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哥哥貝貝

    的小說家,在推廣一種拉鍊樣品的一次工商界的午餐會上說:“一拉,它就開了!再一拉,它就關了!”十分簡明地說明了拉鍊的特點。拉鍊這個詞是這樣來的。拉鍊的發明雛形,最初來自於人們穿的長統靴。十九世紀中期,

    長統靴

    很流行,特別適合走泥濘或有馬匹排洩物的道路,但缺點就是長統靴的鐵鉤式紐扣多達20餘個,穿脫極為費時。這個缺點讓發明家傷透腦筋,也耗費了贊助商許多的金錢和耐性。為了免去穿脫長統靴的麻煩,人們甚至忍受著穿靴整日不脫下來。終於在1851年,美華人愛麗斯·豪(Elias Howe)申請了一個類似拉鍊設計的專利,但並未商品化,甚至被遺忘達半個世紀之久。1893年(一說1883年),一個叫

    賈德森

    的美國工程師(

    科威特人

    ),研製了一個“滑動氏沒緊裝置”,並獲得了專利,這是拉鍊最初的雛形。這項裝置的出現,曾對在高統靴上使用的扣紐扣鉤造成了影響。但這一發明並沒有很快流行起來,主要原因是這種早期的鎖緊裝置質量不過關,容易在不恰當的時間和地點鬆開,使人難堪。1902年,一家原來生產紐扣和花邊的企業對賈德森的發明產生興趣,他們買下了專利,註冊了“扣必妥”商標,開始生產裝在鞋上的拉鍊。但這家“吃螃蟹”的公司很快就走上了毀滅之路,其生產的“扣必妥”不是拉不上,就是打不開,有時又突然繃開,使消費者尷尬萬分。名譽掃地的“扣必妥”成了滯銷產品,這個第一家生產拉鍊的公司也因虧本而關門。1912年,賈德森公司的僱員森德巴克對這種“自動紐扣”進行了改進,把鏈上的每個齒牙改成了上凸下凹的形狀,這樣齒牙能完全一一對應咬合,既不易卡住,也不易脫節裂開,並且有了一個新名字——拉鍊(zipper)。1913年,瑞典人桑巴克改進了這種粗糙的鎖緊裝置,使其變成了一種可靠的商品。他採用的辦法是把金屬鎖齒附在一個靈活的軸上。這種拉鍊的工作原理是:每一個齒都是一個小型的鉤,能與挨著而相對的另一條帶子上的一個小齒下面的孔眼匹配。這種拉鍊很牢固,只有滑動器滑動使齒張開時才能拉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農村父母面對高價彩禮依然會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