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梓元小維

    公園前1044年,姜太公因為輔佐周武王奪得商紂王的天下,建立了周王朝而受封齊國,成為了齊國開國君主,所以齊國的國姓是“姜”。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大名就是“姜小白”。齊國透過煮鹽墾地,開疆擴土,一度兵強馬壯,不可一世。周王室能夠成就八百年江山的神話,也與齊桓公首倡的“尊王攘夷”政治主張有著很大關係。

    影視劇中的姜子牙

    齊國成國大約600年後,國姓竟然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突然變成了“田”。更驚奇的是,齊國國民似乎並不抵制這種變化,理所當然,周天子也覺得毫不違和,最終還從法理上為其正了名。新上位的田氏君王田和不僅繼續延用“齊”作為自己的國號,其後世諸王甚至將齊國發揚光大,成為最終的戰國七雄中少有的可以與秦國匹敵的大帝國。

    田忌(陳完後人)賽馬中的出戰順序

    這一政權更迭,明明是田氏歷代家主圖謀已久,田成子處心積慮,田恆專權,田和乘周天子承認三家分晉的合法性,因勢利導的一次成功謀朝篡位。但是太史公卻在《史記》中給出了一個,天道輪迴,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的說法。

    史書記載,齊國的田氏的始祖是由於國內動亂,逃到齊國的陳完。陳完是春秋時陳國貴族,陳厲公媯躍的兒子。據說,當時“陳”和“田”在發音上都讀dien(跟殿這個音類似)。陳完跑到齊國後為了融入當地百姓,改姓為同音的“田”。所以,“田氏代齊”又被成為“陳田篡齊”,齊國的田氏也是可以稱為陳氏的。

    影視劇《鍾無豔》中扮演齊宣王的梅姑

    之所以說太史公有誤導之嫌,是因為《史記陳杞世家第六》記載“厲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太嶽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翻譯過來,就是“陳厲公繼位第二年,生了個兒子叫陳完,字敬仲。正趕上週太史路過陳國,厲公就請他為兒子算了一卦。得到的卦象是觀卦變否卦,周太史的解釋是“陳完將是國家的驕傲,將來可為諸侯。難道是說他會取代陳國而擁有自己的國家嗎?如果不在陳,會在其他國家嗎?這不是他這一輩能實現的,會發生在他子孫身上,如發生在別國,一定是在姜姓國家(顯然就是齊國)。但是這種好事是不會兩頭都佔的,所以等到陳國衰亡的時候,他的後代才能成事,昌盛起來”。

    《左傳》中也有類似預言的記載,說的是陳完成年時,陳國的大夫懿氏想把女兒嫁給他,所以未來丈母孃也占卜了一下,結果顯示為“吉”,說他將在姜姓之國發展壯大,子孫到第五代開始昌盛,地位及於正卿,到家族第八代就沒有人能比得上了。原文為“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佔之,曰:“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問卜之事,真真假假,也是說不清的。不過如果是真的,姜小白就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他在世的時候,可是八合諸侯,可謂是齊國王室跟周王室過從最密切的時候。不過這個故事,多少比後期“青帝轉世,斬白蛇”,“出生的當夜,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什麼的聽起來更可信些。

    齊桓公和管仲

  • 2 # 石之瑛

    太史公沒有在這件事上欺騙過我們。

    因為出土文物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據出土金文,田氏之齊亦稱陳侯。比如齊威王被出土文物作陳侯因齊(上次下月)。

    “田氏代齊”是真實出現過的,因為在先秦的其他史料中曾經記載或者暗示過“田氏代齊”一事。

    《左傳》中的記載可以看做田氏代齊的間接證據:

    陳厲公有一次與周朝廷的太史相見,太史拿著《周易》見厲公,厲公要他幫兒子公子完占卜,得到“《觀》之《否》”。太史就預言:“公子完將要享有諸侯國,但不在本國,也不是他這一代人,而是在其子孫。而被他的子孫取得的那個國家,將會是一個姜姓國。然而事物不可能兩全其美,要等到陳國衰亡後,他的子孫才會昌盛。”

    而齊國重臣晏嬰也認為田家的先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和先君陳胡公、太姬已經來到齊國,接受祭祀了。齊國將要成為田氏的了。

    《左傳》中的預言,是後人附會的可能性很大,這可以間接證明田氏取代了姜齊。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幹》,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嶽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左傳·昭公三年》:……齊其為陳氏矣!……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

    對於田氏在齊國逐漸增長的力量,《左傳》中記錄了過程:

    齊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陳國內亂,公子完逃往齊國,並受到齊桓公的賞識,任“工正”一職,改為田氏,是為田完。

    田無宇時田氏開始強大,其子田乞在位時,甚至以“大斗出小鬥進”等手段極力拉攏平民和失勢的公族,得民意所向。

    前481年,田恆發動政變,殺死了闞止和齊簡公,擁立齊簡公的弟弟為國君,就是齊平公。之後,田恆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田成子的封邑,大於齊平公直轄的地區。

    田恆殺害齊簡公,大權獨攬的故事應該是確切無疑的,有多方史料證實

    1.當陳恆(田恆)殺害齊簡公的訊息傳到魯國,孔子齋戒三日,請求魯哀公討伐齊國,魯哀公表示魯國勢力弱小,讓孔子去問季孫肥,結果遭到拒絕。

    《論語·憲問》: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2.《韓非子·卷十七·說疑四十四》:

    又曰:“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單氏取周,易牙之取衛,韓、魏、趙三子分晉,此六人者,臣之弒其君者也。”

    韓非子把田成子與韓趙魏三家並列,暗示了田氏最終取代姜姓齊國的事實。

    3.莊子《莊子·胠篋》記載田成子盜齊國之事,指他為諸侯大盜。也是後世常引用之成語“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由來。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到了田和擔任齊相國時,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於是,姜姓齊國成了田齊。這就是歷史上的田氏代齊。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取代了姜齊。

    前379年齊康公死,姜齊宗廟絕祀,被田齊完全取代。

  • 3 # 清水空流

    首先必須說明,《史記》裡關於“田氏代齊”的記載是是“真實”的,至少沒有其他佐證說明此事是虛構的。“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是春秋與戰國分界點和最大政治事件。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幾乎是同時到。“田氏代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篡位事件,所以也叫田陳篡齊。在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法律”上取得了齊國國君的合法地位。而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臺。

    “田氏代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是田成子弒殺齊國國君齊簡公,就此成為齊國的實際統治者。此事引發魯國的孔子的不滿。《史記》對此事的描述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從中可以看出,田成子在齊國廢立和弒殺國君(慶父第二)的作為,已經讓各個諸侯國感到了危機,懼怕自己的臣屬有樣學樣,如果是春秋初期,各國肯定會聯合干涉齊國內政。維護現有”國際秩序”、但現在只能“抗議”一番 罷了。自己家裡一大攤子破事都管不了,田成子弒殺齊國國君真沒有人去管了。

    當然,也必須承認田氏篡位的工作很巧妙,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運作的很利索。讓周王和其他諸侯國也難有作為。田氏家族作的最有名事情,就是透過小鬥進,大斗出。邀買人心。再就是逐步竊取國君獎罰權。架空了齊國國君權力。牢牢控制了齊國的大權,位及人臣之巔峰。而作為春秋第一強國,第一位超級大國齊國居然被奪權實在是可惜。最初,齊僖公在位時候,鄰國陳國發生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為逃避國內動亂,要求在齊國“政治避難”。齊僖公答應他的請求,卻想不到是引狼入室,媯完為表示忠心脫離了陳國宗室,從而改姓田,他也就成了田氏之祖。齊僖公很看重此人,加封為卿。

    經過田氏數代努力,到第五代家主田無宇的時候,田氏已經是齊國重臣,到第六代田乞時候,田氏到處撒錢,對下十分寬厚,田氏在民間名聲極高,使得民眾只知有田乞丐,不知有齊君。在“對外關係”上,積極加強對外聯絡,保持良好形象。在三家分晉的時候,田乞在第一時間和這三家建立了“外交關係”正式承認他們的地位。公元前405年,齊康公繼位,田氏家主田乞病死,其子田和繼承家主。這個時候,歷經田氏六代經營。完全是瓜熟蒂落了。

    公元前391年,田和將齊康公遷至海濱,隨即然後自立為君。在公元前386年,田和透過魏文候魏斯上書周安王,要求給田和晉封諸侯(他自己當年也這麼幹的),周安王想不到自己的這個橡皮圖章還有用,立即用印,田和被正式封為齊侯,姜齊被田齊完全取代。登基後國號依然為齊,史稱“田齊”。七年後,齊康公死。姜太公一脈至此斷絕。

    至於說《戰國策》沒有記載很正常,《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是選擇性記載,不是什麼都寫。作為史料《戰國策》可信性是最低的,而《左傳》和《春秋》真實性卻很高,《戰國策》更像故事,比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完全是胡說。所以說,司馬遷《史記》關於“田氏代齊”的記載是真實的。

  • 4 # 董江波

    田氏代齊的故事,《史記》中有明確記載,司馬遷認為是大事,但在當時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的歷史下,這種君代臣、臣代君的事情,實在太多太頻繁了,最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剩下的諸侯國,要麼被滅,要麼附庸到七國之下了。而田氏代齊,在這樣的大時代下,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

    司馬遷並沒有欺騙大家,田氏代齊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大家都知道“田忌賽馬”的故事吧,這個故事中,齊威王已經是田氏了,而且是第四代田氏的王。

    而且,這個齊威王在歷史上很有名啊,有很多典故在他身上,比如:騶忌子彈琴諫齊王、鄒忌諷齊王納諫、齊威王比寶、齊威王烹阿大夫、一鳴驚人等等,齊威王也算是比較有名的齊國君主。其他田姓齊王,有名的,也非常多。

    後來,周天子也正式封田氏為侯了,算是名正言順了。跟三家分晉,一個意思。

    所以,不是沒有田氏代齊這件事,而是問主讀史少了。

  • 5 # 九州錚史

    熟悉齊國曆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齊國是西周初年姜太公(呂尚)的封地,但到戰國時,齊國的國君卻全部是田姓了,你知道為何嗎?說到齊國國君血統的變更,就不得不提兩件標誌性的事件。一是“陳國公子完投齊”,另一件便是直接墊付姜氏政權的“田氏代齊”了。這是歷史上真實的大事件,並非司馬遷虛構。

    第一件:陳國公子完投齊

    (陳)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十一年,殺其太子禦寇。禦寇與完相愛,恐禍及己,完故奔齊。齊桓公欲使為卿,辭曰:“羈旅之臣幸得免負簷,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桓公使為工正。齊懿仲欲妻完,卜之,佔曰:“是謂鳳皇于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卒妻完。完之奔齊,齊桓公立十四年矣。——《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故事發生在齊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陳完本是陳厲公之子,有賢名。後來因為即任的陳宣公殺了自己的太子,陳完因為與太子交好,怕受牽連,於是收拾行囊投奔了齊國。齊桓公很欣賞他,想委他為客卿,陳完以“羈旅之臣幸得免負簷,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婉拒了,最後當了工正(春秋時 齊、宋、魯 等國設定,為掌百工之官)。齊國大夫齊懿仲看上了陳完,打算把女兒嫁給他,於是就替這位未來女婿卜了一卦,結果說,此人八代以後,地位無人能及,齊懿仲很高興,就把女兒嫁給了田完。陳完就此在齊國落下了腳,並改姓為“田”,後稱田完,是齊國田氏家族的鼻祖。

    第二件:田氏代齊

    宣公卒,子康公貸立。貸立十四年,淫於酒婦人,不聽政。太公乃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正如卜卦所說,田完的子孫在齊國的發展越來越強盛,經過近三百年的傳承和積蓄力量,到田完八世孫田和時,齊國國君基本成了“傀儡”和擺設,齊康公直接就放棄了朝政,沉浸酒色和樂舞,田氏家族位高權重,把持朝政。到了康公十四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直接把齊康公流放到海上孤島上,自立為齊候,並於公元前381年,被東周王室冊立為諸侯,算是真正完成了齊國血統的變更,史稱“田氏代齊”。

    家族特性:

    田氏一族,從一個比“逃犯”好不了多少的家族背景,歷經三百年,終而爬到了齊國廟堂之巔,雖有卜卦之“冥冥”之說,但多有後世子孫自我美化和神話之嫌,並不足信。這樣一個家族其實具備了很多其他家族不具備的特點,讓它能夠三百年下來沒有倒在家族間的權力傾軋中,還能始終穩定持續奮鬥和經營直至登頂權力巔峰。

    概括總結田氏家族的特性,筆者以為有志存高遠、有勇有謀、高度團結這三點。

    一、志存高遠

    一個家族猶如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清晰、正確的戰略目標,沒有幾代人持續圍繞這一戰略目標苦心經營,必然無法成長為百年老店。而齊國田氏300年內持續發展壯大,靠的可不是偶然機會,有道是幸運一時,難以幸運一世,這個家族一定有清晰的戰略目標,而這一目標已經融合到家族首領的血液之中。

    前面講過,齊國田氏始祖陳完本是陳國公子,是虞舜後裔,出身高貴,即便是逃亡齊國,流淌在身上的公族血統會讓他不會甘心安於平淡。身處異國他鄉,首先要做得是求生存,在此基礎之上便是圖發展了,田氏一族在齊國能夠持續奮進,和其高貴的血統分不開,其志不低。

    另外,陳完在出生之時和到齊國之初,分別有人對其卜卦。

    完生,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卜完,卦得觀之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四嶽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周太史的卦辭說的意思是,陳完命中有國,不一定是陳國,如果是異國,那一定是姜姓國,而齊國當時就是姜姓國,因此他後來逃亡齊國,我相信一定有過這個心理暗示和考慮的。另外,卦辭說陳完本人是沒辦法完成這一艱鉅任務的,而其子孫可以辦到,且必須等到陳國衰敗之時,其子孫便可以在其他國家昌盛繁榮。

    如前文,陳完岳父曾找人給他卜卦。

    齊懿仲欲妻完,卜之,佔曰:“是謂鳳皇于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這次卦辭更加玄乎了,說陳完在齊國五世之後家族將昌盛,八世之後將貴不可言。

    古人多迷信,田氏對這兩個卦辭那一定是心照不宣,篤信不疑的。這對田氏家族成員來說,在心理層面上能夠得到持續的暗示和激勵。因此,田氏一族在齊國能夠持續奮進,和這兩次卜卦的暗示也分不開,志存高遠。

    二、有勇有謀

    田氏家族在幾代人的努力之下於齊國不斷髮展壯大,並逐漸介入到了公族、世族之間的權力鬥爭之中。一手持續打擊對手,另一手則不斷收攏民心,是田氏家族長期鬥爭的主要策略,有勇有謀,有的放矢。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個策略其實類似於統一戰線和群眾路線。

    公元前545年,田氏聯合鮑氏、欒氏、高氏等豪強家族,共同滅了權勢獨大的慶氏家族;

    公元前532年,田氏又聯合鮑氏滅掉了專權的欒氏,並召回了流亡在外的齊國的公子、公孫,此舉使田氏得到了齊國公室的支援。為表彰田氏家族對齊國公室的忠誠,公室將“高唐之邑”封給田氏家族。有了高唐這塊根據地之後,“陳(田)氏始大”。

    公元前485年,田常(田成子恆)唆使鮑氏弒殺齊悼公,改立齊簡公。田成子和闞止(又名監止,字子我)任齊國的左右相。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政變,殺死了闞止和齊簡公,擁立齊簡公的弟弟為國君,就是齊平公。之後,田恆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田成子的封邑,大於齊平公直轄的地區。

    田常既殺簡公,懼諸侯共誅己,乃盡歸魯、韂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於百姓,以故齊復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田氏壯大的過程就是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建立統一戰線以消滅異己,同時透過“大斗借糧小鬥還”等策略收攏人心,不僅深諳民心向背之深刻道理,更是將兵法戰術運用自如,確實有勇有謀,技高一籌,如此之田氏不壯大都難。

    三、高度團結

    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向我們投降。—— 毛澤東

    田氏家族在齊國的成長壯大過程中,未曾有過大的內鬥,基本都是紮起籬笆一致對外,所謂家和萬事興在這裡體現的尤為明顯。家族之內,大家目標明確,眾志成城,沒有蕭牆之禍便沒有內耗,家族勢力的穩固增長就能得以延續。歷史上很多命名望族最後會沒落,大部分都是禍起蕭牆,家族成員不夠團結所致。《論語·季氏》中記載孔夫子在說魯國季氏時曾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所表達的道理也在於此。

    齊國田氏家族從陳完在齊國落腳到取代姜氏掌齊國,足足三百年時間,單算直系子孫便已非常龐大,相傳田常一人就有七十幾個孩子,可想而知其家族成員之規模。但就是這樣的龐大族群,能夠三百年沒有內耗,家族成員間高度團結,筆者以為非常難得。主要有賴於田氏的祖訓族規強大的教化和約束作用。

    結語:

    三百年間,田氏家族從一個逃亡者逐漸發展成齊國第一大家族,甚至取代姜氏成為齊國王族,絕不是偶然。志存高遠、有勇有謀、高度團結和人才輩出便是確保其不斷壯大強盛的主要特點和原因。

  • 6 # 李厚何

    因為“有人”缺乏最基本的歷史常識,容易被人忽悠,比如題主您——很顯然,使用這樣的“為什麼體”,無非為自己受人影響所產生的錯誤定義尋找啦啦隊,“您覺得呢”?

    您能告訴我是哪部“現有史料”記載了“陳氏改田氏的首次記載來自2000多年前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田氏代齊‘的紀錄”?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嶽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這其實就是陳氏奔齊、且已經明顯露出“將昌”跡象的明顯記載。

    《左傳.昭公三年》:齊其為陳氏矣!……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這裡提到陳氏代齊的具體做法,即大斗借,小鬥還以收買民心,並在朝中大量安置私人。《左傳》成書於春秋末年,這裡說的是“陳氏”,而不是“田氏”,您不是說“陳氏改田氏的首次記載是司馬遷”麼?左丘明和司馬遷誰年齡大些?您應該知道一個常識,就是從陳完奔齊,並以諧音改田後,才有了田氏,也就是說,“田”是齊姓,既然直呼“陳氏”,那麼只能說明齊的田氏就是原來的陳氏,您自己看不懂,還要誣陷古人?

    至於陳氏篡齊的記載,六國因為“為尊者諱”,固然痕跡不多,但由南韓人韓非撰寫、在不怕齊國的秦國廣為流傳的《韓非子》裡可不忌諱,《韓非子卷17,.說疑44》:“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單氏取周,易牙之取衛,韓、魏、趙三子分晉,此六人者,臣之弒其君者也”,您去查一查《新華書店》的《韓非子》裡有沒有這一句,或者我家這本是假的?

    好了,在語出驚人之前,能不能好歹多讀點書?

    順便,《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的,如果論成書年代,比司馬遷還要晚點兒,別怪我不告訴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截止到4月24號下午3:30美國因疫情累計死亡人口突破5萬,復工後這種情況能改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