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怪羅科普
-
2 # 知農村事
進化論在人類幼崽身上是完全失敗了,尤其是對比動物幼崽,我們發現,動物幼崽比人類幼崽更加快適應環境,更加快的達到獨立生活。
那是不是代表人類退化了,我們人類是地球的另類嗎?人類初生嬰兒是最為難帶了,他們的身體機能沒有像動物幼崽一出生就完善了,人類幼崽剛出生骨頭不夠硬朗,肌肉沒有力氣,連最厲害的大腦腦骨都還是軟軟的。
動物幼崽方面在母胎中已經發育完善,犀牛寶寶剛出生10分鐘左右可以站立行走,出生不到1小時,牛、大象、長頸鹿寶寶都會站立行走,比較慢點的像老虎獅子的寶寶有兩個星期時間也能行走奔跑了,這對於要1年多才能站立行走的人類來說確實是碾壓式的存在。
再看看與人類相近的動物——猴子
猴子寶寶剛出生就有抓握母猴的力量,能緊緊抓住母猴隨母猴在樹上盪漾而不掉下,這是人類幼崽沒有的,生下之後不久還能不穩定的行走一段路,且猴子在母胎時間比人類少100天。
說到這裡,會給人有這樣的錯覺,人類是不是退化了,還是說人類是來自外星球,是地球的另類?
人類作為地球上的高智慧的高階動物,在誕生初期確實是以弱者形態出現,跑不過兔子,打不過猩猩,肌肉力量沒有任何同重量動物力量大,更不要與肉食動物比,然而,強大如恐龍都滅絕了,人類卻還能延續幾千年,並發展壯大自己,這在任何一個物種都達不到的成就,人類有著自己強大的原因。
在小學歷史課本中有這樣定義“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人類幼崽初期確實很弱,但後期表現出來的學習創造能力卻不是其它動物能比得上的。動物生下寶寶後教會的是奔跑和覓食,人類除了教會的東西還能用大腦創造新的東西。
說到退化,猴子幾千年了也只能用石頭砸果子,用一些簡單的工具,人類小孩子3歲會用的東西就可以比猴子一生的還多。
人類並不是退化了,人類身體只是沒有動物發育的快。人的平均壽命80年,動物就少有如:兔子10年,狗12年,貓13年,獅子25年,熊30年,猴子50年。人類比動物的壽命長了幾十年,身體機能發展緩慢也是在常理之中。
人類確實是地球的另類在先天速度力量都比不上其它的動物情況下,人類學會運用工具彌補身體上的不足,並且在知識經驗傳承上加上了創新改進,得到了現在的人類文明。
簡單的說來,人類前十年只是和動物的前一兩年是起步狀態,後面的時間人類是飛速學習發展,動物一直停留在一兩年學到的東西和經驗。
人類另類在於開發大腦,發展了高階智慧,並且傳承創新下去。
-
3 # 梅耀平
這樣問證明你對動物一知半解,有袋類動物,中國的大熊貓,人類等等有一大類動物幼崽叫不完全發育,不是所有動物生下來就會跳。你應該初中都沒讀完,因為初二初三就學過動物學。
-
4 # 音樂娛訊
沒錯,人類或許真的是外星生物,因為自己生活星球不適合生存了,才移民來到了地球,只是沒想到,地球的動物很強,但是沒有高階智慧,所以在地球生活久了,都把移民的事給忘了,這個問題一出來,就又讓我們有點記憶回湧。
這是很多人都會存在的感覺,人類和地球上的動物根本不在一個級別,有高階智慧的人類在地球上就像是外星生物,是地球的另類。
但是為何同是幼崽,人類嬰兒比動物幼崽表現的更弱呢,人類是否退化了?回答是否定的,這些都是錯覺而已,科學家早已經對這個問題深入研究過。
根據科學家們研究,200萬年前人類祖先進化為智人時腦容量比進化前大了一倍多,大腦的進化導致腦殼變大,腦容量大了消耗的能量也就大,所以肌肉力量就隨之減弱了很多。
由於人類學會直立行走人類盆骨普遍變小,女性產道變窄,加上人的腦殼又變大,原來胎兒是需要18個月才能完全發育好的,在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下,為規避安全風險選擇提前9個月生產,這樣也就導致了人類以“早產兒”形式的出生。
可以說以“早產兒”形式降生的人類本身就是很弱的,需要後天慢慢的發育成長,從現在流傳的嬰兒口訣“三翻、六坐、七滾、八爬、週會走”就能看出,人類寶寶出生後仍需這麼長的時間來完善發育,這與其它的動物是沒有可比性的。
牛、羊、豬等寶寶都是一生下就已經具備行走能力,野外的長頸鹿、斑馬、牛羚、角馬,它們的幼崽一墜地,不一會也能站立行走,稍微適應就能奔跑。
再看看與人類最親近的猩猩,它的幼崽雖然不像上面的動物,但與人類相比也好太多了,小猩猩出生後就能緊緊抓牢母親,隨母親一顆樹跳到另一顆樹,還能揺揺晃晃的爬行,並且發育速度也超過了人類幼崽,它在4個月時就能行走小跑,人類要一年時間。
可以說人類身體屬於大器晚成,表面上起步比其它動物弱,但是人類只是修練內在——拼命的發育大腦。
用靠腦吃飯形容人類在大自然的地位實在是最適合不過了。
上世紀的四十年代心理學家凱洛格作了個實驗,她將領養了一隻7個月大的黑猩猩和自己10個月大的兒子一起撫養。
在相同條件下對猩猩和兒子進行了認知能力、服從能力、手的抓握能力,靈巧度、判斷能力、學習能力,命令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進行測驗。
實驗結果發現,黑猩猩在起初幾個月每項測驗都完勝人類,但在6個月後,黑猩猩在學習認知方面就停滯不前了,而人類孩子超越過黑猩猩之後還在不斷學習進步。
由此可見,人類能一步步走到食物鏈頂端得益於大腦一直不斷超越進步。
人類為了讓大腦迅速發育,放緩了身體其它的機體發育,這在地球上其它動物身上是不存在的,這個是進化的表現,更是人類獨有,加上大腦的複雜程度也超過了地球上其它的物種,因為這個很多人相信自己不屬於地球,是另類般的存在。
總的說來,人類才是地球上真正產生了進化的物種。
初生時的弱小是為了以後的更強大。
-
5 # 科學黑洞
人類是地球上的另類嗎?其實從很多方面來看的確如此,地球上數百萬個物種,唯獨人類發展出智慧文明,我們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足跡,這是很多物種做不到的。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超過1.1萬米,即使把地球上的最高峰放進去都差幾千米才能露出水面,但就是這樣的地方也已經有了人類的足跡。隨著科技的發展,地球已經難以阻擋我們的探索欲,人類開始飛出地球心向星辰大海。
上個世紀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展開太空競賽,很大程度的推動了人類在太空領域的發展,加加林是第一個飛出地球的人類,阿姆斯特朗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這樣的我們在地球上數百萬個物種裡來說的確是另類,但是從某些角度來講這也是很正常的結果。
非洲大草原是動物的天堂,那裡生活著不同種類的動物,獵食者就包括獅子、斑鬣狗和花豹等,草食性動物要更加的豐富,每年的東非動物大遷移,可以看到浩浩蕩蕩的動物大軍碾過大草原。物種豐富意味著競爭性比較大,例如非洲草原上的長頸鹿,正常情況下它們是沒有天敵存在的,即使作為非洲動物的王者獅子,它們也不會輕易的去獵殺長頸鹿。
當然,即使對長頸鹿動手,也多是一些老弱病殘的個體,主要還是因為長頸鹿的體重大,四肢力量大,如果不小心捱上長頸鹿的一腳,獅子也難以抵抗的。但是長頸鹿幼崽的防禦力就要差很多了,因此在出生後會很快的站起來,並且能跑能跳。
但是人類就不行,不要說幾十分鐘或者幾個小時,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漫長的發育時間,如果在野外沒有父母的幫助幾乎是毫無生存能力的。
很多人認為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退化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人類在地球上經過幾十萬年數百萬年的發展,一切都是在逐漸變好的,我們從曾經非洲大草原上瑟瑟發抖的小可憐,發展到今天站到食物鏈的頂端,就是因為發明了工具學會使用工具,讓我們利於優勢地位。但是在遠古時期,人類的老祖宗在食物鏈上的等級並不是很高,甚至還存在過天敵,例如貓科動物中已經滅絕的遠古霸主恐貓,它是劍齒虎的一種,在300-500萬年前科學家認為它們就曾以南方古猿為食物,也成為南方古猿的天敵。
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它們滅絕了,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人類作為典型的社會性動物,喜歡群居聚集,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在危險的野外生存。到了現在,人類的科技能力製造各種不同的工具,靠著這些工具我們可以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嬰兒的出生壓力沒有其它物種那麼大,甚至是沒有壓力的。像下邊的瞪羚寶寶,出生後不久就可能面臨這樣的狀況,被獅子狂追,因此需要儘快地站立學會奔跑,這是生存之道。
人類都是“早產兒”,這跟人類的發展進化還是有一定關聯的
地球上數百萬個物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有的物種跑得快、有的物種體型大、有的物種擅隱匿,而人類靠的就是聰明的大腦,這也導致人類擁有一個大腦殼,同時也因為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的開始直立行走,這一切都讓生產變得困難。
腦殼大不好生,直立行走致使產道變窄,因此說難產死亡率在一段時間內是上升的。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嬰兒並不會在媽媽的子宮裡完全發育成熟,出生後還需要精心地照料撫養。因此說,從某種意義來講人類都是“早產兒”。
再舉一個例子,前文提到的長頸鹿一出生後在半個小時內就可以站立起來又跑又跳,這跟它們的孕育期有一定的關係,長頸鹿會在媽媽的肚子裡待上15個月左右,出生之前發育時間就比較長了。而像一些有袋類的動物,它們剛出生的寶寶小的像一顆花生,不要說站起來又跑又跳,根本不能暴露時間太長,只能長時間的生活在袋鼠媽媽的育兒袋裡。
它們的孕育期可能就30-40天左右,因此屬於那種發育完全不良的情況。
說在最後
任何物種在地球上生存都需要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繁衍後代,如果生存壓力很大,就必須要讓它們在母體的肚子裡儘可能發育完全,這樣新生的幼崽適應能力就更強。這也是哺乳動物的非常關注的一點,畢竟不像是卵生的爬行動物,付出小胚胎數量較多,即使死亡率高,但是最終成長起來的個體也會很多。
-
6 # Loonnnnngg
進化論還存在可疑的地方,所以不能以進化論根據。地球46億年的存在,人類才幾千上萬年,說不是土著也有可能。可能是外星高等文明圈養的,也可能是高維位面設計的,也可能女媧,耶和華,或者盤古大神等等的產物
-
7 # 優雅松鼠9G
如果人類一出生就會跑跳 走 那一個人的壽命不會超過10年
動物壽命和其成熟週期有關係 成熟的慢壽命長 成熟快壽命短
-
8 # 獵奇動物社
非洲大草原上,一頭母角馬正在產仔,不一會就看到小角馬的兩個前蹄出來了,之後是頭、身體,最後是兩條後腿。小角馬落地後一聲沒吭,臍帶被母角馬生生的拉斷,之後,小角馬就趴在地上,努力地試圖站起來,此時角馬媽媽也焦急地用嘴巴去拱小角馬,終於2分鐘後小角馬站了起來,顫顫巍巍的小角馬試圖向前邁步,終於在出生5分鐘後,小角馬學會了走路,又過了5分鐘,小角馬竟然能夠跟著母親奔跑了。
從出生到奔跑,小角馬竟然只用了10分鐘,而反觀我們人就不一樣了,人從呱呱落地開始,除了哇哇大哭外,就是吃奶了。到了3個月才會翻身,6個月左右才會勉強地坐一下,八九個月才會爬,1歲左右才能勉強挪步,想要像小角馬那樣奔跑,至少得2歲以後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動物的幼崽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站立、行走和奔跑,而人類卻需要很長的時間呢?這是不是一種退化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人類的幼兒能力如此弱,是否是種退化?退化這個詞並不是生物學名詞,同樣的進化嚴格意義上說也不是生物學名詞,這兩個詞其實都是我們對“演化”這個詞的曲解而已,包括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其實也不是什麼“進化論”,而是演化論。簡單地說就是生物可遺傳的形狀會在之後的世代中改變,這種改變可以是某個形狀越來越明顯,也可以是某個性狀越來越不明顯,所以,從科學的角度說,不存在什麼退化的說法。(下圖為人類的演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直立行走和大腦的形狀是正向改變的,而體毛的性狀則是反向改變的,這都是演化的一部分)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比較大多數動物,人類幼崽的能力確實是比較弱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從下面四個角度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角度一:能力的表達不同
不同的動物需要不同的能力來生存,我們以老虎為例,老虎想要生存必須要具備尖利的爪子和牙齒、豐富的狩獵經驗,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老虎要在2歲以上了,而在這之前,小老虎也是完全依靠成年母虎的照顧才能活下來。這與人類其實是一樣的,人類想要生存下來,其實只需要走出去就可以了,而人能走出去也很簡單,1歲以上就可以了,不過,相比較而言,年齡越大,生存的機率越高。
我們之所以拿老虎與人的幼崽做對比就是要說明不同動物的能力表達不同,需求也不同,如果老虎只是學會了跑,沒有學會捕獵,它獨自生存後,生存能力照樣很弱。
角度二:壽命不同
不同的動物壽命不同,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人類的壽命算是上等的,大多數的動物壽命平均都在10-20年之間,比如角馬平均壽命在18歲左右,老虎的平均壽命在20歲左右等等,而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接近80歲,這就相當於是4倍於老虎的壽命。同理,老虎的兩歲實際上就相當於人類的8歲左右了,此時8歲的孩子也具備了相當的生存能力了。
而且在老虎2歲這段時間內,老虎在發育自己的身體,學習捕獵的能力,而人類在這8年的時間內,是在發育大腦,這是人類的“武器”。
因此,壽命不同,動物從出生到有一定的能力需要的時間也不同。
角度三:幼崽的存活率
人類雖然今天非常的光鮮亮麗,但是在演化之初也是食物鏈相對底端的存在。從距今約3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開始起,那時人類的祖先在野外的生存能力非常低,之所以能夠堅挺下來有兩個方面的原因:耐力強和群居。
在群居的情況下,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護幼崽的安全,而耐力強能夠帶著幼崽遠離危險源,這樣後代的存活率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人類從演化之初,就開始逐漸的來到了視野相對開闊的平原地區,並且儘可能地遠離野獸的分佈區,這有利於躲避和及時的發現危險。
而野生動物就不同了,它們獨居的,需要捕獵,對幼崽的照顧顯然是不足的,所以幼崽就必須要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群居的也是一樣,在天敵的環伺下,野生動物的團結往往是表面的,一旦來了天敵,除了幼崽的母親,其他的成員比誰跑得都快,幼崽被捕獵的風險很高,為此,它們有了固定的發情期,這樣在產仔的季節,一大群都在產仔,它們的後代存活率就會上升。
因此,人類更加的團結,對幼崽的保護更加到位,給幼崽創造了可以安心發育的條件,相比較而言,野生動物就只能靠儘快的有了站立奔跑能力來躲避危險。
角度四:直立行走的代價
直立行走是人類出現的重要標誌之一,直立行走對於人類來說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讓人類看起來更加的高大(至少在野獸的眼裡是這樣的)、減少了能量的消耗(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丹·利伯曼透過實驗發現,兩足直立行走比四足行走少消耗一半的能量)、能夠及時的發現危險(站得高、看得遠)等等。但是,凡事有利有弊,直立行走對於人類來說有兩個弊端,一個是容易患關節疾病,一個是讓人類的骨盆變窄了,這個弊端使得人得痔瘡的機率增加,同時對於女性而言,生孩子變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此,為了降低生產時的風險,要求胎兒必須要小,這樣在透過骨盆生產時風險才比較的低。那麼,胎兒小了,就證明他們的發育其實並不完全,這樣生下來之後,能力自然要弱一些。不過,這個弊端被人類大腦演化的優勢給彌補了(隨著大腦演化,人類的生存能力逐漸的加強)。
總結從表面上看,人類嬰兒確實要比野生動物幼崽出生後擁有一些技能的能力要弱一些,但是這就是演化的結果,首先,人類的壽命較長就意味著人類需要更長的發育時間,而直立行走導致的骨盆變窄,註定了人類無法在腹中孕育一個發育相對成熟的幼兒,這樣幼兒出生時的能力確實要弱一些。當然了,人類幼兒掌握一些能力的速率較慢,這是人類地位逐漸提升的結果,這源於保障性和安全性。
-
9 # 展翔的天馬
有些食草動物在產仔的時候,經常都是站立的,這樣它的幼崽就會從高處摔下來,卻沒有太大的問題。人類的嬰兒剛剛出生,除了哭,什麼都不會,還要人們發很多的精力來照顧,更別說像那些食草動物的幼崽,不久之後就能跑能跳。按道理說,人類應該比那些食草動物進化的程度應該更高,但在嬰兒階段卻出現截然相反的情況,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已經退化了呢?到底是為什麼呢?
新來的朋友記得點一下關注,也可以從我的主頁裡面檢視往期更多精彩的內容。
其他動物一出生就能跑能跳,主要是為了生存這裡所說的“其他動物一出生就能跑能跳”,指的應該就是食草動物。例如馬、牛、羊、鹿等等這些動物的幼崽,在剛出生的時候,大約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站立起來,再過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走路了,甚至還可以自由奔跑。
要是人類的嬰兒也能像這些食草動物的幼崽一樣,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站立起來,再過幾分鐘就可以走路。那麼這種結果對於人類來說不知道有多好,因為照顧嬰兒也是比較辛苦的,當嬰兒可以自行走路了,大人就可以省很多事。但事實上這樣真的好嗎?
其實我們都非常羨慕馬、牛、羊這些動物的幼崽,一出生很快就能跑。但其實這些能力並不是它們自己想要的,它們只是為了適應生存而已,因為它們作為食草動物,只不過是處在食物鏈中間的位置,在它上面的位置還擁有很多猛獸,而這些猛獸就有可能會將食草動物作為食物。
當然食草動物的幼崽也在這些猛獸的選單上。當食草動物停留在某一片草地上進食的時候,要是有懷孕的動物媽媽,也會在此時將它的幼崽生出來。不過埋伏在周圍的獅子、豹子和老虎等等猛獸,基本上是不會有同情心的,它們只要逮到機會,就會採取行動。
這時候,如果食草動物的幼崽並不會跑,那麼它很可能就會成為這個種群的累贅,很容易就會被這些猛獸吃掉。食草動物的幼崽在一出生之後,不久就能站立跑步,這對於它們存活的機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是有一兩個食草動物被這些猛獸咬到之後,種群裡面的其他成員基本上就得救了。
這種現象看起來比較殘忍,但實際上這就是它們的生存方式,猛獸通常都會吃掉跑得比較慢,又或者無法跑的那一個。而食草動物的幼崽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它們的這個種群基本上就已經進入了猛獸的視野,猛獸也慢慢地開始採取行動,需要花一定的時間。
這段時間就提供食草動物幼崽站立以及跑步的時間,如果等到猛獸開始發起進攻,它們還無法奔跑自如,那麼很大的機率都會成為猛獸的盤中餐。所以這些動物一出生就能站立起來,並且不久就能跑步,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屬於動物進化的一個方向。
相對來說,獅子、豹子和老虎這些猛獸的幼崽,由於它們是屬於食肉動物的後代,所以基本上是不用擔心剛出生不久就會被其他猛獸吃掉,但它們要想獲得捕食的技能,還是需要學習的,這段時間基本上要花費1~2年。
人類會保護好自己剛,出生的嬰兒而人類是擁有比較豐富的感情,人們更加會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所以當人類的嬰兒出生的時候,大人就會幫助它們消除一切危險,為嬰兒創造一個安全的生存發育環境。因此,人類的嬰兒在剛出生不久也沒有面臨需要逃跑的情況,但如果真的遇到了危險,也會得到大人的保護。
相對來說,食草動物的幼崽生存條件並沒有人類的那麼優越,在剛出生的時候就面臨著死亡的威脅,而能跑能跳卻可以增加它們的生還機率,所以說它們越早學會跑步就越有優勢。而這些食草動物幼崽的父母,一般只有在自己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才會出手相救,與猛獸進行搏鬥。
雖然從單個個體的實力上來看,有一些成年食草動物的個體實力是完全超越猛獸的,但如果猛獸的數量比較多,這時候就顯得成年食草動物勢單力薄,要是其他的成年食草動物不幫忙,那麼它很可能成為猛獸的腹中肉。
而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是處於主宰地位的動物,不僅僅是在自己的孩子受到威脅的時候會挺身而出,而且還能透過建造建築,並且製造武器等等東西來進行防禦。雖然說,這個環境對於嬰兒的威脅還是存在的,但人類已經將它降到了最低,相對於食草動物的幼崽,人類的嬰兒已經是非常安全了。
人類的嬰兒要發展智力從表面上來看,人類的嬰兒就像是還沒有發育好就出生了,但實際上人類的嬰兒出生並不是僅僅為了生存,他們還需要發展智力,也就是他們更加需要為大腦的發育創造條件。
而大腦的發育並不僅僅是母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就行了,還需要與環境的結合。在人類的嬰兒早期的成長中,一般需要等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勉強站立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很快就能走路了,但一般也需要藉助一些物件,嬰兒扶著它們才不容易摔倒。
不過正常人類的嬰兒在很早就能睜開眼睛了,因為睜開眼睛就更能看清楚周圍的環境,這樣大腦就更容易獲取環境的資訊。當人類長到了七、八歲的階段,甚至是到了十歲的階段,他們都還比較喜歡玩。
玩這種事情從表面上來看,對以人類的成長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實際上可以讓大腦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更多的資訊,這樣也會慢慢地促進智力的發展。正是由於人類小時候的智力發展,等長大之後才能正常的適應現代文明生活。
相對來說,大腦的發育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從表面上看出來的,所以儘管我們人類在嬰兒階段,還會花很長的一段時間來學習站立、走路以及說話,實際上大腦也在不斷地發育成長,所以人類的成長是比較全面的,人們可以學會其他動物無法掌握的技能,例如利用火來烤熟食物,又或者創造出電腦這種機器,甚至還可以模仿鳥獸蟲魚的一些技能。
所以人類並不是退化了,只不過是選擇了有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進化方向。而在嬰兒階段,還需要大人的照顧,還會花很長的一段時間進行學習,這些都是有必要的。
這一次的內容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的話,就請大大的地一個贊吧!
綜上所述,有些動物在剛出生的時候就能跑能跳,主要是因為它們需要生存下去,而能跑能跳,就是它們剛出生不久,就需要學習的生存技能之一,所以從表面上來看,這些動物的成長髮育速度比較快,但如果不夠快的話,就會成為其他猛獸的美餐。
而人類的嬰兒出生之後,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是大腦,而大腦除了需要一定的營養物質之外,還需要與周圍的環境相結合,從環境中獲取一定的資訊,才能挖掘大腦的無限潛能。所以從這方面來看,人類並不是退化了,而是選擇了不同的進化方向,也正是因為自然界中的生物存在著不同的進化方向,才會顯現出生物的多樣性。你是怎麼看的呢?
-
10 # 卜十三
很很久以前,慧者流行飼養一種叫笑獸的生物。
這種生物長腿長腳,大部分時候直立行走,但更喜歡躺著。因為笑獸的脖子和四肢太細了,頭又太大,身體又太細長,坐得久了站得久了都會造成身體變形。慧者喜歡飼養笑獸的原因就是隻有這種生物會笑。給他們吃的,給他們洗乾淨,帶他們曬太陽,然後自己睡得開心了,都會甜甜地看著主人笑,給慧者帶來極愉悅的心情。
然而笑獸繁殖特別麻煩,慧者經常無法掌握笑獸的發情時間。另一種黑白色的同樣很難繁殖的熊貓還有個固定的發情時間。而這種笑獸完全沒有發情時間表,他們慵懶而喜怒無常,又特別容易生病,壽命很短,孕期又很長。在瀕臨滅絕的時刻,慧者終於出手給雌性定期吃促激素,讓雌性笑獸在每年的固定時間進入發情期,保證定期繁殖,避免物種滅絕。
隨著世界的發展,慧者的社會進入另一個發展期,笑獸這種本來是快要滅絕的物種已經進入了穩定的繁殖期,隨著笑獸越來越多,成年笑獸會被安排一些手工和家務。在慧者之後的幾十億年後,一個哲學家說過:“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會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它們。走私和奴隸貿易就是證據。”
於是,有了實際用途的笑獸被一些無良慧者過度繁殖來為自己服務。
終於慧者的文明走到了盡頭,慧者在某種滅絕性的事件之後,快速的消亡,一些笑獸由於自身的特點逃過了浩劫,在深深的地下悄無生息的繁衍著。
後來這種生物終於得以機會走出了地面,在漫長的時間裡生存著,隱藏著,。
他們跟自己叫:做“人”。
以上純屬虛構。
但也有可能是真的。
誰知道呢?
也許再過50億年,熊貓是地球的主人。
-
11 # 360度視覺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永不過時。
動物一出生就能跑能跳,那是因為需要適應自然生存法則,你敢一個月後才會跑會跳,早被吃的連渣渣都不剩了,不管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比較弱小的,隨時會面臨被吃的危險,必須時刻警惕,否則很容易被其他動物給吃掉。
嬰兒出生後,都是被父母精心呵護的,不會遇到任何所謂的天敵,可以無憂無慮的健康成長,所以可以慢慢的學習爬,學習說話,學習走路,但是這樣學的更牢靠。
環境使然,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成長,人類沒退化,反而進步了。
-
12 # 東方長嘯
林中豺狼虎豹,象熊猿鹿那個出來與人“單挑”“比武”,人類都應該是上述動物的失敗者和“盤中餐”,那麼,為什麼人類統治這個世界?就在於人類有與其它動物不具備的智慧,因此,征服世界從來不是用肌肉和伶牙俐齒,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是自然界賦予人類天然的職能,依賴於智慧。但是,人類初始化設定又嵌入了“慾望”,主要兩類:金錢和女人,且,貪得無厭,於是,爭與鬥從無休止,與動物的爭鬥食物和異性性質雷同,無論是擁有本能還是智慧,自然界屬於他們。
-
13 # 永視界
動物一出生就能跑跳,而人類不能,原因不是人類退化了,恰恰相反,是因為人類進化了。
為了向高階文明進化,人類需要優先發育神經系統,這就需要保障足夠大的腦容量,也就需要更大的頭圍。實際上新生兒的頭圍大於胸圍,也大於臀圍。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人類胎兒都是早產兒,但媽媽的肚子就那麼大,產道的直徑也就那麼大,必須得早產了。
實際上一出生都能跑跳的多是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就不是這樣,在食物鏈上站得越高,幼崽就越需要父母的照顧,掌握更多的技能。
從這點看,站上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陰差陽錯而又機緣巧合地選擇了神經系統(主要是大腦)這一方向進行優先進化,最終開創了地球的文明時代。
而恐龍因為選錯了進化方向,雖然稱霸地球長達1.7億年時間,在文明層級上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回覆列表
很明顯,人確實是“地球另類”,只不過不是退化了,而是更“高階”了。
人類嬰兒,是世界上最難帶的幼崽!
長頸鹿媽媽如此挺拔的高度,長頸鹿幼崽一出生就要承受高處墜落,出生半小時,就能站立;
牛羊馬的幼崽,出生後,適應一下,就能行走;
和我們血緣關係比較近的黑猩猩,一出生,雖然沒有立馬能跑能跳,但至少也能雙手環抱自己的媽媽,也會在媽媽身上爬來爬去。
相比較,看看人類的幼崽,以前不知道,自打寶寶出生後,才知道,剛出生的嬰兒真的是隻會吃、睡、拉,啥啥啥都不會,哭聲代表一切,生存能力為零。
之後幾個月的發育,也很緩慢,3月抬頭,4月翻身,7月會坐,8月會爬,1歲左右才會走路,而黑猩猩4個月左右就能走路了。
黑猩猩和人類共同撫養實驗
一開始弱,並不代表一直都弱。
1931年6月,一項關於“人類和黑猩猩共同撫養,會發生什麼”的實驗說明了一切。
實驗由心理學家溫斯洛普·奈爾斯·凱洛格發起,物件是自己10個月的兒子和一隻7個月的黑猩猩。在受到相對無差別的對待後,分別測驗並記錄人類幼崽和黑猩猩的能力。
雖然人類幼崽比黑猩猩大三個月,但最初的幾個月,黑猩猩的表現明顯比人類強。
實驗6個月後,結果卻發生反轉,人類嬰兒在學習和認知上,明顯優於黑猩猩。
由此可見,人類幼崽不是不行,只是在出生時沒有完全發育好,被提前生出來了。
很多人就會很疑惑:“明明沒有發育好,這麼早生出來是為什麼?”
“如果在媽媽肚子裡完全發育好,再生出來,是不是意味著媽媽就不用這麼辛苦照顧寶寶了?”
“如果懷個哪吒,三年才出生,會怎樣?”
有研究表明,如果人類幼崽出生後,和黑猩猩的發育情況相當,那麼人類幼崽要在媽媽肚子裡待18-21個月,而不是9個多月。
人類幼崽提前出生,是人體精打細算後的選擇。
產科困境假說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人類選擇了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不僅解放了雙手,也能擁有更好的視野,來觀察周圍的環境。
但也存在弊端,最直接的就是,直立行走顯然沒有四條腿的跑得快,其次,就是骨盆會變小變窄。
與此同時,我們的大腦也在不停地進化。
為了解決食物、水源、居住地等資源問題,以及群居帶來的一些麻煩,人類的大腦傾向於越來越大。
大腦變大,本身是一件好事,說明人類更聰明靈活,也能處理更復雜的事情,但有時候也會帶來致命危害,那就是“分娩致死”。
越來越小的骨盆,越來越大的腦袋,如果等人類幼崽完全發育好再生出來,嬰兒很容易卡在產道里,導致大的小的都有生命危險。
因此,找一個最優的時間,腦袋還不算太大,就提前把人類幼崽生出來,接下來在體外環境中繼續發育。
這也是一開始人類幼崽比其他動物幼崽弱的主要原因。
代謝假說
但也有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骨盆並沒有限制胎兒的大腦發展,尺寸完全可以容納嬰兒的大小,人類胎兒之所以不會在體內無限制長大,是因為母體的代謝率。
眾所周知,孕婦的代謝是很高的,分娩後,會恢復到正常狀態。
如果胎兒在母體內待得太久,一來母體的代謝會承受不了,二來母體的身體會支撐不住,內臟過度被擠壓,很容易拖垮媽媽的身體。
9個月左右,是最佳的時間,胎兒也沒有太大,代謝也還在母體能承受的範圍,於是嬰兒就出生了。
最後
總的來說,人類幼崽一出生就很弱,是因為沒有發育好就提前生出來了。
他的大部分發育,都是在子宮外完成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幼崽是最弱的,例如熊貓幼崽和考拉幼崽。
就以考拉幼崽來說,它出生後只有2cm,6g重,要在育兒袋裡養至少6個月才能發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