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印忠旗

    再過二十年,估計中國農村沒有人會種地了!

    現狀是在四十歲以下都不會種地了,六十歲以下的人寧可去工地,去城市打工,也不願意種地了。因為種地收入週期長,一年望到頭不說,沒有機械裝置,全靠肩抗人拉,又苦又累,又飢又渴,又冷又熱,收入又少又慢,還要受天災,市場行情的影響,充滿了許多欠收,虧本的不確定因素。外出打工,從月頭盼到月底,怎麼說也比種地來得快。雖說只有三四千元,也要比種田收入多,且省力。照這樣計算,小夫妻兩在責任田裡要整十來萬元收入,簡直是異天開!做生意有時來得最快,一天望到夜,就知道是今天賺了多少?

    我在晚年的今天回憶,有生之年經過最艱苦的工作是在農村勞動,人拉肩扛。數九寒天,赤腳踏進冰水裡挑江堤岸。38℃的三伏天掮青玉米禾,在立秋那天一定把三季稻秧插進田裡。這種艱苦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改革開放後聯產承包,我是搞得最差的,好收成沒有好收入。大家種棉花,棉花不值錢。看到人家種薄荷換到好價錢,我趕種薄荷,高價引進薄荷種的根,等我種了薄荷油不值錢了。看到人家種辣椒,大蒜,菊花,西瓜,大豆等值錢後,我一個勁地在後面跟,後面追,結果一直換不到好價錢。後來我把苦惱說給了一位村幹部聽。他說,你膽小不敢獨闖,一直跟風,市場規律多了便宜少了貴,你正好一直踏在空門裡。所以當時想,單幹真難。

    現在的農村的人,不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沒有進城的的路徑,只好被困在田裡死做。現在有這麼多的選擇,誰願意在又苦又累,又忙又煩,收入又少的農村裡幹活?要是我在現在,也會進城打工的。

    但是萬物土中生,農業是總根。不種田,沒得糧食要餓死人的。為了減輕勞動強度,必須實行機械化,山區那怕實行小型機械化。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手扶拖拉機是在毛主席關懷下誕生的。

    如果不搞集體化,機械化,科學化,現代化,年青人是絕對不願意在農村幹活的。集體化,大家一起勞動,沒有孤獨感,象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那個味道。機械化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舒適度。科學化提高對莊稼的管控,提高產量收入。現代化透過直播網路銷售提高經濟收入。如有這樣的條件,年青人才可能高興在農村種地。如果農村青年不想種地,那城裡青年種地更不用談了!

    因此集體化,機械化,科學化,現代化,勢在必行。否則農村種地的人會沒有了。

    農村人要土地,不是用來種的,而是用來等拆遷賠償的,等開發商來開發要個好價錢的,等國家補貼的。因此有的人,你越要,他越不放,你真要,他就獅子大開口,人心不足蛇吞象。還要打官司告狀上訪,成了槓精,成了釘子戶!

  • 2 # 粵海布衣

    再過二十年中國農村,還有多少人會種田?

    看到這個話題,很多人都在擔憂,就目前中國農村的現狀,大多隻有六,七十歲的老人在家種田,凡是有一點活力的都出外打工,在城鎮那怕只揀點破爛也比在家守那一畝三分地強,因而農村種田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一代不會種,根本也不想種,按照此種情況下去,二十年後中國農村就更沒有幾個種田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物畢既反。如果中國的廣闊農村,沒有人種田耕地,糧食的產量從何而來,人們的日常生活的蔬菜水果又從何而出呢?那樣的話,糧食,蔬菜,水果這些生活必需品必定是最堅張的物資,在城鎮打工的一點點工資還是養活不了自己,更別說家人。那時候,人們自然又回到農村,還會說農村是一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從今年的疫情,中美貿易戰,人們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中國還是無農不穩。要發展成為強大的國家,必須要有強大的農業作為支撐。一段時間,一些專家認為空氣汙染與農村的柴火灶有關,不允許農村燒灶火,要燒燃氣,不讓各家自家牲豬,這就減少農民的收入和擴大農民的支擊。要加大農民經濟總收入,必須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更應該適當提高糧食價格,允許農民燃燒柴火灶,自養牲畜和家禽。

    中國前進的道路還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現實面前,相信專家們會逐漸會清醒的認識到這些問題。二十年後的中國農村,還會有人種田的。中國農村會是讓年輕人創業,發現的好出去。從哪裡來還會到哪去。

  • 3 # 無劍的劍客

    二十年,說長不算長,說短也不算太短。再過二十年以後,中國農村種田的人肯定會少很多了,但真正會種田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多。

    咱先不預測20年後中國農村咋樣種田,咱先回顧一下過去這20年來中國農村種田的變化。我今年40剛出頭,20年前也已經20來歲了吧。我記得那時候老家農村,種地還基本上是全靠人工勞力。那時候,種麥子,基本上用上播種機了,但收割還全部是人工,用鐮刀一把一把的收割。後來沒幾年就用上了收割機,這時效率就提高很多了,但是還得用人車拉到麥場裡去晾曬脫離,可是最近這些年呢?早都全部用上了聯合收割機,原來半個月二十天的麥收,現在三五天就完成了。這樣不但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不但種麥子是這樣,種玉米就更這樣了。原來我們老家種玉米是用小耬,由人工或牲口拉著播種,現在已完全有播種機播種。收割玉米的方式改變就更大了,原來的掰棒子、割玉米秸稈兒,拉回家扒皮,晾曬,斷斷續續還不得一個月呀,現在普遍也用上了大聯合。這就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厲害。二十年前的人們很難會想象到今天的種田方式吧。

    咱們再想象一下二十年後的農村種田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有更多更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使用在農業生產當中。到那時候,農民種田不再是個力氣活兒,而變成了技術活兒。就像很多現在農村的一些老人,如果還是守著老把式種田,無論是產量還是效率都無法跟懂技術會機械的年輕人相比。這一現象,二十年後就更加嚴重了。到那時候,一個人或者三五個人管理上百畝或幾百畝農田應該是常事兒,說不定到那時,只要看看電腦,操作幾下按鈕就能把地種好了。其實這才是現代農業該有的樣子。並且農業集約化,產業化也是中國農業的正確發展方向,勢在必行

    所以我才說,二十年後,中國農村種地的人會越來越少,但會重點的人會越來越多。

  • 4 # 蔚蔚姥爺219

    實際上無必要把種田看得非常奧妙。只要掌握了各種作物和季節的對應關係,據氣溫而進行播種。再掌握土壤的乾溼度、及種子的入土深淺度即可會種田。

    憶往昔,祖輩的手工作業。

    八十年代前夕,農民手工對各種作物及蔬菜進行種植,確實不易。花生、黃豆、小麥及各種旒菜的種植,學透確實太難。俗語,三年學會做買賣(即、經商),十年學不會莊稼人。哪真的一點不假。還有幹買賣、萬買賣,不如莊稼地裡搬土塊。莊稼地裡不打糧,萬般買賣死了行等等,說明糧食和蔬菜對人類的重要性。就連對種植作物的深淺度及土壤的乾溼度,都有具體的描述。例谷種黃田麥種糠、豆子撒在地皮上。等等。就是現在,還有很多人,連芫荽和胡羅卜都不會種植。確實技藝難以學全學透。

    看今朝,小型機械作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手扶拖拉機的進入。緊接著小型播種機的到來。農民只要把地整理好,種花生、小麥、黃豆等,針對各類土地調整好種子的稀密度和深淺度。適時播種即可進行。比起以前用牛拉溝及用钁刨溝,及手工播種豈不更佳。現在的天氣預報,豈不更幫了農民的大忙。

    觀明天,大型機械到農田,豈不更佳。

    一、在小型播種機的基礎上,大型機械進入農田。土地會更平整,天氣預報會更精確,播種機會更佳。只要會機械操作,即會種田。

    二、隨著合村之勢的到來,機械作業不僅用在糧食作物上。就連蔬菜種植,定會使用機械操作。

    據上夲人所柝,再過二十年,我們的農村,還需要多少人會種田。是否和機械發展而進入農村有關。是否和培養機械作業技術人員有關。

    笨腦難以想象以後,倔筆難以寫全。觀者請參議,盼想象再過二十年,農村美景更壯觀。

  • 5 # 樹下酒仙

    再過20年,中國農村還有多少人會種田?

    請放心,隨著國家國力增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必將走農村城鎮化發展之路。

    二十年後,以前靠種地為生的50,60,以及70後都將到耄耋之年,而80後,90後,00後都將步入中老年;我相信將來的中國社會,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和社會養老問題;而會種田的人,肯定為數不多,到那時土地必將走集約化,產業化,農場化,智慧化種植管理模式,依靠科學技術去管理,完全可以科學種地生產糧食,而且效率比以前的“農耕”方式效益高,到那時為數不多的所謂“農民”,都是有專業知識,掌握種植技術的科技人員;而且這些科學種地的能人(知識分子),都是社會的“香勃勃”,不在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汗流浹背,去種幾畝地,一年四季收穫的糧食,還養不活自己的l囧境。

    絕對不會發生:死了張屠夫,從此就要吃帶毛豬。

    不抬槓,到那時在農村肯定還有一些種地人,那時肯定叫“回憶”農耕文明。(就象現在的“農家樂”)

  • 6 # 春榮2091

    再過20年有多少人會種田?這是一個杞人憂天的問題。民以食為天,糧食始終是國家重中之重的大事,不存在可替代性。所以發展農業絕對是國家最優先的戰略。之所以產生這個問題是因為視角出現了問題,望不到遠處風景的原因產生的錯覺。農業必須要發展,但舊時的模式舊時的耕種方法必然會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將會採用基地化,板塊化,機械化,科學化,人力必然會減少,效率卻能倍增。凡土地有板塊化條件都會參與結合,其整體的方向應該是集體化,工業化。農村是改革程序中最後一塊處女地,可以預見未來的農村必然是人人向望的福地,屆時那些現在的厭農者恐怕找不到立足之地。其實我們稍加關注目前己能看到一些端倪,國家己經在行動,因為糧食的重要決定步驟緩急,大"糧倉"地區的部署己緊鑼密鼓,相對散戶尤其山區不具備板塊化條件的會晚一些,但改革是肯定的,只是時間問題,也用不了20年,我們就能看到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繼而出現嶄新的面貌迎來新的春天!

  • 7 # 牛歸舍呻

    農村分平原地區和邊遠山區。

    平原地區土地大片大坵,適合大型機械作業,能實現農業機械化。無論再過多少年多無需擔心,保證會有人耕種。

    邊遠山區,山坑田梯田機械無法作業,需延續人工體力種田,累死累活也幹不出經濟效益,現在已拋荒了很多農田。

    再過二十年,60.70後幹不動農活,還需人工體力種的田,還有多少人會去種,是一個值得擔心的問題。

    隨著時代前進,人工勞動越來越被機械代替,人的勞動概念和勞動能力越來越弱。而人工體力勞動與機械勞動的效果對比,差距越來越大。

    再過二十年,邊遠山區無法改造到機械作業的農田,還有多少人會去種,是個末知數。無人耕種,拋荒的可能性會很大。

  • 8 # 中原大地73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應該引起中央高度重視,預先佈局,依靠集體經濟,國家支援,一方面培訓青年,另一方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提升供銷科技金融流通的社會化協作水平,重要的是保障集體收入由集體農民共享,消除階級剝削和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讓農民安心農業生產,把飯碗端在華人手裡。

  • 9 # 頁川木木

    我現在62歲,如果是城鎮職工或者是公職人員,按照法定的退休年齡,已經在家裡頤養天年了,可我由於投胎於農村,也沒能力進京趕考,所以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就一直以農夫自居,到現在整整種了40年的地,雖然也過了退休年齡,但我仍然還在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作著微薄的貢獻。

    當然,我種地的時候正好趕上分田單幹和改革開放的好時機,以前參加集體勞動的紀律對我們這一代農民就沒有什麼約束力了,農民從那個時代起就已經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他們既可以在農村種地,同時又可以打工、經商、做法定人,農民基本上成為了自由職業人,這可是城裡人羨慕不來的。

    歷吏的車輪滾滾滾,滾到現在農村的種田人已經所剩無幾,真正在農村種地的都是些55歲以上75歲以下的小老頭大爺們,70年代含70年代以後的農村人幾乎沒有種田人,這些人很早就基本上脫離了農村生活,很大一部分人透過拼搏都已經在城裡紮下了根,成為大都市的一員,你想他們還有必要回農村種地嗎。

    也許不用等到20年以後農村就更沒有多少人種地了,目前出現的耕地拋荒已經嚴重的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政府是不可能不管的,據我瞭解現在正在著手就糧食安全問題作出了新的部署,一個將農民手中的土地迴歸國有,由政府統酬兼顧的計劃正在縕量中,具體有哪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也不是我們這些平頭百姓需要操心的事,但是我相信歷史的車輪不會倒轉,糧食安全問題,是國濟民生的頭等大事,政府不會等閒視之的。

  • 10 # 懶懶老貓

    留夠3~4%就能滿足農業勞動力,多了是浪費,沒必要爭當杞人,我們村原200多戶,700多人,900多畝糧田,現在是三家農戶,11個人種了全村所有的糧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四應屆生查出艾滋病,未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