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頑童大輝

    “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撒貝南的這句話,如同當頭一棒敲醒了我。

    以後發達了,一定要把爹孃接到城裡享福哦

    讀書的時候,我的家庭並不富裕。每次回家,街坊鄰居都會語重心長地說:“你是咱們村的高材生,以後發達了,一定要把爹孃接到城裡享福哦!”

    我的父母掩飾不住臉上的驕傲,而我也暗暗發誓,要讓父母徹底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畢業後,我在城市裡打拼了9年。農村人想在城市裡掙下一套房,並不是容易的事。

    第十個年頭,我結婚了,買了一套60多平的二手房。

    妻子是廣西人,我是外來人。房子是我們一起買的,所以我算不算倒插門?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如果我是倒插門,那麼就沒有資格把父母接到身邊。

    直到妻子懷孕時,因為岳母要幫忙照看3個孫子和孫女,無暇來幫忙。於是,妻子就提出把我父母接過來。一來是幫忙照顧孩子,二來是到城裡享享清福。

    看孩子,是個無法拒絕的理由。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老人都會背井離鄉來到子女身邊。

    把父母接到身邊,矛盾卻不斷!

    剛開始的日子還算平靜,我的父母說話客客氣氣,而妻子也在竭力扮演一個好兒媳的角色。直到發生了一件事,這份平靜才被打破。

    孩子出生後,妻子堅持要買紙尿褲,一天10幾片,一片2塊多錢。

    過慣了窮日子的母親對此非常牴觸,執意要讓孩子穿開襠褲,走哪裡屙哪裡。

    妻子非常氣憤地說:“你是把孩子當狗養嗎?隨地大小便,弄得屋裡跟廁所一樣!”

    母親怯懦地回答:“你拿一塊布兜著屁股,會捂出痱子的。”

    父親在一旁氣得直跺腳:“你怎麼說話的?我們哪裡把親孫子當狗養了?”

    第一輪爭吵的結局是——孩子不穿紙尿褲,並且活動空間只限我父母房間。而我母親作為不穿尿褲的倡導者,要負責洗衣服洗被子。

    雙方和平了一段時間,新的矛盾又產生了,這次是我父親生氣了。

    他說:“誰家孩子不跟媽媽睡?他到底是不是你親生的?”

    而妻子也相當委屈,因為當初是我母親執意要求不穿尿褲,並主動包攬了照顧孫子的責任。

    作為一家之主,我沒法再糊弄過去。於是,我就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孩子跟母親睡,並且用尿布代替紙尿褲。這樣既能省錢,走方便清理。

    矛盾算是暫時解決了,但新的矛盾不斷產生。

    這是享福還是受罪?

    紙尿褲的事情過去後,我父母和妻子雙方均撕下了偽裝的面具。關係一旦破防,矛盾就會層出不窮。

    有一次,母親把家人所有的衣服都丟到了洗衣機,包括孫子的衣服。妻子發現後,當場大發雷霆,說這樣不衛生,小孩子抵抗力差,衣服應該單獨洗。

    還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妻子一方面圖省事,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廚藝不自信。於是,她去餐廳定了個外賣招待客人。我的母親對此非常生氣,認為妻子過於懶惰且缺乏誠意。

    類似的矛盾層出不窮,倒茶葉、點蚊香、給孩子看病等等,都少不了一頓吵。

    久而久之,我開始迷惑了——把父母接到身邊,到底是讓他們享福,還是讓他們遭罪?城市裡的生活條件、醫療水平遠遠超越農村,但我父母過得並不開心。

    把父母接到身邊,並不是一種孝順!

    日子久了,父母學會了在個人意願和妻子意願的夾縫中生存。

    比如父母勤儉節約撿破爛,而妻子比較愛面子。於是,父母每次都假裝散步,把撿到的廢舊物品藏在隱秘的角落。

    比如父母疼愛孫子,而妻子家庭教育比較嚴格。於是,父母就會在孩子受委屈時,一邊哄孩子,一邊用力拍打被子,替孩子出氣。

    這類事情非常多,多得數不勝數。南方人和北方人、城市人和農村人、高學歷和低學歷等等,觀念不同,矛盾不斷。

    父母的小伎倆最終還是被妻子發現了,在激烈的爭吵後,父母學會了妥協。他們不再去撿破爛,也不再袒護孩子。

    他們會在妻子離家時,木木地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不開燈也不看電視,只為了省錢;他們也會在妻子教育孩子時,默默地出門裝作沒看見。

    初來城市的興奮,最終卻演變成了木頭人,我感覺他們過得並不開心。

    終於有一天,脾氣暴躁的父親開口了,說要獨自回農村。

    我說:“你身體不好,回老家生病了怎麼辦?”

    父親說:“那也比生悶氣好,我還想多活幾年!”

    那一刻,我感到非常的無助。本以為把他們接到身邊是一種孝心,結果卻是一種悲劇。

    聯想到他們不會過馬路,不會用手機支付,也不會跟鄰居溝通,我突然意識到——陌生的城市,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囚籠。而他們,恰是囚籠中的小鳥。

    父母回家後,到處跟人講城市的房子有多高,道路有多寬闊,超市有多大,地鐵有多快,唯獨沒有說自己的委屈。

    把憋屈藏在心裡,把尊嚴留給我,這就是偉大的親情!而我卻以“孝順”的理由把他們綁在了城市的囚籠。

    或許對他們而言,城市的富足並不是真正想要的。熟悉的故鄉,腳下每一寸丈量過的土地,才是他們幸福的源泉。

    到底應不應該把父母接到身邊?

    對此,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條件允許,儘量不要把父母接到身邊。理由如下:

    1.對父母而言,共同生活使得他們沒有自己的尊嚴。

    父母拉扯大一代,已經耗費了畢生的精力。本該享受晚年生活的時候,如果再把時間耗費在下一代身上,那麼他們的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這是一種悲劇!

    陌生的城市,熟悉的陌生人,快速發展的科技等等,只會讓他們在失去自己生活的同時感到深深的挫敗感。

    2.對子女而言,共同生活使得他們沒有自己的空間。

    年輕人的生活,激情而浪漫。三代人生活在一起,只會產生更多的觀念摩擦和矛盾。

    與其關係崩塌,不如在條件允許的時候請個保姆,以此來解放父母,同時也讓自己擁有獨立的生活空間。

    3.特殊條件,建議把父母接到身邊。

    第一種是父母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子女照顧;第二種是老年喪偶,孤獨的生活需要子女陪伴;第三種是父母有重大疾病,必須要在大醫院長期治療。

    以上三種情況,強烈建議把父母接到身邊。畢竟,生存大於一切。

    如果非要把父母接到身邊,需要注意什麼?

    1.上策是儘量在附近買一套或者租一套房子,這樣既互不干涉,又能互相照顧。

    2.中策是互相包容,互相禮讓。隔代有代溝的道理,相信並不難理解。

    3.下策是制定“互不傷害”協議,對雙方的禁忌進行書面化,做到儘量少爭吵。

    各位朋友,對於我的觀點,你是怎麼看待的呢?

  • 2 # W老槐樹

    這樣做是對的!但不能絕對化。

    為什麼說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是對的呢?因為現在人的思想,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都有很大的變化,老人退休了無所事事,可以自由的按排自已的所有時間,而子女呢?他們仍然要起早,做飯,先打發孩子上學,自已再趕車上班,兩代人的生活節奏,習慣以及涉及到的話題都不在一個〈頻道〉上,互相都有看不慣的地方,但是礙於血緣關係,婆媳關係,都不便多說什麼,時間久了就會發生語言上或行為上的矛盾,這是不可避免的。古人都知道婆媳關係不好處,在一起都在相互遷就,翁婿之間同樣如此,他們畢竟沒有血緣關係,與兒女區別很大,所以在父母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儘量不要把父母椄到身邊,看起來是孝道,從現實情況看,雙方都有約速,都不自由,產生矛盾是必然的。

    為什麼不能絕對化呢?當父母七老八十了,身體每況愈下,生活自理有些困難了,這個時候按道理說,應該把老人接到身邊盡孝了,可是當下有多小晚輩會這樣做呢?許多人願意花錢顧保姆,也不願意接到他們身邊呀!要麼住養老院,這就是事實。所以說當你在這個時候,孩子們願意接到他們身邊侍候你們,那真是你們的造化,命太好了,現在這樣的孩子有多少!祝你好運。

  • 3 # 我和大海有個約定82

    我很贊同這種觀點,親身經歷,當年我很想念父母,想好好孝敬父母,但是接到身邊不久,就產生諸多不便,事實上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所以,要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才可以接父母來身邊。

  • 4 # 一鑫69c1D

    父母如果能自理生活,最好她們自己生活,不要讓父母接在一起住,是對的,因為生活放式不一樣,生活習慣也不一樣,都會生矛盾的!何況自己也結婚了,又有孩子,就不是一個人生活了,自己與父母有矛盾都好解決,但是另一半如果與父母有矛盾就很難解決了!

    所以說,不要亂評論,說什麼不孝順的話了,試想一下,如果父母是不講理的人,自己的小家庭就會陷入泥潭,如果自己的另一半是不講理的人,自己的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就會心裡受委屈,所以說自己的父母生活的條件不是太不好了,她們能自己照顧自己,就讓她們自己生活,多回家看看,多給錢,如果父母不捨得花錢,就買東西送,送吃的喝的都送,現在快遞非標方便的!

  • 5 # 素抱樸

    “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經驗之談,當今家庭實踐中的總結。不要聽哪些家中沒孩子的人說乾淨,沒老人的人講孝道說三道四,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如今最難唸的是孝經。我認為如今兒女對父母的孝,能住在一起和睦相處,都感受到家庭幸福當然最好;不然父母在老家能單過或有錢給父母附近買處房,經常回家看看也挺好;失去單過能力僱保姆、送養老院並常電話聯絡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非要說父母老了和兒女住在一起才是孝,遇見不忍事還總想做主的父母,這個家就等著都在痛苦中掙扎吧。箇中原尾滋味,唯有自知,任他人評說!

  • 6 # 遂願5

    我很贊成這句話。如果準備單身,有父母的陪伴,是一件非常美麗的事情!其實盡孝有很多種方式,而已為父母的我更喜歡自由!

  • 7 # 林5461

    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好。因為父母和子女的年齡相差太大 ,三觀不同 ,生活習慣不同。如果生活在一起,有很多不便,父母和子女都會為了對方生活好些,心情愉悅些,就都會為對方做些改變,時間久了,大家都會覺得壓抑。

    本來子女接父母到身邊來,是為了孝順父母,讓父母享福,享受天倫之樂的。可結果不盡人意,如果長期下去,父母和子女都會越過越不開心。這又何必呢。

    當然如果父母很老了,動不了了,那就另當別論了。也只能把父母接到身邊來了。

  • 8 # 灑脫餃子Q

    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父母你們上班能幫助你們料理家務,能幫助你們照顧孩子,使你安心地上班工作。壞處就是父母在你們家呆到時間長了,會產生矛盾,一嫌父母做飯不乾淨,二嫌父母倆個人在這吃飯增加他們的負擔,所以兒媳首先提出,如父母有退休金還可以,交點生活費,如父母沒有退休金的話兒媳公開提出讓男方父母回老家!

  • 9 # 西陽紅似火

    回答:父母自己過一輩子了,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很難改變,如果在一起住會有很多麻煩出現。

    特別是強勢的父母,到了你的家裡,大小事物都想按照他們的意思來,想把控兒女的一切,這樣的老人接到身邊,那真是有苦難言。

    我們這有一對老人都是教師,在兒子住在一起,他們的親家也是老師,由於老伴去世了,她一個人在家特別孤單,就上女兒家來了,剛開始還好,只是串串門,沒有什麼大的衝圖。

    過了幾年歲數大了,女兒就把媽媽接到自己家裡來住。這下各種麻煩全來了,兒子的父母讓兒子聽他們的。女兒的母親讓女兒聽她的,把個家庭鬧的雞犬不寧。

    就說最簡單的一件事吧,兒子的父母把菜飯都做了,親家母不吃,自己又重新做她合口的飯菜。時間長了,兒子的母親就說:“你來我家不能白吃白住,應該交點火食費和水、電、汽錢。

    親家母一聽說:“我是住在女兒家,又沒吃著你們的。”兩個老太太天天為這些事吵來吵去。把小兩口整的都不想回家。

    還有就是在教育孫子輩上,奶奶認為這是我的孫女,她就得聽我的。姥姥認為這孩子是我女兒生的,她就得和姥姥親,得聽我的。孩子夾在中間很為難。

    在一起過了能有三年多,兒子的父母實在吵不過親家母,就和兒子商量說:“我們搬出去住吧,自己顧個鐘點工。”兒子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依了父母

    這下好了,他們的親家母可以在女兒家指手劃腳了,女兒和女婿也不用受夾板罪了,老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兒子的父母死在了出租房裡。去年他們的親家母也去世了,死在了女兒家裡。這兩位老太太再也不用爭個高低了。

    有的老人就不能直接接到家裡來,特別是雙方老人更不能讓他麼住在一起,矛盾太多,清官還難斷家務事呢。有條件的家庭就應該顧人照顧他們,免去很多麻煩。

  • 10 # 默嫣趣生活

    把母親接到身邊,是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一件事。如今請神容易送神難,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苦不堪言!

    我父母在我未成年時就離婚了,我跟了我媽,小我兩歲的弟弟跟了我爸。父母老了以後,也是我倆各贍養一個。

    我是2007年從一室一廳單位房般到三室兩廳商品房後,把我媽接到身邊一起住的。

    當時她已退休,一個人獨居在她原來的單位房裡,離我們有近一個小時車程,照顧她不太方便。

    新搬的房子大,為了方便照顧,我就把母親接到了身邊。正是這樣一個未經深思熟慮的決定,讓我的家從此失去了安寧。

    母親性子急,脾氣暴躁,從小就對我很嚴厲,讓我畏懼,小時候沒少捱過她打。

    我成年後,可能覺得我已經是個大人了,她對我說話客氣了些,沒像小時候那樣動不動就打我罵我了。

    所以,我就把她接來一起住,覺得她一個人住太孤單,住一起可以相互照顧。可真住一起我才發現,我想得太簡單了。

    自從把母親接到身邊之後,和我抬槓成了她的日常。

    她跟我老公和女兒說話,都能輕言細語,從不帶語氣。和我說話不僅帶語氣,還冷嘲熱諷,表情和眼神都充滿了鄙視。

    在她眼裡,我做什麼都沒對,我說什麼都懟我,有時讓我感覺,我連呼吸都是錯的。

    我蘋果皮削厚了,她說我浪費;我買花草回來,她說我亂花錢。我覺得委屈:我自己掙錢,就不能自由地花,就不能有點愛好嗎?

    她早年就學會了抽菸,抽幾十年了。和我們住一起,我怕嗆,叫她別在客廳抽菸,她偏抽,我只能見她抽菸就躲進自己房間。

    我和老公無論說什麼,她都要插嘴。吃飯時一言不合就拍桌子摔筷子,我無論對錯,她都一邊倒,偏向女婿,把矛頭指向我。

    我就鬱悶了:雖說一個女婿半個兒,可畢竟我才是你親生的呀?

    她說得對的,我都聽。說得不對的,我就想要糾正。可是,她從不接受意見!

    就發芽土豆不能吃這件事,都不知和我吵過多少回。

    我說不能吃她偏吃,我扔了她大罵,我說以後少買點,她偏囤。一提這個就火冒三丈,沒好話給我。

    每次和我吵架,母親都眼睛瞪得鼓鼓的,眉毛倒豎,聲音刺耳,樣子怪嚇人。

    有一次我都忘了她為啥事和我吵,反正記得她在客廳足足罵了我一個半小時。

    當時我躲進女兒屋裡,女兒都說:“媽媽我好佩服你啊!我姥姥這脾氣,你居然可以忍受她30幾年!”

    我說:“有啥辦法?父母是不能選擇的,改變不了她,就改變自己唄!”

    我當時真這樣想的。可想歸想,做起來好難,我真希望自己是個沒有知覺的木頭人。

    十幾年壓抑的怒火,終於讓我在去年爆發了。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生活,任何感情都會吵沒的。我的健康也受到了影響:2019年體檢,CT查出我的右肺出現了磨玻璃結節。

    醫生說要注意避免五氣:汽車尾氣、毒氣、廢氣、(油)煙氣、生氣。

    前幾氣我可以儘量避免,生氣是控制不住的啊!為此,我既恐懼又困惑。

    恐懼的是:這樣的日子繼續下去我肯定會折壽。困惑的是:不想住一起又不能趕她走。

    要真不住一起的話,我對她也不放心,她在家好幾次把鍋燒乾了,我怕她一個人住,萬一出了安全事故。

    我正苦思冥想地尋求改善我們母女關係的方法時,去年春節2020.02.02那天,她又和我大吵了一架。

    當時是早上,我剛起床就聽她抱怨電視節目,說每天都在播疫情人數聽著煩死了。我好心解釋了一句:“這個很重要所以才一直播。”

    還沒等我說完,大清早的她劈頭蓋臉就給我一陣帶髒字的咆哮:“有你**相干?!我在和你說嗎?!”

    我的心立刻萬箭穿心般的疼。這麼有愛的一個日子,還大過年的,我說錯什麼要這樣對我?

    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動,瞬間淚如泉湧,我半天嘣出一句話:“你是我親媽嗎?我到底做錯什麼你要這樣對我?”

    母親仍理直氣壯:“你認為我不是你媽以後就別叫我媽!”

    “好!那我成全你!這輩子你都別想聽我再叫你一聲媽!”我歇斯底里地喊完後,跌跌撞撞地回到房間,一頭栽倒在床上泣不成聲。

    從此我把母親當作隱形人,半年沒和她說話,換來家裡的安寧。

    老公女兒勸了我一天,都沒用。我躺在床上就想好好哭一場,把這麼多年的委屈全哭出來。

    哭了一天,心裡痛快多了。從那天起,我再也沒叫過母親一聲媽。

    我曾多次想過給她找個心理醫生探探她有什麼心結,可我提都不敢提。提了她準認為我把她當精神病了,後果無法想象,也就作罷了。

    既然語言失去了交流的作用,那就用沉默的方式相處吧!從此,母親和我隔著一條鴻溝,我再也不想和她有任何的語言交流。

    我當時想,這後半輩子,我們只能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於是,我開始把她當隱形人,同在一個屋簷下,我不僅不和她說話,也不看她一眼,我和老公說什麼,她也不好再搭話。

    這樣還真是安寧了。半年多時間裡,我和她互不打攏,家裡也再也沒有吵架聲。我甚至覺得,終於找到了我和母親相處的正確模式。

    可是半年後她的心臟起搏器到期了,需要做手術更換。而照顧她的人,除了我,沒有誰有空。

    照顧病人,需要陪同做各種檢查,住院還得每天24小時陪護,我怎麼也不可能做到不和她說話。

    無奈,半年相安無事的沉默,被母親的住院手術瓦解了,從此,家裡的安寧又被打破了。

    出院後的母親,又慢慢開始折磨人了,這輩子只有認命了。

    母親見我不和她計較了,在醫院的頭幾天說話還算客氣,輕言細語。可手術一做,精神一好點,她的脾氣又出來了,說話又開始帶語氣。

    每當我不悅,老公就揹著她勸我:自己的媽,有什麼可計較的。我也聽勸,覺得她帶大我不容易,就告訴自己要孝順,要包容,要忍耐。

    可我忍不了的是:我幾十歲的人了,大事小事她都要管,都要干涉;我去看看父親每次都要揹著她,生怕她知道了又和我大鬧,何時是個頭呀?!

    可是忍不了也得忍呀,誰叫她是我媽。

    現在我做啥都處處小心翼翼,想說什麼話也得先在腦子裡打個草稿,免得說出來又遭抬槓,又遭冷嘲熱諷。

    唉!這還是我自己的家嗎?感覺太累了!

    現在母親年齡越來越大,讓她搬出去住也不可能,請神容送神難,只能忍下去了。

    總結:以上就是我隨便接父母在身邊的真實感受,可能我這個是個個例吧,父母脾氣好的可能不存在這種情況。但是兩代人的成長環境和生活習慣不一樣,即使脾氣好的兩代人一起住,也會造成互相打擾,容易產生摩擦,久而久之心裡都痛快。因此,我贊成“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在身邊”。

  • 11 # 燒紅的雲

    “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此話也對也不對,每個家庭不同,所以要根據各自家庭的情況做一下分析?

    首先,我們做為兒女的,都會覺得自己是最孝順的。

    我們願意給父母最好的生活,願意把自己掙到的錢花給他們,也願意讓父母陪在自己的身邊,因為他們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

    當然,我們的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們撫養成人,他們不僅更愛我們,甚至是為了我們可以捨棄自己的性命,這就叫做“可憐天下父母心!”

    可是,一個家庭的和睦是需要全部成員去共同努力的!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婚姻的另一半,彼此的隔閡會呈現出來的,畢竟他們彼此都是陌生的,都需要重新的融合和了解。

    如果父母和老婆(老公)都是明事理的人,生活習慣相符合,能彼此謙讓或理解,那麼也會很快的融合成一個大家庭。

    可是,如果彼此有一方強勢,彼此互不謙讓,而你夾在中間就很無奈,大家面和心不和,久而久之會產生矛盾,即使沒有大吵大鬧,可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也會讓大家很不舒服。

    這個世上是有好事的父母和惡毒的媳婦的!

    千萬不要說全天下的父母都是偉大的,更不要說所有的媳婦都是孝順賢惠的,因為這個世上有那種自私的父母和心底歹毒的惡婦!

    既然有這種人的存在,那麼就會有不和諧的家庭,那又何必非讓他們住在一起呢?

    做為有條件的老人,還是找一種自己最舒服的養老方式為妙!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如果老人的身體允許,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養老錢,還不如自己生活,想吃啥就吃啥,在家裡想怎麼穿就怎麼穿,何不自在呢?

    做為兒女們,千萬不要盯著父母的那點養老錢,你要明白,他們手裡有富裕,他們能自娛自樂,那就是你的福氣,那就是在減輕你的負擔,他們不願意跟著你生活,並不是不愛你,而是為了少給你找麻煩。

    但是,如果父母有病需要住院,作為兒女的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出錢出力,陪護好他們,千萬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去贍養他們!

  • 12 # 自由的柒月

    晚飯後,婆婆把許青叫到臥室,支支吾吾地說道:青兒,我想回老家住。許青趕緊問婆婆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婆婆說是自己對不住許青,許青聽了這話愣住了,等婆婆說完事情的前因後果,許青決定成全婆婆的心願。

    許青和老公袁鑫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兩人留在青島打拼。

    袁鑫的父親和母親是一個村的,母親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為人善良、厚道、熱情。

    袁鑫父親在他小學6年級的時候因為一場車禍去世,肇事方全責賠了他們一大筆的賠償金,袁鑫爺爺奶奶在姑姑們的挑唆下,為父親的賠償金和母親起了爭執。

    母親看到丈夫剛剛去世,婆家就如此迫不及待地謀算自己和年幼的兒子,非常傷心。

    為了兒子的生活有保證,袁鑫母親據理力爭最大化地給袁鑫爭取了一份保障,處理好丈夫的後事,袁鑫母親帶著他回到了姥姥家。

    姥姥和舅舅都很心疼袁鑫小小年紀失去父親,對他們娘倆伸出了援手。

    袁鑫母親在孃家人的幫扶下,把原來的房子賣掉,在姥姥家附近買了套房子,母親外出打工時,袁鑫就由姥姥和舅舅、舅媽幫忙照顧。

    母親對袁鑫的要求很嚴格,尤其在學習上更是不放鬆,袁鑫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學習成績一直都是母親的驕傲。

    等到袁鑫考上大學後,就一邊努力學習一邊兼職打工,他努力的想要減輕母親的生活壓力。

    袁鑫的努力和獨立,引起了同班同學許青的注意。因為袁鑫學習好,許青就藉口向他請教問題,慢慢的瞭解了他的情況。

    袁鑫對母親的孝順和對生活的堅強,讓許青慢慢地愛上了他,兩顆年輕的心慢慢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許青是青島姑娘,父母得知她和袁鑫的戀情後並不同意,主要是覺得袁鑫是外地人,母親又沒有工作,將來的養老問題會成為許青的負擔。

    袁鑫得知後,和許青一起回家見了許青父母,誠懇地對許青父母說:叔叔,阿姨,我雖然現在不能給許青許諾大富大貴,但是我一定會盡我最大的努力,給許青一份幸福的生活。

    袁鑫說自己母親雖然沒有固定的工作,但是母親一直在買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交了養老保險,將來的養老醫療問題都能得到保障。

    許青父母看袁鑫是個踏實和有責任心的男孩,雖然不是很願意,但是也沒有太強烈的讓許青和他分手,只是覺得兩人或許畢業時候也就分手了。

    許青和袁鑫的感情卻一直穩定發展,畢業後袁鑫和母親商量後留在了青島發展。

    袁鑫工作後非常努力,除了和許青約會就是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工作上,母親也來到青島找了份做住家保姆的工作。

    袁鑫讀大學期間,姥姥摔了一跤後癱瘓臥床,都是母親照顧。

    母親在照顧姥姥期間積攢的經驗讓她在做住家保姆期間很受僱主的賞識。

    袁鑫原本想讓母親找一份輕鬆點的工作,畢竟母親前半生過得實在太辛苦了,獨自一人拉扯著自己長大,50多歲時又照顧臥床不起的姥姥3年多。

    母親卻說她願意做這份工作,袁鑫住在單位宿舍,她做住家保姆吃住在僱主家裡,這樣每個月會節約一大筆房租和飯錢。

    母親說自己沒有其他技能,只有照顧老人做起來得心應手,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每個月有6000塊錢,都是純收入,也能早點幫著袁鑫攢夠房子的首付。

    許青父母得知袁鑫的情況後,也很受感動,覺得袁鑫的母親孝順又自立,袁鑫又能幹,對許青和袁鑫的戀情表示了默許。

    許青畢業3年後,袁鑫向許青求婚。

    袁鑫母親拿出一張存摺,誠懇的對許青的父母說:大哥、大嫂,這是我和袁鑫這幾年的積蓄一共40萬,或許不能和別的人家相比。

    但是兩個孩子彼此相愛,希望他們能夠在一起,我也不會成為倆孩子的負擔,我現在身體也還不錯,能自己養活自己,將來也不會給孩子們添麻煩,希望大哥和嫂子能同意倆孩子的婚事。

    袁鑫母親說,這筆錢可以先首付一部分房款,她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著兩個孩子還貸款。

    看著誠懇而坦率的袁鑫母子,許青父母同意了兩人的婚事。

    許青父母又給小兩口添了50萬,在自家小區附近買了套二房子,這樣小兩口也不至於太辛苦,等到他們有能力了再換房子。

    袁鑫和母親非常感謝許青父母的通情達理,在房子裝修好後,兩人舉行過了簡樸而隆重的婚禮。

    婚後,小兩口恩愛有加,下班後經常會回許青父母家吃飯;袁鑫母親也會在工作的空檔期住到許青家。

    原本,婆婆要自己去租房子,許青說都是一家人讓婆婆住到家裡就行。

    婆婆很喜歡自己這個善良而豁達的兒媳婦,都說婆媳關係難處,可是許青和婆婆卻相處融洽。

    婆婆在家的時候就幫著小兩口收拾下房間,下班後一進家門婆婆就做好了可口的飯菜,一家人的日子平淡而溫馨。

    婆婆要把每個月的工資交給許青還貸款,許青拒絕了,說婆婆掙錢也不容易,自己和袁鑫慢慢還錢就行。

    婆婆堅持每個月給許青3000塊錢,說她就這麼一個兒子,自己做住家保姆也沒啥花錢的地方,自己的錢就是他們小兩口的。

    後來袁鑫讓許親收下錢,這樣母親在自己家住著也安心。

    兩年後,許青生下了兒子樂樂,父母和婆婆都很開心,婆婆也辭了護工的工作和許青母親一起照顧許青。

    “天有不測風雲”,樂樂剛過完1週歲生日沒多久,許青母親去早市買菜時突發腦溢血,在熱心人的幫助下送到醫院,人雖然就回來了,卻失去了自理能理。

    許青的生活頓時陷入了混亂:兒子還小,母親需要人照顧,自己一旦辭職房貸又成了大問題。

    婆婆安慰她說:青兒,你就安心上班。我去幫你父親一起照顧你母親,照顧病人我有經驗,樂樂我也能一起帶著。

    就這樣,婆婆每天早上帶著樂樂去許青母親家,幫著許青父親照顧親家母親。

    這時候,看出當初許青把房子買在父母家附近的優勢了,兩家距離得近,不行只需要3、4分鐘的時間。

    袁鑫母親早上到了許青父母家後,許青父親去買菜,中午袁鑫母親負責做飯,許青父親照顧樂樂,中午許青父親給母親餵飯,中間袁鑫母親會給親家母做按摩,並和許青父親輪流給許青的母親翻身、督促她做康復。

    晚上許青小兩口下班後去母親家幫忙做飯、帶孩子,吃完飯後許青洗碗、再給母親按摩;袁鑫和岳父督促著岳母做康復。

    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許青的母親身體慢慢康復,雖然右側肢體還是不方便,卻能慢慢地可以走路,自己吃飯、去洗手間。

    樂樂也長得虎頭虎腦,每次看到姥姥練習走路,小傢伙都搖搖擺擺在前面“教”姥姥走路。

    看著可愛的外孫子,許青母親不但心情好很多內心也很有動力,所以身體越來越好。

    每天袁鑫母親帶著樂樂、許青父親小心翼翼地看護著老伴,三老一小在小區裡散步、鍛鍊。很多鄰居都羨慕他們和諧的親家關係。

    許青母親也很感激親家母對自己任勞任怨的付出。

    每當她拉著袁鑫母親的手錶示感謝的時候,袁鑫母親都有點不好意思:親家母,咱們都是一家人,別說什麼客氣話了。只要你身體好好的,青兒和鑫鑫小兩口就能安心工作,倆孩子好就是咱們做父母的福氣啊。

    每當聽見袁鑫母親這話,許青母親就紅了眼圈,每次都和老伴悄悄地說:當初咱們把女兒嫁給袁鑫真是太正確的一個決定了。

    許青父親也感嘆,袁鑫的母親是個能幹又善良的女人。

    等到樂樂3歲時候,許青就把兒子送去幼兒園,這樣子婆婆和父親只照顧母親也輕鬆了很多。

    婆婆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三位60多歲的老人互相扶持和照顧。

    許青母親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好,不用照顧孫子,婆婆的壓力也小了很多,身體狀況也有所好轉。

    日子原本這樣平淡地過著也不錯,可是一年後許青母親的病情再次惡化,這次老人家腦梗的位置不太好,送到醫院後一直昏迷不醒,在ICU裡搶救了40多天後,許青母親去世了。

    許青的父親無法承受老伴突然離世的打擊一下子病倒了,袁鑫母親又承擔起了照顧許青父親的任務。

    許青不忍心婆婆太累,想要請個護工照料父親,婆婆卻說自己熟悉親家的喜好,而且許青父親能自理,自己只是在醫院陪他打個吊瓶,做個檢查,也不辛苦。

    許青父親在醫院住了20多天才出院,婆婆生生累瘦了10多斤。

    出院後,許青父親覺得讓親家母受累了,在身體康復後承擔起了家裡的家務活,每天主動做飯給袁鑫母親吃。

    許青母親去世後,父親和婆婆突然清淨了下來,都有點不適應。

    尤其是父親更是覺得家裡空蕩蕩的,原本老伴在的時候,每天又忙又累,還會有牢騷。

    現在看著空蕩蕩的家,許青父親經常會黯然神傷,一日三餐後經常坐在床前發呆。

    袁鑫母親擔心他這樣會影響身體健康,就和許青說了這事。

    許青決定讓父親參加旅遊團出去散散心。

    於是許青給婆婆和父親報了夕陽紅老年團,去雲南旅遊散心。

    兩位老人回來後,父親的心情明顯有了好轉。

    袁鑫母親看到親家身體和情緒都好了,就又提出繼續做住家保姆。

    這次首先表示反對的竟然是許青的父親,他說照顧老伴的這幾年,他深切地體會到了照顧病號的辛苦。

    他勸袁鑫母親不要去做住家保姆了,畢竟年紀大了一旦累壞了身體真是得不償失。

    激動之下,許青父親脫口而出:我的退休金咱倆花也足夠了,不會給孩子們造成負擔,你就在家歇歇吧,別再出去吃苦受累了。

    許青和袁鑫也勸母親,就在家負責接送下樂樂,不要再出去幹活了,畢竟60多歲的人了,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許青父親也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老了就要聽孩子們的話,也是不給孩子們添麻煩。

    袁鑫母親聽了親家的話,抬頭看了他一眼,有點羞澀地同意了這份安排。

    兩位老人家就每天早上一起去送樂樂,中午袁鑫母親做飯,晚上倆人在一起接樂樂回許青家,做好飯等小兩口回家吃飯,飯後許青父親自己回家睡覺。

    這樣又過了一年,晚飯時許青突然發現父親和婆婆吃飯時都有點心不在焉,婆婆盛湯的時候一連幾次都灑了出來,父親也是一臉的不自然。

    許青以為兩位老人家鬧了意見,本想飯後問問父親,結果剛吃完飯父親就急急忙忙地回家了。

    婆婆把許青拉進房間,支支吾吾的說自己想回老家。

    許青愣住了以為自己是哪裡做得不好,就說:媽,老家也沒有什麼親戚了,你回家幹啥?如果我哪裡做得不好,你說了我改。

    婆婆連連搖頭,說是自己對不住許青,許青更是一頭霧水。

    在她的耐心追問下,婆婆才紅著臉說:你爸爸說想和我搭夥過日子,我覺得這事不知道怎麼開口說,怕人家笑話。

    許青聽了這話頓時愣住了:這是婆婆和老父親朝夕相處有了感情了。

    她沒有表態,沉默著回到自己房間,袁鑫看她的表情,趕緊問出了什麼事。

    許青把父親和婆婆的這事告訴了他,袁鑫想了想,說:這事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可行的。兩位老人快70歲了,彼此之間朝夕相處有了感情也是正常的一件事。

    袁鑫看了看許青的臉色,繼續說:老人也需要感情的慰藉,咱們都上班忙,顧不上陪伴他們,如果他們能夠彼此相互喜歡,咱們成全他們的黃昏戀也是一份孝順啊。

    許青沒說話就默默地躺下了。

    第二天一早,婆婆做好早飯後忐忑地看著許青的臉色,說:青兒,我收拾好行李了,今天就回老家。

    婆婆又繼續說:你別為難,我把你父親平日裡需要吃的藥和吃飯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寫在紙上了,你到時候多關心關心他。

    許青聽過了婆婆的話,突然心裡的那個結就打開了:父親和婆婆經過這幾年的朝夕相處,彼此的生活習慣和喜好都已經非常的熟悉,有感情也是正常的。

    如果兩位老人在一起能有個幸福晚年,想來母親在天之靈也會覺得欣慰吧。

    婆婆聽了這話,瞬間抬起頭,眼裡閃過一絲光彩,璀璨的讓許青覺得婆婆在那一刻就像一個被愛情圍繞的少女。

    許青和袁鑫給父親和婆婆舉行了一個簡單而重灌的婚禮。

    回答題主問題:

    子女是否把父母接到身邊,要看家裡的具體情況。

    1、 如果父母身體健康,能夠獨立生活,父母如果不想和子女同住,那就尊重父母的意見。

    2、 如果父母一方獨居或者身體不好,需要子女照顧時還是應該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可以不同住,但還是可以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比鄰而居,彼此之間既互相獨立,互不打擾彼此的生活;又能在父母需要時,方便照顧。

    3、 父母養我們的小,我們養父母的老,這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

    幸福的家庭一定是父母慈祥、子女孝順的。

    而真正的孝順是讓父母老友所樂、老有所安、心樂體康。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祝願所有的父母都健康安樂。

  • 13 # 引領

    我奶是在我家去世的,葬禮是在我姑家舉辦的,我姑不讓我爸參加葬禮,我媽找到我姑的父母,我姑看在我媽和她父母的面子上,才同意讓我爸為我奶披麻戴孝。

    1:我奶奶因為生下我二叔,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說起我奶,尤其是說起她的晚年,可以不提我爸和我二叔,但絕對不能不提我姑。

    我奶生下的第一個孩子是我爸,第二個孩子是我二叔,我奶還想最少再生一個女兒,但生我二叔的時候,她落下了病,無法生育了。

    我奶有個女兒的願望破滅。

    我爸十二歲那年的冬天,一個午後,他去地裡打豬草,回來的路上,一對中年夫妻攔住了他。

    男的對我爸說:你是李雲海家的老大吧?

    我爺爺叫李雲海。

    我爸說:是啊,你們有事嗎?

    男的說:我和你父親是好朋友,一個多月前,你父親去我家了,我家養著一隻貓,你父親說,要是我家的貓生下了貓崽子,送給他一隻,今天,我是來給他送貓崽子的。

    男的說完,給女的使了一個眼色,女的遞給了我爸一個紙箱子,我爸想開啟紙箱子看一看,男的急忙阻止說:現在還不能開啟,貓崽子跑出來不好抓回去。

    男的又囑咐了我爸幾句,讓他小心拿著紙箱子,回家後再開啟,囑咐完我爸,這一男一女就走了。

    我爸小心翼翼地抱著紙箱子回到了家,把紙箱子放到了炕上,我奶奶問我爸說:哪來的紙箱子?裡面裝的是啥?

    我爸把事情經過告訴了我奶,那時,我爺沒在家,我奶打開了紙箱子,裡面裝著的不是貓,是一個女嬰,女嬰剛三四個月大,她正睡得香甜。

    在紙箱子裡還放著一張紙,紙上寫著女嬰的出生年月,她親生父母的住址和姓名,還有把女嬰送過來的原因。

    女嬰的親生父親叫張大福,母親叫王玉蘭,他們已經生養了兩個女兒,送出來的這個是第三個。

    張大福家的條件不是很好,但這不是他們把三女兒送人的主要原因。

    我爺爺那時是生產隊的隊長,一年多前的一天,我爺爺正在家裡睡午覺,忽然院子裡傳來了一個女人的哭聲和哀求聲。

    我爺爺出去一看,是村裡的大寶和三柱,帶著一個女人走了進來。

    見到我爺爺,三柱說:大叔,就在剛才,這個女人吃了咱們生產隊的兩個蘋果,你說是把她交給大隊處理還是交給公社?

    我爺爺看著這個女子,她一臉的無助,目光裡充滿祈求,不像是喜歡偷偷摸摸的壞人,就讓大寶和三柱,把女人帶到了屋裡。

    經過詢問,我爺爺才得知,女人叫王玉蘭,是小張莊人,昨天她回孃家,今天回小張莊的時候,路過果園,又餓又渴,一時沒忍住,才從果樹上摘了兩個蘋果吃,沒想到,被不遠處的大寶和三柱發現了。

    女人很是瘦弱,穿的衣服上縫著好幾處補丁,腳上的鞋露著腳趾頭。

    我爺爺心裡明白了大概,他讓大寶和三柱回果園去了,然後找來了我奶奶,讓我奶奶裝了一小袋米,又找來了兩件我奶奶的舊衣服,一起送給了女人。

    女人很感激我爺爺,帶著米和衣服回家去了,臨走時女人說:哥哥嫂子,你們的恩情我記住了,有機會我一定要報答。

    女人走後,我爺爺去了公社,主動說出了,有一個女人吃了大隊果園裡的兩個蘋果,但我爺爺沒有懲罰她,還把她放走了。

    公社沒有處理我爺爺,只讓他寫了一份檢查,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就是兩個蘋果,不是啥大事,用不著上綱上線,大家都不容易,相互理解在特殊時期很重要。

    張大福和王玉蘭,得知我奶奶不能生養了,正好王玉蘭第三胎又是一個女兒,這才讓她姐姐和姐夫,把孩子送給了我爺爺,路上遇到我爸,就交給了我爸。

    女嬰還沒有名字,我爺爺給她起名叫李念蘭,意思是不要忘了她的親生母親叫王玉蘭。

    我爺爺想過把李念蘭送回去,但他抱著孩子走到大門口的時候,又轉身回來了,他知道王玉蘭家的情況,把孩子送回去,不見得是對孩子好,就把孩子留下了。

    有了李念蘭,我奶奶要個女兒的願望算是達成所願了,她對李念蘭視如己出,比對我爸和我叔還好。

    李念蘭在我爺爺奶奶的精心餵養下,健康成長,她長大懂事後,回過小張莊,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張大福和王玉蘭雖然高興,但他們讓女兒少回來,不要惹我爺爺奶奶不高興。

    李念蘭說:我爸媽不會不高興的,就是他們讓我回來多看望你們,他們還說了,我有兩個家,哪個家也不能忘,願意留在哪個家就在哪個家。

    時光飛逝,轉眼,李念蘭長到了二十一歲,她出嫁了,結婚那天,她的親生父母和我的爺爺奶奶都出席了。

    2:我爸我叔有出息,但他們對父親卻有愧疚。

    我爸十九歲那年,參軍入伍,復員後留在了當兵時所在的城市,找到了工作,結婚生子。

    我二叔趕上恢復高考,考上了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天津,在天津安家落戶。

    我爺爺奶奶有兩兒一女,但留在農村,在他們跟前盡孝的,卻只有不是親生的李念蘭。

    我爸和我二叔,對這個不是親生的妹妹,無比感激,我也從心裡喜歡這個姑。

    我爺爺七十一歲那年,得了一場大病,是我二叔接到天津治療的,康復出院後,我爸就把我爺爺奶奶都接到了我家。

    我爸和我媽的想法是,不能把老人只讓我姑照顧,我爸是長子,他沒有理由推卸責任,父母把他養大,在父母老了的時候,需要他的時候,他要站出來。

    但,事與願違。

    我爺爺奶奶住到我家後,他們並不開心,不是我爸我媽對他們不好,是他們從小生活在農村,突然換了完全陌生的生活環境,難以適應。

    我爺爺病體初愈,住到我家才四五天,可能是心情不開朗的原因,就有反覆的跡象,沒辦法,我爸我媽,只好把我爺爺送到了醫院,我爺爺在醫院又住了十幾天。

    出院後,我爸我媽沒有挽留我爺爺奶奶,急忙把他們送回了農村老家。

    我爸我媽是擔心,我爺爺剛好,如果他心情鬱悶,可能前功盡棄,我爺爺也要再遭一次罪。

    回到農村後,我爺爺的身體才慢慢恢復了。

    不能在父母跟前盡孝,我爸我媽只好用經濟補償,逢年過節,都會給我姑李念蘭匯錢。

    我二叔也是這樣,他曾寫信和我爸交流,我二叔在信上說:咱們給父母再多的錢,也不如妹妹的功勞大,人到老年,有再多的錢如果沒人幫著花,也是廢紙。

    我爸和我二叔,只要時間允許,就會回老家陪伴我的爺爺奶奶。

    他們盡力盡孝,但還是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我爺爺是八十二歲去世的,他去世的時候,通訊還不發達,遠在兩地的親人,還只能靠書信溝通交流,遇到緊急的事情,才捨得花錢拍電報,拍電報是按字數收費的,為了省錢,儘量用最少的字表達最重要的事情。

    (佔用大家一點時間,藉此科普一下:電報是通訊業務的一種,是使用電進行通訊的方法,拍電報是利用電流或電磁波為載體,透過編碼和相應的處理技術,實現人與人之間遠距離傳輸與交換資訊的一種溝通方式。

    因為受到技術限制,拍電報的字數要最大限度的精簡,現在,這種通訊方式已經很少使用了。)

    我爺爺去世後,我姑李念蘭急忙去了公社,給我爸和我二叔拍電報,她是這樣告訴發報員的:父逝速歸。

    發報員把這四個字發了好幾遍,就是發不出去,最後,發報員對我姑說:嬸子,可能是線路問題,你先回去,等線路修好了,我再發幾遍試試。

    我爺爺去世的時候是夏天,我姑等了我爸和我二叔三天,我爺爺的屍體都腐爛有味了,他們哥倆還是沒有接到電報。

    不能再等了,我姑徵求了我奶奶的意見,我奶奶同意後,我姑做主,把我爺爺下葬了。

    後來,我爸和我叔寫信給我姑,問父母身體可好?當他們收到我姑的回信,得知我爺爺已經去世,悲痛不已。

    我爺爺有兩個兒子,可他臨終前,身邊卻沒有一個,這成了我爸和我二叔,一輩子無法彌補的遺憾。

    3:為了彌補遺憾,我二叔讓我姑心有怨言。

    我爺爺去世,我爸和我二叔卻沒能在棺前一跪,成了我爸和我二叔之痛,為了不讓遺憾重演,我二叔先把我奶奶從鄉下接到了天津。

    我二叔要養著我奶奶,他這樣做,也是替我姑考慮,我奶奶的年齡也不小了,幹不動什麼活計了,要有人費心伺候了。

    我姑的親生父母,也年齡大了,我姑還要時常照顧他們,我二叔是想減輕我姑的負擔。

    我二叔回鄉下接我奶奶的時候,我姑是不同意,讓我奶奶跟著我二叔進城的,雖然城裡的條件比鄉下好,但要看對誰而言,對我奶奶未必如此,我奶奶在鄉下生活了一輩子,突然離開熟悉的地方,她能適應嗎?

    我姑不讓我奶奶去天津,她對我二叔來接我奶奶,心有怨言。

    可我奶奶說:閨女,你放心,我就是去你二哥家住幾天,過段時間我就回來了。

    其實,我奶奶沒打算回來,她有親生兒子,兒子不給她養老送終,把所有的重擔都壓在抱養的女兒身上,這算什麼事?

    我奶奶執意跟我二叔進城,我姑只好聽了我奶奶的,讓她去了天津。

    到了天津,我二叔二嬸為了讓我奶奶安心住下來,在這裡生活好,他們是費了一番心思的,衣食住行,儘量按我奶奶在鄉下的習慣適應她。

    物質上可以滿足我奶奶的需求,但精神上我二叔二嬸就無能為力了。

    剛開始的那一段時間,我奶奶覺得新鮮,和兒子兒媳朝夕相見,我奶奶還是很欣慰很幸福的,但時間久了,她就想念鄉下的左鄰右舍,想念家鄉的山山水水了。

    我二叔二嬸發現了我奶奶的臉上,漸漸少了笑容,知道我奶奶的心事,就跟我爸取得了聯絡,把我奶奶的情況反饋給了我爸。

    我爸和單位請假,帶著我去了我二叔家,把我奶奶接到了我家。

    我爸是想讓我奶奶再換個環境,讓她轉移注意力,不要太鬱悶。

    但我爸和我二叔失算了,我奶奶短時間內,接連換了兩個地方,還是氣候和生活習慣差異比較大的兩個地方,到了我家的第三天,我奶奶就犯病了。

    我們連夜把奶奶送到了醫院。

    醫生診斷後告訴我們說:老人是心情抑鬱導致舊病加重,要想讓她儘快好起來,光有藥物是不行的,還需配合精神方面的調養。

    我奶奶在醫院住了一個禮拜,幸好不是什麼大病,她平安出院了。

    我爸和我二叔是想孝敬老人,卻沒想到,他們的做法,不但沒給我奶奶帶來快樂,反而壞了她的心情,影響了她的健康。

    為了我奶奶的身體著想,我奶奶在我家又休養了幾天,我爸和我媽只好把我奶奶送回到了鄉下。

    4:奶奶在我家去世,但她的葬禮是在我姑家舉行。

    在鄉下老家,我奶奶的身體狀況確實比在城裡好很多,我們大家都很欣慰,只要奶奶健康平安,她喜歡鄉下就讓她留在鄉下吧,只是辛苦我姑了。

    我姑對我爸和我二叔說:不辛苦,說實話,咱媽不在家的那些日子,我出來進去的看不見她,心裡怪不得勁的,能天天見到她,我多幹點也不覺得累。

    從此,我奶奶就由我姑一家人照顧了,我姑父也是好人,他從來不嫌棄我奶奶。

    春去秋來,我奶奶81歲那年的春節,我們一家人回老家過春節。

    大年初三那天,我奶奶卻發生了狀況。

    我們一家人正在吃飯的時候,我奶奶忽然暈了過去,把她送到縣醫院搶救,奶奶才甦醒了過來。

    正月初七,我父母要回單位上班,我奶奶的病情也比較穩定,我爸我媽囑咐我姑,他們要回城了,辛苦我姑在醫院伺候我奶奶,如果我奶奶的病情有起伏,及時通知他們。

    囑咐完我姑,怕我奶奶難過,我們一家人,沒和奶奶打招呼就走了。

    過完正月十五,市醫院來了一位北京的專家,擅長老年人常見疾病的診治。

    我爸和我姑取得了聯絡,我爸想把我奶奶接到我家來,讓專家給看看,我姑這次沒有猶豫,她和我姑父,把我奶奶送了過來。

    在縣醫院,我奶奶的病情雖然穩定,但好轉得太慢,我姑也想讓我奶奶儘快好起來。

    經過專家的診斷,我奶奶要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鄉下活計多,我姑和我姑父就先回去了。

    我奶奶在醫院住了十幾天,恢復得很理想,醫生說可以出院了,我奶奶從醫院來到了我家。

    我爸我媽想等我奶奶再恢復一段時間,再把她送回鄉下我姑家,但一天早晨,我媽做好早餐,給我奶奶送飯,敲了很久我奶奶的房間,我奶奶也不開門。

    我爸踹開門發現,我奶奶已經與世長辭了,她走得很安詳。

    我姑得知我奶奶去世了,她很悲痛,她責怪我爸我媽,說是他們沒有照顧好我奶奶,為什麼讓我奶奶一個人住?在家裡,都是她和我奶奶住在一起的,要是我奶奶身邊有人,發現及時,我奶奶可能不會突然就走了。

    我爸我媽知道是他們疏忽了,也很自責,跟我姑不住地檢討。

    我姑讓我爸把我奶奶的屍首拉回老家,讓她落葉歸根。

    我奶奶的屍首被運回老家後,我姑見到她的屍首,當時就昏了過去,找來醫生救醒後,我姑對我爸說:大哥,我什麼事情都可以原諒你,但就是這件事堵在我的心口,我想不明白,你為什麼讓咱媽自己住一個屋?是不是你故意的?

    我爸知道,我姑是心情悲痛才口不擇言,誤會了他。我爸想和我姑解釋,但我姑不給我爸解釋的機會,她把我爸攆出了家門。

    我姑說:大哥,如果咱媽在我的身邊,她不會就這樣沒了,最少也能多活幾天,給我留下幾句話,是你粗心大意,咱媽走的時候,身邊才一個親人都沒有,你不是她兒子,你沒有資格參加咱媽的葬禮。

    我姑說完,又暈了過去。

    我爺爺去世的時候,我爸作為長子,就沒能為爺爺披麻戴孝,成了他的遺憾,如果我奶奶的葬禮,他還不能靈前一跪,我爸會瘋掉的。

    我媽知道我爸的心情,她也知道我姑不過是因為難過,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我姑是深明大義的,她不會做出糊塗事。

    但我媽還是找到了我姑的父母,讓他們兩位老人,開導開導我姑,讓她不要太難過,讓她原諒我爸。

    我姑也不是真的阻止我爸參加葬禮,又有父母說情,我姑不但給我爸賠了不是,還親自給我爸穿上了孝服。

    我奶奶的葬禮如期舉行,我爸和我二叔,錯過了我爺爺的葬禮,在我奶奶的靈前,他們哥倆,說出了肺腑之言。

    他們的意思是:感謝我姑這麼多年來,替他們照顧兩位老人,感謝我姑,作為養女,卻比兩個親生兒子對父母還好,感謝我姑,無怨無悔,任勞恩怨,我爺爺奶奶有她這樣一個女兒,是我們李家的福分。

    我的爺爺奶奶都不在了,但我爸我二叔與我姑的感情還在,他們雖然不是一奶同胞,卻情深似海。

    我把我姑的故事講出來,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借此回答這個問題: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你怎麼看待這句話?

    我的觀點是,在不會給父母帶來負面影響的情況下,可以接父母到身邊來,他們也希望與子女朝夕相伴。

    但是,如果把父母接到身邊來,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甚至影響他們的健康,還是不接的好,保持他們當下的生活環境不被改變,對他們更為有益。

    (1)父母的年齡大了,他們已經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習慣,這一切突然發生改變,他們可能難以適應,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

    (2)對於老年人,他們更希望心情愉悅,沒有煩心事,即便改變了生活環境,他們的物質水平隨之提高,卻是以失去精神愉悅為代價,對他們來說,可能不是樂於接受。

    (3)老年人念舊,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不用說是親人朋友,即便是一草一木,他們也都有了感情,這種感情是他們的一種寄託,這種寄託如果突然沒了,他們會失落,會不安,會鬱悶。

    我的建議:

    如果現實情況是,必須要把父母接到身邊來,前提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不要以為把他們接到身邊就萬事大吉了,這只是開始,作為子女的,還有更具體的工作,需要你全面考慮,並想出解決的辦法。

    如果不是非接到身邊來不可,可接可不接,這種情況下,就要徵求父母的意願,他們想怎樣就怎樣,要以他們為主,他們怎麼樣高興就怎麼樣。

    孝順沒有定式,不是父母非在身邊才是盡孝,我們盡孝不是給外人看的,是讓父母感受的,父母感受到了活著有樂趣有意義有幸福感,我們的盡孝才是完美的。

  • 14 # 米粥的閱讀時光

    半夜12點,李梅將菜刀架在6歲兒子的脖子上,在公婆門前喊道:“你們再不搬走,我就1小時sha一個,誰也別活!”公公擔心她傷害孫子,急忙開啟房門,結果李梅衝進房間,將公婆推出大門,還將他們的被子和衣服,全部扔在門外……

    老兩口站在門外,無所適從,最後鄰居看不下去,將他們叫到自己家裡,直到加班的兒子譚明回家後,老人才得以重進家門。

    公公譚善修氣憤不已,直呼:她這是卸磨殺驢,看我們沒有利用價值了,才想把我們趕走!

    娶回城市兒媳

    70歲的譚善修和老伴,都是土裡刨食為生的莊稼人,靠著幾畝薄田和出苦力,拉扯大5個兒女。

    兒子譚明作為家中獨子,自然從小備受家人寵愛,在父母和姐妹的合力託舉下,他離開農村,成了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

    畢業後,譚明在一家國企做專案經理,還與大學女友李梅領證結婚。

    早些年,說到兒媳李梅,譚善修老兩口忍不住挺直腰桿,滿臉自豪。

    李梅是城裡人,知書達理,父母都已從事業單位退休,晚年無憂。

    重點是,小兩口結婚時,親家知道譚家沒錢,便替他們交了首付,在省城買下婚房。

    兒媳逢年過節回老家時,也總是大包小包,為老兩口買補品和新衣服。

    村裡人人誇讚譚善修和老伴有福氣,兒子不僅有本事,還娶回個城裡媳婦,孝順有加,以後他們就只管享福了。

    孫子出生後,老兩口定期進城,將自家養的家禽、土雞蛋和菜園種的蔬菜,帶給兒子和兒媳吃。

    李梅看到公婆風塵僕僕地揹著麻袋而來,心裡過意不去,忍不住責怪,城裡什麼都有,幹啥還要受累大老遠帶來呢。

    老兩口笑呵呵地說,城裡東西貴,自家種的,吃著也放心。

    在孫子兩歲時,由於李梅工作變動,經常加班,再加上譚明長期出差,夫妻倆就找老人商量,將婆婆接到城裡,幫忙帶孫子。

    婆婆二話不說,收拾好行李進城了,可是沒過幾天,她就有點心不在焉。

    動不動就唸叨,你爸自己在家,不知道吃得好不好,他那麼會過日子,肯定連菜也不捨得吃了……

    李梅知道,婆婆是掛念公公了,於是提議,將公公也一併接到城裡,這樣她白天上班時,公婆也能互相作伴。

    就這樣,譚善修也收拾行李,準備進城了。

    臨出發前,幾個老哥們還特地弄了點小酒小菜為他餞行,席間又是一頓恭維,聽得老人心裡美滋滋的。

    誰曾想,未來的4年,矛盾逐漸在這個家庭積累,最後如火山爆發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生活習慣迥異

    要說公公譚善修,最大的優點,就是省吃儉用,從不給兒子增加經濟負擔。

    他不抽菸,不喝酒,除去每月固定開銷,兒子每月額外給他200元錢買肉。

    他只捨得買2毛錢一斤的白菜葉,一次買回10斤,開水燙後壓在水缸裡,可以吃好幾天。

    自從他們進城後,家裡的洗衣機再也沒開過,老兩口堅持手洗衣服,在房子後門的樓梯口,扯了一根晾衣繩。

    諸如此類細節,不勝列舉……

    可是這個優點,也成了兒媳眼中最大的缺點,一度讓她無法忍受。

    公婆長住後,李梅發現,家裡的衛生狀況,急轉直下。

    最讓她無法忍受的是,公婆大小便過後,從來不及時沖廁所。

    李梅第一次發現時,剛一掀開馬桶蓋,她就差點嘔出來。

    原來,公婆為了節約水費,想等洗完衣服,一起沖走。

    李梅好說歹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將老人這個習慣,糾正過來。

    可是,麻煩事就像“摁下葫蘆起了瓢”,總也處理不完。

    李梅喜歡乾淨,家裡地板每天都要拖一遍,可是公婆來了之後,地板再也沒有乾淨過,家裡也一片狼籍。

    公公解釋,他確實拖地了,只是拖得沒有那麼幹淨。

    到後來,又索性攤牌:地板就是用來踩的,拖了很快就髒了,還拖它幹啥呢,簡直浪費水!

    至於孩子的玩具,就沒有收納的必要,反正他每天都要玩,放到外面,找起來也方便。

    李梅氣不過,對著丈夫譚明一頓牢騷,希望他能出面,讓公婆注意一下衛生。

    沒想到丈夫卻一臉無所謂,表示老人在農村活了大半輩子,就不要跟他們計較了

    李梅無奈,只能每天下班後,幫孩子洗完澡,再順帶拖地,收拾家裡。

    可是她的舉動,在公公看來,是故意給他下馬威,瞧不起他們農村人。

    要說這些小摩擦,李梅可以耐住性子忍受,但是公婆接下來的做法,讓她實在忍無可忍。

    撿破爛,頻發矛盾

    公婆住進來不到一個月,家裡就堆滿了瓶瓶罐罐和破紙箱,全是公婆從小區垃圾桶撿回來的。

    李梅知道老人節儉,她對公婆說,這些垃圾雖然能賣錢,但是細菌太多,你們的孫子還小,萬一傳染了,豈不是得不償失?

    一聽會涉及到孫子,公婆如臨大敵般,將破爛全部堆在自己房間的床下,搞得李梅呆立當場,一時找不到話來反對。

    很快,公婆的房間,變得無處下腳,破爛從床底“蔓延”出來,塞滿了房間所有的角落,就連掛式空調的上方,也被“合理利用”了。

    李梅是勸也勸不動,只能趁休息日,強行幫公婆打掃房間,將堆積已久又沒有賣掉的破爛,再度當成垃圾,清理出去。

    當然,這少不了受到公公的阻攔:“我們都放到自己房間了,你為什麼還這麼強勢?”

    在公婆眼裡,撿破爛,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變廢為寶,是節儉的象徵;

    可是在李梅眼裡,公婆的行為,愈發匪夷所思。

    公公開始撿別人扔掉的舊衣服,如果合身,他就留著穿,如果不合身,他就剪下紐扣,陸陸續續攢了幾盒子,留著備用。

    李梅徹底頭大了:“爸,你也不缺衣服穿,我平時不是沒少給你和媽買新衣服嘛!”

    公公卻說:“你們年輕人不懂,縫三年,補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除了衣服,公公還撿回十幾把舊雨傘,有些壞掉的,他就專心致志地修補一番,然後滿意地開啟又合上:“看,這不和新的一樣嗎?”

    更誇張的是,夏天的一個午後,公公和婆婆兩個人,滿頭大汗地將一張舊床墊拖回家裡。

    公公滿臉興奮地告訴李梅,這張床墊,是樓下麻將館的老闆丟掉的,8成新,要是在鄉下買一張新的,要1000多塊錢呢!我計劃留下它,以後帶回農村老家。

    看著這張寬1米5,長2米的厚床墊,再看著家裡一片狼籍,李梅積壓的怒火瞬間爆發了。

    “爸,既然你想回鄉下,那就回去好了,我花錢給你們買一張新床墊,再說了,你兒子整天不在家,兒媳跟公公同住一個屋簷下,傳出去不好聽。”

    公公也變了臉:“我們這也是為了給你們省錢,哪裡得罪你了,要把我們趕走?”

    翁媳倆你一言我一語,吵得不可開交,李梅叫來丈夫評理,希望他能說句公道話。

    可惜譚明在父母和姐妹的寵愛下長大,性子向來懦弱。

    對於妻子和父親的矛盾,他一向秉承“能躲則躲”的態度,這一次,他實在躲不過去,只能責備妻子:

    “我爸年紀這麼大了,你跟他一般見識幹嘛?”

    這句話,猶如火上澆油,讓李梅失去理智:“這個家,有他們沒我,有我沒他們。”

    譚明見狀,又轉頭對父親說道:“爸,你也真是的,老是撿這些破爛幹啥?家裡又不是沒錢。”

    結果,譚善修和老伴也火冒三丈:“沒有這些破爛,你怎麼考得上大學,還能給你機會,站在這裡訓斥老子?”

    自此之後,譚明是再也不敢輕易插手,他藉口出差,一連幾天躲在外面,希望家裡的戰火,能自動平息。

    可惜,少了譚明這個紐帶做調解,李梅與公婆的矛盾,是越積越深,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徹底爆發

    一天晚上,李梅因為衛生問題,再次和公婆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譚善修氣不過,對著兒媳一頓教育:

    “你作為媳婦,哪怕不孝,最起碼也要做到順著老人吧?就算不順著我們,也得順著你的丈夫!”

    聽到公公教自己三從四德,李梅氣笑了:“這個家裡,我比你兒子掙得多,裡裡外外也是我操持,我憑什麼要順著他?”

    “你要是看不慣我們,可以和我兒子離婚,畢竟我們才是血脈相連!”

    譚善修說完,又給李梅的父親打電話。控訴李梅的不是,還指責親家“老謀深算”,當初買房,不加譚明的名字,就是為了處處打壓他們一頭。

    李梅一看父母無辜受牽連,徹底失去理智,對著家裡一頓打砸,叫喊著,我爸媽一番好心,怎麼到你們這裡,成了老謀深算?

    接著她抄起一把菜刀,逼近公婆,公婆見狀,連忙關上房門,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李梅表示,她一向理性冷靜,只有面對公婆的問題時,才會失去理智。

    她不明白,明明只要分開居住,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為什麼公婆就是不肯搬走呢?

    李梅稱,這些都是公公的“傑作”,為了掛東西用的。

    “我買了粘鉤,他就是不用,硬說木釘更牢固,還不花錢……”

    聽著兒媳的控訴,譚善修忍不住辯駁:“你這是故意刁難我們,看孫子上幼兒園了,想把沒有利用價值的我們趕走。”

    李梅表示,她從沒有這種想法,只是單純無法跟公婆共同生活。

    三言兩語間,翁媳倆再次吵得不可開交,而婆婆坐在一旁默默流淚,譚善修憋屈不已,表示寧願兒子不是大學生,這樣就不會遇到兒媳,讓他們受這麼多窩囊氣。

    過了片刻,他才說道:“我作為兒子,肯定不能趕走父母,但是我也化解不了他們的矛盾。”

    這句話,讓李梅激動不已,她表示之所以鬧到這個地步,就是丈夫一直的逃避造成的。

    公公譚善修一口咬定,是兒媳將兒子騙到手後,又嫌棄他們農村人的身份,在他看來,絕不可能在付出4年後,又灰溜溜回到老家。

    如果我們就這樣回老家,村裡人怎麼看我們?”

    他表示,在兒子家住著,代表著“老有所養”,是一件光榮的事,所以他寧願吃住差一點,也不想被趕回老家。

    既然如此,他又為何不肯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呢?

    她說,姐妹四人都曾明確表態,願意贍養父母,將他們接到自家居住。

    可是父親為人固執,認為養老是兒子的責任,所以寧願跟弟媳吵架,也不肯搬家。

    再加上弟弟性子軟弱,不懂得調和,才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事到如今,一家人的矛盾又該如何化解呢?

    當天晚上,李梅的情緒再次失控,她聲稱要“魚死網破”。

    譚善修老兩口見狀,為了兒子的家庭,不得不做出讓步,同意回老家養老。

    不過老房年久失修,屋內雜草叢生,房頂還透風漏雨,譚善修希望兒子能出錢修繕。

    對於父親的要求,譚明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李梅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明態度確實偏激,溝通存在問題,以後她會收斂脾氣,孝順公婆。

    最後,譚善修獨自面對鏡頭,落寞地表示,其實他不是非要賴在城裡,而是想等兒子一個態度。

    “如果他好聲好氣跟我說,想鍛鍊孫子的獨立能力,所以請你們二老回家,等想孫子的時候,隨時來住幾天。那我肯定早就高高興興地回老家了……”

    結語

    有人說“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對此,我深表贊同。

    像譚善修與兒媳的矛盾,是許多家庭老人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縮影。

    除去城鄉生活差異外,年齡代溝,導致兩代人的生活習慣迥異,住在一起,難免有摩擦。

    這個時候,兒子譚明的作用舉足輕重,如果他能夠主動站出來,兩頭勸和,肯定不會鬧到這種地步。

    在我看來,大多數老人在子女有需要時,都能挺身而出,可是,卻沒有學會抽身而退

    尤其在生活能自理時,儘量分開單過,這樣既能減少摩擦,自己也住得舒坦,何必看子女臉色行事呢?

    而作為晚輩,應該學會感恩,將孝道傳承下去,體恤父母的不容易,遇到分歧時,注意溝通方式,照顧老人的感受。

    就像譚善修老人說得一樣,其實他不是非要賴在兒子家裡,他就是想等一個臺階。

    如果不得不跟父母同住,雙方更應該學會彼此尊重,為了家庭的和睦,做出讓步。

    讓步,不代表自己做錯了,而是以愛為出發點,讓彼此的生活,更加舒服。

  • 15 # 幸福的芒果li

    有道理,我父親不在多年了,家裡也就我一個,五年前把我媽接過來一起住,經濟上不是問題,我老公工資還說得過去,我媽老師退休,不過退休早,退休金不高,但是足夠她開銷了。不好的就是我媽什麼事情都要管,管到什麼程度呢,連我做菜生薑切的片還是剁碎都要管,她只要一冷,就逼著我孩子加衣服,這點上我兒子非常不配合,只要我兒子不配合,我媽就會說是不是你媽教你得?這兩天有點冷了,我把窗戶關一半,這下不得了了,說要閉死在家裡。冬天供暖,非要把每個窗戶都開上,本來我們小區供暖就不行,我說這樣太冷了,我媽說冷了不知道加衣服嗎?我說那每年兩千多的取暖費交了是拿來浪費的嗎?我家廚房和餐廳一體的,自從我媽來後,餐桌上全部放滿了東西,餐桌下面也是,五百升的冰箱裡有小一半是她買的各種豆類,包括冷凍室,一年做不了兩次饅頭,可是酵母粉放了很多。粉條她一買一大捆,這都放了幾年了,她說不會過期。冷凍室還買了好多冰糖凍起來,上次我清理了大大小小五包。疫情期間我又買了一個二百七十升冰箱,她馬上又買了很多東西放進去,忍無可忍的我告訴他這個冰箱給你女婿放冰淇淋,飲料和孩子的牛奶酸奶的。夏天時候給我說今年綠豆比去年漲了五毛錢,還好她去年買的多,我說你都不算這一年的電費的。你說她節約吧?實際上買來放著的東西一放就幾年,她說放冰箱不壞的。我媽還有一個毛病就是不管你給誰打電話,她聽上兩句就要插嘴。還有就是我家孩子對很多東西都過敏,這點我們做過過敏原,她不管,孩子過敏性咳嗽她就專門給孩子吃山楂糕,吃橘子,大家都知道只要咳嗽要忌一下甜食。說了無數次不聽。每次帶她出去吃飯,菜一上桌就開始算人家這個菜的成本,然後就是回家自己做,毫不誇張的說我媽做飯只能是做熟,我的記憶中菜只有爸爸的味道,沒有媽媽的味道,我媽能把吃了兩天的紅燒肉湯又放上新的食材繼續吃,注意,這是肉早就沒有了,就是單純的剩湯。我家都是我做飯,因為我媽做飯誰也吃不下了。這一聊起我媽這些,能說三天三夜,在我家,只要我媽說什麼我不贊成,我媽就說她要回老家,成天說,說了幾年,去年我實在忍無可忍了給她說,那好吧,我把你送回去,但是以後你想再過來養老那就不可能了,你走後我公公婆婆過來了,你就沒有地方住了,就這樣才消停了,不說了。我媽還有一個殺手鐧就是她說的我不贊成她就說我都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了,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你從小就看出來你是惡毒的人。和這樣的老人一起住真的很無奈,有什麼辦法呢!她是我媽。這幾年我真的有點抑鬱症狀了。還好我老公能忍,老給我說我喊我忍忍就過去了。真的很感謝我老公,不管我媽嘮叨什麼,我老公都不發火,還長期安慰我。我公公婆婆也很好,買房時候我說買兩室的,他們說買三室的,把你媽接過來和你們一起住,因為我公公婆婆說了這樣一句話,和我老公對我媽很好,所以我對我公公婆婆很好,什麼東西我都給他們買,衣服,鞋子,手機,冰箱,給婆婆買手鐲戒指,還有冬天時候給他們買發熱鞋墊,這點上我老公說我想的很周到,那邊冬天風大很冷,墊上冬天下大雪兩老人出門不冷了。吐槽這麼多,就是想說和老人一起住真的有點抑鬱,不一起住吧,又不放心,畢竟歲數大了,萬一自己在家出什麼事都不能及時知道就太危險了

  • 16 # 素言素語曰

    67歲的姚尚秀被兒子兒媳趕出家門,無家可歸的她纏著兒媳不放,兒媳卻說:“因為你,我們都離婚了,現在我和你沒有任何關係!”

    已過花甲之年的姚尚秀和老伴流落街頭,有家難回。

    姚尚秀找來調解員幫忙,說自己和老伴出門散步的功夫,自己的衣服、被褥、生活用品就被兒子兒媳全扔了出來,隨後兒子還更換了門鎖,不讓他們回家。

    此時外面下著小雨,姚尚秀和老伴陳代蘇的衣物都浸泡在雨水中,老兩口身無分文,茫茫然不知何去何從。

    姚尚秀哭訴道:“沒有這樣的兒子兒媳,他就是全丟出來,要趕我走,不准我在這個家裡。”

    整理著地上的衣服,姚尚秀越想越傷心,她哭唱道:“我受了那麼多苦養大這個兒子,以為養兒子就能享福,我六十七歲啊,他還打娘哦!”

    想當初兒子兒媳開車將自己接到城裡,讓自己享福照顧孫子,不想現在孫子長大了就讓自己走,讓自己回農村老家,姚尚秀無法接受。

    而且當初離開農村老家來到城裡,兒子將他們老家的豬牛羊等東西都處理了,如今回去他們已無法生活。

    兒子兒媳對自己不管不顧,沒有收入的他們只能借錢度日,他們希望兒子兒媳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隨後,姚尚秀帶著調解員來到兒子家。

    在樓下,眾人看到了兒媳鄧春燕,可看到公婆,鄧春燕卻視而不見,徑直從旁邊走過去,調解員攔下詢問,鄧春燕卻表示對方不是她的公婆,她也不認識對方。

    鄧春燕為何如此冷漠,甚至不認公婆呢?

    鄧春燕想要離開,可公婆卻不打算放過她,婆婆姚尚秀上前一把扯住兒媳的包,公公陳代蘇則攔在前面,不讓兒媳離開。

    見婆婆扯著自己的包,鄧春燕氣憤不已,直言她和眼前的兩位老人沒有任何關係。

    鄧春燕無奈道:“她有什麼事,任何事情,我跟她現在沒有任何關係,你別找我好不好,這已經影響到我生活了。”

    調解員不解,詢問道:“就是你們之間到底有什麼矛盾,是因為婆婆哪裡做得不好還是怎麼樣。

    鄧春燕堅持她和姚尚秀沒關係,她說:“我跟你說,我現在沒有婆婆,我和我老公離婚了,我就帶了兩個兒子!”

    鄧春燕直言因為婆婆不斷折騰著這個家,她和丈夫已經離婚,現在她和姚尚秀沒有任何關係,她希望調解員不要找她。

    可調解員並不放棄,繼續追問道:“你們什麼時候離的婚,周圍的鄰居都說你丈夫陳海民是住在這裡的,我也不知道你們這個離婚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鄧春燕表示自己和丈夫已經協議離婚,丈夫淨身出戶,如今家裡的兩套房子都歸她所有,離婚後她也就和公婆沒有關係了,所以公婆不應該住在這裡。

    鄧春燕手指姚尚秀,讓對方鬆手,可姚尚秀堅持不放手,兩人爭執了起來。

    姚尚秀態度蠻橫,站在街道上大喊大叫著,想要引起旁人的注意,她手指著鄧春燕氣勢洶洶道:“不放開,不得放,這房子我用了好多錢,豬牛所有家產都在這裡,一生的家產都在這裡。”

    姚尚秀堅持兒子兒媳並未離婚,之所以這樣說就是為了將自己趕出去,調解員也在一旁追問個不停,希望鄧春燕說清楚,可鄧春燕直言這裡面事情太多,說不清楚。

    隨後婆媳雙方用手指著對方,爭吵不斷,姚尚秀覺得兒媳沒良心,養大了孫子就想盡辦法趕自己老兩口,而鄧春燕表示婆婆不要臉,什麼東西都要自己買。

    爭吵引起了人群圍觀,見此情況,姚尚秀喊得更大聲,不斷訴說著自己的不易,控訴著兒子兒媳的不孝。

    鄧春燕很無奈,直言調解員和不知真相的人群都站在婆婆那邊,她有苦難說。

    鄧春燕想不通如今她已和丈夫離婚,為何婆婆還要找自己的麻煩。

    可調解員卻說:“你畢竟是她兒媳婦啊,就算現在不是,曾經是啊!”

    鄧春燕一陣無語,現場陷入了僵持,雙方情緒激動,隨後調解員帶著姚尚秀離開。

    第二天,調解員同姚尚秀來到當地的民政局。

    在工作人員的查詢下,得知鄧春燕確實在5月6號和陳海民協議離婚,陳海民選擇淨身出戶,兩人離婚的原因是性格不合。

    得知兒子兒媳是在5月6號離的婚,姚尚秀表示他們在四月底剛和兒媳吵完架,那時兒子兒媳還沒離婚,她覺得兒子離婚把家產都給兒媳,就是為了將自己趕出家門。

    陳代蘇憤憤不平道:“他是為了不讓我們在那裡住,想把我們趕回家,現在他們還在一起,天天在一起!”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調解員單獨約出鄧春燕。

    可一見面,鄧春燕就委屈地哭了出來。她說:“為什麼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就是因為她,我覺得我做媳婦唯一的缺點就是,我管得太多了,在他家已經超越了做媳婦所做的事情。”

    鄧春燕覺得自己問心無愧,直言問題不在她,而在婆婆身上,那麼兩人到底是發生了什麼矛盾呢?

    她無奈道:“我們有兩個孩子,兩人本來感情也不差,為什麼要離婚,你想想,整天這樣吵鬧,誰受得了。現在你可以叫她離我遠一點好嗎,不管她說什麼,別讓我聽見好嗎?”

    鄧春燕回想起過去的日子,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她突然失聲痛哭,委屈地喊著:“沒有我這樣的媳婦啊,我要憋死了,我真的要憋死了!”

    鄧春燕的情緒一下爆發了出來,她為了這個家付出那麼多,可卻被婆婆逼著和丈夫離婚。

    可就算離婚了,婆婆還要和她鬧,別人還說她不孝,她委屈難受!

    這時,鄧春燕的姐姐聞訊而來,為妹妹打抱不平!

    鄧春燕的姐姐指責姚尚秀不要臉,吃妹妹的住妹妹的,什麼都要妹妹買,現在還這樣鬧!

    她說:“我老家人都知道,她還打兒媳婦,還把兒媳婦手打成這樣,她打了兒媳婦以後,把兒媳和兒子都逼了出來。”

    鄧春燕的姐姐說,妹妹嫁到陳家後,就和婆婆矛盾不斷,經常吵架,沒辦法的妹妹才和妹夫搬到了邵陽,來到邵陽後買房子的錢也是她們姐妹湊的,和陳家毫無關係。

    鄧春燕表示自己妹妹心太軟,搬到邵陽後和婆家安生了幾年,又心軟將公婆接過來一起生活,可一過來,婆媳兩又是爭吵不休。

    見此情況,妹夫陳海民才提出讓父母回老家,可姚尚秀卻怎麼也不肯回去,就要生活在城裡,這才鬧到如今的地步。

    鄧海燕的姐姐說,妹妹和妹夫並沒有不管姚尚秀,每個月給了他們600塊的生活費,可姚尚秀卻不知足,還不斷地朝妹妹要錢,才讓妹妹忍無可忍和妹夫離婚。

    如今陳海民消失不見,事情無法得到一個解決,姚尚秀老兩口只能回到農村老家。

    回到老家,陳代蘇表示,這一切都怪兒媳太不尊重他們,完全沒把他們當成爸媽看,他說:“我老伴沒什麼錯,她就是嘴巴子多一些,但是媳婦太厲害,太潑辣,兒子也不管,罵也好打也好,他就是不管。”

    老兩口看著農村老家很是不滿,直言現在日子過得很艱難,沒肉吃只能吃青菜,他們希望兒子能出面承擔起贍養自己的責任。

    可不管如何聯絡,眾人都無法撥通陳海民的電話。

    姚尚秀很是傷心,兒子兒媳離婚,兒媳不管自己,兒子消失不見,他們的晚年又該怎麼辦呢?

    這些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知道的是,種因得果,姚尚秀鬧得兒子兒媳離婚,也必須承擔其後果。

    所以,我覺得“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這句話說得很對。

    贍養父母是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可贍養父母不是說一定要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子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反而容易產生矛盾,影響彼此之間的感情。

    首先,父母和子女有較大的代溝,雙方的生活習慣,生活模式都不相同。

    父母看不慣子女的生活方式,早上起得晚,晚上睡得也晚,對於自己看不順眼的父母總會加以指責。

    而且子女生活中出現一點小矛盾,父母也會介入插手,而結果總是適得其反,讓一點小矛盾變成影響夫妻感情的大爭吵。

    然後在日常生活中,雙方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誰也不服誰,誰也看不慣誰,這樣就很容易因為一點瑣事爭吵不休,特別是婆婆和兒媳之間的事。

    所以我覺得,在父母還年輕,還能自己生活時,可以給父母生活費,讓父母獨自生活,距離產生美,這話沒錯。

    可在這裡,還是希望陳海民能盡到一個兒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農村蓋房子,為什麼有人說“最忌”鄰居高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