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愚蠢的畢言言
-
2 # 波登湖
誰說的?應該是非儒即法。漢武帝之後基本上都是形儒實法。墨家作為學術一派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但從未入過統治者法眼
-
3 # 使用者自由萬歲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他主張“兼愛”、“非攻”,曾經領一時之風騷。但在以後的歷史中,歷代統治者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大多數尊崇儒家和法家。自秦代“焚書坑儒”後,漢代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家在中國的歷史中佔領了兩千多年的統治地位,和其同時代的墨家逐漸黯淡。
-
4 # 滌方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贊》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相容”與“發展”特性,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但是根據考古發現最後一代在晚清出現,抗夷而全部滅亡。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最後一代鉅子留下遺書,此位鉅子只剩兩名弟子,一外放一內傳,外放弟子遠行立業,內傳弟子封閉了此隱靈秘府。
到了近代,包括墨家在內的其他大家,逐步消失了。
-
5 # 小舟君
墨家在戰國初期為當世兩大顯學之一,他的主要思想,兼愛非攻等,根本不受當時各國君王的待見,門下弟子多為貧苦百姓,墨家本身要求人人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以及高尚精神,能達到這些的人本來是少之又少。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外儒內法的方式,逐漸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而此時墨家思想的精神體現,只有那些遊俠了。另外還有一件事,就是孟勝殉城,大體就是墨家的鉅子孟勝,答應別人守城,但是最後城破,他和其門下墨家弟子共一百八十餘人全部殉城,這件事也直接導致了墨家的衰敗。
-
6 # 孤心o漠然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墨家主要思想主張是:兼愛,非攻,節用,明鬼(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天志等。 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勾結政策,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
墨家思想注重的是人人平等,儒家思想是有階級層次的,更容易滿足統治者的虛榮,讓統治者更願意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有等級概念的,從君子遠庖廚就可以看出人有高低貴賤之分,而且思想上讓人屈從於現狀,這就是忠恕之道,仁與愛是讓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態度以及行為,這樣的思想才能在中國流傳千年而不衰!這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7 # 天涯坐看
這完全是統治者的需要。
孔子的時代,奴隸制走向沒落,中國社會正處於大動盪的十字路口。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所謂的仁者愛人,是與當時的貴族社會格格不入的,因為統治者根本不需要拿奴隸當人看。
墨子的非攻等思想則是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手段,符合諸侯國的利益,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是諸侯夢寐以求的。
到秦始皇時代,專制暴政更與“仁者愛人”相悖,於是有了“焚書坑儒”。
到了漢武帝時代,封建制度和意識深入人心,平民起義風起雲湧,“愛民如子”成了統治者的標籤,而儒家思想迎合了統治者需要,為了籠絡人心,於是,董仲舒的一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二千多年。
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繁榮富強,開疆拓土成為帝王和社會大眾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最佳途,於是,墨家的思想就迅速消失了。
-
8 # 猛哥厲史
儒家能佔據主流統治地位,是因為儒家的跪拜和奴性。
劉邦在稱帝前其實極為鄙視儒生,但登上帝位後,上朝的時候一起打江山的眾哥們還和以前差不多,甚至在酒宴的時候借酒發瘋拍桌子罵娘。自由、平等的氛圍讓劉邦很不爽,卻又礙於一起長大的面子,不好意思立威。
大儒叔孫通及時出現,幫忙制定了三跪九叩的朝拜禮儀後,讓劉邦體會到了做皇帝的威嚴。於是對儒家的印象開始改觀,為了讓儒家的跪拜儀式更深入人心,劉邦就開始尊孔。這樣儒家和皇權相互利用,開始狼狽為奸。
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進《天人三策》,宣傳君權神授、帝為天子,再加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把華人全歸為皇帝的奴僕,一下子抓住了專斷獨裁的漢武帝之心。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更是讓漢武帝做夢都能笑醒。
更利害的是,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尊卑,絕不許僭越。華人如果都嚴格遵守儒家思想,可以保障皇帝寶座永遠是皇帝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思想哪個皇帝不想利用?皇權最怕的是有人造反奪自家的天下,抬高這樣的思想,就等於給自家的帝位加固!何樂而不為!
那皇權怎麼抬高儒家思想呢?一是尊孔,讓孔子從人渣變聖人,誰敢質疑聖人就殺誰的頭!二是科舉,高考的全是儒家那一套,不認同儒家的就永無出頭之日!三是給儒生們一點甜頭,讓愚民們羨慕,當然就願意學了!
其他諸子百家,可沒有儒家那些花樣繁多的跪拜禮儀,更沒有儒家願意天生為權力之奴的賤骨頭,當然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誰願意把自己無邊無際的權力鎖在籠子裡?所以不盲目服從皇權的人和思想就被解決掉了!
只是皇權們沒有想到,儒家思想培養出來的全是奴才,國家沒有人才,是無法發展的!而落後了可能會被別的國家滅掉。不過外國侵略不常有,大不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只要鎮住國民,就能保住自家的皇位。
漢武帝本來可稱是雄才偉略的一代英主,自從信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就開始混蛋殘暴,晚年更是殺妻誅子,不得不下罪已詔以挽民心。只是人死不能復生,這滅絕人倫的千古罵名,他是永遠也逃不掉的了。
從漢代獨尊儒術開始,到南宋程朱理學登峰造極,及至明清吃人的禮教盛行,儒教對華人的影響力日增,國家實力卻直線下降!終於淪落到差點亡國滅種。及至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引入民主、科學,中國才開始變強。
獨尊儒術在學術上造成了破壞性的後果,君權神授在政治上造成了皇權完全獨裁的後果,特別是東漢以後讖緯盛行,儒學成了神學;解釋五經的章句也日趨煩瑣,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言,使經學失去了生命力。經學化、神學化的儒學,逐漸失去維繫人心的作用。魏晉時期的國家分裂,大一統的帝國不復存在,以儒學為表徵的漢代經學衰落。
墨家才不會這麼賤骨頭的跪拜統治階級,於是只能消失了
-
9 # 龔之
儒家就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工具,其它的學派沒有儒家這多成套的奴性教條,儒家不分是非,一切為了服從帝王,取悅當權者,所以是投當權者所好,歷代皇帝當然也就獨尊儒術,把讀書人稱之為儒,本來就是對讀書人不尊重,有逼良為娼之嫌。
-
10 # 人文攝影師樂哥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提一點的是,每個華人心裡面都有一個武俠夢。仗劍走天涯,快意恩仇。
說到俠客,不得不提及墨家了!而墨家則是俠客思想的重要來源,但是這卻恰恰犯了封建統治著的底線,因此各種打壓墨家文化,以至於表面上“迅速消失”,但是卻以另外一種形式,深深融入到華人的骨子裡面了。
墨家是存在於春秋、戰國時期之間的一個學術流派和社會團體。墨家對武俠現象進行了觀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俠觀念和理論主張。他首先指出,任俠者出身於"士"階層,武俠是"士"的一部分,這是指俠的社會性質。墨於還精粹地概括了"任俠"精神的實質和核心--"損己而益所為",也就是損己利人。墨家的學說當時影響很大。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墨家甚至被稱為"世之顯學"。其首領和弟子們常仿照俠的方式行事。正是透過墨家的張揚,這對幼年期的俠的迅速成長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韓非子總結俠有三大品格:第一是"棄官寵交"。不要名位、不要爵祿,為了朋友,兩肋插刀。第二是"肆意陳欲"。天生萬物,本為人用。人要享樂於世間,也是理所當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分什麼高下貧賤。無拘無束,酣暢淋漓,豪放肆意,縱情揮灑。第三是"以武犯禁"。朝廷規定許多禁令,核心是維護君主的權威,保護朝廷的利益,卻原來官官相護有牽連。百姓要自富自強、自主自由,朝廷便不准你富強、自由。什麼有利可圖,朝廷便不准你圖。於是,有野心的、走投無路的,亡命天涯的,縱橫江湖的,為了保護自己的平安自由,或者豢養了劍客,或者修練了武功,誰敢逼我,我必反擊!
如果說"自由"是俠者為自己爭取權利,"兼愛"則是俠者為他人作出貢獻。自由和兼愛,是俠者對內、對外兩個方面的基本態度。
"兼愛"一說,最初見於《墨子》。墨老先生被後人視為俠者之祖,他鼓吹"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也就是對待別人要如同對待自己,愛護別人如同愛護自己,彼此之間相親相愛,不受等級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因為漫漫長夜中還多的是等級歧視、血腥仇殺、自私自利,故有"兼愛"。無條件的兼愛造就"平等"。有條件的兼愛形成"義氣"。而"平等"和"義氣"正是俠義道中雖不完善卻十分可貴的社會理想。正如之前劉德華的電影《墨攻》表現的一樣,墨家子弟為了自己的理想,協助弱國守護城池,這正是墨家的狹義思想的重要體現。
兼愛的反面是"不相愛",是損人利己以求自利自愛。俠者輕財好施,振窮救急,正是為了實現"兼愛"。俠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則是為了剷除"不相愛"。"自由"曾是俠義原則的精神實質,那麼,"兼愛"就又是俠義原則的現實表現。
俠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理想,俠永遠固執著心中不變的追求。而這追求,是在呼天不靈時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應時的代地執法,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在執法不公正時,在合情不合理時,俠者驀然回首、橫空出世,代行著公平執法、救難救急的使命......
從戰國到晚清,二千餘年,中國的封建時代雖然經歷了數十個王朝,數百個皇帝,但社會的性質和風氣,卻老是像鐵板一塊,難得有所改變。貴者生即貴,賤者生即賤,不平等,不自由,長夜漫漫,人們仰望星空,卻只有一彎冷月,幾粒疏星,難得將這長夜照亮。
俠,在中華的民眾意識裡,就這樣豎起一座光榮與夢想的豐碑!
但是可惜的是,經過秦漢時期對墨家思想的打壓,儒家思想登堂入室,成為了正統,統治了華人的思想長達兩千多年。但是不幸中的萬幸是,墨家的狹義思想從來未曾遠離我們!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不對,原話是戰國廟堂之上唯法家黃老,治天下話語權被朱楊與墨家瓜分。
孟子時期他只是稷下學宮的形象代言人,談不上亞聖說法。誰都能欺負他,農家許行與其辯論都能大勝歸來,可見其沒落程度。
孟子曾在自己書中寫到,朱楊無父,墨翟無君,無父無君者畜牲也。給老實人欺負完了。
最主要的一點,儒家是不符合不適合當時社會實際需求
儒家思想的第一個特徵就是以實現其道德理想為終極價值目標.
儒家思想的第二個特徵就是將以儒家意識形態為模板的"理想社會制度"道德化,即"克己復禮為仁",將"禮"等同為道德價值的仁.
儒家思想的第三個特徵就是將宇宙秩序,自然規律道德化,這就是"天人合一".儒家道德與"天"或"天理"相應.宇宙秩序,自然規律成為道德的一部分.
道德就是一種行為規範,就是"人應該怎樣行動".在道德實踐中,若因道德活動會損害個人利益而不實行道德,道德就失去意義.人們不能用"實際發生了什麼"作為不實行道德原則的理由.這是道德活動不同於其它社會活動的特徵.在不以道德為終極價值目標的思想體系中,倘若履行道德的後果與其更高階的價值目標(如幸福,權利之類)相悖時,道德仍可被質疑.但儒家既以道德本身為目的,道德準則就不能被它實際上帶來什麼後果去質疑.
但當儒家將宇宙秩序,自然規律和社會制度道德化後,儒家意識形態在實踐中所帶來弊病,就不能成為質疑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理據,社會弊病被認為是道德準則遭到被壞,所以儒家意識形態在改朝換代中,依然堅如磐石.
當社會內部產生危機,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社會制度本身沒有問題,而問題在於沒有切實推行制度;另一種原因是社會制度本身有弊病.由於儒家道德理想在個人身上是可以實現的,因此儒家就有一種推想,認為只要每個人都服從儒家的道德準則,就一定會造就一種理想和諧的社會.那麼社會的不和諧不理想,皆因人們的道德淪喪所致,因此所有複雜的社會危機都可以獲得簡單明快的解釋:是君王,官吏,民眾沒有履行聖人定下的道德原則所致.這種普遍化的想像,使儒家在社會危機發生時,不能發現社會制度本身的弊病.這就是中國社會在相對隔絕的狀態下,週期性改朝換代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基本不變的原因.
在一個古典軍國主義時期是沒有儒家的發展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