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娥你好

    不是所有的中國媽媽哈,只是極端現象出於各種心理、各種原由被放大、被誇大了。

    “怒”是因為“弱”,一觸即發。愛發脾氣的人有共性,因為搞不定,因為應付不了,因為無計可施。

    “怨”是因為“對別人期望過高”,總想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總想按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

    “怒”和“怨”往往“一見鍾情,相伴而生”。

    沒有天生性格暴躁的人,性格是環境、經歷、認知造就的,性格溫和從容是後天自律、自省的結果。

    “怒”和“怨”傷人的同時,也在傷己,從心理到身體,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有個公式,慾望-實力=痛苦程度,越痛苦、越焦躁、越加深“怨”和“怒”的頻率和殺傷力,人生陷在漩渦裡,難以自拔。

    幸福的人都“和+寧”,因為內心從容。不幸的人都“怨+怒”,因為能力有限,卻慾壑難填。

  • 2 # 展翅飛翔150604033

    先介紹一下我的情況,我,龍鳳胎寶媽,孩子4.5歲,和姥姥姥爺住一起,全職在家照顧老人孩子,老人年齡大且身體不好,生活能自理,但家務一點都做不了,包括買菜做飯洗衣服去超市等等,都要我來,換季時還需要幫他們收拾換季衣物和鋪蓋。

    1/老公下班不願意分擔家務和陪伴教育孩子的責任。老公工作忙,回家也不停打電話。有空管做飯,但其他就一點都不管,能陪孩子讀個故事玩個插插就不錯了。什麼掃地刷碗洗衣服,一個指頭都不管。

    2/孩子的基本規矩建立不起來。父母一管孩子,老人就出來反對。一給孩子立規矩,老人就罵我後媽,導致有規律孩子根本不遵守,對父母的管教,孩子也是不愛聽就乾脆置之不理,有恃無恐。

    3/經濟條件的欠缺,和傳統觀念作祟。嬰兒時期的輔食,我買現成的罐頭輔食就挨說,還很貴。老人認為我就應該親自給孩子做,哪怕我要前前後後折騰兩個小時,最終孩子還不愛吃。洗衣服也是,孩子衣服哪能用洗衣機洗呢?總說洗個孩子衣服費什麼勁啊!哪怕我天天洗孩子衣服都得洗到夜裡一點以後。

    4/自己放不開手讓孩子自己做。明明孩子自己也可以吃飯,但看孩子自己吃的很慢還吃的到處都是,想著一會收拾餐桌的費勁和洗衣服的辛苦,還是決定先喂孩子吃飯再自己吃吧!久而久之,不喂都是你不對了,騎虎難下。收拾玩具和穿衣服也是。

    5/孩子外出玩耍本來就比在家裡聽話很多,我家倆孩子出去玩時,也是天使寶寶,被一眾寶媽羨慕。

    6/國外也有很多因為孩子的原因,把自己生活過的一團糟的媽媽。但國外有很多專業的團體,可以指導幫助媽媽改善,而且沒有婆婆媽媽們一旁指手畫腳。所以經歷過一段痛苦的建立規矩階段後,總能輕鬆很多。

  • 3 # 非經典食尚暈媽

    因為從懷孕到寶寶上幼兒園。自己的 健康,工作,狀態等等就是一部狗血劇。

    碰到好的老公,可以用實力和愛幫你去承擔。

    碰到巨嬰老公,呵呵,就是各種的添亂和家庭矛盾。

    女人最脆弱的3年,是考驗婚姻和老公能力的最核心時期~ 如果孩子他爸都沒什麼用,基本上你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不添亂就拜神仙了, 孃家有實力的就只能靠親爹媽 .

    老公能擔當你給寶寶純母乳餵養1年的,都是超級幸福!

  • 4 # 浪裡個浪33

    那是因為中國女人活得太累了。

    誰在結婚前,不是父母嬌弱的小公主啊,可是一旦結了婚,即想貌美如花,還得賺錢養家,即要相夫教子,還要孝順公婆。

    一個女人,從自小熟悉的環境走入另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究竟要經歷多少世事,要流多少淚水,才能暗自揣度生活,裝著糊塗,笑看閒庭落花?

    王子與公主的故事,多少年一直美好的幸福生活著,可是他們具體生活怎麼樣,誰也不知道,我們只好猜測,最不濟,他們有父母,有傭人,有城堡,而我們普通老百姓,大多數還得為五斗米折腰。

    中國女人大多數都焦慮。

    自己變老了,身材不苗條了,老公總是晚歸了,輔導孩子作業從來只有自己,孩子成績不好怎麼辦,婆媳總是有矛盾,孩子三歲了要不要交給婆婆選擇上班。

    許許多多的問題,其實大部分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們要做的是冷靜的處理這些繁瑣的事情,而不是因為事情的到來,影響自己的情緒,從而影響自己的判斷力。

  • 5 # 有料家庭教育

    同感,我經歷的幾代,祖輩、父輩、我輩,中國媽媽似乎代代普遍如此。我覺得總的來說是因為:太累,不僅身體累,心更累。究其原因,自己、家人、環境的因素都有,自己是主因。我觀察到的怒氣和怨氣來自以下幾方面: 圖片來自網路

    1.角色多重,但分身乏術。女人要工作又要做家務帶孩子,而男人身份相對單一,主攻事業。女人要把每個角色做好自然很累,如果哪個角色沒做好,就會被家人和社會評價這個女人不行,自然有怒氣和怨氣。

    2.缺乏支援,又愛大包大攬不懂立界限。中國女人向來勤勞,但是缺少方法。缺乏支援的時候寧願自己含恨忍著撐著,也不願求助,或不會主動要求家人支援,好像這是一種美德。比如親子間,媽媽承擔了絕大部分養育孩子,明明疲憊不堪,也不懂及時溝通讓丈夫參與進來幫忙;還有夫妻間,有個親戚的老公經常出去打牌花錢,老婆上班掙錢養家,常年這樣,寧願經常吵架還是礙於面子、念舊情等種種原因不肯離婚。

    3.女人做的事情得不到認同,尤其得不到丈夫的認同,但女人們就想得到認同。求認同而不得,就有怨氣了。閨蜜的媽就是這樣,一輩子辛苦真的很讓人佩服,如果沒有她媽,家可能都散了,但她爸總是覺得自己功勞更大,為了讓自己顯得更重要,從不認可她媽的功勞,她媽雖然把孩子們都培養成本科碩士生,但一直因為得不到丈夫的認可而覺得一生不值得。

    4.女人的一生要為家庭犧牲或部分犧牲事業,而男人很少,女人骨子裡覺得這是不公平的。中國的文化看,人們骨子裡認為女人應該服務於家庭,服務於男人。在人生最好發展的時間段要生孩子甚至帶孩子,為此要中斷事業,至少有一段時間發展會放緩;生幾個的話犧牲的時間就更長。某天孩子可以放手了,但再重啟事業談何容易,面臨後輩的競爭、自己職業素養的斷層,年齡大了遭嫌棄,如果家人還不理解不支援,怎能沒怨氣?

    不過話說回來,怒氣怨氣還是女人的自己的氣,自己應該為這個負責。想清楚了,不要只顧犧牲,也要有自我,做好自我和家庭的平衡,提前規劃,盡力而為,還是能化解很多的。

  • 6 # 健康開心唐曉麗

    為什麼中國的媽媽們滿腹怒氣和怨氣,這個問題好啊。滿腹怒氣怨氣就是說明媽媽們都在走上坡路,都說走下坡路就很輕鬆嗎?那麼辛苦肯定中國女性是在走上坡路。

    走上坡路中國女人在追趕什麼呢?那麼看看現在女性和以前女性差別在哪?

    那就是事業職業和社會角色上在追趕,以前女性是怎樣的生活,讀讀蕭紅的文章就知道普通女性的悲催生活,以前女性甚至皇帝的女兒都作為禮物給外族聯姻交換,就和交換個稀罕藝術品,一種特殊的動物,一種外國沒有的植物種子都差不多。你自己選不了,就看你爸或者你家族把你當政治工具需要時,你碰巧婚育年齡適合交換什麼。沒人考慮女兒自己的需要和心靈。新中國建國後,女兒不是家裡隨時要潑出去的水或者交換政治工具,但是還是主婦,內人,嫁出去還要擇日子才可以回孃家的女兒,還是要伺候公婆,必須生兒子才保住地位的第二物種。那麼我們那麼累,女人在追求什麼?追求平等,體面的社會地位。需要好的學歷,教育和職業,收入和社會職稱。但是社會上其實還是沒有太多女性支援和女性主義教育,看到現在婚姻法,讀到那麼多女性被騷擾,被自殺,被打死的新聞就夠了。

    那麼這個怒氣怨氣可以解決嗎?我覺得解決不了,如果國家為女性多一些福利,婚姻法改革,懷孕產後女性有國家扶持,那時候才有大環境。現在想逃離怒氣怨氣都靠期待找個好男人好婆婆,那是太小的片面了。大環境還是這樣。其實不止中國如此,國際上很多地方,哪怕美國,女人過的就不怒不怨嗎?可能婚姻法好些,可能婚前分手幾十個男的,離婚十次也沒人嚼舌頭。可能離婚後男人要撫養到很久。但是女性也還是累。因為到處都是男權社會。女性在男權社會工作就會弱勢些,另外女性體能始終要承擔大部分生育養育,起夜餵奶一年肯定沒人代替,分娩留那麼多血沒人代替。所以女性就是要承擔很多瑣碎的事務,不知道合不合理,但到處現實就是如此。女孩嬌慣養,不會做飯,不會帶孩子,後面就是吃虧,發怒抱怨。該怎樣更好?

  • 7 # 溫柔伊刀

    這的確是存在於很多中國媽媽身上的狀態和問題。但凡事都有根源,不應一味指責,而應理解並幫忙疏導、分擔。讓我們先來找找根源:

    1. 中國媽媽角色多,上有老下有小,在職場拼殺,回家還要做家務。社會關係複雜,要面對各色人等,工作和生活壓力大,導致情緒不穩。

    2. 中國的傳統認為撫養孩子是母親的責任,很多父親成了甩手掌櫃,父愛缺失,父親教育缺位。孩子往往是調皮搗蛋的,媽媽獨自養育孩子,諸多瑣事,雞毛蒜皮,常常弄得心力交瘁,心情不佳。

    3. 焦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父母的普遍願望,媽媽們總是帶著孩子在趕往各個補習班的路上,若付出的心血和期望的效果不對等時,就會失望、埋怨。

    4. 缺乏理解、關愛和疏導,不良情緒長期壓抑。

    建議先停下來歇一歇,試著從以下幾方面改變自己,改變和家人的相處方式。

    1.和老公推心置腹地交流。

    心平氣和地和老公談一談,說出你的感受,不要什麼事都悶在心裡。男人和女人的思維天生不一樣,他們喜歡直接。你在生悶氣,他未必會發覺。

    有時,男人認錯道歉,你問他錯哪裡了,他說不知道。既然不知道為什麼要道歉?他說因為你讓他道歉,他道歉了你就不那麼生氣了。這像個笑話,卻是事實。

    說出來,讓他了解你的想法,解開心結,你會發現,其實一切並沒那麼糟。

    2.動員老公參與到家務和育兒中來。

    你可以明確地告訴老公,你很累,你需要他一起幫忙分擔。請他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哪怕是拖拖地、開開洗衣機。請他照看孩子,陪孩子玩耍,給他們講故事。

    只要他做了,你就不要挑三揀四,相反,給予讚揚和鼓勵,這樣才能調動他的積極性。

    3.給孩子少報幾個補習班。

    孩子少上點補習班,沒那麼大的壓力,可以開心地玩,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他們的人生也不會因為少上了幾個補習班而變得糟糕。

    這樣,不僅孩子開心了,你自己也會多出一些時間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4.提升自己。

    為自己留出一些時間,看看書,靜靜心,修身養性。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報一個或幾個培訓班努力提升自己的內涵和才能。

    此舉不僅能讓你過得充實,少了自怨自艾的時間,還能為將來重新進入職場做準備。

    5.不要事事追求完美。

    這個世界沒有十全十美,心態平和些,多看對方的優點,也別苛求自己。飯吃七八分飽剛剛好,水裝太滿會溢位來。心態好了,一切都好了。

    等風雨過去,你會發現,天空有彩虹,一切都那麼美;你會發現,那個男人,其實還不錯,你們的孩子,像天使般可愛。

  • 8 # 小搗蛋鬼的養成記

    我不止一次的聽身邊朋友在抱怨生活和家庭,咒罵婆婆的多事、埋怨丈夫的不理解、生氣孩子的不聽話,我有一個大學室友結婚之初天天微信抱怨,從買房到裝修到買車,從戶主名字到車的等級,我問她,為什麼要跟她們生氣?她回答我說,看著她們就煩,真是倒了八輩子黴嫁進這樣的家庭。另一位室友拿她打趣,說她這是為廣大未婚女青年掃毒呢!我不禁陷入深思,一個家庭裡最累的是媽媽,事無鉅細把一家人都照顧妥妥的,可為什麼仍有處理不完的家庭矛盾呢?

    細想之下恍然大悟,原因歸根結底就是身份錯位。在一個錯誤定位下,即使你付出再多,也還是有人不理解!

    一、婆婆越位

    天下最難處理的關係當屬“婆媳關係”,一道“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救誰?”的問題難道天下英雄好漢。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是大家都沒拿捏好“界限”,兒子長大成家母親不懂得放手讓他去打理自己的家庭,還想像小時候一樣幫兒子做主,這樣一來,媳婦在家裡的地位會自動降為第三,第一是婆婆,第二是婆婆細心呵護的丈夫,第三是累死累活的媳婦。

    沒有界限感的婆婆,巨嬰癌細胞擴散的丈夫,一個家庭只要有這兩種人,必然一團漿糊。

    二、老公缺位

    男人養家餬口工作難免繁忙,回到家中也是惜字如金的低頭玩手機。若婆婆跟著你們生活,那麼丈夫那種不作為會升級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地步,他自己不覺得有什麼,與自己母親相處幾十年一直是這麼過的,而婆婆也付出的歡喜,這時的媳婦就尷尬了,自己跟個保姆似的忙前忙後,在這個家裡還特沒有“存在感”。若你與婆婆發生矛盾,稍懂事點的丈夫還會“雙面膠”似的兩邊不得罪,碰上情商負數的直接讓你跟他母親道歉,那種心累感真是誰攤上誰倒黴!

    三、本身錯位

    前面兩個情況的出現,很有可能導致媽媽自己的心態失衡,把怒氣和不滿撒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不明所以的當了炮灰。也有很多家庭的不幸福,婚姻不穩定,是媽媽們把全部感情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從而不自覺的用這種深沉的愛和沒用安全的焦慮將孩子裹挾起來。關愛太多,就成了束縛,就沒了自己的個性。就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 9 # 親子成長手冊

    這個問題我也很好奇哦,很多中國的媽媽都是說為了孩子怎樣怎樣犧牲自己,為了孩子怎樣怎樣, 關鍵是這種情緒帶到了養娃的時候,焦慮緊張抱怨,為什麼孩子的到來打亂了一些原本美好的事情呢。

    1、媽媽的角色轉換,沒有孩子之前可以瀟灑的玩耍,有了孩子之後就開始相夫教子的黃臉婆生活,這樣落差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比較會比較焦慮。

    2、社會的認可度比較低,在中國全職媽媽似乎是無能沒有本事的代名詞,社會的不認可,伸手向老公要錢,自己覺得自己社會地位卑微,又不得不在家裡看管孩子,心裡的不平衡可想而知。

    3、老人的過多參與,在外國很少有老人參與幫忙帶孩子,可是在中國確實4個老人圍繞著一個孩子轉,因為意見不同意,大吵小吵的不在話下,肯定滿腹怨氣嘍!

  • 10 # TT三寶麻麻

    中國現今的社會是一個上升型的社會,家庭裡的每個成員都為了建設這個家庭付出很多的辛勞。在這樣一種hard模式前提下,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特別的辛苦,特別的累和不容易。

    當然,根據人性的不同,在一個家庭中的分工也是有區別,強勢的,滑頭的,不講道理的乾的少,抱怨也少。弱勢的,老實的,勤快的自然幹得多,抱怨也多。

    而大部分的家庭進入婚姻生活以後,女性就變成了弱勢的群體,自然會產生了怨氣。

    1.對家庭的付出不被認可。

    現代的中國社會,多數人都會以掙錢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而家庭中的的家務事,子女教育,家中消費用度這些媽媽們需要管理的事情都是不能掙錢反而是花錢的。這些造就了媽媽們對家庭的付出不但很難被認可,甚至還要被苛責。

    我認為這一點是產生怨氣的最重要的原因,畢竟再多的困難,如果兩個人互相理解和支援,也會“寒窯雖破苦也甜”。

    2. 中國家庭的壓力大

    全職媽媽需要負擔一個家庭的生活起居,職場媽媽需要上班掙錢的同時還要負責孩子的教育和家務。而同樣上班的男人則只需要專注於上班這一件事情。

    3. 老人的參與使得家庭矛盾重重

    中國媽媽很多時候的累還是心累,家庭上的工作上的瑣事已經疲於應付。再加上老人尤其是婆媳關係的難相處,會讓中國媽媽覺得疲於應付。

    4.角色轉變讓女性更有自我意識

    上一代的中國女性同樣也辛苦,但是她們的成長環境造就了她們沒有自我意識,換句話說,沒有男女平等的意思,認為女人就是應該為家庭付出,犧牲自己成全其他的家庭成員。當代的中國媽媽則更能認清自我,拒絕接受這種不公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裡的敏感問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