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想靜靜靜靜靜c

    這幾天,所有的電影從業者都在為一個新聞歡欣鼓舞,“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資料,截止2016年12月20日,中國內地銀幕總數已達40917塊。超過40759塊的美國成為世界銀幕數最多的國家。”

    這當然是好事!足夠大的市場才能保證電影票房,才能使整個電影工業良性、健康、持續地發展。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工業之間的距離。這不僅僅是漫威票房炸彈與2016票房持續下滑的中國電影之間的差距,也不僅僅是2016中國電影除《長江圖》之外集體缺席三大電影節與美國電影從評委到入圍電影大規模閃耀三大電影節之間的差距。

    我們的銀幕數最多,但是這後面要跟著好幾個“但是”。

    迅速增加的銀幕數與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活躍密不可分,票房紀錄屢屢被打破,人們都看到中國電影令人咋舌的成長速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持續走高的房地產業,每個新增的樓盤旁邊搭配一個電影院似乎成為標配。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國影院上座率不高,各位回想一下你上一次看到滿座是什麼時候?雖然中國銀幕數超越美國,但美國一年票房為100億美元左右,中國才不到500億元人民幣。很顯然,內地人均觀影次數偏低。而且美國電影還有龐大的海外市場依託。

    ▲《美人魚》總觀影人次突破9000萬,創下了內地電影市場自1994年改制以來最高紀錄。

    ▲北美觀影人次最高電影《阿凡達》預計7830萬人次觀看(美國總人口3.19億),當年北美年度觀影人次14.13人次。

    2016年從8月到11月內地票房都在同比下降,10月金逸國際影城朝陽大悅城店市場部相關負責人接受《北京日報》採訪時無奈地說“除了第一季度靠《美人魚》的票房完成任務外,二三季度都沒完成。”這還是北京票房排名中能進入前五的影院。

    票價是影響觀眾走入影院最直接的原因之一。2016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統計研究所公佈了全球電影票的平均售價。資料顯示,中國的平均電影票價為5.74美元,美國為8.13美元。然而美華人均月收入4600美元,中國只有300美元(騰訊財經2015年對2014年資料的統計,這是平均值,中國不同地區人均收入差距大家懂的,國家統計局公佈2016年上半年全國平均收入最高的地區是上海,平均月收入4838元人民幣)。這樣換算下來,華人看一場電影大概和美華人喝一瓶可樂消費差不多。

    不知道是中國電影票太貴,還是咱掙得太少。

    電影是藝術,電影同時也是大眾消費品。作為藝術,電影和文學、音樂等形式一樣,終極目標和最高成就是探尋人類的存在與發展。但大家都知道的,中國電影不能拷問和批判人性、制度等等(因為咱們的人性和制度沒有問題呀~嘻嘻)。這也是近幾年的南韓電影被華人熱捧的原因,南韓電影已經把揭露人性和制度作為像色情、暴力一樣是電影的型別元素之一了。

    作為消費品,消費者的需求是多樣的,健康的電影市場應該也必須允許多種型別和題材的電影的存在。沒有電影分級制度,就已經將恐怖、色情等消費者正常需求的電影型別排除在外了。

    然而電影分級制度並不是中國電影的遮羞布。喜劇電影安全吧,2012年《泰囧》之後還有超越他的喜劇電影嗎?輕喜劇愛情電影夠健康吧,2011年《失戀33天》之後還有輕喜劇愛情電影拍出新意嗎?

    ▲《失戀33天》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修了世界上最多的電影院有什麼用,我們能看到的電影型別還是那幾樣,而且還都拍得不咋樣,外國拍的好的又不給看。這就是為什麼《百鳥朝鳳》製片人下個跪就能拯救票房的原因,因為我們沒有足夠多優秀的文藝電影、藝術電影來彼此競爭,只要有一部走出來吸引觀眾就能獨享文藝片市場的這塊蛋糕。

    其實中國有很多優秀的文藝片導演,為什麼他們近幾年的文藝片作品越來越少,或者說越來越不文藝了呢?這涉及到下一個問題。

    ▲不出所料,《死侍》沒能引進內地公映

    熱映的張藝謀導演新作《長城》,引起爭議。觀眾和評論界花式寫段子狠批《長城》“爛”,但有人站出來說“在商業電影的維度《長城》是不錯的電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的情況之下觀眾只能相信“陰謀論”:你說它好你肯定收了錢,你說他不好肯定是收了另一方的錢。

    為什麼中國電影那麼“票房至上”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沒有合理的電影評價機制,某某某影評人說好就是好?某某某網站打分高就是好?某某某專家站出來說好就是好?還是看獎項呢?只有香港電影才能參與的金像獎?取向和口味偏文藝且始終爭取“獎留臺灣”的金馬獎?熱衷主旋律且從來忽略港臺電影的金雞獎?Angelababy拿最佳女配角的百花獎?

    來看看好萊塢是如何用奧斯卡維持電影市場的合理和公允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左右奧斯卡頒獎結束被稱為“奧斯卡頒獎季”。在這段時間各大電影公司的衝奧作品開始打起公關戰,跟咱們這邊宣傳電影是一樣一樣的,哪個女演員懷孕了啊,哪個男演員不容易呀,誰誰誰又做公益啦,反正去各種媒體做宣傳混臉熟唄。

    ▲1961年伊麗莎白·泰勒憑藉《青樓豔妓》提名奧斯卡影后的時候正在做危險係數很高的肺部手術,搞得其他4位提名者紛紛在公開場合宣佈說要退出競爭。最後伊麗莎白·泰勒拿獎和手術都成功了。

    同時正值年末各個媒體會評出自己的獎項,這些獎項通常有兩種目的:一表明自己的取向和逼格,二預測奧斯卡。這兩方面做得夠好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不僅僅是媒體,各個影評人協會都會出來評獎,不僅有按地區劃分的各大州各大城市影評人協會,還有各種維度的,比如女影評人協會、同性戀影評人協會、線上影評人協會...最有名的的就是金球獎,其實人家叫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獎。

    當然各個工會也會評獎從導演協會、演員工會到錄音協會等等都會有自己的獲獎名單。各種不同的人群來表達自己的聲音,保證了沒有好電影被埋沒,也讓那些明明不怎樣卻被猛吹的作品不能隻手遮天(你能買通一個獎,你不能個個都去買吧)。

    ▲不然小李子早買一打奧斯卡了!

    最後再由有奧斯卡評獎資格的全球幾百個評委集體匿名投出,所以拿到奧斯卡的作品你可以說他安全、平庸,但是奧斯卡從來沒有給過爛片。所謂的“奧斯卡遺珠”其實也都拿到了奧斯卡提名,只是最終未獲獎而已。

    在中國語境之下缺乏令人信服的獎項,那我就靠票房說話吧,因為就像奧斯卡是花錢買不來的一樣,票房也是,我票房高,就說明我牛逼,因為你做不到。於是像王小帥、賈樟柯這樣的導演缺乏票房成就的加持始終被認為是電影圈的邊緣人物。

    而有的導演因為優秀的票房成績就把自己當成“觀眾的心頭寶”自視甚高,其實水平有限的很。

    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銀幕數,最廣大的觀眾群,但我們的觀眾都願意去電影院嗎?我們去電影院看的電影都好看嗎?我們想看的電影能在電影院看嗎?我們對好電影有共同認可的價值標準嗎?每一環都有問題,花團錦簇之下到處都是瘡痍。

    中國電影就像中國的飲食問題一樣,乍一看滿桌子都是好菜好飯,結果油有問題米有問題、蔬菜養殖有問題、餐具消毒有問題、價格不合理、服務又差勁,你被惹急了跑到大眾點評準備給個差評,卻發現這家餐館竟然是五星排行榜第一名。

    抬眼一看,嗯,美食之國;嗯,世界電影最大票倉。

  • 2 # 洋蔥喲

    不覺得爛片質量下降這麼多,作為一個觀眾。我只感覺以前沒有商業爛片,現在開始拍商業片,拍賺錢的拍ip邏輯上沒毛病。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拍沒小鮮肉沒ip的好商業片,電影的變化週期是很長的,現在好萊塢給我們的震撼退去了,習慣還在所以好影片突圍還是難。

    作為一隻路人男青年觀眾,我看好開心麻花藤工作室,看好繡春刀2,動漫有大聖等吧。開心麻花藤第一部get到我笑點,後來看出第二部作品看了,雖然不是之前期待的型別,也覺得不錯沒有辜負觀眾。繡春刀當時看的時候,覺得武器動作帥炸了,作為男生我沒能扛住。當資本潮水不再那麼洶湧,爛片也不會這麼厲害。

  • 3 # 毒藥君

    中國電影為什麼在十幾年間質量下降這麼多?這真是一個讓人心痛的問題。

    中國有錢了,中國電影市場更大了,一年500萬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相對來說更加成熟了,可是好電影的數量依然不夠多,依然有一些圈錢的玩家高一些大IP、小鮮肉的粗製濫造,到銀幕上來圈錢。

    當然,我們也不必特別悲觀,今年的春節檔,《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三部大片其票房表現都於口碑形成了正相關,也就是說,以後,爛片騙錢將會越來越不容易。

    說中國電影質量下降的人,大體上是從電影的藝術價值和人文深度來考量的,中國電影在這一環節上走向邊緣,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事實上,任何人,任何行業的墮落無外乎兩點:權和錢,中國電影也不例外。

    隨著文化管控的加深,中國電影人在創作領域上越來越被動,越來越畏首畏尾,縮手縮腳,有太多題材無法拍攝,有太多禁區不能觸碰。你不能指望每一個電影人都是清高的藝術革命家,完全不理會那一套,該咋拍還咋拍,畢竟拍電影是一群人的事,一群人在一起就要吃喝拉撒,要賺錢,當然,要是你自己投資則無可厚非。

    這也就涉及到了第二個問題,電影創作的唯利是圖導向,這兩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電影完全成了資本遊戲,資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不被禁止的領域,怎麼賺錢怎麼來,於是質量被放在了無關緊要的位置,圈錢才是王道。

  • 4 # 糖糖彈簧

    不是中國電影質量下降了許多,而是中國電影的爛片越來越多。這個和電影越來越走向商業化是有關係的。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影以前的許多代表作,像《霸王別姬》《活著》《九月》等,無不透著一種時代感,和其他國家的優秀電影一樣,容易觸動人的心靈深處,那個時候,電影的商業化還在萌芽期,資源相對集中,資源集中的好處就是雖然不多產但是質量不會太差,因為資源的集中往往意味著好的資源能更容易挖掘。

    而現在,中國電影幾乎進入野蠻生長時期,電影的商業化還未成熟,大眾欣賞水平還未到一定層次,我們看到的爛片是資本氾濫,圈錢成災的體現,某些中中國產恐怖片的專業戶就明確表示拍這些電影就是為了圈錢,還有漏洞百出不健康的娛樂環境,居然讓類似《小時代》這種電影有市場。同時,老一代的導演似乎有點力不從心,新一代的導演功力不夠,導致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中中國產電影在商業化和藝術水平上的進步。類似於《捉妖記》一類的電影前期營銷十分成功,影片質量也算合格(但是捉妖記2就不敢恭維了)。而像《烈日灼心》這樣的電影口碑好票房低也體現了市場營銷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戰狼2》《紅海行動》之類的高質量軍事片大火,甚至產生“自來水”,這也是中國電影商業化進步的重要體現,因此,中國電影還是在不斷進步的。

  • 5 # 錢淮

    電影質量下降的感受大概源於是票房大賣的電影往往以爛片居多。但也有少數電影很不錯,比如前一陣的《紅海行動》,前幾年的《親愛的》,《讓子彈飛》。

    讓人遺憾的是,我們也能記住一系列圈錢作品,《小時代》《澳門風雲》以及一系列綜藝大電影《爸爸去哪兒》《歡樂喜劇人》,乃至去年的《戰狼二》雖然頂著票房冠軍的名頭,但拍攝手法是不及格的,還比不上《繡春刀》。

    十多年前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當時罵聲一片。十多年後,《三槍》《長城》的出爐說明再晚點罵也不遲。很難想象張藝謀作為國內第一的導演,也會像流量明星妥協。那麼,其他導演妥協,也就順理成章。

    去年的《心理罪》電影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問題,本來原作立意相當有水準,可經過改編,味道全無。是的,哪怕有精彩的原作,經過編劇的改編,節奏全亂。問題出在哪裡?怪編劇?恐怕這部小說是最容易改編的,因為原作結構就是電影電視劇型別的,幾乎不用改動。那麼為什麼變成這樣?為了角色妥協,強行加了某配角的戲份,而且為了時間限制,強行壓縮,所以整個節奏過於緊湊,反而失了焦點。

    說到底,現在的電影質量差,主要是在觀眾身上,如果觀眾有品位,對《小時代》等電影說不,投資商也不會如此眼紅,為了圈錢不惜餘力。有了沒下限的觀眾,自然就會滋生沒下限的投資人,催生出《扣圖不自賞》等荒誕劇目。

    當騙錢不再好騙,行業自然智商上線。如果寄希望導演良心發現,有點難。

  • 6 # jiudengle1

    現代的電影技術在提高,編劇水平下降的厲害。以前的電影像品茶,有情懷,有氣質。看完之後還有淡淡的清香,意猶未盡,不時在心中展開無限的遐想。現在的電影幾乎全是漂亮包裝下的漢堡和炸雞,油膩,吃多了反胃。推薦幾部清新,吃不膩的電影。

    《我的父親母親》就是這個眼神,青春期最美好的記憶。

    《暖》香川照之才是這部片子的主角,炸裂的演技,讓你能體會到那種身臨其境的生理上的心痛。(這倆人一個是現在很火的關曉彤,一個是個日本演員,當時知道時對香川佩服的五體投地,也是《鬼子來了》裡的“花屋小三郎”)

    《那人,那山,那狗》

    這個應該是劉燁的巔峰之作,尤其他拿著鞭炮放到耳朵邊聽的那場戲讓我佩服不已。

  • 7 # david50021225

    原來不只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感受啊!現在中中國產電影太重注色調,服飾了,反倒是故事性弱了,甚至看完你都不明白它講的故事。因為中中國產電影爛了,最近幾年看國外電視,發現南韓,日本甚至印度電影都有自己的特點,但中中國產電影在所謂的大片中迷失了自己。

  • 8 # 韓浩月

    中國電影這十多年來,整體質量的確下降不少。嚴格說來,追溯上一個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還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個時期內地電影有《活著》、《霸王別姬》、《紅高粱》、《Sunny燦爛的日子》等,港片《縱橫四海》《賭神》《英雄本色》《方世玉》《黃飛鴻》 《東邪西毒》《喋血街頭》等更是數不勝數。

    以2002年《英雄》為標誌,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虛妄時期,盲目追求“大片”,片面以市場回報為主要衡量標準,使得中國影壇的中梁砥柱——第五代導演集體垮掉,張藝謀自《英雄》之後一蹶不振,馮小剛拍了爛片《夜宴》,陳凱歌的《無極》更是差到極點。新世紀的中中國產電影,主要靠第六代拍一些地下電影來支撐質量。

    三大導演雖然拍爛片,但在影片審美上,扔殘存有一點人文色彩,只不過內容的虛無空洞,糟蹋了他們的人文傳承。2006年《瘋狂的石頭》以及2012年的《泰囧》,才是中中國產片正式進入爛片製造潮的兩個階段性代表作品。當然,《瘋狂的石頭》和《泰囧》作為喜劇片,在創新性上還是可圈可點的,但這兩個電影所獲得的巨大名聲與票房,大大鼓勵了一大堆爛片製造者,加入了喜劇電影製作隊伍,喜劇爛片的批次生產,才是拉低中國電影整體質量的罪魁禍首。

    IP熱也滋生了大量爛片。比如《小時代》、《盜墓筆記》、《鬼吹燈》等,根據IP改編的大銀幕作品,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爛片,除了收割票房之外,這些爛片還敗壞了觀眾的胃口,降低了觀眾的審美標準。IP的製造者與推崇者,透過種種渠道宣揚IP無罪,以低劣的故事、粗糙的製作、狂熱的炒作來佔領市場,使得真正的佳片難以與其競爭。直到現在,這股IP熱仍在霸佔主要的電影檔期。

    一直上漲的票房數字,遮掩了中國電影的種種問題,想要中中國產電影真正擁有質量,一切必須推到重來,從頭開始。但就目前的狀況看,看電影是剛需,中中國產片的爛片時代,仍然將會繼續……

  • 9 # 令狐伯光

    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正處於一個商業和藝術轉型的關口上,質量主要不行在於商業電影和商業藝術兼具的電影,真正藝術電影的質量其實並不算低。

    這個問題,其實只要把中國影視亂象抓住一統亂批便能迎合觀眾,立刻就會獲得不少人的認同。但是,作為一名仔細觀察分析過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歷史的自媒體工作者,不能這樣亂答。

    中國電影為什麼在十幾年間質量下降這麼多?

    這十幾年間中國電影質量並沒有下降太多,而是中國商業電影太過商業,藝術電影太過藝術,商業藝術兼具的電影鳳毛麟角!!!

    中國民族藝術電影有著傳承,質量並沒有差到哪裡去。90年代張藝謀,陳凱歌的藝術電影,相信不用多解釋。

    中國藝術電影有著傳承。以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王全安,張元,陸川等代表的中國第六代導演。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髮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週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賈樟柯《小武》、《站臺》,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甯浩《綠草地》等。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民族藝術電影,在國際上獲得的獎項數量不少。哪怕總體弱於第五代大導演,但質量是非常高的。

    2012年後中國第六代導演開始轉型商業,或者一旦沒有作品問世,中國更新一代拍攝的民族藝術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顯得無比的尷尬。

    2012年中中國產藝術片:《白日焰火》《一個勺子》《樹先生》《鋼的琴》《浮城謎事》《萬箭穿心》《大明劫》《推拿》《百鳥朝鳳》《心迷宮》《嘉年華》《血觀音》《羅曼蒂克消亡史》《路邊野餐》《長江圖》《塔洛》《二十二》《岡仁波齊》《老獸》《八月》《相愛相親》《不成問題的問題》等等。

    上述列出的電影在國內外電影節都有不少的斬獲,戛納剛剛結束,賈樟柯的《江湖兒女》,畢贛的《地球上最後的夜晚》,雖然最終沒有斬獲獎項。不但有入圍,口碑也都非常不錯,質量真的很差嗎?

    原因只有一個,中國觀眾自己不關注,不喜歡,不觀看,不支援罷了。導致中國藝術電影,一方面中國觀眾說沒有,一方面中國藝術電影上映皆撲街。

    中國商業電影發展很快,但由於發展時間太晚,行業的亂象太多,質量不盡如人意。中國觀眾對於中國電影的潰爛,最直觀印象大概正是商業電影的潰爛和亂象。

    以及,中國觀眾成天在坡口大罵中國沒有反應現實,反應人性,反應黑暗的高質量電影,其實是中國商業型別,卻需要兼具藝術內涵的大片,數量太少。

    中國商業電影都拍不好,商業藝術電影拍得好的當然更少了。原因多種多樣,上面的審查,行業的潰爛,觀眾的不支援等等,最終造成的結果只有一個。

    中國商業電影太過商業,藝術電影太過藝術,商業藝術兼具的電影鳳毛麟角!!!

    作品:《歸來》《中國合夥人》《親愛的》《老炮兒》《芳華》《無問西東》《江湖兒女》等等。

    最後,這十幾年中國電影並非質量下降太快,真正反應質量在國內外獲獎的藝術電影,中國觀眾並不青睞,而中國觀眾青睞的商業大片由於種種原因,質量確實不佳。中國兼具藝術的商業大片,所謂的反應人性電影,數量鳳毛麟角。
  • 10 # 大聰看電影

    國內電影感覺在十幾年間質量下降,其實是資本大量進入國內電影市場,國內電影型別增加,電影片數增加,從而讓觀眾產生一種錯覺,電影質量下降。

    但其實單獨每年排個前十名,還是有很多優質的中中國產電影。 但是如果說這十幾年中中國產電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恐怕就很尷尬了。

    這或許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國內電影要在更多型別片上擴充套件,就必定會在藝術的視角上不會有太好的延伸。

    比如槍戰片,喜劇片,科幻片等等,這些都很難得到藝術電影節的青睞。 而國內意識形態也緊縮,從而導致會有一些題材和故事不能觸碰,這也是影響國內藝術電影質量有所下降的原因。

    但是國內的商業電影是在往上走了,票房屢屢破奇蹟,當然爛片也得到了應有市場的效應,虧本很大,這樣也好,擠走國內電影資本的一些泡沫和水分,讓更多優質中中國產電影面向觀眾。

    最近國內也很看重青年導演的扶持,比如first,就是很好的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家組一個流媒體伺服器,實現在手機上可以看本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