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猴格大人

    皇后的諡號區別就是系皇帝的諡號和不繫皇帝的諡號,用這個以分別嫡庶。唐朝以前皇后的諡號多數是帝諡+自己的諡號;唐到元【不含宋】多數是自己的諡號,並不系帝諡;明清形成定製,自己的諡號+帝諡。

    所謂諡號就是古代對帝王、將相、后妃、貴族、有特殊貢獻的人死後的一種定位,這個定位的稱謂的內涵就是對此人生前品行和功業的一種評價,有善惡褒貶之意,也是一種蓋棺定論。

    透過一個人的諡號,後人可以瞭解此人生前的品行和功業。最初的諡號多為一字和二字,例如周元王、周思王;周貞定王、周威烈王等。三字都很少見,衛國大夫公叔文子的諡號就是貞惠文子。這時候的諡號還含有褒貶同情之意,的的確確是蓋棺定論。

    直到唐朝,諡號開始氾濫,漲到四字、五字、七字乃至九字,從武則天開始把生前尊號變成死後諡號,諡號也從以前的客觀評價變成無恥美化,以後幾乎不見惡諡,全是美諡、平諡或者同情的。

    到了宋金,諡號就到12字、14字、16字、17字了,不過16、17多為開國皇帝,常態還是12、14字。雖說常態,但是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定製度,有很大的隨意性。明朝時期,開始定為常態,皇帝為17字,此後沿為例。

    皇后們呢,最初無諡,因為女性地位不高,好多連名字都沒有,怎麼會有自己的諡號呢,所以都是系皇帝丈夫的諡號,比如呂雉,就是高後,王娡就是孝景皇后;衛子夫是第一個有自己獨立諡號的皇后。

    後漢時期,皇后有自己的諡號也慢慢普遍,並且開始系帝諡。例如陰麗華,丈夫劉秀是光武帝,她則是光烈皇后;明帝馬皇后就是明德,章帝竇皇后就是章德;之後的和熹鄧皇后、安思閻皇后、順烈梁皇后、靈思何皇后、獻穆曹皇后等等都系帝諡。還有一個例外,就是漢桓帝的皇后梁女瑩,死在丈夫前面,諡號懿獻皇后。隨著梁家覆滅,梁女瑩被廢庶人,別說系帝諡了,連懿獻都被剝奪。

    三國時期的皇后還是多以系帝諡+自己的諡號,例如文昭甄皇后、文德郭皇后、明悼毛皇后、明元郭皇后;蜀漢的昭烈皇后甘氏,吳國的大懿王皇后;也有不加帝諡的,例如吳國的敬懷王皇后,蜀漢的穆皇后吳氏、敬哀張皇后,魏國的懷皇后甄氏。

    兩晉十六國南北朝皇后或者原配嫡妻的諡號依舊是帝諡+自己的諡號。皇帝的生母會被皇帝兒子或者孫子追上諡號,但是並不系帝諡,也不稱皇后,都是諡號+太后,例如宋國章太后胡道女、昭太后路惠男、宣太后沈容姬、梁國文宣太后阮令嬴、北魏靈太后胡氏等等。

    唐代是個分水嶺,唐之前,皇帝嫡妻基本上都是帝諡+自己的諡號,皇帝生母不稱皇后,不繫帝諡。

    唐朝玄宗之前,皇后諡號不加帝諡,都是自己獨立的二字諡號+順聖,例如太穆順聖竇皇后、文德順聖長孫皇后、則天順聖武皇后、肅明順聖劉皇后、昭成順聖竇皇后。

    加順聖是李隆基玩的花樣,玄宗之後,不加順聖字樣,仍不繫帝諡,就是獨立的二字諡號,例如貞順武皇后、元獻楊皇后、章敬吳皇后、睿真沈皇后、貞懿獨孤皇后、昭德王皇后、莊憲王皇后、懿安郭皇后、孝明鄭皇后、恭僖王皇后、貞獻蕭皇后、宣懿韋皇后、元昭晁皇后、惠安王皇后等等。

    五代十國以及契丹西夏金國元朝都和唐朝一樣,皇后諡號不繫帝諡。

    宋朝初皇后也是不繫帝諡,仁宗時期,把真宗幾位皇后諡號都改為帝諡+自己的諡號,之後兩宋為常例。例如宋高宗的諡號是憲孝,他的兩位皇后分別是憲節邢皇后和憲聖慈烈吳皇后;宋寧宗的諡號是恭孝,他的兩位皇后分別是恭淑韓皇后和恭聖仁烈楊皇后。

    宋代並不分嫡庶,皇帝的嫡母和生母一樣,都系帝諡。

    從上面看,皇后的諡號也是很隨性的,並沒有形成定製,直到明朝,才真正成為定製。

    明朝皇后的諡號就比較講究了,分元后、繼後,還有皇帝的生母。

    其中元后等級最高,12字的諡號+帝諡,例如明成祖文皇帝朱棣的徐皇后,諡號就是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前面12字是徐皇后的諡號,後面的文就是朱棣的諡號。

    繼後在明世宗之前,也是12字諡號+帝諡,例如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繼後孫氏,諡號就是孝恭懿獻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

    到明世宗改制,就只有12字諡號,並不系帝諡,例如明世宗的繼後方皇后,諡號孝烈端順敏惠恭誠袛天衛聖皇后,並沒有系朱厚熜的諡號。

    皇帝生母在明世宗之前,也是12字+帝諡,例如明憲宗之母英宗妃周氏,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睿皇后,12字諡號加英宗的諡號睿。

    到明世宗改制,所有皇帝生母都不袝廟,不繫帝諡,不稱皇后,只稱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以此別嫡庶。

    至清代,基本全部沿用明朝的規矩,不同之處就是,清朝無論元后、繼後,還是皇帝生母,一律系帝諡,在系諡這一點,清朝沒有明朝嚴格。

    明清各有一個特例,明朝的特例是明宣宗元后,也就是廢后胡氏,因為明英宗覺得她可憐,感念她無過被廢,就追諡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8字諡號+帝諡。

    清朝的那個特例就是董鄂氏,被福臨追諡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但是福臨死後,並沒有人把董鄂氏當回事,自然談不上系帝諡的事。

  • 2 # 沅汰

    陰麗華,歷史上第一個有諡號的皇后。

    說到諡號,想先談幾個中國古代關於稱呼的基本概念。

    諡號:可以理解為對一個人的蓋棺定論,就是後人對前人的評價。一般來說是用幾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性的評價。諡號用字有相對較為固定的一個範圍。《逸周書*諡法解》裡對諡法用字都一一做了列舉和解義。

    廟號:古代的君主去世後會被供奉於廟,所以有一個廟號奉祀時用,廟號也是對君主的一個評價。廟號起源比較早,早在商代就有了廟號,但並不是每一位商王都有廟號,只有特別有功績的才有。比如開基立業的太祖商湯;功勞高的高宗武丁。

    年號: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方式,以皇帝在位時間為標準,漢武帝首創。

    尊號:如“皇帝”、“太上皇”、“皇后”這類稱號就是尊號。上尊號的可以是還在世的,也可以是已經去世的。為在世的帝、後所上的尊號,用美好的字來稱呼,又叫作“徽號”。

    皇后的諡號:明確知道有皇后的朝代是從漢代開始。漢代皇后有諡號並不普遍。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陰麗華開始有了諡號:光烈皇后。從這個諡號看是從帝諡。漢代之後皇后的諡號與帝諡的聯絡不大,一直到了宋代才有皇后的諡號從帝諡。元代皇后沒有諡號。明清的皇后諡號也都和皇帝的諡號配套。

    比如明太祖諡號最後一個字“高”,用諡號簡稱“高皇帝”;馬皇后的諡號最後一個字也是“高”,用諡號簡稱“高皇后”。

    清代咸豐皇帝諡號簡稱“顯皇帝”,慈禧的諡號簡稱“孝欽顯皇后”,慈安的諡號簡稱“孝貞顯皇后”。

  • 3 # 傑出的猴子

    在古代封建社會,帝王、后妃、諸侯、文臣武將死後,後世君主會和朝中負責禮部的大臣根據逝者生前的文治武功等方面進行評定,給逝者上一個諡號,諡號多為褒揚稱頌之詞。

    在古代,溢號並不是皇上獨有的,王后、嬪妃、皇太子,及其帝王將相等有一定真實身份和影響力的人都是有溢號,但在日常叫法中,僅有帝王才會用溢號叫法,帝王將相非常少用溢號叫法。

    王后的溢號跟皇上對比,都沒有那麼深得人心,但跟帝王將相對比,用溢號叫法王后就多一些了。一個關鍵因素是在歷史上有一些王后沒有留有名稱,因此常常要用溢號叫法。

    王后溢號與皇帝諡號究竟有什麼關係?如何去鑑定一位王后的溢號?最先,秦代沒有溢號規章制度,沒有探討範疇。大家從西漢王朝逐漸討論。漢朝王后的溢號遵循一個標準:從帝諡。意思是皇上的溢號是啥,王后的溢號便是哪些。例如,漢高帝漢高祖劉邦溢號“高皇帝”,呂后溢號便是“高皇后”;漢惠帝劉盈溢號“孝惠皇上”,張嫣溢號便是“孝惠皇后”;漢文帝劉恆溢號“孝文皇帝”,竇漪房溢號便是“孝文王后”,以此類推。假如西漢皇帝不僅一位王后,僅有在其中一位王后從帝諡,其他王后要不沒有溢號,要不有單獨溢號。漢武帝劉徹溢號“孝武皇帝”,他倆位王后,陳阿嬌沒有溢號,衛子夫溢號“思王后”,是中國第一位有單獨溢號的王后。而溢號孝武王后的人,則是追尊的王后,漢武帝劉徹的愛妃李夫人。再例如,漢宣帝劉詢溢號“孝宣皇上”,他三位王后,妻子許平君溢號“恭哀王后”,霍成君沒有溢號,第三位王后程氏溢號“孝宣王后”。從東漢王朝逐漸,一直到唐代初期,王后溢號遵循一個標準:帝諡加獨諡。意思是皇上的溢號再加上單獨溢號,就是皇后的溢號,並且跟漢朝不一樣,假如不僅一位王后,能夠多名王后帝諡加獨諡,能夠沒有溢號,還可以僅有單獨溢號。

    例如,漢光武帝劉秀溢號“光武皇帝”,他倆位王后,郭聖通沒有溢號,陰麗華溢號“光烈王后”;漢明帝劉莊溢號“孝明皇帝”,王后馬氏溢號“明德皇后”;漢章帝劉炟溢號“孝章皇上”,王后竇氏溢號“章德皇后”,以此類推。再例如,魏明帝曹叡溢號“明皇帝”,第一位皇后毛氏溢號“明悼王后”,第二位王后郭氏溢號“明元王后”;晉武帝司馬炎溢號“武皇帝”,第一位皇后楊豔溢號“武元王后”,第二位王后楊芷溢號“武悼王后”;隋文帝楊堅溢號“文皇帝”,獨孤皇后溢號“文獻皇后”;唐文帝李世民諡號“文皇帝”,長孫皇后溢號“文德皇后”。從唐高宗李治逐漸,到元末明初,全部皇帝諡號一再延長,失去點評實際意義,所有都用廟號叫法,這段時間的王后溢號跟皇帝諡號沒有多少關係了,基本上全都是單獨溢號。到明朝清代兩朝,儘管皇帝諡號也較長,但皇帝諡號的最終一個字是關鍵詞,王后的溢號修復了唐初以前的標準,但是相反,變為“獨諡加帝諡”。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諡號“高皇帝”,王后馬氏溢號“孝慈高皇后”;明成祖朱棣溢號“文皇帝”,王后徐氏溢號“仁孝文王后”;明神宗溢號“顯皇上”,王后王喜姐溢號“孝端顯王后”;清太宗皇太極溢號“文皇帝”,王后博爾濟吉特·哲哲溢號“孝端文皇后”;清聖祖康熙諡號“仁皇上”,他三位王后,各自溢號“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清德宗光緒年間溢號“景皇上”,王后葉赫那拉氏溢號“孝定景王后”(即隆裕太后)。末代皇帝宣統皇帝溥儀沒有溢號,末代皇后婉容也就沒有溢號,因此光緒帝的孝定景王后,是中國最終一位有溢號的王后。

  • 4 # 樓哥看歷史

    對於皇后來說,諡號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體現為“從帝諡”

    早在近三千年前的西周早期,中國先人就已經開始用諡號來概括帝王的生平功業。秦王掃六合吞天下,自認為功高蓋世無人有資格評價,曾短暫廢除諡號制度。但等到劉邦建立漢朝後,除了皇帝以外,皇后也可以享受諡號。

    自此之後,歷代皇后的諡號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從帝諡”。比如劉邦諡號高皇帝,呂后的諡號就是高皇后。如果皇帝不止一位皇后怎麼辦?好辦,發明一個獨立諡號。比如漢武帝劉徹有三位皇后,但只有第三任皇后李氏被諡為孝武皇后。第一任皇后陳阿嬌(就是“金屋藏嬌”的那個嬌)因被廢黜,自然沒有諡號。第二任皇后衛子夫自殺,武帝活著的時候沒有給她諡號。等到其曾孫漢宣帝劉詢即位之後,為曾祖母上了一個獨立諡號“思”,稱思皇后。

    從東漢開始,皇后的諡號變為從帝諡+獨立諡,比如漢明帝劉莊的皇后馬氏,諡號為明德皇后,就是明+德。此後一直到宋朝結束,皇后諡號大抵都是如此規律。元朝是個例外,所有皇后都是獨立諡。但是明清兩代又為之一變,皇后諡號為獨立諡+從帝諡。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諡高皇帝,皇后馬氏諡號為孝慈高皇后。但是為了這個“從帝諡”,在明朝曾經多次引起軒然大波,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圍繞皇后諡號都發生過哪些政治鬥爭。

    祭祀皇帝和皇后所用的太廟

    明初皇后諡號規則

    大明王朝的開創者朱元璋,一生只有一位皇后,即他的原配馬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馬皇后崩,朱元璋為其上諡號為“孝慈皇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朱元璋駕崩,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為祖父上諡號為“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馬皇后從帝諡為“孝慈高皇后”

    等到朱棣篡位之後,為了抬高自己的正統地位,將父母的諡號改為“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就此將大明皇后的諡號長度定格為十三個字,此後兩任大明皇帝、皇后的諡號如下:

    朱棣: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徐皇后: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簡稱仁孝文皇后)。

    朱高熾: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張皇后: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簡稱誠孝昭皇后)。

    宣宗章皇帝與孝恭章皇后劇照

    到了宣宗朱瞻基之時,發生了一點變故。從皇太孫妃、皇太子妃一直到皇后的胡氏,因為沒有兒子而被廢黜。而生下英宗朱祁鎮的孫貴妃晉位皇后,帝后的諡號如下:

    朱瞻基: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孫皇后: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簡稱孝恭章皇后)。

    但是孝恭章皇后去世不久,英宗皇后錢氏立刻為當初被廢的胡氏出頭,認為應該恢復其皇后的身份。經過一番討論,胡氏的諡號被定為“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雖然和孝恭章皇后相比,胡氏九個字的諡號略顯寒酸,但這卻是一個標準的獨立諡+從帝諡的諡號。而宣宗朝是唯一有兩位從帝諡皇后的朝代,這恐怕和胡氏無罪被廢,天下人都為其抱屈有關。

    天順六年,孫太后崩,錢皇后為英宗言:“後賢而無罪,廢為仙師。其沒也,人畏太后,殮葬皆不如禮。”因勸復其位號。—《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從孝肅睿皇后到孝肅太皇太后

    錢皇后之所以為恭讓章皇后出頭,最大的原因只怕也是和她自己沒有兒子,而皇太子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又和當年的孫貴妃一樣咄咄逼人有關。朱祁鎮在臨終之前特意口授遺詔廢除殉葬,只怕也是不想錢皇后和周貴妃兩人在靈前爭鬥。

    錢皇后與明英宗劇照

    結果也不出明英宗所料,皇太子朱見深剛剛登基,周貴妃就派人向內閣傳話,要他們執行“宣德間故事”。即將無子的錢皇后廢黜,立自己為皇后。此事全虧內閣兩位大學士李賢和彭時據理力爭,這才為錢氏爭來了皇太后的尊號。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三月初一日,錢皇后被尊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則被尊為皇太后。

    甲寅朔,尊母后皇后為慈懿皇太后,母妃皇貴妃為皇太后。是日早,遣太保、會昌侯孫繼宗告天地。懷寧侯孫鏜告太廟。太子少傅、廣寧侯劉安告社稷。上告英宗睿皇帝几筵。躬奉冊寶詣聖母皇后宮,恭上尊號為慈懿皇太后。…次詣聖母貴妃宮,恭上尊號為皇太后。—《明憲宗實錄卷三》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慈懿皇太后崩。這是明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皇帝嫡母去世,生母仍然在世的情況,如何處理,顯然會成為後世帝王所依據的範本。周太后全力以赴阻止慈懿皇太后和英宗合葬裕陵,目的自然是不想讓錢氏“從帝諡”,更進一步不想讓她祔享太廟。

    明英宗裕陵

    此時李賢已經去世,當年正面硬剛周貴妃的彭時升任首輔。為了解決矛盾,彭時提出來一個解決方案:即周太后日後也可以和英宗合葬,並像錢太后一樣祔廟。在滿朝文武的壓力之下,憲宗母子被迫接受了這個折衷方案,為錢太后上諡號為“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后(簡稱孝莊睿皇后)”

    況千秋萬年之後,今皇太后與慈懿皇太后同在陵廟,不相妨礙。且愈足以見二太后生存之日雍和無間,永久之後並美無窮。載諸史冊,增我皇明之光,彰我皇上之孝,此臣等所深願也。—《明憲宗實錄卷五十五》

    憲宗駕崩後,皇太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他為祖母上徽號為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崩。按照當年的承諾,禮部為周氏上諡號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睿皇后(簡稱孝肅睿皇后)”。不過雖說明孝宗是周氏從小一手帶大的,但是在太廟中供奉兩位皇后這個事,朱祐樘還是認為不妥當。最終在和內閣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商議之下,周氏雖然還是與英宗合葬,但不可祔廟,去掉帝諡仍稱太皇太后,別祀於宮中奉慈殿(位於奉先殿西側)。三月二十一日,周氏此前孝肅睿皇后的諡號被取消,改諡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聖太皇太后”。明代皇帝生母不可從帝諡的規矩就此立下,雖然殘酷,但規矩就是規矩。

    明孝宗劇照

    皇帝的話好使,還是祖宗的規矩好使?

    孝宗駕崩後,皇太子朱厚照繼位,即明武宗。武宗駕崩後,因其無嗣,由堂弟興世子朱厚熜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位,即明世宗。

    朱厚熜的原配陳氏,是落第老生員陳萬言的女兒,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冊封為皇后。大婚之後,世宗貌似對於陳皇后非常寵愛,因為岳父陳萬言在第二年就被破格封為泰和伯。但是好景不長,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陳皇后正在孕中,朱厚熜卻當著她的面和順妃張氏打情罵俏。陳皇后一怒之下動了胎氣,最終因為小產而不幸去世。

    世宗餘怒未消,不但給了陳皇后一個“悼靈”的惡諡,還不打算將她跟自己合葬。朱厚熜當時偷偷選定天壽山十八道嶺為自己的陵寢所在地,卻把悼靈皇后葬在了襖兒峪。一直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經過禮部尚書夏言的據理力爭,才最終將陳皇后的諡號改為“孝潔”。

    己巳,先是禮部尚書夏言等奏:“…又先皇后正位中宮七年,懿行純德,足以母儀天下。其原諡悼靈,考之諡法:在悼雖協年中早天之義,而靈義有六類,非美大之稱。請下翰林院更議褒稱,垂示後世。”上從其言,詔改諡曰孝潔。—《明世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一》

    陳皇后畫像

    陳皇后剛剛去世,朱厚熜就把造成順妃張氏提拔為第二任皇后。但是僅僅過了六年,世宗就以“侮肆不悛”的理由把張皇后廢黜,隨即在次日立德嬪方氏為第三任皇后。說起來方皇后對世宗可是有救命之恩的。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十月,發生了著名的宮女楊金英弒君案。這些宮女因為不堪世宗平日的虐待,鋌而走險決心弒君。不過幾個弱女子臨事緊張,把繩子打成了死結。眼看著殺不死皇帝,同謀的宮女張金蓮跑去通知了方皇后。方皇后匆匆趕到驅散了眾宮女,這才保住了朱厚熜的性命。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皇后崩。野史傳說當時宮中失火,世宗阻止內官救火,以致於方皇后被活活燒死,事後還惺惺作態,留下了鱷魚的眼淚。

    二十六年十一月,宮中火,中宮請救後,上不應,後遂崩。已而復悼曰:“後救我,而我不能救後。”—《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五》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說,一來據說是因為方皇后趁著當年宮變,趁機除掉了自己的情敵曹端妃。以世宗白眼狼的性格,必然會對此懷恨在心。二來世宗藉著方皇后去世的機會,強行將其按照“元后”的身份祔享太廟給自己佔位置。

    紫禁城

    世宗朝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大禮議”,朱厚熜一步步把自己生父興獻王朱祐杬從“叔父興獻大王”,到“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再到“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以睿宗的廟號祔享太廟。

    在睿宗祔廟之後,太廟之中的九個牌位已經滿了,分別是: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睿宗朱祐杬和武宗朱厚照。但是世宗擔心自己駕崩之後,文官們會不遷祧仁宗的牌位,而把睿宗的牌位祧走。因此藉著方皇后去世的機會,世宗在將其諡為“孝烈皇后”的同時,還強行遷走仁宗的牌位,讓孝烈皇后去太廟為自己先佔位置。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世宗駕崩,臨終前還是強調要將孝烈皇后以元后的身份與自己一起祔享太廟。但是死皇帝的話,不如活皇帝管用。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正月,新繼位的裕王朱載坖(即明穆宗)同意了禮部官員的建議,將孝烈皇后的神主牌位遷出太廟,而以孝潔皇后祔享太廟。

    恭惟孝潔皇后為皇考大行皇帝元配。禮應合葬永陵,祔享太廟。先年神主回京時,本部曾請祔享。以其時未有本室,暫祔奉慈殿側以俟。孝烈皇后雖曾正位中宮,然非元配。今先已祔廟,又奉孝潔皇后同祔。則二後並配,非祖宗舊制。若因孝烈皇后先祔而遂使孝潔皇后不得升祔。則舍元配而祔繼配,亦非祖宗舊制。況孝潔皇后宜祔之禮,皇考先年已有欽依,近日復有遺命。臣等竊以為皇考大行皇帝升祔太廟之時,宜請孝潔皇后祔享,而移奉孝烈皇后於別所。仍於大行皇帝發引之先遷奉孝潔皇后梓官於永陵,與聖母梓宮同日祔葬。—《明穆宗實錄卷二》

    裕王劇照

    當年二月,朝廷為孝潔皇后上諡號為“孝潔恭懿慈睿安莊相天翊聖肅皇后(簡稱孝潔肅皇后)”,孝烈皇后上諡號為“孝烈端順敏惠恭誠祗天衛聖皇后”。可憐方皇后為世宗在太廟之中搶佔了十多年的位置,最終還是被一腳踢開,不得不讓位於皇帝的原配陳皇后。

    結語:皇后的諡號跟皇帝有關係嗎?從明朝的經驗教訓來看,關係太大了。畢竟只有從帝諡的皇后才能祔享太廟,接受後世子孫的供奉。像孝肅太皇太后周氏雖然是明憲宗生母,死後依然不可以從帝諡,甚至都不能被尊為皇后(世宗即位後才將其改諡為孝肅皇后)。像孝潔肅皇后那樣雖然不為皇帝所喜,而繼後孝烈皇后甚至還是世宗救命恩人,最終還是由原配祔享太廟。至於標標準,對於明朝來說,正牌皇后的諡號必須要有十三個字,就這麼簡單。

  • 5 # 使用者凡鄭

    皇后無諡號,隨丈夫諡號,從有記錄的歷史以來就是如此。但有時一個皇帝不只有一個皇后,皇后死後又立一個皇后,或者繼位皇帝不是嫡出,母親不是皇后,兒子又追尊為皇太后。這時第二位第三位皇后會上尊號。諡號是死後稱號,尊號是活著的時候就加上的。比如慈禧皇太后慈安皇太后,這不是諡號,因為她們還活著,只是尊號。唐朝時給在世的皇帝也上尊號。比如李淵是“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諡號是“高”,後面是尊號,廟號是太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私人養殖場,有公司要來合作,他們提供仔豬,飼料,防疫,我們來養,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