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真理才有真相

    別總喜歡把殺魏延的屎盆子扣仔諸葛亮的身上,因為他的結局是他自己的個性造成了的,諸葛亮死後,魏延的行為雖無謀反之實,卻無論如何都洗不脫嫌疑。坦白的說,魏延是咎由自取。而諸葛亮不但不像演義裡那樣壓制魏延,反倒是處處都在袒護著魏延,諸葛亮掌權時,就是魏延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在軍中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至於魏延能不能打敗司馬懿,那是想都不用想,根本沒那個可能。三國時代在軍事能力方面,接近諸葛亮的僅有司馬懿,曹操,司馬懿,曹操都比不上諸葛,何況魏延。

  • 2 # 上進逆行者

    先不說魏延是不是諸葛亮所殺,如果魏延沒有死他在軍事上也只能是一個先鋒,不能做為帥來用的,當然不是說魏延不是將才。魏延有一定的用兵之法,比如從小道出奇兵打亂曹營後方,諸葛亮再帶領大軍從正面出擊,這樣曹營必然大亂。這也是蜀國軍隊能用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唯一奇襲辦法。

    一個稍微懂得帶兵的人都知道,蜀國出兵就是糧草是大問題,如果不能出奇制勝用時間帶來勝利這樣對蜀軍是非常不利的。這一點魏延看到了,但是他的想法被諸葛亮否決了,諸葛亮知道自己的國力比較弱不想冒險傭兵所以才否決魏延的方法。從這一點看來諸葛亮也不適合帶兵,因為出奇制勝是帶兵者常用的方法,像魏延帶5000精兵奇襲的做法在當時是應該一試的,如果成功了歷史改寫,如果失敗了那就回國進行休生養息,等到糧道有更好的輸送方式的時候再出擊才是最好的辦法,其實蜀國滅亡和諸葛亮北伐和後來姜維的北伐,給蜀國帶來了第一個被滅亡的結局。

    還有就是魏延的死和諸葛亮是沒有關係的,他的死和諸葛亮死後他和楊義們爭奪軍權所導致的,所以是沒有關係的。

    再就是如果真的是魏延拿到軍權也不可能打得過司馬懿的,他在軍事上和司馬懿還不是一個檔次的人物。

  • 3 # LZealot

    劉備夷陵兵敗白帝託孤以後,蜀漢的國勢,以及權力階層的意向,都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勢從可以聯合孫吳對曹魏構成重大威脅,到只能偏居一隅被動固守;權力階層也已經從主戰派轉移到保守派,保守派又以劉璋舊部益州本地士族階層居多,而魏延屬於劉備方面的主戰派。

    劉備在世時,還能壓得住益州的保守派,任命魏延鎮守漢中,也是要提拔扶植主戰派。但夷陵兵敗,劉備知道已無再戰之力,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並加封了其他眾多保守派,為的就是保劉禪權利穩固。而魏延的位置就開始顯得比較尷尬了。

    諸葛亮的幾次北伐,個人認為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控制兵權穩固局勢,畢竟劉備集團是外來勢力,如果益州本地勢力逐漸掌權,對劉禪將是巨大的威脅。而擁有不錯軍事素養的魏延在坐鎮漢中十幾年以後也終於得到了發揮的機會。

    魏延與諸葛亮的矛盾體現在用兵方針上和權利分配上。魏延想直指長安奇兵制勝,諸葛亮想步步為營蠶食隴西再用兵長安;魏延是先主提拔的重臣,如若不是諸葛亮的北伐用兵,因國勢的變化而位置尷尬的魏延早就被淡忘了;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權力自然遠高於魏延,北伐中魏延有著優秀的表現,軍階爵位也有很大的晉升,但始終要受到諸葛亮的節制。

    諸葛亮死前的安排,還是有欠考慮,或許是重病在身已無力深思,或許北伐的失敗使他放棄了與保守派的對峙而放棄了魏延。

    諸葛亮沒有直接殺死魏延,但他死前的安排:相隔僅十里卻未叫魏延來商議後事安排,讓魏延斷後,讓楊儀統領全軍撤回蜀中。這嚴重的激化了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並嚴重的刺激了魏延情緒。魏延徵西大將軍、假節、南征候,要聽從一個參軍(楊儀)的安排調遣,換了誰都會很不爽,並在心裡畫個問號:憑什麼?

    魏延隨大軍一起撤回蜀中、魏延領本部繼續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魏延領本部撤回蜀中,這幾個選擇都不會使他夷滅三族、身首異處。也許是多年的等待、壓抑、和不得志,在一瞬間一起爆發,情緒失控,他做了一個極端的選擇:燒燬棧道阻截大軍。這不是叛國,確是引發內訌,自尋死路。

    國勢的轉變、權利的更替、對自身處境和形勢缺乏正確判斷、人際關係的不善、情緒的失控,最終殺死了魏延。

    魏延連自身處境和形勢都看不清,怎麼和司馬懿比呢?

  • 4 # 手機用發青春煥

    兩囯相爭的勝敗取決於各自的實力。蜀國和曹魏相比,魏強蜀弱。孔明六出歧山都不能取勝,換成魏延也是無濟於事的。雖然有秦嶺砠隔易於防守,蜀國國力太差,曹魏佔據中原地域富庶,只可聯吳拒曹才能平衡。戰勝司馬懿這樣的政治軍事家談何容易。

  • 5 # 蒙脫土

    如果魏延和司馬懿一對一武力較量,那魏延肯定滅了司馬懿。

    但沒這個機會。

    領兵對陣,魏延贏不了司馬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閨蜜和我弟結婚後,和我關係就不好了,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