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藏
-
2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商轤,明朝唯一的“連中三元。”
成績優(連中三元)、人品好(安撫流民)、學問大(詩詞文章)、官職高(內閣首輔),妥妥的人生贏家。
商轤生於浙江淳安,從小就聰慧過人。據說他可以過目不忘,讀書不計其數。
靠著老天爺賞的這碗飯,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商轤在1445年的殿試中,高中狀元。
由於他中考是第一名、高考也是第一名,再加上這次公務員考試還是第一名,所以叫“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後,商轤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並且在東閣讀書學習,成為朱祁鎮的身邊人。
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朱祁鎮被俘虜到美麗的萬里草原,朱祁鈺登基為帝。
在這個關鍵時刻,商轤被推薦進入內閣。
此後逐漸參與國家大事,由翰林侍讀、學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內閣首輔,成為大明朝的撐天棟樑。
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
在處理公務之餘,還把自己的奏章、詩詞、文章整理成冊。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宋元通鑑綱目》等。
景泰年間,衛所的土地基本被周圍的土豪侵佔。
土地啊,士兵們就靠這幾畝地養家餬口。
商轤面對這種情況,就派人去各大衛所核實:張三,佔了600畝;李四,搶了3000畝。
他就下命令:打土豪分田地。將奪回來的土地,歸還給軍鎮的將士們。
有一年,開封等地遭了災荒。
沒有飯吃的農民,只能遠離家鄉去吃大戶。當饑民流竄到濟寧一帶時,都被地方幹部驅趕。
商轤知道這件事後,說:“不行啊,老百姓吃不上飯是要造反的呀。”
於是,他派人告訴饑民:“來京城吧,我給你們土地種。”
饑民從此到了京城附近,耕種閒置土地、領取救助糧食,生活從此安定。
這一件事,商轤活人無數。
-
3 #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那天跟幾個朋友一塊喝酒。買了三瓶白的,老村長的。
那幾天搞活動,就是瓶蓋裡有優惠券或者最高一百元現金。
然後我買三瓶老村長,每個瓶蓋都摳出一塊錢。
-
4 # 順其自然65491946
在古代連中三元是一種怎麼的傳奇經歷?在古代連中三元確實是一種十分少見的傳奇。也是實力和運氣的巧妙的結合。說明這個人十分聰明,飽讀詩書。運氣也出奇地好,因為連中三元的機率無疑是十分少見的。可謂鳳毛麟角。說明這個書生不但是是個天才。而且是個少見的奇才了。運也,命也!
-
5 # 漢周讀書
來個連中六元的~
古代科舉考試,縣試、府試、院試第一名為“案首”,俗稱“小三元”,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即“大三元”,六次考試均為第一名即為“六元及第”,俗稱“連中六元”。
連中六元的考生自打科舉制度形成以來,只有兩個考生獲此殊榮,一個是明朝考生黃觀,另一個就是清朝的錢棨[qǐ]。
錢棨本名叫錢起,字振威,號湘舲,因與唐朝詩人錢起重名,後來更名為錢棨,江蘇蘇州長洲縣人。
錢棨出身書香門第,曾祖父錢中諧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召試博學鴻詞科,錢中諧位列一甲第十四名,後參與纂修《明史》。
錢棨完成了五次科舉考試,排名均在第一,他參加最後一次考試——殿試的時候,卻無緣第一名,排名為第十名。
一次偶然的機會,皇帝親自幹預之下,錢棨竟被改為第一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皇帝七十歲的時候,清朝尚沒有連中大三元的狀元郎,老皇帝覺得很遺憾。
發出感慨:“我大清立國一百餘年,尚無連中三元者,很遺憾,我這輩子也許看不到了!”
主考官馬上安慰老皇帝說:“本次殿試,考生錢棨、秦承業兩人已經連中解元、會元,此次殿試,極有可能產生連中三元的狀元。”
乾隆帝大喜,連連打聽這兩個考生的相關資訊。
殿試結束,乾隆帝首先把考生錢棨的試卷抽出來,簡單看了看,就把本來是第十名的錢棨欽定為第一名。
而殿試第一名的考生秦承業可慘了,本來他才是連中六元的狀元郎,可惜因為祖先有個叫秦檜的,惹得老皇帝厭惡至極,錢棨因此撿了個大便宜。
乾隆皇帝特作《三元詩》一首:“龍虎傳臚唱,太和曉日墩。國朝經百載,春榜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著。載諮申四義,敷奏近千言。詎止求端楷,所期進讜論。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慶祝這件大喜事。
皇帝親自祝賀錢棨,滿朝文武紛紛題詩祝賀,“和者數百家,”錢棨同學別提有多麼光榮了。
錢棨最初任職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一年(1792年)任職順天鄉試同考官,上書房行走,擔負著教育皇子的重任。
乾隆五十八年(1799年),錢棨任右贊善、廣東鄉試副主考官。乾隆六十年,升任侍讀、起居注官。
當時權臣和珅拉攏錢棨為自己所用,但是錢棨拒絕拜在和珅門下,遭遇和珅的報復。乾隆帝聽信和珅一面之詞,以“曠職”罪名將錢棨停職留用。
和珅“跌倒”之後,錢棨被嘉慶皇帝重新啟用,升職為禮部侍郎。
嘉慶四年(1799年)錢棨到雲南任主管教育的官員,因水土不服,死於任內。
-
6 # 楚風說歷史
所謂連中三元就是指古代的科舉考試一個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三種等級的考試中都得了第一名。下面具體說說三級考試都指的什麼;
古代的科舉考試等級很多,首先你在府,州,縣基層開始,叫童試,考中的人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然後再高一級的是在省城考試,參加的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的人叫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的是會試,在禮部舉行,參加考試的人是舉人,考中了稱貢士,第一名是會元。最後就是殿試了,參加的都是貢士,在紫禁城保和殿舉行,考中了就是進士,第一名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所以連中三元很難,首先你得有才高八斗的學識,其次還得有堅強的意志,健康的體魄,最後還得靠點運氣才能連中三元。所以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數也不多,不算武三元,才有16個文三元。
唐朝的;張又新、武羽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可、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清代的;錢栔、陳繼昌
其實連中三元的這些人中是不是出名的不是很多,所以說連中三元不見得能真正成才,很多連中三元的都編書去了。像大家知道的明朝張居正只是進士,不一樣權傾朝野,中興明朝。看來連中三元確實厲害,但不代表一定有治國的才能。
-
7 # 紀巖松
狀元難得,連中三元更難得,有何傳奇?我們且看北宋中期名相王曾。
王曾是個不世出的人才,24歲那年連中三元(即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
解試拿個第一併不難,難的是進京趕考。那年的科舉中,雲集京師參加省試的有近1萬5千人,而知貢舉陳恕特別吝惜名額,總共賜進士及第119人,錄取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為示公正還專門初試一場,刷掉一大批人。初榜公佈,考生大譁,京師街頭充滿了憤怒和哀怨。有人編寫歌謠詛咒陳恕,有人雕刻陳恕的木像並塗上血扔到庭院中,還有人紮了草人題上陳恕大名,擺在大道上拿鞭子抽打。
就是在這樣嚴酷的競爭下,王曾榮獲省試第一!
而後殿試時實行“糊名考校”,即閱卷前小吏將考生姓名、籍貫用紙條糊上,只留編號,以防考官與考生串通作弊。結果殿試唱名,王曾還是第一。
這麼一個天才,深得呂蒙正、李沆及寇準、王旦的器重,還被李沆選為女婿,被寇準專門破格提拔。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中央要從各地萬餘公務員中招考百名縣處級幹部,王曾力挫群雄,連贏三場,次次第一,從此牢牢刻入了一號人物和廣大同僚的腦海。
這種經歷在重文教的宋王朝裡,無疑是步入中樞的經歷和節奏。
-
8 # 趣觀歷史
縱觀華夏五千年曆史,文臣良將幾乎多到數不勝數。在明朝宣德皇帝在位時期,曾出現過一位十分傳奇的內閣首輔,就算是放眼古今,其都是難得的人中龍鳳,令人仰慕又敬重不已。
▲商輅雕像他的名字叫做商輅(lù)。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商輅生於浙江淳安一戶普通人家,自幼聰敏機警,很小就能吟詩作對,後來更是到了出口成章的地步,一直被鄉間的人們視為“神童”。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年僅二十一歲的商輅順利透過鄉試,並取得鄉試第一名的佳績,成為當年的解元,為此聲名遠揚。時隔十年,他再次參考,又在會試中奪得第一,成為當年的會元。中了會元以後,商輅意氣風發,次年在殿試中被皇帝欽點為頭名狀元。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就這樣,商輅不聲不響就做到了“連中三元”。很多朋友或許會好奇,“連中三元”的難度到底有多大呢?事實上,自大明王朝開國以來,僅有黃觀一人做到,商輅這是第二名,而在整個科舉史上,一共也就14人得以享受這份榮耀。畢竟在那個時代,想要“三元及第”,就需要真正的硬實力,不僅文章內容要寫得好、寫得有深度,關鍵還要能符合皇帝的口味。
當商輅“連中三元”的訊息傳開後,朝野上下一片震驚,畢竟他是大明王朝第二個這樣的天才。事實上,當黃觀被明成祖朱棣從登科錄上除名後,商輅甚至可以算是大明僅有的一個“三元及第”的賢才。很快,商輅就被朝廷任命為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負責修訂書籍、草擬詔書等工作。不久,因為他在任職中表現出色,又被派往東閣“實習”,這裡是歷代大學士的搖籃。因為商輅儀表堂堂、行事端正,所以又被明英宗朱祁鎮特意選拔為展書官。
▲“土木堡之變”軍事路線圖“土木堡之變”發生後,為避免朝廷動盪,商輅和于謙等人一起上書太后,擁立郕王朱祁鈺繼位,這便是後來的景泰帝,商輅也得以進入內閣。由於當時形勢危急,京師覆滅就在頃刻之間,有大臣提出南遷,然而商輅和于謙等人卻堅決主張和敵軍決一死戰。後來在他們的堅持下,朱祁鈺同意頑強抵抗,明軍終於在“京師保衛戰”中獲勝。
▲明代宗朱祁鈺劇照擔任閣臣期間,商輅非常注重土地分配問題。他認為邊關之所以頻頻告急,就是因為那裡的百姓沒有屬於自己的田地。明太祖打下江山以後,很多規矩都沿襲元朝,然而在土地分配問題上,不但沿用舊規,而且在皇親國戚的領地問題上比元朝更為隨意,當時的皇田幾乎遍佈全國,再加上官吏們又不敢管,導致王府兼併周圍百姓土地的情況愈發嚴重。皇田的擴大,導致大量糧食流入王公權貴的糧倉,朝廷在對外用兵時甚至沒有足夠的軍糧配備。
作為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商輅上書冒死進諫,可惜明憲宗卻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加上在此之前,商輅曾多次上書勸諫朝廷裁撤西廠,結果沒過多久又在宦官的攛掇下再次建立起來。商輅與奸佞之人鬥爭了一輩子,已經年老體衰、有心無力,不願意和他們同朝為臣,所以憤然辭官、歸隱家鄉。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商輅去世,享年七十三歲,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毅”。
▲明憲宗朱見深畫像客觀地說,很少有人能像商輅一樣獲得這樣“三元及第”的榮譽,也很少能有人能歷經三朝、出任內閣首輔而得以善終。在他還活著的時候,人們就稱讚“我朝賢佐,商公第一”。商輅用他的勤奮與智慧、忠貞與耿直、清廉與大義,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的一個神話。
參考資料:
《明史》
-
9 # 棟棟子
連中三元,百年才出一人,不僅需要過人的本領,還得需要爆棚的運氣。
三元及第,就是在鄉試中為解元,在會試中為會元,在殿試中為狀元,難度之大,人數之稀少,古今罕見。
科舉考試製度從隋唐開創,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取消,歷經一千二百多年的時間,大約才有十六人連中三元,除去有爭議的,平均一百年才出一個。
有著這樣的經歷,這些人除非死得太早,只要是不謀反叛逆,老老實實夾起尾巴為官,最起碼也是一方大員。
科舉考試製度各朝各代都有差異,一般來說分為府縣上的童試、府州上的院試、省城的鄉試、京城的會試以及皇宮裡的殿試。
其中,童試分為縣試與府試,考過便為童生,第一名都稱為案首;院試考過為秀才,第一名也稱為案首,與前兩場合稱為“小三元”。
過了鄉試便是舉人,第一名為解元;過了會試便為進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第一名就是狀元郎了。
這六次考試,前三場還好說,鄉試、會試與殿試難倒了無數人,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四十多年,連第一步的舉人都沒考中。
這三場考試內容涉及四書五經各類經典,文章形式包含八股文等各種題材,雖是糊名考試,但架不住考官的主觀能動性,字型甚至是文風都有影響,蘇軾不就被歐陽修錯認為弟子曾鞏,遺憾得到了第二嗎?
而且,到了殿試,一般是由皇帝親自考核,結果更要看皇帝喜好與心情,聽天由命了,比如你的籍貫、年齡、名字甚至是長相都可能事關你的成績。
乾隆五十四年的狀元胡長齡,殿試成績本排在第十名,但將近八十的乾隆皇帝看到“長齡”二字,自覺吉兆,特提拔為狀元。
光緒二十九年的狀元王壽彭,據說也是因為名字“壽彭”貼合慈禧七十大壽,便被欽定為狀元。
光緒三十年的榜眼朱汝珍,老家在廣東,據說是因為反清的梁啟超、孫中山等人都是廣東人,名字又有珍妃的“珍”字,才被慈禧抹去狀元,欽定劉春霖。
明朝開國第一位狀元吳伯宗原本只是第二,只不過原擬第一的郭翀太醜,被朱元璋親點為狀元,可憐的郭翀只能區居第二了。
所以,在最考驗皇帝主觀能動性的殿試能過關,才能真正地連中三元,名留青史了。那千年來的這十幾個狀元郎,結果如何呢?
棟子肯定地講,只要是他們不謀反叛逆,只要不被皇帝嫌惡(一般不會),最少是一方大員,大多都進入中央了。
有據可考的第一位“三元及第”狀元,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的崔元翰,官至知制誥,因年老多病,不久病故。
武翊黃是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丙戌科狀元,因連中三元,被稱為“武三頭”,因為寵妾滅妻犯眾怒,官至大理卿。
張又新是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的狀元,連中三元,外號“張三頭”,但有德無才,巴結奸權,官路曲折,最高做到刑部郎中。
孫何是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的狀元,官至知制誥,受皇帝賞識,頗有賢名,柳永那首著名的《望海潮·東南形勝》就是送給他的。
北宋名相王曾,是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的狀元,身為“守我宋之家法者”,入朝拜相,封沂國公,得文臣最高諡號“文正”。
宋庠是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狀元,做到正一品司空,封鄭國公,死後追封太尉兼侍中,諡號元獻。
楊寘,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連中三元,但因為母親病逝,沒來得及當官,便回家守孝,緊接著悲哀過度,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馮京於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考中,做到太子少師,死後追贈司徒,諡號“文簡”。
王巖叟十八歲就連中三元,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高中狀元,官至禮部侍郎,死後追贈左正大夫。
孟宗獻不僅連中三元,還是鄉試第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連中四元”狀元,於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登科,但因為母親病逝,哀悼傷身,英年早逝。
王宗哲是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狀元,當過湖廣憲僉事,其餘經歷不詳。
黃觀是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狀元,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中都是第一,是少見的“連中六元”狀元,但在靖難之役中殉難,諡號“文貞”,為文臣第二諡號。
李騏就是棟子提到過的“一母兩狀元”之一,明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年)狀元,但身體不好,當官不久後便去世了。
商輅是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狀元,三元及第,拜官入閣,官任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死後追贈為特進榮祿大夫、太傅,諡號“文毅”。
錢棨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狀元,是歷史上唯二的“連中六元”之人,官路亨通,被後來的嘉慶任命為歷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最後一位“三元”狀元是陳繼昌,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高中狀元,官至浙江巡撫,但不久因為疾病辭官回家。
此外還有四位“連中三元”武狀元,嘉靖年間的尹鳳是著名抗倭將領;萬曆年間的王名世官至錦衣衛千戶,封明威將軍;順治年間的王玉璧官至天津總兵;乾隆年間的顧麟記載缺失。
這些人中,如李騏等有爭議,但也可以作為範本了。除去英年早逝的、捲入政治鬥爭的,連中三元之人最起碼也是個巡撫,大多都進了中央,有幾人官至內閣宰相,前途遠大啊。
千百年來,連中三元之人就那麼十幾個,連中四元之人就一個,連中六元之人僅僅兩個,當得上傳奇了。
-
10 # 進取的肚肚
在古代連中三元是一種怎樣的傳奇經歷?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三元,三元指的是科舉制度中鄉試的第一名解元,會試的第一名會元,以及殿試的第一名狀元,這三個第一名合稱"三元"。
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就稱為"連中三元",或者說"三元及第"。這就好比接連得了市統考的第一名,省統考的第一名,以及全國卷的第一名,當然,可能難度比這個還高,畢竟古代不分年級,復讀生茫茫多,年輕人,老年人一起考,可見三元及第的難度有多大。縱觀科舉制1300年的歷史,也只出現過十來位三元及第者。
接下來就簡單介紹一下其中一位傳奇人物---黃觀。
黃觀是明初洪武年間的安徽人,從小就喜歡讀書,我們上面說連中三元已經是非常難了,可這個牛人卻是個“六首狀元”,從秀才到狀元,接連取得縣試第一、府試第一、院試第一、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被人讚譽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建文帝時期,黃觀擔任右侍中,在一次朝會上,因為看不慣燕王朱棣入朝不拜惠帝,當面出言頂撞朱棣從而得罪了朱棣。
後來發生了靖難之役,黃觀在指揮途中得知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勢己去,就和妻女一起投江殉難了。
回覆列表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在一千二百八十二年間,三元及第者只有十五位(不含兩位武三元),這才是真正的鳳毛麟角。而北宋時期的馮京(字當世),就是這十五位超級學霸中的一員,並且他的經歷更富有傳奇色彩。
連中三元,名動天下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年僅二十八歲的馮京,在汴梁城創下連中鄉試、會試、殿試第一名的科舉神話,以“三魁天下元”之名笑傲朝野,一時風光無限。
馮京不僅學習好,而且長得帥!馮京有多帥?據與馮京同時代的北宋詩人孫升記載“(馮京)美髯而長”,也就是說馮京既有古代帥哥標配的美髯,而且長生玉立。此後還有北宋學子稱“若馮當世(馮京字當世)、沈文通(沈遘字文通),皆大臣之有貌者”。
馮京與沈遘(gòu)是同一科的狀元和榜眼。關於狀元之位,兩人還有一段淵源。馮京二十八歲,沈遘(他叔就是北宋科學家沈括)二十四歲,二人皆是才貌雙全的青年俊傑。只不過,沈遘的運氣比馮京稍微差了一丟丟。在殿試的時候,本來中狀元的應該是沈遘,但當時沈遘已經擔任了太廟齋郎(一種官職),皇上和大臣們覺得沈遘本身已佔優勢,就把狀元之名給了馮京,而沈遘成了第二名榜眼。
榜下捉婿,遭遇“搶”婚年紀輕輕,連中三元,馮京前途一片光明。可是,作為一名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學霸,馮京也愁啊!愁啥?長得太帥,學習太好,人太聰明,被太多白富美暗戀,難道不是一種煩惱嗎?
在有著“榜下捉婿”優良傳統的大宋,中狀元還未婚的大帥哥馮京,在達官貴人的眼裡自然成了香(好)餑(女)餑(婿)。
馮京高中三元的訊息一經傳開,外戚張堯佐(張貴妃的伯父)就企圖先下手為強。馮京被張堯佐的家僕簇擁到張府,張堯佐不由分說就給馮京圍上一條金帶,說:我侄女嫁給了皇上,但我還有個女兒,我想把她許配給你。並且謊稱這是皇帝授意的。張堯佐不但好酒好肉伺候著馮京,還拿出豐厚的嫁妝目錄給他看。
然而但是可是……在這麼一番威逼利誘之下,馮京竟然笑眯眯地堅決推辭了。馮京說:謝張大人美意,可我早與王家千金有婚約了。其實,馮京身為連中三元的天下文魁,自然不想摻和到外戚之家的政治漩渦中去。馮京所說的王家千金,身份也大有來頭,是兵部郎中、三司判官王絲的千金。而王小姐的哥哥正是馮京的同年(同科進士),顯然王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啊。
喜憂參半,婚事一波三折人生四大喜事,馮京在二十八歲那年一下佔了倆,先是金榜題名,緊接著就與王家千金完婚,簡直就是人生贏家。但天有不測風雲,雖然之前就險些被外戚張堯佐搶去做女婿,但接下來馮京的婚事那才叫一波三折。
馮京與王小姐舉案齊眉的日子剛開始,誰想王小姐紅顏薄命,第二年就去世了。
恢復單聲狗身份的馮京,很快又被參知政事(副宰相)富弼瞄上。富弼見馮京年少英才,又相貌堂堂,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
然而,當幸福生活再度向馮京招手的時候,命名又跟他開起了玩笑。結婚第二年,這位富小姐也撒手人寰了。馮京又成了孤零零的單身狗。
此時已升為宰相的岳父大人富弼,還是很看好馮京的,於是再度把另一個女兒嫁個他。在古代,姐姐死後,妹妹嫁於同一人的事情並不罕見。好在這次馮京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富家二小姐身體健康,不但能在仕途上給與他很大助力,最重要的是還能與他白頭偕老。
後來馮京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成為古代狀元裡少有的能成大器者,更為後世留下了“兩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