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劉向雄
-
2 # 逆襲的子醜
個人認為在當今社會,當然可以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標準來判斷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的差別主要是由於君子深刻的認識到了“義”的重要性,而小人則正好相反,追求的只是利益。宋明理學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過後代儒家的發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
其實“義”和“利”並不是必須對立的,更多的情況下是可以相輔相成的。需要把握的是追求利益的時候,不能違背仁義,要在“義”的前提下去追求“利”。也有人認為這裡所說的“利”主要是指私利,我們應該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權利。
其實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不是因為他不知道利的好,而是因為即使他知道利的好,依然會選擇“義”。反之,大多數所謂的小人也知道“義”的正當性,但還是無法讓理智戰勝慾望,心不甘情不願的選擇了“利”。即使在一個人身上,君子與小人也可能由於選擇的不同則不斷轉變著。如何讓我們能更堅定的站在選擇“義”的一邊,也就是能始終讓自己處於君子的狀態,則需要不斷的學習、實踐,不斷的思考、體會,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正是不斷求學、實踐的過程嗎?故“喻”一方面是懂得的意思,更重要的應該還包含了踐行意思。
題主的意思是不是想說現在人人都為錢而奔忙,如果再用"義、利"來區分人,那麼豈不是人人都是小人了?
《論語》中也說過,"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說的是應當是你的,拿了別人也不會有怨言。《增廣賢文》中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是如此。每天賺到的都是辛苦錢、良心錢,怎麼會是小人呢?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只是孔子判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之一,此外還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等區別,必須全面看待,不能斷章取義。
純粹的君子和小人,不用擔心,歷史上有但從來不多,孔子見不到聖人,慨嘆能遇上君子就好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能見到君子或小人都是小機率事件。但有些人在某個利益上過於執著,不惜損害他人利益,也會偶爾成為小人;有些人在一些事情上按良心辦事,也會偶爾成為君子。這在儒學上稱為"義襲而取",說的是偶爾做到的意思。
所以現代社會是仍然可以適用君子和小人的區分,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