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馬賽白馬

    因為在中國股市的主機板目前實行的還是稽核制,也就是說上市是非常難的。而有上市需求的企業非常非常的多,現在的主機板市場、中小板和創業板遠遠滿足不了企業上市融資的需求,另一方面現在有不具備搞註冊制的條件。所以就另闢蹊徑,在北京搞了一個新三板。

    相比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新三板上市的條件相對寬鬆。只要經營滿兩年,主營業務突出且有持續經營的能力,都可以申請新三板掛牌,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沒有特別的要求。

    自新三板正式啟動以來,目前已有10000多家公司掛牌上市,為什麼那麼多公司都去新三板掛牌了呢?現在想必你已經知道答案了吧,1.主機板上市太難,2.新三板上市較容易。

    但是,企業上市的目的還是主要為融資去的,新三板雖然上市的條件非常寬鬆,但是融資功能卻比較弱。除了第一批掛牌成功的還多少融了一部分錢,到後來融資效果越來越差,甚至融不到資金。另一方面,掛牌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補稅、社保、輔導費、以及宣傳費等成本大量增加,已然給部分企業造成了難以承受的壓力。

    所以到後來,一些企業開始申請從新三板掛牌了。

    總之啊,一個企業上市不上市不是最終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才是重中之重。

  • 2 # A亞特斯

    讓我們回顧一下新三板發展的兩個關鍵節點和目前的發展現狀,嘗試分析新三板衰落的原因,以饗讀者。

    新三板的兩個關鍵發展節點

    第一個關鍵節點就是2006年的正式推出。

    從2003年醞釀,到2005年得到國務院批准,到2006年在中關村開始試點以來,新三板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券商也看中了這一塊業務,特別是服務中小企業的券商以及原本投行業務比較弱的券商,都想借著新三板業務切入到機構業務中。各券商紛紛組建團隊,在全國各地的高新區跑馬圈地,輔導、培育這些企業,等著擴容以後一擁而上。

    第二個關鍵節點是全國擴容。

    等待了6年,市場翹首以盼的擴容終於落地,新三板於2012年8月3日擴容至全國另外三個高新區,分別是上海張江高新區、武漢東湖高新區和天津濱海高新區,當年新三板新增掛牌數量就出現了井噴,從2011年的23家,增長到2012年的103家,並且連續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長,直到2013年底全國擴容後,新三板2014年的新增掛牌數量更是一舉突破了800家。

    而新三板在2012年-2013年取現爆發式增長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IPO的暫停。從2012年的11月16日到2013年的12月30日,IPO暫停了整整1年多,這使得很多企業開始把目光放到新三板這頭初生牛犢,而券商也因IPO的暫停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新三板業務的拓展上,無論是企業端、中介端還是資金端,各方都對新三板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有效補充的定位滿心期待。加之新三板的掛牌門檻相比IPO而言實在是低太多了,從梳理到推薦掛牌所需的時間又短,市場需求開始爆發,企業掛牌數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突破了10000家。

    雖然企業的掛牌數量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但是由於交易制度的的缺陷以及流動性的缺失新三板的成交量已經出現了急劇的下滑,2018年新三板的掛牌企業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也就是說當年摘牌的企業的數量超過了掛牌的數量。新三板摘牌數量從2015年的13家,增長至2016年的56家,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就變為了709家,進入2018年又翻了一倍,變成了1529家。到了2019年,更是出現了摘牌的高潮,截止今年1-5月,新三板的摘牌數量已經超過了600家,佔到了去年摘牌總數的40%左右,更是創出了一天摘牌29家的新紀錄。

    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企業是開始從新三板摘牌,而不是像前幾年那樣前赴後繼的爭上新三板,這和題主的問題是剛好相反的,因為新三板已經喪失了以前的融資功能和價值體現。那是什麼原因導致新三板從神態跌落呢?

    流動性缺失是新三板式微的關鍵原因

    自從2018年開始,新三板的年均成交金額就開始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流動性成為了扼住新三板喉嚨的一把利劍。這裡面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過低的掛牌門檻使得新三板市場變得魚龍混雜,企業質量參差不齊,加之沒有完善的配套分層管理制度,監管層出於保護投資者的目的只能設定較高的投資門檻,而不是像納斯達克那樣根本不同的層次的企業質量設定不同的投資者們看。第二,轉板功能遲遲不能落地,併購融資效率大幅下降,優質企業望而卻步,市場資金也開始逐步逃離,這使得新三板的流動性進一步枯竭。

    而監管層的政策,特別是在2016年12月30日重新修訂了新三板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細則》,將個人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從原來的300萬上調至500萬,這一政策無疑是壓垮新三板流動性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5年,新三板乘著牛市的東風,迎來了53.88%的換手率,而成交金額的高峰則出現在了2017年,當年的成交金額均在2271億。自新的投資者門檻標準執行以後,新三板的換手率在2018年就下滑了近7個百分點,雖然成交金額增長了18%,創了歷年新高,但14%的企業卻集中了近80%的交易量,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新三板企業全年幾乎都是沒什麼流動性的。

    而流動性是一個交易市場的生命線。沒有交易和流動性,企業的估值就無法體現,企業估值上不去,就無法得到融資。一個市場無法融資和流通,那這個市場就無法為企業和投資者帶來價值。其實新三板前50名企業的質量和盈利能力是遠高於創業板的,比如2018年營收前10名的新三板公司幾乎都在百億營收以上,而淨利潤排名中,第一名的齊魯銀行的淨利潤更是達21.52億。哪怕是如此優質的企業,一天的成交金額可能只有幾萬,市盈率只有不到7倍。而與齊魯銀行營收和淨利潤水平接近的西安銀行在A股的靜態市盈率是15倍,56個交易日的日均成交金額在9000多萬。

    從2006年發展至今,新三板確實由於滿足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隨著市場的發展,當初設計的許多管理制度已經開始僵化,使得新三板開始變得失去了活力,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放棄。當初市場期待的轉板功能,再融資功能,流動性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兌現。對於上了新三板的企業而言,不但加重了稅務成本合每年掛牌的相關費用,還不能進行再融資,也無法透過流通發現企業的價值,這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摘牌的根本原因。

    其實監管層也看到了這些問題,包括新的交易制度和投資者門檻推出以後,也受到了市場各方的質疑。從2017年開始,監管層就開始著手在新三板的做市發行、併購重組、資訊披露、轉讓和競價等多項制度上開展改革工作,透過完善現行的分層管理制度,在精細化分層的基礎上設定不同的投資者門檻,增加投資者的數量,改革現行的交易制度,提高交易效率,引導市場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從而增強新三板的流動性,恢復新三板的融資功能,並積極推動轉板制度。

    新三板作為資本市場的有效補充其實對於廣大中小企業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平臺,畢竟能上A股市場的是少數企業,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還是需要藉助一個資本平臺來幫助企業進一步的規範發展。新三板企業也是公眾公司,在企業規範管理、資訊披露等方面依然相比傳統企業有著明顯優勢。如果相關的制度能夠得到改革實施,筆者依然看好新三板未來的發展。

  • 3 # 短炒俠客

    首先新三板流動性特別差,今年以來更差,新三板在現階段是私募股權市場,其實和公司找私募投資人差不多。上市過程中沒有產生大量的流通股,自然流動性不好。

    那為什麼要上新三板?前面說的我都同意,但是不宜高估這些作用。除了一筆兩三百萬的開支,還應該考慮以下問題:

    1、需要正規稅收,這可能意味著你們多交很多稅;

    2 、某些行業,可能不方便披露主要客戶,毛利水平等等;比如做政府生意的,怎麼能披露毛利是50%呢?

    那麼什麼樣的公司值得上新三板:

    1、自身曝光能力有限,需要藉助新三板平臺融資:至少有些新三板基金,是不停的看掛牌的公司的。

    2、對自身發展有好處:挺多銀行對新三板上市公司信貸會寬鬆。3 短期上不了主機板創業板中小板,又想有一些知名度。

    個人覺得上新三板只是融資的一個步驟,不必高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夠幫助孩子解決不適應小學一年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