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扁豆角

    1.現在不像古代,人口優勢就是絕對優勢,一個家族人丁興旺,才能保證這個家族的利益、社會地位等等;

    古代因為經濟、農業、科技等條件落後,人們不得不“抱團取暖”,大家在一起才有飯吃,才能保證不被外族侵犯;

    而現代人更多地是各自為戰,且高度發達的社會形態讓人人只要夠努力不懶惰就不會過得不好;法律的完善也不會讓普通人輕易被周圍的人欺負,在一個人、一個家庭也可以過得不錯的前提下,人們自然不會再過多重視親戚之間的關係;

    且古代有“連坐”制度,即使親戚間互相看不順眼想斷交也很難,因為在外人眼裡他們永遠都是“一家人”;

    2.古時候親戚間相互走動、幫忙的很多,大家要齊心協力、相互幫助才能把日子過得更好,而現代只要有錢,就什麼都買得到了;

    早些時候錢財雖重要,但並不佔絕對重要地位(糧食才是最重要的),在家裡有紅白事、蓋房修地等事情時其實還需要主要依靠親戚朋友的幫忙,所以即使親戚間有再多不滿,也不會輕易斷交;

    而現代人們各自為生,既然不經常需要親戚朋友幫忙,關係自然會疏遠,甚至有的親戚做得都不如陌生人;

    3.感情需要培養,人們越來越忙碌,都是和自己身邊的人交流比較多,親戚長久不見,感情自然會越來越淡;

    有的人甚至專門坑害親近的人,在看清楚了對方人品之後,越來越多的人也會更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不再和三觀不合的人聯絡。

    總覺得現代社會越來越接近於道家提倡的“小國寡民”的思想——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階段了。

  • 2 # Tjw聞新

    自問自答如下:“親戚”是人與人之間的特有的社會關係。而“走親戚”核心在“走”字上。

    記得年幼的時候,奶奶總愛帶我去“走親戚”。三鄉五里地路程,主要靠步行,總是攜帶禮品,沒有空過手。逢年過節要“走親戚”,婚喪嫁娶時更是“走親戚”最佳之機。與奶奶相伴“走親戚”,主要是奶奶的“七大姨八大姑”親人,有時還在親戚家住上三天五日。

    稍大點後,又與母親同伴“走親戚”,主要是母親孃家的親人。如姥姥家、舅舅家、姨姨家。平時活動去不了的,過春節必須要去“拜年”的。

    成家立業後,又擴大了“走親戚”範圍。這主要是媳婦孃家的親人往來,逢年過節、孃家親人的婚喪嫁娶時更得“走親戚”,禮節禮品也是最高級別的。

    我不太喜歡“走親戚”活動。上學時說老師“不準假”,上班後說領導“請不下假”。好在有弟弟妹妹們去“走親戚”,少我一人無大礙。

    而今“走親戚”活動談漠了,事實如此。主要原因是:網路極其方面,打個電話發出紅包就算“走了親戚”;七大姨八大姑,兄弟姐妹人數少了,“沒有更多可走親戚”;工作節奏快,客觀條件不允許請假去“走親戚”;年青一代不贊同“走親戚”的昔日風俗。

    不管如何說,“親戚”間關係在於“走”,不“走”也就失去了“親戚”意義。當然,網路聯絡也是“走親戚”的時髦表現,無可非議。

  • 3 # 80houtinzhu

    親戚斷交是有原因,各式各樣的吧!我記得我小時候家裡親戚們來往都很密切,有什麼事大家都互相幫助,誰家有事大家都事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我記得我爸那時也幫他們的比較多,只是我很少走這些親戚,因為我小時候比較皮,說話不好聽得罪了一些親戚,他們就會散佈一些不利的謠言, 13年我結婚當時沒想買房預算錢都夠,後來馬上要到日子,老婆突然要求買房,當然她也出一點錢,我爸當時問我還差多少,我說差20多萬,他說他可幫我借10萬其它的我自己想辦法,後面我爸錢是借到了,當時親戚一分錢沒借到,錢都是我爸的朋友借給他。沒借錢也沒關係有些親戚還到處說我借了那麼多錢又結婚又生孩子又買房,錢肯定還不上,後面我爸生氣打電話過去罵了一頓,後面基本上就斷交了。

  • 4 # 人文陌客

    我自小比較靦腆內向,不愛跟人說話,現在還是覺得走親戚挺尷尬的。我不愛麻煩人家,也不什麼喜歡別人打擾,但是親戚真有事情需要幫忙,我還是會盡力幫忙的,當然我也沒錢借出去。節假日,陪父母兩三天陪丈母孃兩三天,自己小家庭呆一兩天,就這樣過去了,根本不想去打擾親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同的茶葉沖泡的時間水溫怎麼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