三種劃分是豫州,是九州中的首要位置,起於河南。青州是東方的代表,東嶽泰山是五嶽之首,青州是山東半島,以及黃河以南等地,徐州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揚州是淮河以南,荊州是指湖北以及長江中游,梁州是陝西以及秦嶺以南和四川盆地,雍州是甘肅以及青海,寧夏和內蒙古西北,冀州是河北以及陝西和遼河,兗州,黃河與濟水之間。中國地大物博,神州大地,有著將近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
8 # 編劇白天
中國稱為神州的原因首先我們是神族人。神是智慧的象徵,神族的神是稱呼,現在演變成了靈魂上的“神”。這是宗教自己的發展,應有他特殊的用意。神一直存在,我們現在就是啊,只是稱呼變了。關於“神州”,是個區域劃分。第三代神農氏帝明和觀音菩薩生祿續,祿續讓國給“帝宜”,被封涇陽王,建赤鬼國。赤鬼國沿赤道而建。“孤懸天中”,故稱中天、中州,後演變成中國這個稱呼。因為我們是神族,“中州”也稱“神州”。因為“赤鬼國”的稱號,又稱“赤縣神州”;同時因為“孤懸天中”的原因,又稱“赤懸神州”。爺,你不要因為“赤鬼”這個國號就認為你是“赤鬼”的後代。我們祖先是大英雄,在最艱難的地方建國。看《山海經南次二經》即知,從非洲的“櫃山”到東海“吳鹿”,沒一個“好鳥”,管理和教化他們隨時掉腦袋,這是一個有壯烈情懷的首領職務!“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我們的“祖訓”,後世這些垃圾沒幾個達標的。我祖做事謙恭,吹牛皮的風氣實在是他們自己開發出來的。
-
9 # 星宿千尋
以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神州”本意可能是“有神之州”。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源是道家。道家的根源,自然而然就是“神”。《黃帝內經》、《易經》什麼的,都是道家真人(神)的產物,普通人是無法鼓搗出來的。道家真人還根據地球能量變化,制定了很多有用的生活習慣固化下來,讓“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24節氣就是能量變化的規律,不僅影響農業作物,也深深影響到了人。(節氣期間,身體差的人會有所不適等,很多慢性病人會在節氣前後發病)。
神州稱謂之“神”,既是當年一個“有神”的地方,也是一個可以“成神”的地方。神不僅存在,總結提煉相關知識授予民眾。神更傳授下修行的方法,可以令有緣者修行成神。這個是與世界很多宗教最大的不同。如基督教或當地的其他神話,都不能靠修煉成神,唯中華道家才有這種可能。
回覆列表
在中國的遠古時代,中國沒有任何國名代號,出現"神州"一詞是春秋時代,其後“神州"、“華夏"便是中國的稱謂,現在還有“華夏九州"說法,“神州"更是眾人皆知的“中國"代名詞,現在有些人認為“神州"指的是赤縣神州,其實“神州"並非赤縣“神州",“神州”是華夏九州的統稱。
在春秋時期,中國分為九大州:雍州、幷州、幽州、翼州、荊州、青州、荊州、揚州、交州九大行政區域,其面積含蓋今天的外蒙古、越南、印度、俄羅斯等部分地方。中國自古就有神的傳說,龍是中國的象徵,龍被古代人稱之神,於是就有了龍騰九州,龍騰盛世,龍給九州大地大眾帶來福運,為了九州興旺發達,這九州都統稱為“神州"。
“神州"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象徵及代名詞,但並沒有正式命名中國的國名代號。中國自古土地面積廣闊,“神州大地"一詞也是當今常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