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端浪子79
-
2 # roor1190160387
準確地講,是40年前,改革開放初期,肉類、水產、副食品哪有現在豐富?簡直一個天,一個地,填飽肚子靠糧食為主!我敘述清楚了麼?
-
3 # binbinprince
很簡單,以前人基本都是體力勞動,消耗大,吃得多正常。現在人腦力勞動的多,飯量自然小。不過如今工地上的,還有力工等重體力勞動者,飯量依然很大,一頓飯五六個饅頭都正常,我倆個都吃不了。
-
4 # 燒火的鳳凰
現在人們的食物攝入方式多種多樣,營養價值也高,而且現在大多數人都不從事重勞力的活計了,一天消耗的熱量也少,所以不需要再大碗大碗的吃飯。根本吃不下這麼多了!
30年前的人沒有油水可吃,每天都是起早摸黑,勞動量太大,如果不多吃兩碗飯,身體也會吃不消,跟不上體力的消耗。所以也只有靠多吃飯來補充消耗了!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以前人體力消耗普遍較大。
以華北農活為例,從開春開始羅列。三四十年前:1.澆開春水、追肥(中);2.鋤地保墒(中);3.麥間點播花生棉花(或6,中);4.收割小麥(重);5.碾麥脫粒(重);6.麥後點播玉米(或3,中);7.鋤麥茬;8.間秋苗(輕)9.手工拔草(中);10.噴灑若干遍農藥,棉花還需要整枝(中);11.收穫花生玉米,棉花還需要多遍採摘(重);12.秋耕(重);13.秋播(中)14.冬季服勞役(興修水利即挖河,重);15.趁冬閒剝玉米(輕),打紅薯澱粉做粉條(中)。
現在夏收已經全機械化,改除草劑,不再鋤麥茬,秋收秋耕也已經大半機械化,不再服勞役。
其次,以前人吃飯,稠的少,稀的多。平時吃稀,忙時吃幹。
聽老一輩人講,俺們村1958年搞大夥(大鍋飯)那會子。剛開始有幹有稀,越吃越窮,越吃越稀。有兩個小夥子,都是十六七歲,飯量都很大。一次,兩人比飯量。宋姓小夥子吃了12碗稀粥,再也吃不下了,另一陳姓小夥子吃了15碗。老一輩人講,一方面是平時吃不夠,比賽了,大家都看稀罕,允許他們不限量吃,另一方面是稀粥確實有點稀。
農閒季節,農村生活其實很清苦的。醃鹹菜,涼拌白蘿蔔、白菜心,醬豆子,或者自家長的豆芽。有時候主婦會買點黃瓜、芹菜,豆腐。能做個韭菜雞蛋或西紅柿雞蛋撈麵,就算是好飯食了。副食少,主食就吃的顯得多了。每到夏收前,主婦總會加點硬菜。最常見的就是醃鹹雞蛋鹹鴨蛋。勞累了一天,逮到平時難得的飯食,可不就跟虎狼一樣嘛。
以前人飲食健康意識不足,飲食觀念不合理。
在農業社會,人的體力大小與勞動效率密切相關,“能吃才能幹”的觀念深入人心。底層農民飯量大的幹活肯定多,家庭收入也自然會多一點。
哪怕是宮廷貴族,也沒有正確意識到什麼才是合理健康飲食。不管是奴隸社會的周天子八珍,還是廣為流傳的清宮御膳選單,都是以肉食為主。
有很多吃出來的病已經上身了還渾然不覺。據各種史料記載及相關人員回憶,袁世凱飯量極大。這個在“走向共和”裡就有表現。對於這樣的現象,時人多以“奇人”名之,而不從科學角度追究其原因和後果。類似的還有紀昀,史料記載其“未嘗茹素”。光啃肘子,不吃素菜,喝點茶就當素菜了。周圍人和他自己也都以此為異,並有意無意以此作為個人的神話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