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北漂流瓶

    我自己先回答,以我兒子為例,他學習不好,從小學開始我觀察他,就是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是特別強,應該說不是特別聰明的孩子,所以小學成績很一般,到初中叛逆就更差了,當然他確實也不夠努力,但我覺得主要還是孩子學習方面能力不夠,學習能力強的孩子一學就會,過目不忘,就算不努力也不會太差。

    我不是說努力不重要,努力很重要,努力能補一部分拙,但聰明才是決定成績的最大因素

  • 2 # 家庭教育感悟

    學習需要三樣東西一、智商,二、努力,三、學習方法

    天賦高智商➕100%努力➕掌握95%的學習方法=清華北大智商高於普通人➕100%努力➕掌握85%的學習方法=985普通人智商➕90%努力➕掌握70%的學習方法=一本,211普通人智商➕50%努力➕60%學習方法=二本。關於智商:學習是腦力勞動,年級越高對智力的要求就越高

    智力包括:理解能力,反應速度,記憶力等等,尤其是上了高中以後,同樣一道題,考上985的孩子反應快,理解能力強,五分鐘就做出來了,智力一般的孩子可能需要半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所以高考最後的幾道大題是用來選拔尖端人才的,就是給高智商的學生準備的

    關於努力, 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一般的,都需要努力就算是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他也需要努力

    而且他們努力的程度要比其他人還要多的多,江蘇省的一位高考理科狀元談起自己的學習說“書店裡能買到的高考試卷,我都做過”所以他們掌握絕大多數題的學習方法,

    而其他普通智商的學生本身就沒有他們智商高,還要貪玩偷懶,這些孩子自控力很差,從來沒有真正的為學習付出過,該背的不會,作業敷衍,就像下圖這兩個初中生和高中生,面對中考和高考這兩個決定自己前途的考試,仍然一有時間就抱著手機玩遊戲

    小學和初中的知識並不難,屬於“掃除文盲,普及教育”階段,還沒有到了用智商的時候,這個階段拼的就是孩子的努力,很多初中生不是因為智商不夠,而是因為沒有付出必要的努力,從小學玩到初中,從初中玩到中考,渾渾噩噩在中考的預選賽就被分流出去了

    關於學習方法:一方面來自於自己琢磨鑽研,一方面主要來自於課堂上老師的點撥

    考上清華北大,985的高智商學生也是老師教出來的,所以越是成績好智商高的學霸,聽課習慣就越好,聽課效率高,知識當天消化,不遺留問題從而把學習帶入了一個越學越輕鬆,越學越想學的良性迴圈狀態,就像下圖這個考上985大學的孩子一樣,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聽課習慣

    而成績差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習慣就很不好,課堂上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走神,課堂上睡覺,老師講了些什麼內容他不清楚,沒有學到老師教的學習方法,差距就此越來越大

    智商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勤能補拙的空間有限,但是努力和學習方法卻是人為的

    努力和學習方法是正比例的關係,你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自然而然就會摸索掌握出更多的學習方法,就如同那些把時間用在玩遊戲上的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了玩遊戲的方法策略稱王稱霸一樣,所以學習態度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只要孩子一直努力,普通智商也能考上高中考上一本或二本大學

    同等智力拼努力,同等努力拼智力,努力是必須的,也是一個學生終身必備的一個態度,有了態度就算不走上高中考大學這條路,也能在其他領域幹出一番事業

    以上內容和圖片選摘自《贏在終點家庭教育實操手冊》

  • 3 # 學之道講堂

    考試季即將來臨,前兩天有位家長帶著他的10歲兒子小科來諮詢關於孩子學習方面的問題。

    “還有一個月就要期末考試了,我家孩子對學習很不上心,老師經常說他作業質量很差,上課也不認真聽,總是走神,測驗成績直線下滑。而且平時寫作業拖拖拉拉的,導致每天休息時間也很晚,這樣惡性迴圈,怎麼可能提高學習成績啊。”小科媽媽焦急的和我形容道。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小科,他對於媽媽的發言波瀾不驚,好像不是當事人一般。我詢問小科關於他學習方面的感想和疑惑。他的回答十分官方:“學習氛圍很好,我能感受到。”“我想好好學習啊。”結合小科的發言和行為我能感覺到他一點都不像10歲孩子那樣朝氣蓬勃,內心充滿了壓抑和無助。

    經過分析,我發現小科不是學習態度上出現了問題,而是學習能力上有問題。

    我們先來看下學習態度不端正的集中表現:

    ①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於該怎麼學,學什麼,他完全沒有概念和計劃,都是跟著父母或老師的步調走,如果不盯著他就不學;

    ②特別容易分神:不願意專注學習本身,只要不學習做什麼都好,總會給自己找偷懶玩耍的藉口;

    可小科是這樣嗎?明顯不是,他不是不想好好學,而是做不到。

    導致小科學不好的原因實際上是以下四點:

    ①專注力不夠

    小科的父母工作繁忙,所以他平時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喜歡在家裡組織麻將局,家裡吵鬧喧譁,他接收到的外界刺激比其他同齡人要多的多,根本無法培養專注力。

    屋子的隔音很差,就算把門關起來也能聽到打麻將的吵鬧聲,這種外界的刺激嚴重影響了他的注意力,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他的專注力越來越差,就算在安靜的課堂上沒有干擾也無法集中注意力。

    ②知識儲備不足

    小科的父母忙於工作,幾乎沒有時間和他交流談心,當他完成作業時,爺爺奶奶會讓他看一些幼稚的動畫片,小科看的書籍也是簡單淺顯的漫畫書,知識性和啟發性根本不夠。現在又因為學習成績下降,媽媽限制了他看電視的時間,他的知識來源除了課堂以及同學,就沒有其他的渠道獲取知識,機器的匱乏單一。

    不甚求解是最糟糕的學習方法,比如背一首詩,孩子如果是靠百十遍的複誦生硬的背下來,那他就很容易因為不解其意而忘記。

    我和孩子聊到這方面的問題,他在學習上感到十分吃力,遇到不會的題第一反應是翻看教科書看看有沒有類似的例題,複習時也是背例題。老師課上講的內容他根本聽不懂。這些現象說明他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④學習體驗感差

    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體驗到的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學習對他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那他怎麼可能學好呢?

    媽媽和老師總是批評小科,小科的壓力無形中就增加了,這導致他一到考試就緊張焦慮,複習的時候什麼都看不進,更別說背知識點了,考試時,提筆就忘,沒有學習的動力。

    有句話說的好: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深度。

    你一味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會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們出現各種學習問題。

    好的教育,不是緊盯孩子的不足,然後嚴厲的說“不”。

    你的否定會打擊孩子的學習自信,他們對自己產生懷疑了,哪還有餘力去思考自己該怎麼學呢?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督促】,更要【陪伴】。

    如果你發現孩子在學習上出現了疑難和問題,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三個步驟:

    首先,你要加強跟孩子的溝通,孩子說你聽,而不是你說孩子聽,這樣你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真正困難。

    其次,啟發孩子深度挖掘原因,千萬不要諷刺挖苦孩子,以一個導師的角色去幫助他分析,直到找到問題癥結。

    最後,引導孩子學習、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嘗試和修正,孩子可能會有挫敗感,家長要鼓勵支援孩子。

    大多孩子都是想要學好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靜心、專注還要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因此讓孩子提升學習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 4 # 小滿育兒陪伴學困

    很多人認為孩子學習不好要麼就是智商太低,要麼就是太懶或品格不好,真的都是這樣嗎?

    中醫上說不辯證下藥的就是耍流氓行為,哈哈!我們對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需要診斷,我們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作為西交利物浦大學兒童發展和家庭教育專業的博士生導師,閆嶸教授帶領自己的專業研究團隊,對不同地區、年齡的學困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

    在造成“學習困難”的眾多因素中,不良家庭關係、親子關係佔比高達60%,也就是學困產生的“罪魁禍首”。

    關於學習困難的原因以下幾個方面都和父母有關係:

    01

    孩子缺愛

    在《愛的五種語言》這本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丹尼斯和布琳達的兒子成績中上,8歲的時候學習成績突然下滑,一團糟。

    此外,他還喜歡不分場合的纏著老師問問題,嚴重影響老師的教學工作。

    他在家裡跟姐姐爭吵的次數明顯增多,並且還經常出現叛逆行為。

    後來,丹尼斯和布琳達調整自己的工作日程,多花時間陪孩子,對孩子說愛的語言,給孩子用心準備大量的精心時刻。

    在短短的兩三週時間內,兒子的行為就發生了戲劇性的大轉變,不但成績有很大提高,那些叛逆的行為也消失了。

    02

    不合適的管教方式

    小明的媽媽非常看重他的學習。從一年級開始,就嚴格管教孩子寫作業,每天放學回到家就開始催促他寫作業。

    在小明寫作業的過程中,媽媽一直在旁邊盯著,小明一停下來,或者做其他事情,就會被媽媽批評。

    每天晚上九點多,孩子作業還沒有寫完,媽媽開始著急,經常大吼大叫,甚至拿出棍棒開始打孩子。

    孩子上二年級開始極度逆反學習、逆反寫作業。

    小紅的媽媽非常佛系,她覺得孩子學習是她自己的事情,最好的教育就是放手。

    所以,她每天只負責簽字,孩子作業完成與否,她不會過問。

    剛開始孩子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成績急劇下滑,因為媽媽“放羊式”的管理,讓孩子養成了偷懶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父母要麼過嚴,採取棍棒教育,造成孩子逆反學習;要麼過鬆,養成孩子的放羊狀態。

    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學習都需要父母監督,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們要根據孩子的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這其中拿捏的力度也只能是用心觀察孩子,在不斷反思中尋找答案。

    03

    生活習慣決定學習習慣

    好的生活習慣要從3歲前就開始培養,越早越好,不要晚於10歲,更不要等到孩子都進入青春期了才開始培養,這樣就太遲了。

    在我全職帶二寶的過程中,我非常重視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

    比如10個月就開始讓孩子自己抓飯吃,雖然抓的滿地都是,但是1歲就能很好的獨立進食。2歲的時候開始幫我擇菜,我還會擔心他的手部肌肉不成熟,寫不好字嗎?

    1歲的時候,我就訓練他把玩過的玩具歸位,我還會擔心他上學後不能收拾自己的書包嗎?

    2-3歲的時候,訓練他每天安靜的看10分鐘繪本,還會擔心他以後坐不住嗎?

    04

    時間管理

    孩子經常給我說時間不夠用啊?我要寫作業、要看課外書、要聽故事、還想摺紙、找朋友玩、還想看動畫片…….

    是啊!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稀缺資源。

    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非常重要。

    經常會給孩子做一些執行表格,透過表格訓練孩子的執行力和時間管理的能力。

    比如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寫在任務清單上,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學習作業、體育、家務等等。

    這個表格對於孩子的執行力訓練真的非常有用。剛開始媽媽需要多費點心思,可是等孩子慢慢用習慣了,就能學會時間管理,那就省心多了。

    讓孩子自己安排先後順序、開始時間、自己打卡。

    我只負責在每晚20:30檢查,如果20:30之前完成所有任務有獎勵,完不成有後果。

    當然這些都是和孩子商量著定的,不是我專制的強壓。

    當孩子完不成的時候,我一般會給孩子一起探討找出原因。並且想辦法下一次該怎麼辦?

    “為什麼作業沒有完成呢?”

    “因為我寫作業的時候摺紙玩,導致作業沒有完成。”

    “那下次該怎麼辦呢?”

    “下次好好寫作業,不玩了”

    “但是你會不會忍不住?”

    “可能會。”

    “那你有什麼辦法讓自己忍住嗎”

    “嗯…..我想到了,我把摺紙拿出來,不放在寫作業的地方!”

    “好主意!現在就執行不會忘記哦!”

    05

    睡眠不足

    現代人睡眠都比較晚,孩子也跟著大人晚睡。尤其是多子女家庭,每到該睡覺時,家裡就會上演各種有趣戲劇。

    “媽媽,我還不想睡覺,我還想再看一會書!”

    “媽媽,這個遊戲還沒有玩完呢?”

    “媽媽,我肚子餓了?”

    “媽媽,我作業還沒有做完。”

    …….

    物質豐富的時代,電子產品、玩具的誘惑再加上學習和作業的壓力,讓孩子睡覺越來越晚。

    長期的睡眠不足肯定會影響聽課效率和學習效率。

    我們家規定孩子21:00必須做睡前準備,最遲21:30睡覺。

    我們給孩子嚴格申明,21:00作業不管做完沒做完,都不準做了,做不完的,自己第二天想辦法完成。

    不能為了寫作業犧牲睡眠時間。這其實也有利於克服他的拖拉磨蹭。

    06

    家庭環境或生活的變故

    家庭原因,比如家人經常爭吵或者離異、家人生重病、意外事故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影響。

    孩子在校書山題海,回家硝煙瀰漫,孩子的心找不到平靜的港灣,怎麼能學習好呢?

    對於這種情況的家庭,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溫暖的家庭環境,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如果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的,也要及時對孩子的心理進行疏導,讓孩子及時恢復身心健康。

    寫在最後

    細心的你肯定發現了,導致孩子成績差(與家庭有關)的原因,排第一的竟然是孩子缺愛。是的,你沒看錯。

    你愛孩子不等於孩子能感受得到。

    中國父母向孩子表達的愛往往都夾雜著各種的期待和要求,這樣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是不帶壓力和要求的,也就是無條件的愛。

    無論孩子言行舉止如何,不管他們犯了多大的錯誤,多麼的失敗,爸爸和媽媽都會始終如一的愛他們。

    面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反思我們的親子關係是否出了問題?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成績也許只是表象,被忽略的關係才是本質。

    我們是否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透過時間來告訴孩子,我很愛你,我願意為你付出時間。

    我們是否培養了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我們是否總是催促、逼迫孩子去學習,去寫作業?

    我們是否說了很多傷害的話語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呢?

    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們是否經常說:

    “錯了,又錯了,怎麼又做錯了”

    “你的字寫那麼醜啊!”

    “都一個小時了,這個作業還沒有做完。”

    “你怎麼那麼磨蹭呢?”

    “你的效率好低啊!”

    “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啊?”等等讓孩子倍受打擊的話語呢?

    你知道這些話語會給孩子什麼心理暗示嗎?

    規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就會導致反抗。

    孩子不會對規矩積極響應,他們只對良好的關係有所響應。你可以迫使孩子守規矩,好好學習,完成作業,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孩子看上去很聽話,可在內心深處卻充滿了畏懼、沮喪和埋怨,從而滋生出怨恨和苦毒,並伴隨著自我形象的扭曲和自尊心的匱乏。

    寶爸寶媽們請記住: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永遠都不會為時過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中有哪些很強的二人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