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見沈華

    國內考古挖掘工作進行,從建國後開展以來,已經有了大量的考古挖掘卓有成效。但是你問題問的中國古墓考古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哪個?有什麼特點?我個人覺得從歷史角度最要求的應該是紅山文化翁牛特旗的原始古墓遺群。

    這批古墓群中出土了大量的紅山文化玉器,遺址處在半山腰,現在已經建起了整體的博物館,還是能從博物館的相關角度能看到整體的石冢堆積和墓葬區,目前整體的規模很大,能看出大量的墓地排列的順序,墓地裡出土了大量的紅山文化玉器,距今是5500年到4500年之間,是目前考古歷史上相對比較久遠的出土文物,比較豐富,沒有遭受大規模破壞的原始墓地。紅山文化是遼河流域當中中國北方文化最早的萌芽階段,從新時期時期以來紅山文化的遺址不斷的被挖掘和發現,出土了大量的考古資料,對後世的研究和對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曾經兩次去參觀過這個墓地的考古和挖掘,這是中國北方文化最有意義的代表。在中原文化代表當中,殷墟的婦好墓是商代文化的墓地也是中國歷史考古挖掘中收穫最大的一個,墓室沒有遭過盜竊,保留了大量的青銅器和玉器,特別是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為我們後世解開古人的文化之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還有很多值得紀念的古墓,比如海昏候墓地,長沙馬王堆墓,徐州獅子山漢墓,但是這些的年代就相對偏晚,總之國內考古遺址,挖掘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逐步推廣和鋪開,今後還會有更多的新的考古發現,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 2 # 熊仔觀電影

    位於新疆烏魯木齊以東約二百公里的吐魯番吐峪溝鄉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上,分佈著數千座三千年前到二千年前間秦漢至唐代墓葬,這就是被稱為新疆最大的史前古墓群遺址——洋海古墓群。

    深秋時節,筆者有幸走進這片寫滿歷史的土地。隨行的科考專家指著前方露出斑駁黃土說,那是一號墓地,依次向南是二號、三號墓地。儘管盜掘破壞嚴重,特別是三號墓地的八十座墓葬均遭到破壞,但在發掘過程中,幾乎都有新的發現,這些陌生的、出人意料的東西,每每都給考古人員帶來欣喜。

    洋海古墓群面積達八千多畝,是目前新疆發現出土文物最精美的墓地之一,不少學者都將它看成是研究新疆歷史、文化、民族演變的一把鑰匙。洋海古墓群的埋葬時間從青銅時代至唐代,目前已出土了大量的乾屍、有穿孔的頭骨及不同歷史時期的骨器、石器、青銅器、鐵器、彩繪陶器、木器、編織物等文物。墓葬群的規模之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形制之奇特,在世界考古界已經引起很大的反響。

    據介紹,洋海古墓群的挖掘整理始於二00三年,考古學家從這裡相繼出土了豎琴、最早的絲綢殘片、泥制吹風管和刻有各類動物圖案的木筒等一些珍貴文物。在挖掘整理過程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發現——二千五百年前的葡萄藤,這表明最早在那時,葡萄已從地中海、埃及東傳到了新疆。

    豐富的出土文物給後人提供了充足的資訊。洋海古墓群在短時間內陸續出土了大量生活用具,如石頭磨鑿的紡輪,還有將中心掏空的木筒器具,其外表裝飾著各種圖案,口邊和底角都以三角紋飾作裝飾,中間刻有野山羊、野綿羊、老虎和狼等動物圖案,這反映了當時吐魯番地區普遍存在著狼和老虎。這些動物的形象與中亞廣泛分佈的鹿石、巖畫中動物的造型有許多可比因素,不少學者希望透過研究解決鹿石和巖畫的斷代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考古學家在從這裡出土的薩滿教巫師乾屍陪葬品中發現的綠色植物大麻,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儲存最為古老且最完好的大麻標本,雖然過了三千年,但葉子竟然還是綠的。

    距今三千多年的洋海古墓,經歷了漫長的塵封歲月,躲過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劫難。上世紀八十年代,盜墓分子紛紛盯上了面積大而分散、埋藏文物豐富而且遠離村莊的洋海古墓。尤其是一九八七年最為嚴重,僅吐魯番地區文物局收繳、採集的文物就多達二百餘件。於是,搶救性發掘洋海古墓,並對古墓遺址進行有效保護的活動,也在隨後幾年內陸續展開。

    現在,洋海古墓群已是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七十七個重點保護的古墓葬之一,還有近千座未遭破壞的墓葬尚未發掘,這些歷史遺存,還將告訴後人更多的故事

  • 3 # 小尋製作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5300-4000年。1936年發現,1959年命名

    良渚文化,最初發現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的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時間在1936年,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由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順序發展而來,良渚地區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

    文化背景

    五千年良渚文化的文物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佈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良渚文化是分佈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地理分佈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文化的分佈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裡,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當時“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發現過程

    茅屋復原•良渚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專案。當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隨後,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在4米多深的地方,鏟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區域性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溝渠是護城河。

    遺址全貌

    古城復原•良渚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淨的黃土,夯實。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

    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佈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出土文物

    新石器--良渚玉梟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佈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佔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鑑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

    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臺,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歷史時期

    良渚 黑陶瓶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佈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佔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社會程序

    良渚民居復原畫面一 古城...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中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遺址中,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

    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製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柱形玉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臺,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衝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

    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透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臺的營建工程量巨大,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象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絡。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裡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複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襬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範,圖案花紋雕琢規範,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製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臺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製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製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製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係。良渚文化的用玉製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係。以用玉製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城址

    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它關係到國家的起源。良渚城牆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中華文明至少誕生於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佈,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分佈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玉器

    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相當精美。

    良渚人

    良渚文化

    在良渚文化玉器上有一個非常神秘的圖案不斷地反覆出現,這個圖案的形態特別像一尊英武的戰神,不由得使人聯想到好戰的蚩尤。古史傳說中的蚩尤是中國東南方的蠻夷,非常英勇好戰,為了擴大勢力範圍,不斷地與其它的部族發生地盤爭奪戰,屢戰屢勝,被尊為戰神。

    良渚文化中石鉞非常發達,表明良渚人也好勇強悍;蚩尤戰爭節節勝利之時,也正是良渚文化非常發達之時;而蚩尤最終被黃帝打敗的時候,又正是良渚文化衰敗的時候;傳說中的蚩尤其它的幾個部落聯盟同屬東夷集團,居於山東和長江三角洲一帶,而蚩尤部族中有一支首領叫九黎的大部落聯盟,它的分佈範圍包括了良渚文化的所有地域,因此強悍的良渚人應該就是九黎族中的一支。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們信奉鳥、獸,把它們當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鳥、獸圖騰,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圖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鳥、獸,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種圖騰。所以良渚人可能就是羽人或羽民。

  • 4 # 大宋蘇老泉

    在我看來,迄今為止中國的考古發現中,歷史最悠久而且能夠明確的知道墓主人姓名的,應該是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婦好墓。

    婦好,生活在公元前12世紀前的商代,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發現最早的女性政治家和軍事家,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史料可以佐證的女性英雄。

    相傳她曾經主持國家的祭祀,同時還率領商朝的軍隊抵禦過大規模的外族進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一萬多片甲骨文中,提到她名字的就有200多次。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商代,婦好可以將祭祀和軍隊兩手齊抓,並讓自己的名字頻繁的出現在甲骨文上,可見她在當時國家社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1976年,在河南安陽小屯西北發現了她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中有109個青銅器上帶有“婦好”或“好”字的銘文,再加上甲骨文上婦好名字的印證,從而確認這個墓葬就是婦好之墓。婦好墓屬於商王武丁時期,距今已經有至少3300年的歷史,而且也可以明確的確認墓主人的資訊,說它是中國發現的歷史最悠久的墓葬,應該是確認無誤的。

    那麼,婦好墓究竟有那些特別之處呢?

    第一, 婦好墓是中國第一個由考古發掘反向驗證歷史記載真實性的案例。

    這作何解釋呢?原來,在上世紀初發現甲骨文之前,無論是先秦典籍,亦或是司馬遷的《史記》中,都沒有對婦好這個人進行過任何的記錄。也就是說,在數千年的中國史中,婦好一直是一個“消失”了的人物。透過甲骨文的大量發現和解讀,人們開始對這位生活在商代的女性政治家、軍事家有所瞭解。但是,僅憑甲骨文上的文字記載,卻沒有辦法完全的證實婦好在歷史上存在的真實性。

    直到安陽婦好墓的發掘,其中的大量文物和刻有婦好名字的銘文,才真正的證實了這位偉大的人物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不同與以往藉助史書和已知歷史來印證考古發掘的事件,婦好墓的發掘是反向的印證,這也是婦好墓發現的最大意義。

    第二,婦好墓儲存完整,隨葬品極其豐富,出土了大量極具價值的文物。

    在婦好墓中,共出土不同質地的隨葬品1928件,包括大量的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貝殼器。其中,有多件珍貴的文物,可稱得上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1.婦好鴞尊:青銅酒器,外形像一隻蹲著的貓頭鷹,背後有“婦好”銘文。一共出土兩個,一個收藏在河南博物院,一個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婦好鴞尊曾經登上CCTV國家寶藏的舞臺,可見其珍貴性。

    2. 婦好玉鳳: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鳳凰造型的玉器,也是婦好墓中所有玉器中造型最精美的一件,同時也印證了殷商人對鳳凰的崇拜。

    3.婦好銅鉞 :鉞是商代軍事權力的象徵,在婦好墓中出土的銅鉞長39.5釐米,刃寬37.5釐米,重達9千克,鉞身正中部有銘文“婦好”二字,再次提醒著世人該墓的主人曾經是執掌商王朝軍事權力,能征慣戰百戰百勝的女元帥。

    婦好墓不僅是中國迄今發現歷史最悠久的墓葬,而且是一座集中展現商代文化的寶藏,是我們研究商代政治軍事文化的寶貴資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的疫情是真的控制住了嗎?怎麼在短時間內控制的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