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著冷靜不慌亂
一些家長在孩子備考過程中,內心充滿了擔憂甚至恐懼,經常寢食不安,心慌意亂。這種在家長身上表現出的“考試焦慮症”,不僅會直接感染學生,影響他們的情緒,而且,會使家長失去冷靜,不能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所以,家長必須保持情緒的穩定,注意用自己的積極樂觀去沖淡孩子內心的緊張不安,避免因家長的慌亂帶給孩子“高考很可怕”,“對高考沒把握”的消極資訊或暗示;家長要學做“暖水瓶”,內心火熱,外表要沉著,家長以平常心面對待高考,平和的心態會感染孩子,為他們適度減壓。
二、適度期望不苛求
一些家長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要他們“一定”要考上××大學,或者希望他們考上××大學。這些期望往往使考生的頭上,使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難以在考試時輕裝上陣,也就難以發揮最好水平。家長高要求,高期望,以及行動上有意無意地催逼、威脅、強迫和施加種種壓力,只能導致心理緊張和考試失利。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家長應該消除一切強加在孩子頭上的心理壓力。做父母的對子女有期望、有要求,但不能不切實際地人為拔高。脫離了現實狀況、脫離了考生實際水平和能力的過高期望值,常常會造成事與願違、適得其反的結果。不要在子女考試前給孩子“立軍令狀”。應多鼓勵、開導,消除考生的緊張情緒,並幫助確定合適的奮鬥目標。
三、信任鼓勵不攀比
有些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談論別人的孩子,像“人家某某的媽媽說某某學習特別勤奮,每天晚上學習到深夜”或是“聽說某某學習效率特別高,你向人家學著點”,“某某的孩子去年考到了××大學,你要得比他更好呀!”等等。這樣容易讓孩子受到精神打擊而喪失信心。父母應該要明白,人與人是不同的,硬拿自己的孩子與人家相比,很多時候可能會把自己孩子的優勢、長處也比沒了。這讓孩子沒有了信心不說,家長也很容易心理受挫。而冷靜地與孩子分析自身的長處及缺陷,多肯定以鼓舞士氣,並讓孩子確定近期複習策略,以揚長避短,考出自己的水平,這才是我們家長最應該做的。
四、剋制情緒忌嘮叨
越是臨近高考,一些家長越覺得對孩子不放心,所以總想對孩子多叮囑幾句,諸如“十年寒窗,在此一舉”,“離高考還有XX天了”,“你看人家XXX……”或者是:“你可要努力抓緊啊,要是考不上大學……”,“你可要為父母爭口氣”,“你可要好好複習呀!”“我這可都是為了你好!”等等。有些家長一說就失去了“剎車”,不管孩子現在在幹什麼,不管現在需不需要說,只管從“考試”講到“就業”,從“分數”講到“前途”,從“學業”講到“良心”……只講得孩子心煩氣躁,難以靜心。有些家長不停地督促孩子學習,施加壓力,使得學生產生牴觸情緒,容易和家長髮生矛盾。這樣顯然是不行的。家長大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父母也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們自己又何嘗不想考個好成績,一舉金榜題名,進入一所好大學呢?所以,在短短的十幾天裡,過分“叮囑”只會對考生的生理、心理造成不良後果。家長不要過多地干涉考生的行為,給他們一個比較寬鬆的學習環境。
五、後勤服務要有度
孩子迎接考試,家長做好後勤保證,多關心和愛護孩子,這本身沒錯。但精神上的關心和物質上的關照都要適度。一些家長對孩子關懷備至,一會兒給孩子送杯牛奶,一會兒削個水果,這些做法形成的壓力同樣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心理,影響孩子的情緒。六、行為自然忌反差
因為高考,有的家長總是小心翼翼,不敢大聲講話,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驚動了孩子;有的家長變得比平時更嚴厲,有的變得比平時更親切;家裡的飯菜變得更加講究、更加豐盛;媽媽請假在家,專門來服侍要高考的兒子。這一切變化,都會使孩子內心不安、緊張和無所適從。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主體的一種適應過程。孩子在家庭環境的這種變化中,也得主動或被動地適應。這種適應過程往往引起人生理心理上的一些變化,包括精力的消耗。更何況,如果孩子不能適應或沒來得及適應,對考試就會有不良影響。所以,家庭環境或氛圍的改變不宜太大。除了像家庭不和、夫妻吵架、搓麻打牌、賓朋不斷這種必須改變的之外,保持原樣未嘗不好。這會有利於孩子情緒穩定,精力集中。
七、保持溝通少衝突
在高考複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他們在心理上情感上都需要關愛與幫助、理解與支援。父母不經意之間的心靈慰藉往往會給考生更多的感動,也就能夠帶給他們更多的動力。父母尊重孩子,充滿愛意與期望的溝通,能給孩子信心與力量,幫助他們戰勝自己的恐懼與不自信,以積極的狀態面對壓力。當然,保持溝通除了一份愛心和誠意之外,還需要家長動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而不露痕跡地和孩子交流。“有一次,我考的不怎麼樣,回家沒跟他們(父母)說,但是他們透過學校的公告欄知道了這件事,但是他們並沒有就這件事當面跟我問原因,而是給了我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你是我們最為驕傲的女兒!”武漢大學的王利霞同學在回味父母的理解時對此印象深刻。不經意為孩子所作的行為,既不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壓力,也能夠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拳拳之心。要知道,此時的強迫是無力的,講空洞的大道理也是很難奏效的,一定要靠耐心的溝通、善意的說服和方向正確的引導;家長的寬容、理解和傾聽的態度才是開啟子女心靈之門的鑰匙。
一、沉著冷靜不慌亂
一些家長在孩子備考過程中,內心充滿了擔憂甚至恐懼,經常寢食不安,心慌意亂。這種在家長身上表現出的“考試焦慮症”,不僅會直接感染學生,影響他們的情緒,而且,會使家長失去冷靜,不能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所以,家長必須保持情緒的穩定,注意用自己的積極樂觀去沖淡孩子內心的緊張不安,避免因家長的慌亂帶給孩子“高考很可怕”,“對高考沒把握”的消極資訊或暗示;家長要學做“暖水瓶”,內心火熱,外表要沉著,家長以平常心面對待高考,平和的心態會感染孩子,為他們適度減壓。
二、適度期望不苛求
一些家長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要他們“一定”要考上××大學,或者希望他們考上××大學。這些期望往往使考生的頭上,使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難以在考試時輕裝上陣,也就難以發揮最好水平。家長高要求,高期望,以及行動上有意無意地催逼、威脅、強迫和施加種種壓力,只能導致心理緊張和考試失利。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家長應該消除一切強加在孩子頭上的心理壓力。做父母的對子女有期望、有要求,但不能不切實際地人為拔高。脫離了現實狀況、脫離了考生實際水平和能力的過高期望值,常常會造成事與願違、適得其反的結果。不要在子女考試前給孩子“立軍令狀”。應多鼓勵、開導,消除考生的緊張情緒,並幫助確定合適的奮鬥目標。
三、信任鼓勵不攀比
有些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談論別人的孩子,像“人家某某的媽媽說某某學習特別勤奮,每天晚上學習到深夜”或是“聽說某某學習效率特別高,你向人家學著點”,“某某的孩子去年考到了××大學,你要得比他更好呀!”等等。這樣容易讓孩子受到精神打擊而喪失信心。父母應該要明白,人與人是不同的,硬拿自己的孩子與人家相比,很多時候可能會把自己孩子的優勢、長處也比沒了。這讓孩子沒有了信心不說,家長也很容易心理受挫。而冷靜地與孩子分析自身的長處及缺陷,多肯定以鼓舞士氣,並讓孩子確定近期複習策略,以揚長避短,考出自己的水平,這才是我們家長最應該做的。
四、剋制情緒忌嘮叨
越是臨近高考,一些家長越覺得對孩子不放心,所以總想對孩子多叮囑幾句,諸如“十年寒窗,在此一舉”,“離高考還有XX天了”,“你看人家XXX……”或者是:“你可要努力抓緊啊,要是考不上大學……”,“你可要為父母爭口氣”,“你可要好好複習呀!”“我這可都是為了你好!”等等。有些家長一說就失去了“剎車”,不管孩子現在在幹什麼,不管現在需不需要說,只管從“考試”講到“就業”,從“分數”講到“前途”,從“學業”講到“良心”……只講得孩子心煩氣躁,難以靜心。有些家長不停地督促孩子學習,施加壓力,使得學生產生牴觸情緒,容易和家長髮生矛盾。這樣顯然是不行的。家長大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父母也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們自己又何嘗不想考個好成績,一舉金榜題名,進入一所好大學呢?所以,在短短的十幾天裡,過分“叮囑”只會對考生的生理、心理造成不良後果。家長不要過多地干涉考生的行為,給他們一個比較寬鬆的學習環境。
五、後勤服務要有度
孩子迎接考試,家長做好後勤保證,多關心和愛護孩子,這本身沒錯。但精神上的關心和物質上的關照都要適度。一些家長對孩子關懷備至,一會兒給孩子送杯牛奶,一會兒削個水果,這些做法形成的壓力同樣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心理,影響孩子的情緒。六、行為自然忌反差
因為高考,有的家長總是小心翼翼,不敢大聲講話,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驚動了孩子;有的家長變得比平時更嚴厲,有的變得比平時更親切;家裡的飯菜變得更加講究、更加豐盛;媽媽請假在家,專門來服侍要高考的兒子。這一切變化,都會使孩子內心不安、緊張和無所適從。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主體的一種適應過程。孩子在家庭環境的這種變化中,也得主動或被動地適應。這種適應過程往往引起人生理心理上的一些變化,包括精力的消耗。更何況,如果孩子不能適應或沒來得及適應,對考試就會有不良影響。所以,家庭環境或氛圍的改變不宜太大。除了像家庭不和、夫妻吵架、搓麻打牌、賓朋不斷這種必須改變的之外,保持原樣未嘗不好。這會有利於孩子情緒穩定,精力集中。
七、保持溝通少衝突
在高考複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他們在心理上情感上都需要關愛與幫助、理解與支援。父母不經意之間的心靈慰藉往往會給考生更多的感動,也就能夠帶給他們更多的動力。父母尊重孩子,充滿愛意與期望的溝通,能給孩子信心與力量,幫助他們戰勝自己的恐懼與不自信,以積極的狀態面對壓力。當然,保持溝通除了一份愛心和誠意之外,還需要家長動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而不露痕跡地和孩子交流。“有一次,我考的不怎麼樣,回家沒跟他們(父母)說,但是他們透過學校的公告欄知道了這件事,但是他們並沒有就這件事當面跟我問原因,而是給了我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你是我們最為驕傲的女兒!”武漢大學的王利霞同學在回味父母的理解時對此印象深刻。不經意為孩子所作的行為,既不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壓力,也能夠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拳拳之心。要知道,此時的強迫是無力的,講空洞的大道理也是很難奏效的,一定要靠耐心的溝通、善意的說服和方向正確的引導;家長的寬容、理解和傾聽的態度才是開啟子女心靈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