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遼寧胖哥

    這就是帝王之術!

    漢朝的大將軍周亞夫,那是一代名將,周亞夫最大的功勞,就是率領軍隊平定了七國之亂,保住了漢景帝劉啟的江山穩固,這七國之亂的根源,也是漢景帝劉啟的削藩令引起來的,當時吳楚等國,糾集了十多萬大軍,要推翻漢景帝劉啟,形勢已經十分危急。

    漢景帝劉啟下旨任命周亞夫為大將軍,平定叛亂,周亞夫也是不負眾望,打敗了叛軍,保住了漢朝的江山,漢景帝劉啟為什麼最後對周亞夫起了殺心呢?這也是在周亞夫權傾朝野之後,漢景帝劉啟要殺周亞夫,其實周亞夫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

    周亞夫站到了人生的巔峰,卻也是自大了起來,有點喧賓奪主的意思,對於漢景帝劉啟的一些想法,也是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漢景帝劉啟打算廢除太子劉榮,從新另立太子,這樣敏感的事情,其實周亞夫也不該參與進去。

    古代帝王最大的忌諱,就怕大臣跟後宮的太子有啥聯絡,而且這二個有聯絡的人,都是位高權重,一個是太子劉榮,一個是權勢滔天的周亞夫,周亞夫阻攔漢景帝劉啟,不同意廢除太子,周亞夫已經觸及到了劉啟的底線,漢景帝劉啟對周亞夫已經非常的反感了。

    這也為周亞夫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後來漢景帝劉啟的母親,竇太后提出來要給自己的兒子梁王,加官進爵,這本來也算是竇太后的家事,周亞夫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眼,裝看不見,畢竟是竇太后的家事,願意提拔誰,就提拔誰。

    這周亞夫卻又站出來反對,說出了沒有軍功者,不得封候進爵,還搬出來了劉邦,說這規矩是開國皇帝劉邦說的,這周亞夫還拿出來劉邦,來壓制漢景帝劉啟,結果在周亞夫理直氣壯的反對下,梁王想要加官進爵的事情也泡湯了。

    這周亞夫就是不懂職場規則的人,他跟劉啟之間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大了,周亞夫的本事在大,他也是漢景帝劉啟的臣子,漢景帝劉啟也是憤怒到了極點,他認為周亞夫將來會是漢朝的威脅。

    漢景帝劉啟也有擔心,怕將來周亞夫權利過大,會生出野心,會威脅到漢朝後來的皇帝,但劉啟也沒打算馬上處死周亞夫,劉啟還要試探一下週亞夫,看看周亞夫還有留下的必要沒。 劉啟故意不準備筷子給周亞夫,想試探周亞夫什麼反應,周亞夫也是沒反應過來,如果當時他拿起肉就吃了,也許不會有殺身之禍,因為漢景帝劉啟就想讓周亞夫明白,周亞夫權勢在大,那也是劉啟給的,劉啟還想要周亞夫明白一個道理。

    劉啟讓周亞夫吃肉不許用筷子,他就不許用筷子,讓周亞夫有肉吃,他才可以吃肉,如果不想讓他吃肉,他就得看著,但周亞夫沒看透劉啟的暗示,周亞夫還大鬧了起來。

    周亞夫把一肚子火氣,全發洩到擺宴席的太監身上,說這些個太監,敢輕視他這個大將軍,是不是故意要欺負他,不給他筷子用,周亞夫的反應,讓漢景帝劉啟徹底覺得周亞夫,不能用了,在用下去會很危險,漢景帝劉啟冷冷的問了一句周亞夫,你要的還不夠多嗎?

    這周亞夫還摔盤子的走了,後來周亞夫被關進了大牢,周亞夫一代名將,就這樣死到了大牢裡,這就是周亞夫吃肉要筷子,漢景帝劉啟動了殺心的原因。

  • 2 # 劉一千五

    周亞夫的死,碰上漢景帝就是必然的。

    漢景帝劉啟,在漢朝就是一個陰婺的皇帝。可以說從頭到尾,他都是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養成了陰暗了性格。所以處理起事情來,總是出人意料。

    漢景帝的太子位的來歷,本來就不正常。漢文帝的皇帝位,是幾種勢力較量中和後的結果。漢文帝當上皇帝,是劉邦直系親兒子中三選一的結果。劉肥一代,劉長一代被漢朝大臣陳平周勃灌嬰們拋棄了。所以本想找個傀儡玩玩,沒有想到他們被傀儡玩了。於是陳平周勃先後被漢文帝累死了。

    這樣的皇帝,遺傳到兒子們身上就必然有其基因了。

    漢文帝做代王時有四個兒子,此時時局非常,他們都一個接一個地死了。竇漪房作為漢文帝喜歡的美人,她生了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此外漢文帝還有其他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可是,漢文帝的其他兩個兒子還是死了。留下的就是竇漪房的兩個兒子劉啟和劉武了。

    劉啟作為現存的年紀最長的兒子,輩立為太子。

    太子劉啟得意了幾天,就耍脾氣了,他與吳王劉濞的王太子在鬥棋時糾紛了,然後一下子就把人家打死了,說明他下手狠。對此,漢文帝替兒子擦屁股。但是吳王就是不原諒。劉啟自然受到漢文帝的嚴厲管教。所以說,這個人的脾氣十分地陰婺。

    漢文帝一死。他繼位了,他要把天下的土地都抓在自己的手裡,任用晁錯削藩,上位三年不到,激化了中央與地方的尖銳矛盾,引發了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一大批將軍走向前臺。晁錯,袁盎,竇嬰,周亞夫,梁王劉武,韓安國等等,在這場戰爭中,對國家的統一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是,平定七國之亂後。和平了,匈奴也暫時沒有擾邊。那麼,漢景帝就著手解決內部問題了。

    首先是皇太子的人選問題。

    漢景帝越來越力不從心。加上他母親一直希望漢景帝之後,讓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繼位。漢景帝自然不樂意。模稜兩可地拖了一段時間。但是,不解決這個問題就睡不著覺。漢景帝就把兒子劉榮立為太子。梁王一看就失望了。他一怒之下就犯糊塗了。居然暗殺了朝廷大臣袁盎等二十餘人。這樣的大事,誰保護得了。後來梁王到底覺得躲不過,就甩鍋給羊勝公孫詭。但是朝廷,漢景帝再不鳥梁王了。梁王就得病死了。

    本來,漢景帝是不希望梁王死的,一來母親竇太后愛梁王,二來梁王在平定七國之亂中有大功。更重要的是,梁王作為帝國內最強大的諸侯國,可以對朝廷的一些勢力起分化作用。其目的就是對丞相周亞夫起制約作用。達到一種勢力平衡。

    現在梁王死了。周亞夫在朝廷的勢力就一支獨大。長久下去,誰控制得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梁王死了,周亞夫就活不長了。

    既然如此,漢景帝這個脾氣詭異的皇帝,他要整你,你就逃不出他的手心。

    周亞夫除了脾氣暴躁而且直來直去外,也沒有什麼大毛病。漢景帝就是看人家不順眼。要挑刺。

    不久,由於漢景帝喜歡有夫之婦,他的後宮出問題了。漢景帝有十三個兒子,這些兒子們的母親,賢惠的就少。所以漢景帝就希望太子劉榮的母親在他離開人世後,照顧一下這些孩子。但是劉榮的母親斷然拒絕。漢景帝噁心了。就找藉口廢了這對母子。周亞夫是太子劉榮的老師,又看太子沒有犯錯,所以見漢景帝一次,進言一次。漢景帝想呀,你對廢太子這麼關心,一定對新太子就不懷好意了。漢景帝除周亞夫的意思就更堅定了。

    劉榮被廢后,膠東王劉徹回京當上了太子。這個太子的舅舅王信,王信的妹妹王夫人是竇太后喜歡的乖媳婦。所以竇太后要封王夫人的哥哥為諸侯。漢景帝不置可否,不表態。周亞夫馬上出來反對並把劉邦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的約定重複了一遍。讓朝廷冷場。

    周亞夫這明明就是在反對新太子劉徹的舅舅,其實就是劉徹繼位路上的最大障礙。

    到了這個骨節眼上,周亞夫想活下去,人家都不希望了。

    所以,漢景帝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久準備了任莽漢周亞夫左右為難的宴席。皇帝有賜,必須吃;皇帝不置筷,又怎麼吃?

    周亞夫吃與不吃,感到非常為難。問了一聲,立即就犯了錯誤。不吃而回家,對皇帝又不禮貌。

    一開始,猜測劉啟不招乃父和他母親的喜歡,一是身體健康不好;二是犯了失手殺人的過錯。前者我們在司馬遷的行文中可以知道,後者他打死了吳王太子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如果是其他時候,早就廢除了。沒有廢除的原因,就在於竇太后哭瞎了眼睛。漢文帝看在竇姬面上,恐怕才沒有廢掉劉啟的太子位。因為當時漢文帝的少子梁懷王是漢文帝最喜歡的兒子 賈誼就是該生的老師。漢文帝應該是培養小兒子的。但是,後來漢文帝沒有動劉啟,讓他繼續做太子。

    漢文帝臨終前對劉啟說,要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找周亞夫就解決了。

    所以,七國之亂爆發,漢景帝就把平時不待見的表叔竇嬰,細柳營的周亞夫找來,讓他們去解決七國叛亂。

    最後漢景帝的揣度周亞夫的目的達到了“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

    於是,在梁王劉武死後不久,周亞夫絕食而死。

    這樣一來,諸侯國中最強大的梁王死了;朝廷上最有威望的丞相周亞夫也死了。新太子劉徹的道路一馬平川。

    這些都安排好後,漢景帝劉啟就安心地向乃祖宗們彙報工作去了。

  • 3 # 往仁

    去別人家吃飯,沒筷子你可以問主人家要一雙,沒毛病。去皇帝家吃飯,沒筷子你不謝罪還要筷子,這不是太把皇帝家當自己家了麼,說白了就是蔑視皇權,再進一步就是不臣之心。

  • 4 # Mer86

    漢初,皇權不強。尤其是漢惠帝劉盈,性格還比較懦弱,先天威望不足。故而,劉邦在生前便構建了一套鉗形制衡體系。

    這套體系的制衡思路很簡單:

    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先將漢朝分為中央帝國與地方封國。

    地方靠封國制衡,也就是讓劉姓諸侯王鎮撫關東六國舊勢力,保證地方不叛亂。不重蹈秦始皇死,地方揭竿而起的一幕。

    中央靠派系制衡,也就是讓功臣集團與外戚勢力相互制約,保證皇權不被架空。不重蹈秦始皇死,趙高架空皇帝的一幕。

    然後,再讓劉姓諸侯王與在中央的功臣和外戚形成內外製衡。

    功團和外戚的利益由於也在中央,與皇帝是一致的。因此當諸侯王威脅皇帝時,功臣和外戚會聯手輔佐皇帝,壓制諸侯王。

    同時,由於諸侯王們都有權有錢,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並且他們也都姓劉。一旦當功臣和外戚聯手架空皇帝時。諸侯王們也能起到最後一把鎖的效果,保證劉氏的江山不旁落。

    就這樣,一套外戚、功臣、宗親的三方相互鉗制,內外製衡體系便形成了。

    那麼,這套體系的效果如何呢?

    實事求是說,確實還是可以的。

    雖說劉邦死後,呂后架空皇權,導致外戚勢力一度踩在了皇帝、功臣集團和劉姓諸侯王的頭上,打破了政治平衡。

    但隨著呂后病死,功臣和諸侯王的聯手,呂氏外戚迅速被鏟滅,新上臺的漢文帝,又恢復了皇帝該有的政治地位。

    雖說漢文帝上臺前後,功臣和諸侯王們對文帝的權力也多有侵蝕。

    比如據《史記·外戚世家》記載。

    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漢文帝上臺前,曾以弄死自己的四個孩子的方式向功臣和諸侯王們納投名狀,換取他們對自己的擁護。(一般猜測是文帝還在代國做藩王時,與呂氏某女生的四個孩子。文帝為了順利登基,便親手殘殺。或是預設功臣集團殘殺)

    但文帝不是惠帝,無論是能力還是性格,他都比惠帝強出幾個段位。

    隨著皇帝權力的恢復,漢文帝其後的二十多年裡,對功臣和諸侯王形成壓制之勢。奠定了漢朝形成中央集權局面的基礎。

    諸如功臣集團的代表周勃告老還鄉,諸侯王中實力最強的齊國被瓦解。

    都是漢文帝在位時,為推行中央集權,所做的工作。

    漢文帝死後,景帝站在文帝基礎上,對功臣集團和諸侯王進行進一步打壓。

    其中的著名事件就是七國之亂和丞相周亞夫的冤死。

    七國之亂,按道理講,它本來不該發生。

    或者說,不該在漢景帝剛繼位時就發生。

    如果當時的皇帝不是漢景帝這種急性子。

    當時的漢朝皇帝不採納晁錯的削藩建議。

    七國之亂,肯定至少要推遲二十年發生。

    但沒想到,漢景帝無心插柳柳成蔭,命中有此運,靠著文帝打下的基礎,靠著功臣集團的幫忙,硬是提前二十年便粉碎了藩國對中央的威脅,提前實現了漢朝在政、財、軍等方面的中央大集權局面。

    而當諸侯王這個巨大威脅被幹掉後,功臣集團在景帝心裡,自然就沒了地位。自然要也要被踢開了。

    現在很多人罵漢景帝薄情寡義。

    這點我也是舉雙手雙腳贊同的。

    當年周勃因擁立之功,自視甚高,被文帝以謀反罪名抓捕,丟下下獄。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就怒罵過文帝沒有良心。

    最後是文帝要臉,再加上週勃又找了公主兒媳婦幫忙說好話,周勃才得以善終。

    如果七國之亂前後,皇帝還是文帝,周亞夫肯定不會死。文帝肯定會給他一個善終。

    然而,善終歸善終,周亞夫雖可能不至死。

    但是他,以及他背後的功臣集團,被皇帝踢出權力核心,也是大勢所趨。

    早在商鞅變法時,中國的歷史趨勢就是從分封轉為統一。

    秦朝統一六國,後二世而亡,以致劉邦要構建三股勢力制衡的體系,這不過是大一統程序的一段插曲罷了。

    中國的歷史大勢,終究還是中央集權。

    現如今,外戚塌了,淪為皇帝的馬仔。諸侯王也塌了,一群老虎淪為小貓咪。

    這時候,皇帝還留著功臣集團幹什麼呢?

    留著他們繼續把持相權,與自己抬槓嗎?

    所以,諸如景帝要廢掉太子劉榮,周亞夫堅決反對,導致景帝疏遠他的記載。

    景帝要封匈奴降將為侯,周亞夫反對,導致景帝怒而准許其辭官回鄉的記載。

    景帝在宮中設宴,招待周亞夫,故意不黑他筷子,氣的周亞夫直接走人,導致景帝氣的要殺他的記載。

    實際上,都只是漢景帝與周亞夫關係交惡的表面現象。

    歸根到底來說,景帝殺周亞夫,只是他見周亞夫不順眼,是見功臣集團不順眼罷了

    只要功臣集團一天不倒,景帝的心裡就一天不踏實。

    他心裡不踏實,所以他就要變著法,故意找周亞夫的茬,把周亞夫和功臣集團搞倒

    周亞夫其實很委屈。他就算什麼都不做,景帝也要搞他。

    如果他能屈能伸,或許還不至於慘死。但如果能屈能伸,那他就不是當年那個敢把文帝攔在軍營外的周亞夫了。

    公元前143年,漢景帝再次找茬,派人把周亞夫丟下大獄。

    這一次,周亞夫心如死灰。知道自己要麼選擇死,要麼選擇完全丟棄尊嚴。

    他在獄中想了五天,認為尊嚴還是要比生命更重要。於是,他便絕食而死。

    他死前,漢朝的丞相一直由功臣集團的代表擔任。如蕭何、曹參、陳平、周勃。

    他死後,非功臣派出身的衛綰出任丞相。

    此後,再沒有功臣集團出任丞相的情況。

    隨著非功臣派出身的人把持丞相,標誌著曾經的劉姓掌皇權,功臣派掌相權的時代。在這一刻,徹底被終結了。

    標誌著漢朝在建國六十年後,終於完成了權力過渡期,正式進入中央集權時代。

    甚至於,還可以這麼說——當年秦始皇只是形式上統一了六國。他征服了六國地盤,但並沒征服六華人心;既征服了地盤,又征服了人心,真正把天下捏合在一起的人,是漢景帝,以及後來的漢武帝。

    對於中國歷史來說,這是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時刻。

    但對於周亞夫來說,他很不幸,淪為歷史程序的犧牲品。

  • 5 # 江湖小曉生

    周勃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的二小子周亞夫,居然是個如此暴脾氣的人。

    由於他總是懟漢景帝,所以漢景帝想要給他點顏色瞧瞧,順便看看他的臭脾氣是不是改了點。

    在一次宴會中,漢景帝讓人給大家發了筷子,唯獨不給周亞夫發筷子。

    周亞夫的暴脾氣立刻冒了上來,大喊著要筷子。

    大哥啊,這是皇帝請客吃飯的場所,難道吃的真的是飯嗎?想吃飯回家吃不香嗎?皇帝不給你筷子肯定是有原因的嘛!

    可週亞夫非認死理,吃飯當然要筷子,不給筷子就是故意刁難人,可他卻不考慮為啥漢景帝要刁難他。

    漢景帝知道他的臭脾氣,倒也不惱,笑著問他:這麼點屁大的事情,你就不高興了?

    周亞夫立馬下跪,表示自己錯了。

    他那是真的認錯嗎?我都不好意思點破他,因為接下來的騷操作,幾乎驚呆了周圍所有成年人。

    漢景帝覺得周亞夫態度還可以,所以就原諒了他,可皇帝剛說了一個“起”字,連個“來”字還堵在嘴邊呢,周亞夫就怒氣衝衝地站了起來,二話不說掉頭就走人了。

    真的,他就是這麼幹的。請問各位職場老油條們,如果你這麼玩了你老闆這一出,你是該換份工作呢?還是該換份工作呢?

    這可把漢景帝氣壞了,要不是自己是皇帝,漢景帝非要衝上去跟周亞夫打一架不可!畢竟哪怕是兩個對等的人受到如此羞辱,那也是無法忍受的好不好!

    於是漢景帝就說了這麼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這麼個德行,怎麼輔佐少主呢?

    顯然是話裡有話的感覺啊,至少包含了這麼幾層意思:

    第一,漢景帝看在周亞夫有功的份上,本打算讓他成為兒子的輔政大臣的。第二,漢景帝對周亞夫的暴脾氣非常生氣!第三,漢景帝已經不打算讓周亞夫輔佐少主了。

    第三層意思是最可怕的,一個手握兵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將領,如果被皇帝這麼一說,那就只有以死謝罪的結局了!

    因為你要是活著,憑藉你的功勞,咋可能混不上一個輔政大臣噹噹呢?可皇帝偏偏就是不讓你幹這份工作,你說氣人不?這不是故意讓皇帝丟人嘛!為此,周亞夫除了自盡,似乎沒其他路可以走了。

    一、周亞夫倒是很會給漢景帝創造殺他的條件。

    周亞夫的兒子周陽,那絕對是個坑爹的角色。這貨看周亞夫年紀大了,所以買了500副甲盾,打算在周亞夫去世以後,辦喪事用。

    這個我就不太能理解了,甲盾是用來打仗的,為什麼要在辦喪事中用這些玩意兒呢?更何況,這些東西還是漢朝明令禁止買賣的。

    要是偷偷搞完了,倒也算了。可偏偏周陽這貨要短人家的工錢。做工的人掙的都是血汗錢,哪裡肯幹,二話不說就把周陽給告發了,說他私自購買謀反必備工具。

    這下完犢子了,漢景帝一看,是周亞夫的兒子,別提多興奮了:查他,查他,給我用力地查他!

    立馬一大幫朝廷特使來三堂會審,他們把周亞夫弄來詢問,結果周亞夫兩手一攤:我啥也不知道啊!

    周亞夫的確不知道,可漢景帝精心設計的問卷調查,周亞夫就這麼敷衍地回答了,這讓漢景帝很不爽,認為周亞夫還在賭氣。

    漢景帝:既然你還這麼個德行,那就別怪我了!

    於是周亞夫就被送到廷尉去了,周亞夫得知以後,分分鐘要切腹自盡的感覺:別攔著我!你們都別攔著我!我這張老臉算是丟盡了!

    結果還是被他媳婦兒給攔住了。

    漢朝的廷尉,基本上就是屈打成招的發明者,到了這兒,人家有180種辦法,讓你說出他們想讓你說的東西。

    周亞夫此前回家問過了,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差點沒把兒子給打死。這回到了廷尉這兒,立馬老實交代,表示這些東西是喪葬品,不是謀反用的。

    可廷尉卻不想聽到這種無聊的回答,他變著法地問:你老兄這是想下去謀反啊!

    周亞夫整個人都不好了,當場又要自殺。

    這回是來真的了,周亞夫開始絕食,一連5天都沒吃東西,結果把自己給活活餓死了。

    尉責曰:“君侯欲反邪?”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史記》

    二、周亞夫純粹是被自己的耿直給害死了。

    周亞夫這個人在漢朝是相當有名氣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細柳營,以及他平定七國之亂的功勞。

    當時漢景帝打算削藩,結果導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人聯合起來,發動了吳楚七國之亂,他們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

    結果漢景帝果然把晁錯給殺了,卻依舊沒能阻擋吳楚叛軍。發現上當以後,漢景帝急得團團轉,多虧了此時周亞夫站了出來,前去平叛。

    結果十分順利,周亞夫以梁王劉武的梁國作為誘餌,當七國之兵攻打梁國時,周亞夫悄悄繞到他們後面切斷他們的糧草供應,這麼一來就大功告成了。

    這功勞實在是太大了,所以說漢景帝對周亞夫是充滿感激的,甚至封他為丞相,這也是周亞夫驕傲的原因。一位帶兵的將領驕傲了,那麼他的路也就走不遠了。

    第一件事,反對皇后的哥哥封侯。

    竇太后讓漢景帝給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封個侯爵,這事兒本來是普天同慶的大好事。漢景帝自然也樂意,但是他假模假樣地要跟大臣們商量一下:我大舅子王信,能不能封侯,你們開個研討會,討論一下。

    結果周亞夫立馬打斷了漢景帝的話:老大,不用開會了。劉邦老爺子說過,沒有功勞是不能封侯的啊!你那個大舅子算個球啊,他有什麼功勞嗎?

    這頓操作,直接把漢景帝的臉都給懟綠了,因此他再也沒提過這件事。

    第二件事,反對冊封匈奴將軍為侯。

    匈奴的5位將軍投降歸順漢朝,漢景帝覺得完全可以利用一下,打算封他們為侯,這樣就能吸引其他匈奴人來降了。

    這本來也是一件大好事,可週亞夫再次站了出來表示反對:老大,這幫癟犢子可都是叛臣啊!你封他們為侯,不是在鼓勵手下的馬仔們叛變嘛!

    漢景帝打算扳回一局,總是被懟也不是個事兒啊!於是他怒喝道:你這老小子迂腐得很,這事兒我已經定了!

    自從平定七國之亂以來,還沒人敢這麼跟自己說話,周亞夫覺得自己的老臉被人傷到了,二話不說就提出了辭職:老大,你要這麼說話,那我可就不幹了啊!

    其實也就是打算嚇唬一下漢景帝,結果漢景帝哈哈一笑:一言為定!雙喜臨門!

    此後就發生了漢景帝不給周亞夫筷子的事情,由此可見,周亞夫完全是被他那種暴脾氣給害了。你身為臣子,脾氣再大,也不能整天怒懟皇帝吧?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 6 # 黑水布衣

    “文景之治”算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盛世了,但漢景帝的評價是不如漢文帝的。劉啟此人多少有些刻薄寡恩,在太子時就打死了同族弟弟,間接造成了後來的七國之亂的導火索,後來又殺了晁錯,最後連平定七國之亂的首功之臣周亞夫都沒有放過。

    可憐一代名將周亞夫最後死於一塊豬肉上,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話說平定七國之亂之後的周亞夫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但周亞夫畢竟還是武將出身,性格耿直且不懂政治,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

    1、 樹敵太多

    第一個敵人就是梁王劉武。這位漢景帝的同母弟弟頗受竇太后喜歡,但在七國之亂時,梁國成了與吳楚叛軍交戰的正面戰場,劉武多次求助,周亞夫置若罔聞。雖然最後勝利了,但這件事讓劉武十分惱火,雖然後來劉武早逝,但這讓竇太后也十分不悅。

    第二個就是長公主劉嫖。漢景帝要廢長立幼,周亞夫不同意,這直接得罪了漢景帝的姐姐劉嫖,因為劉嫖嫉恨慄姬,自然也就嫉恨太子劉據,而她的女人陳阿嬌還要嫁給劉彘(後來的劉徹)。周亞夫力挺劉據,就觸怒了劉嫖,而這位長公主也是在竇太后面前說一不二的人物。

    第三個就是王氏家族。劉徹成為太子後,王美人也成了王皇后,而反對劉徹的周亞夫自然也得不到王家的青睞,之前劉武刺殺袁盎一事暴露後,王皇后長兄王信主動說情,為劉武開脫。所以竇太后希望給王信一個侯爵還人情,這也遭到周亞夫的反對(無軍功,不封侯),王信的侯爵也黃了。王家當然不滿!

    周亞夫得罪的這三股勢力的背後其實就是竇太后,只能說周亞夫過於耿直了。

    2、 不懂政治

    周亞夫打仗是個好手,但讓他當丞相領導群臣就勉為其難了。

    劉啟曾召來商量封侯之事。此次要封的不是外戚,而是前來投降漢朝的六個匈奴王。結果周亞夫依然反對,他認為這些匈奴背叛祖國,投降漢朝。漢朝如此厚待,那麼以後漢朝出現同樣的 叛徒,你怎麼責備人家?其實,這就是周亞夫的政治覺悟差了,好在劉啟沒有聽他的,但周亞夫卻因此大為不滿,竟然稱病不朝。

    稱病不朝也就罷了,劉啟認為周亞夫不過是鬧脾氣而已。因為竇嬰也鬧過脾氣,最後還是回來當官了。可週亞夫這一去就是三、四年,他忘了竇嬰不僅是功臣,還是外戚,人家也懂政治。

    於是便有了那頓堪比鴻門宴的豬肉大餐。

    3、 掃清障礙

    公元前143年的秋天,八月。劉啟決定召周亞夫進宮,請他吃飯,這是給周亞夫的最後一次機會。當劉啟和周亞夫共同進餐時,獨賜周亞夫一塊大肉,但沒有切開,也不給他筷子。考察亞夫同志的政治智慧時候終於到了。

    劉啟的用意很明確:肉是我給你的,但是筷子在我這裡。想吃肉,就得求我。不求我,也可以,那你看著辦吧。而周亞夫主動向管事的人要筷子而不向皇帝要,劉啟當時還點了一下週亞夫:此不足君所乎?”周亞夫馬上跪下,向劉啟謝罪。你以為他改過了?沒有!周亞夫直接走了!劉啟終於起了殺心!!說出那句話: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記》

    什麼意思?當時的劉啟身體已經不太好了(兩年後就去世了),而新任的太子劉徹還很年幼。周亞夫當時在軍中威望極高,也是名臣之後,關係盤根錯節,最重要的是他曾經反對廢掉前太子劉據。劉啟認為自己的小兒子是無法駕馭眼前這個人的。

    同年,周亞夫兒子私買兵器被告發(其實用來陪葬的),而周亞夫非常執拗的不作辯解,直到廷尉來抓他:

    廷尉責曰:“君侯欲反邪?”

    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

    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史記》

    其實這就西漢時期的“莫須有啊”!最終,周亞夫在獄中絕食而亡。當年其父周勃也遭受牢獄之災,但周勃人緣不錯,皇帝也不是真殺他,而周亞夫就沒那麼幸運了,得罪的人太多了,都在落井下石。不久,王信終於封侯了,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啊。

    有些時候,人應該把自己的定位找準,不擅長什麼就別幹。周亞夫就是例子。

  • 7 # 黃老不邪

    首先這事要從漢景帝為什麼不給周亞夫筷子說起,周亞夫只有肉但沒有筷子是吃不成的,寓意是沒有我漢景帝那麼你周亞夫是沒有機會立功的,但是不知道周亞夫是沒弄清還是太要面子了,居然自己找了一把筷子夾起肉就吃。

    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漢景帝以開玩笑的口氣問周亞夫:“是肉太少了嗎”?周亞夫跪地謝罪之後扭頭就走,漢景帝對周亞夫的這一舉動頗為不滿。漢景帝並不是擔心自己駕馭不了周亞夫,他是擔心以後自己的兒子,認為周亞夫這個倔脾氣很難當好“少主”的臣子。

    從“細柳營外攔文帝”看周亞夫性格

    漢文帝后元六年,周亞夫將兵細柳,文帝前去細柳軍營慰勞,文帝進不了軍營,士兵說了這麼一句話,“軍中只有將軍,沒有天子”,這話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就需要有很強的魄力才行,想當初韓信的軍營就被劉邦單騎突入並奪走帥印,由此可見在治軍這方面周亞夫要優於韓信。

    勃為人木強敦厚,高帝以為可屬大事。

    周亞夫是絳侯周勃的兒子,性格跟周勃極其相似,為人剛強、木納又厚重,很善不善於辯解,周勃曾經被文帝下獄,但因為公主替他開脫才躲過一劫,周亞夫就沒這麼幸運了。

    周亞夫結怨梁孝王

    七國之亂的時候梁孝王在梁國苦苦支撐,一直在懇求周亞夫發兵救援,但周亞夫按兵不動等待時機,後來平定七國之亂,從結果來看周亞夫的策略是正確的,但是梁孝王從那以後一直都怨恨周亞夫,經常在竇太后那裡說周亞夫的過失。

    周亞夫跟漢景帝溝通多次不順

    竇太后讓漢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為侯,漢景帝徵求丞相周亞夫的意見,周勃以“非能功者封侯,天下人共擊之”迴應,漢景帝聽後沉默不語。周亞夫的說話方式很不恰當,那句話是漢高祖劉邦說的,但是現在的皇帝是漢景帝,周亞夫並沒有曉之以理說服漢景帝,而是直接用漢高祖劉邦的話否定漢景帝的想法。周亞夫多次跟漢景帝意見不一致,於是開始居家稱病,隨後被免去相位。

    周亞夫的功勞跟韓信有的一比,古人常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這句話並不僅僅是總結的經驗,從人性上來說任何人都想擺脫那些幫助過他的人,不願意接受“沒有他就沒有我的現在”,對於漢景帝來說很難直面周亞夫的功勞,不封賞說不過去,封賞太大又會影響自己的存在感,那周亞夫就成了漢景帝揮之不去影子,實在打發不了了只能把他下獄。

  • 8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歷史上總是誇大了文景之治,漢文帝確實非常好,而漢景帝的品行就差了!為了下棋,用棋盤擊殺吳王太子,為後來的七國之亂留下伏筆,第二,文帝有一寵臣鄧通,對鄧通非常好,而鄧通對文帝更是盡心盡力,曾經為文帝吸癰,而太子並沒有做到為父皇進孝,親口為父皇吸癰,應該感到羞愧才是,反而對鄧通有了恨意,覺得鄧通離間了父子之情!文帝在時,有相士為鄧通算命,相士推算鄧通會餓死街頭!文帝根本不相信,以為我讓誰富貴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於是賜鄧通銅山,允許其鑄造錢幣,而鄧通當然是富甲天下了!而文帝死後,鄧通也就完蛋了!立即被剝奪財產,銅山也為漢景帝收回!皇帝和鄧通作對,既然無人敢相救,鄧通真的餓死街頭!這說明景帝小心眼,為了報復鄧通,更是非常不孝!第三,劉邦在時,分封了劉姓王,而劉姓王勢力逐漸擴大,對中央政府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而晁錯看到了危險,決意為景帝出謀劃策,決定消藩,而晁錯看到了國家的危險,卻沒有看到自己的危險,而晁錯父親知道消藩是一個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一旦有了閃實,必然有殺身之禍!勸說晁錯小心才是,而晁錯以為劉啟可以相信,願意為劉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到這個時候,吳王首先發難,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聯合七個劉姓王造反,而劉啟猶豫了,感到了害怕,聽從了袁盎殺晁錯退兵之計,腰斬晁錯!這說明劉啟是一個沒有擔當的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其它人!第四,見劉啟殺了晁錯,吳王並沒有退兵,反而是更加瘋狂進攻,景帝無奈,不得不以周亞夫,竇嬰領兵退敵,而吳王攻擊粱王劉武,劉武險相環生,求救周亞夫,而周亞夫只是要求粱王頂住,並沒有出兵相助,而是利用梁王吸引吳王主力,自己去斷吳王的糧道和後路,周亞夫一下子得罪了粱王和竇太后兩個狠角色,後來有事無人相救了!平七國之亂,周亞夫,竇嬰,劉武功勞最大!拽照道理,劉啟對周亞夫和竇嬰都應該很好了!可是這兩個人下場都不好!兩個反對劉啟換掉並無過錯的太子劉榮,受到了劉啟的猜忌,害怕漢武帝無法控制周亞夫,生前故意以沒有筷子吃肉試探,而周亞夫是一個爽快人,並沒有彎彎繞,直言沒有筷子,考試沒有過關,得罪了漢景帝,景帝就以死後造反的名義逼死周亞夫!對於竇嬰,由於有竇太后在,不放便採取行動,故意為竇嬰留了一份沒有宮廷擋案的詔書,允許竇嬰相機行事,竇嬰如果老老實實做人,那可以平安無事,若是拿詔書見漢武帝,那就以竇嬰虛假詔書而殺之,而竇嬰講哥們義氣,為了救得罪國舅的灌夫,竇嬰拿詔書求見漢武帝,而宮廷並沒有留檔,竇嬰涉嫌假詔,漢武帝是聰明人,當然知道竇嬰不可能做假,更知道父皇的意思,就藉口殺人了!可以想象,劉啟死後還為大功臣留下一道摧命符,心理何等的毒辣!五,對於太子劉榮,劉啟並不念父子親情,而是痛下殺手,故意用酷吏逼死劉榮,顯示劉啟冷血旡情!

  • 9 # 超然視野

    漢景帝時期的著名軍事將領周亞夫,是漢初名將周勃之子,在軍事方面都有功於漢帝國,周亞夫在平定景帝時期的劉姓諸侯叛亂(八王之亂)時,是朝廷方面的軍事主帥,在平定八王之亂後,在軍中的威望直線上升。那麼為什麼漢景帝會因一次會餐就一雙筷子而對周亞夫起了殺心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原因可供探討。

    其一,封建中央集權政權中,皇權是至高無上不容質疑的,周亞夫在軍中的威望屬於典型的功高震主,任何帝王都不會容忍有其他人威脅自己皇權。更明早周亞夫屬於這種型別。

    其二,漢景帝已經自感身體健康出現了嚴重問題,正在積極果斷的為年幼的漢武帝劉徹掃清障礙,新皇帝沒有足夠的威懾能力,而擁有極高威望和軍中影響力的周亞夫,是有威脅新皇帝劉徹的能力。所以,周亞夫必死!還必須是以一個極為不光彩的形象而死。

    其三,漢景帝需要為劉徹繼位營造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周亞夫在八王之亂中的軍工,恰恰是以打擊劉姓王爺而獲得的,雖然他代表了漢景帝的中央皇權,但漢景帝需要讓劉徹繼位營造劉姓諸侯表面支援,至少沒有足夠的理由反對。而周亞夫恰恰符合這個需要。以周亞夫的死,換取劉姓王爺的暫時息事寧人。

    其四,漢武帝在漢景帝執政末期,還沒有進入成年期,漢景帝因自身身體的原因提前為漢武帝劉徹進行加冠之禮,就是迫切的進行漢帝國皇權的轉移,新皇帝沒有足夠的威望,根本沒有任何可能駕馭擁有極高軍工的重臣。周亞夫和梁王劉武都在景帝后期被冠以罪名打壓。

  • 10 # 大夢誰驚覺

    權力的奧秘在於制衡,一家獨大,帝王難容。吃肉不給筷子,既是敲打,也是給機會。狡兔死,走狗烹,周亞夫將軍只不過是歷史的千百次重演之一。

  • 11 # 月光先生看世界

    讓漢景帝對周亞夫起殺心的,並非筷子,而是李廣。

    倒不是周亞夫犯了什麼大錯,而是因為他把所有不能得罪的人,全都得罪了一遍。

    周亞夫乃漢朝開國功臣,周勃之子,且繼承了周勃的爵位。

    周亞夫善於治軍,且懂得領兵打仗,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少有的軍事人才。

    他因為“細柳閱兵”,而得到漢文帝的重用。

    到了漢景帝時期,周亞夫更是憑藉著平息吳楚七國之亂的功績,接替陶青當上了漢朝的丞相。

    一時間漢景帝對他恩寵有加,無人可比。

    可以說這世上他不能得罪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

    周亞夫卻把這僅有的幾個人全都得罪了一遍,也算是夠厲害的。

    周亞夫第一個招惹的是梁王劉武。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竇太后的小兒子。

    自古以來,小兒子都比較受寵。

    這點即使放在皇帝家也一樣。

    由於有竇太后撐腰,使得劉武在漢景帝一朝,地位很特別,即使是漢景帝都避免與其發生正面衝突。

    就是這麼一個人,周亞無卻把他給得罪了,而且得罪得非常狠。

    一切要從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說起。

    當時,漢朝內部存在著大量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已經威脅到了大漢朝廷的統治。

    為此,漢景帝採取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結果遭到這些諸侯王的集體抵制。

    最終,由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牽頭,七個諸侯國打著“誅鼂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反叛。

    當時的漢朝,名將凋零,朝廷竟無人可用,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周亞夫了。於是漢景帝任命他為太尉,率領朝廷大軍平叛。

    此時,叛軍正被阻擋在梁國,也就是梁王劉武的封國。

    作為漢景帝的弟弟,一旦漢景帝倒臺,劉武也一樣玩玩,因此他十分拼命,為了給朝廷爭取集結大軍的時間,劉武也是豁出去了。

    當週亞夫率軍出擊的時候,梁國軍隊已經損失慘重,急需增援。

    然而周亞夫根本不管梁王劉武的死活,他率領大軍繞後,出現在了叛軍的後方。

    其間,劉武不斷派使者請求周亞夫出兵增援,然而周亞夫不為所動,他在等待合適的時機。

    萬般無奈之下,劉武只得向漢景帝求救,漢景帝下令讓周亞夫前去增援劉武,結果周亞夫依然我行我素,抗旨不遵。

    不過好歹皇帝下旨了,周亞夫總要做點什麼意思意思,於是他派人斷了叛軍的糧道。

    叛軍一看,反正樑國已經被打殘了,於是掉轉頭來攻打周亞夫。

    結果周亞夫每次都能料敵於先,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叛軍由於缺少糧草,有久攻不下週亞夫的營地,最終只得撤退。

    此時,周亞夫點起大軍,乘勝追擊,大敗叛軍,得勝回朝。

    至此,吳楚七國之亂終於平息了,而周亞夫和梁王劉武的樑子也結下了。

    因此,梁王劉武只要有機會,就會在漢武帝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

    不過,漢景帝早已看出梁王劉武仗著竇太后的寵信,窺視皇位,因此對他一直提防,他說的話自然沒什麼分量了。

    但是,同樣的話,劉武也和竇太后說了,這效果就不一樣了。

    總之,這梁王劉武與周亞夫的結局脫不開關係。

    周亞夫第二個招惹的是館陶公主和王皇后。

    這館陶公主是漢景帝的姐姐,他不僅和漢景帝關係很好,還深受竇太后的寵愛,她可以說是漢景帝一朝最有影響力的人,就連梁王劉武都不敢招惹她。

    然而,周亞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館陶公主狠狠地得罪了。

    館陶公主工於心計,她一直致力於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以便以後當上皇后。

    漢景帝原本立慄姬的兒子劉榮為太子,於是館陶公主向慄姬提議兩家聯姻。

    然而慄姬可沒館陶公主那麼多心思,由於館陶公主經常給漢景帝的後宮送美女,佔有慾極強的慄姬很厭惡館陶公主,於是拒絕了她的提議。

    無奈之下,館陶公主只得在其他皇子中物色聯姻的人選。

    最終,她看中了膠東王劉徹,劉徹不僅一表人才、天資聰慧,更重要的是,劉徹對於館陶公主的女兒陳阿嬌也是一見鍾情,成語“金屋藏嬌”就是說的劉徹和陳阿嬌的事情。

    館陶公主向劉徹的母親王夫人提起聯姻之事,王夫人一口答應了。

    這婚事是定下來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劉徹不是太子。

    於是館陶公主和王夫人開始想方設法扳倒劉榮,讓劉徹當上太子。

    在他們施展了各種手段,加上慄姬自己也很配合的作死之後,漢景帝終於動了廢立太子的心思。

    漢景帝私下向周亞夫提出此事,希望得到他的支援。

    然而周亞夫卻說,太子劉榮沒有大過,不能隨意廢立太子。

    這就太沒有眼力勁了,無論劉榮還是劉徹,都是漢景帝的兒子,說白了,這是漢景帝的家事,做臣子的不便多言。

    最終,漢景帝還是廢掉劉榮,立劉徹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

    而周亞夫透過此事,不僅惹得漢景帝不開心,更是得罪了館陶公主和王皇后(在劉徹被立為太子後,王夫人也被立為皇后)。

    畢竟他是丞相,他的意見很多時候可以左右朝堂,劉徹差點因為他當不上太子,他們之間即使說有深仇大恨也不為過。

    因此這二位可沒少在漢武帝身邊說周亞夫的壞話。

    不僅如此,館陶公主深得竇太后寵信,必然沒少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

    可以說,得罪了館陶公主和王皇后,周亞夫已經離死不遠了。

    周亞夫第三個招惹的是竇太后。

    原本,有梁王劉武和館陶公主不斷說周亞夫的壞話,竇太后對他的印象已經很差了。

    結果周亞夫又做出一件事情,徹底得罪了竇太后。

    一次,竇太后找到漢景帝,希望他能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

    對此,漢景帝是一百個不願意的。

    他對於外戚一向反感,畢竟竇太后就把他家不少親戚都塞到朝廷裡當官,尤其是竇嬰,其地位不亞於周亞夫。

    此時封王信為侯,開了先河,後面那些王氏外戚湧入朝堂,對太子不利。

    因此漢景帝拒絕了竇太后的想法。

    然而竇太后不依不饒,就是要讓王信當侯。無奈之下,漢景帝只得推說和大臣商量下。

    他找來周亞夫,詢問他的看法。

    周亞夫表示,漢高祖劉邦留下祖訓,非劉氏不能封王,無大功不得封侯。王信未立寸功,不應封侯。

    漢景帝非常高興,便將此事轉告了竇太后。漢景帝是高興了,竇太后那邊可就氣炸了。

    老太太可不是個講道理的人,她做事純平感情,因此將周亞夫給嫉恨上了。

    至此,周亞夫可謂把不能得罪的人全都得罪了一遍,他還能在朝堂立足,純屬奇蹟。

    而這奇蹟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漢景帝有意庇護他,替他抗下了這些壓力。

    漢景帝這麼做,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留著周亞夫有用。

    前面說了,此時的漢朝,名將凋零,缺乏能領兵打仗的將帥之才。

    雖說諸侯王被打趴下了,不在能威脅到朝廷,但是外面還有匈奴虎視眈眈。這天下還未太平,需要像周亞夫這樣的人才。

    就像當初漢文帝將周亞夫留給漢景帝,漢景帝才能度過吳楚七國之亂的危機。

    漢景帝自然也想留一員虎將給自己的兒子,保一朝太平。

    可惜,周亞夫對此一點數都沒有,竟然頂撞漢景帝,惹他不高興。

    當時,匈奴有五位將軍歸順漢朝。

    但是匈奴時常犯邊劫掠,漢景帝一直為此事困擾。

    此時有匈奴將軍投奔,對漢景帝來說是一份大功績,可以在史書裡大書特書,是一件特長面子的事情。

    因此漢景帝想破格封這五人為侯。

    結果漢景帝剛提出此事,周亞夫就第一個反對。

    周亞夫認為這些人明明是匈奴人,卻歸附漢朝,是不忠。給這些人封侯,無異於鼓勵那些不忠之人。

    這說法有待商榷。匈奴人之所以時常劫掠漢朝,就是因為缺少物資。

    此五人歸附漢朝,如果漢朝大加封賞,必然會有更多的匈奴人歸附。

    匈奴人如果都做了漢朝的子民,不僅漢朝少了一個威脅,匈奴人的生活也能好起來。這其實是雙贏的結果,這些人算不上不忠。

    漢景帝認為周亞夫的言論過於迂腐,對其訓斥了一番。

    周亞夫因此就和漢景帝賭氣,稱病請求回家養老。

    一般來說,丞相這種高官請辭,皇帝應該挽留一番,然而漢景帝直接批准了,其釋放的訊號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現在看來,此時漢景帝已經對周亞夫動了殺心,他不願再庇護周亞夫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漢景帝發現了另一員猛將,周亞夫不再是漢景帝唯一的選擇了。

    此人便是飛將軍李廣。

    這李廣和周亞夫算是同時代的人。不過他可沒有周亞夫那麼好的出身,他是靠自己的本事慢慢爬上來的。

    李廣第一次為時人所知,是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當時他在周亞夫手下擔任將領。

    此戰中,李廣因為奪取了叛軍大旗,使得叛軍喪失鬥志,加速了平叛的速度。

    此後,他擔任上谷、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這些地方都是匈奴劫掠的重點地區。

    李廣勇猛無人可擋,尤其擅長打防守戰,使得匈奴總是無功而返,佔不到一點便宜。

    到了後來,匈奴大軍一聽說守城的是李廣,直接掉頭就跑,因為他們知道這次又佔不到便宜了。

    這也就是李廣調任各地的原因了。

    因為李廣的出現,周亞夫就顯得不再奇貨可居。不想替他扛著壓力的漢景帝,自然懂了殺心。

    不過漢景帝還是有些惜才的,因此遲遲沒有動手。

    此時,他讓然對周亞夫抱有一絲幻想,希望他透過此事,耿直的毛病能改改。

    因此,過了一段時間後,漢景帝決定試探下週亞夫,而那雙號稱讓漢景帝動了殺心的筷子,也就此登場。

    但是,漢景帝在宮中設宴,款待閒賦在家的周亞夫。

    周亞夫自然高興,皇帝設宴,就請他一個人,八成是要讓他官復原職了。

    然而,周亞夫沒有想到,這是漢景帝設的一個局。

    宴席開始,周亞夫就發現一個問題,他的桌子上沒放筷子。

    漢朝乃禮儀之邦,吃東西不能用手抓,必須用筷子,否則可以算對皇帝大不敬。

    這一點周亞夫倒是想到了,他沒用手抓,而是大聲呼喊,讓宮中下人給他拿雙筷子。

    漢景帝問周亞夫,這樣還不能讓他高興?

    周亞夫這才意識到失態,趕緊向漢景帝謝罪。

    漢景帝讓他起身,於是周亞夫起身便離開了皇宮。

    漢景帝由此看出,周亞夫不僅脾氣依然暴躁,而且還是那麼不懂事。

    這裡是皇宮,能對下人下令的只有皇帝,周亞夫想要筷子,應該請示漢景帝。

    如今他大聲嚷嚷,直接找下人要筷子,完全無視了漢景帝這個皇帝。

    而他起身後,就自顧自的離開,也是目無皇帝的表現。

    這種人,如何託付重任?

    至此,漢景帝徹底放棄了周亞夫,決定用他的死來平息竇太后、館陶公主和王皇后的不滿。

    當然,周亞夫也算是功臣集團的代表,漢景帝也不能將其隨便拿捏,否則得罪了功臣集團,漢景帝的皇位可就坐不穩了。

    好在,以周亞夫的性格,犯錯是遲早的。

    公元前143年,周亞夫的兒子周陽看他年事已高,於是定做了500面盾牌,準備在周亞夫去世後,為他發喪用。

    甲冑、盾牌在當時是禁止世人隨意持有的,一旦發現,視為謀反。

    結果,周陽太摳門,既想壓低價格,還希望工人加快進度。

    工人對此很不滿,於是就向官府告發此事。

    周亞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官差帶走了。

    但是審問周亞夫的廷尉,問周亞夫為何要謀反,周亞夫表示這些都是發喪用的,不算謀反。

    廷尉恍然大悟,稱周亞夫要去下面謀漢高祖劉邦的反。

    周亞夫性情剛烈,受不了汙衊,於是絕食以銘心志,五天後吐血而亡。一代名將,就這麼死了。

    周亞夫嚴於治軍,擅長帶兵打仗,是漢景帝時期少有的將帥之才,然而他的性格過於剛烈、耿直,這是他最大的硬傷。

    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為何或落得如此下場。

    他不知道自己得罪了梁王劉武、館陶公主、王皇后、竇太后。不知道李廣的崛起使漢景帝對自己動了殺心。更不知道他因為要筷子,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他只是一名標準的武將,也許他就不該當什麼丞相,如果他像李廣一樣專心治軍、作戰,不參合朝堂上的是是非非,必然得以善終。

  • 12 # 月然的文史筆記

    漢景帝當然不會,為了區區一雙筷子就殺了一個護國有功的將軍。這只是漢景帝故意佈下的一個測試。可惜周亞夫太過耿直,沒看穿漢景帝甕中捉鱉之計,自己乖乖地跳進了帝王預先挖好的坑裡。

    一代名將,最後落得個活活餓死的結局,實在令人惋惜!但是細數起來,周亞夫成為漢景帝的眼中釘,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一、 平叛“七國之亂”得罪梁王

    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合了楚王劉戊,膠東王劉印等七國發動叛亂。

    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此時的叛軍正在猛攻梁國,梁王劉武被圍。數度突圍而不得。於是向周亞夫求助。

    但周亞夫並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計劃:叛軍彪悍,戰鬥力很強,若我們堅持正面決戰,恐怕難以取勝,我打算先暫時放棄兩國,從背後出其不意斷其糧道,然後伺機再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

    此時的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已經硬撐著抵抗了叛軍兩個月。梁王劉武就指望著周亞夫前來相救。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到達昌邑城,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救,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最後梁王寫信給漢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仍然堅守不出,但他卻暗中派軍截斷了叛軍的糧道,還派兵劫去叛軍的糧食。

    七國叛軍因為缺少糧食,後勤補給不足。無奈之下,最後只好退卻。周亞夫趁敵人退兵慌亂逃跑之際,派精兵追擊,很快取得勝利。

    戰爭結束後,大家這才紛紛稱讚周亞夫的用兵之道,但梁王劉武卻因為周亞夫沒有及時救援,和他結下了樑子。

    打這以後,梁王每次到京城來,都在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對他很不利。

    二、反對皇后的兄長封侯

    竇太后想讓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但景帝不願意,說竇太后的侄子在父親文帝在世的時候,也沒有封侯。竇太后說她的哥哥在世沒有封侯,雖然侄子後來封了侯,但總覺得對不起哥哥,所以勸景帝封王信為侯。漢景帝無奈只好委託說要和大臣商量。

    景帝和周亞夫商量時,周亞夫說高祖說過,非劉姓不能封王,沒有軍功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為侯,那就是違背了先祖的誓約呀!竇太后聽了無話可說。

    周亞夫反對皇后的兄長封侯,純粹從大局利益考慮,沒有私心,但是這麼一來,他也就暗暗得罪了竇太后、皇后以及皇后的兄弟。

    三、直諫皇帝:反對匈奴將軍封侯

    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因病請辭,相位懸空。漢景帝便任命周亞夫為丞相。由此可見,剛開始的時候,景帝對周亞夫還是非常器重的,但由於周亞夫的耿直,不會講政治策略,逐漸被景帝疏遠。

    有一次,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景帝聞說後,非常高興,便想封他們為侯,以此鼓勵其他人,也歸順漢朝。

    但周亞夫卻馬上跳出來反對說,“如果把這些背叛國家的人封侯,那以後我們如何處罰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呢?”

    漢景帝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丞相的話迂腐不可用!”然後將那五人都封了候。

    周亞夫見自己的諫言不受帝王採納,非常失落,便仿效陶青託病辭職,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

    古人說“伴君如伴虎”,周亞夫處於大漢王朝權力中心,其實早已得罪了統治者,可惜他自己沒有覺察到。

    周亞夫託病請辭沒多久,漢景帝把他召進宮中,設宴招待,特意在他面前不給筷子,其實是想試探一下他脾氣是不是改了。

    哪知周亞夫看到飯桌前少了上筷子,非常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漢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滿意嗎?”

    周亞夫羞憤不已,不情願地向景帝跪下謝罪。知錯能改本來也沒啥,就當在宴會之上鬧了個笑話,大家笑一笑也便過去了。可是,周亞夫偏偏是個急性子——漢景帝剛說了一聲“起……”,帝王的話還沒說完呢,他就馬上站了起來,自己先走了。

    漢景帝看著周亞夫遠去的背影,嘆息著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此時,漢景帝已下定決心除掉周亞夫。

    如果說筷子事件只是導火索,那麼周亞夫那“坑爹”的兒子,就是給漢景帝遞上了陷害周亞夫的刺刀。

    周亞夫的兒子見他年老了,就偷偷買了五百副甲盾,準備在他去世後發喪使用。

    周亞夫馳騁沙場,名滿天下,沒想到他的兒子卻是個豬隊友。要知道在西漢,甲盾是國家禁止個人買賣的。

    要說私自買賣禁品本就不對,沒想到周亞夫兒子還摳門。本來周亞夫的兒子給傭工的期限就比較少,還不想早點給錢,結果把傭工惹毛了,心生怨氣的傭工就跑到官府告發他,私自買國家禁止的用品,要謀反。漢景帝知道後,派人追查此事。

    負責調查的人,將周亞夫叫來,詢問原因。而周亞夫不知道兒子做了什麼,對來人問的問題,不知如何回答,負責調查的人還以為他在賭氣,便向景帝報告了。景帝很生氣,將周亞夫交給最高司法宮廷尉審理。

    廷尉問周亞夫:“君侯為什麼要謀反啊?”

    周亞夫答道:“兒子買的都是喪葬品,怎麼說是謀反呢?”

    廷尉諷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謀反吧。”

    周亞夫在戰場上屢立奇功,現在卻在牢獄中受人如此屈辱,心高氣傲的周亞夫哪能忍受呢!於是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

    縱觀周亞夫的一生,幹了兩件輝煌的大事,一是保衛國都長安免遭匈奴鐵蹄的踐踏,二是指揮平定七國之亂,維護漢朝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可以說,周亞夫為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就是這樣一位功臣,最後卻落了一個悽慘的下場,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主要是與周亞夫耿直的性格有關。

    在封建時代,個人要想在官場中站穩腳跟,除了自身的本領外,還必須時刻與上級長官保持一致,對有權有勢者只能順從。對皇帝的詔令,只能無條件地去執行。

    而周亞夫偏偏是個不識時務之人,無論作為將軍還是作為宰相,都是把是否符合國家利益作為行動的最高準則,這就不可避免地要觸犯某些人的利益了。因為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並不總是一致的。周亞夫前有得罪梁王和竇太后,後又得罪生性涼薄的漢景帝。這就等於是把皇帝、皇帝的母親、妻子、弟弟、大舅子都得罪了。

    要知道漢景帝為人心胸狹窄,有怨必報,聽不得不同意見。在這樣一個專橫君主的統治下,周亞夫的命運可想而知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周亞夫頗多讚美,同時也為他惋惜,說他過於耿直,對皇帝不尊重,結果導致悲劇結局實在令人慨嘆不已!

  • 13 # 嗔痴歷史官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在漢文帝以及漢景帝時期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他對漢朝的走向有著重要影響,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卻被漢景帝給殺了,死得十分憋屈。

    更加讓人悲哀的是,周亞夫當時被殺居然是因為吃肉的時候要了一雙筷子,很多人都比較疑惑,身為一個丞相,吃飯要了一雙筷子,應該不至於被殺吧,漢景帝為何如此容不下週亞夫呢?

    周亞夫的父親就受漢文帝排擠

    說到周亞夫,我們就不得不提他十分厲害的父親周勃,那可是劉邦都比較看好的開國功臣,在劉邦去世的時候,還說周勃可以輔佐劉盈繼續建設漢朝,呂雉對劉邦的話深信不疑,因此後來才會重用周勃,讓其成為漢朝重要的功臣。

    可以說在劉邦時期,周勃還算不上多麼耀眼,但是到了呂雉時期,周勃已經成為功臣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們默默隱忍、暗藏實力,等到呂雉去世之後,周勃等人就發動了誅呂行動,徹底打擊了呂氏家族的勢力,將權力重新握在手上。

    為了保證功臣集團的最大利益,周勃等人深思熟慮之後選擇了劉邦生前最不待見的兒子劉恆為皇帝,此舉就是希望劉恆能夠成為一個任由功臣集團左右的傀儡皇帝,可以說周勃等人的想法很好,可惜實際情況不能盡如人意。

    漢文帝劉恆並非等閒之輩,他在繼位初期確實十分聽從周勃等人的安排,等到政權稍微穩定、他的皇位也坐穩之後,劉恆就開始對周勃等人展開行動了,在漢文帝看來,當漢朝處於危難之中時,周勃等人確實是力挽狂瀾的重要人才,可是一旦政權穩定之後,周勃等人就是對自己皇權影響最大的人,不除掉他們自己根本睡不著。

    漢文帝先後兩次找藉口將周勃撤職入獄,在監獄中,周勃受盡折磨,後來還是找到漢文帝的母親薄姬尋求幫助,才將周勃從獄中弄出來安享晚年,要不是有這層關係,估計周勃早就命喪黃泉,他的子孫也不可能有那麼好的未來了。

    周勃去世之後,爵位是長子周勝繼承的,周亞夫僅僅是周勃的次子而已,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來看,周亞夫根本就沒有機會繼承周勃的爵位,好在後來周勝因為犯了錯誤被收拾了,於是周勃的爵位才傳到周亞夫這裡,再加上週亞夫確實相當優秀,大有當年周勃的風範,所以才會繼續得到漢文帝以及後來漢景帝的重用。

    不過周亞夫這個人和他的父親周勃相比,就沒有那麼低調聰明瞭,他的能力和缺點一樣突出,這就是最終他死於非命的原因,至於說周亞夫究竟有什麼缺點呢?我們繼續詳細分析。

    周亞夫目中無人

    周亞夫得到重用後,第一次得罪皇帝,是在漢文帝時期,當時匈奴來犯,漢文帝任命周亞夫等人帶兵應戰,結果當漢文帝去到周亞夫帶領的軍隊營帳外檢閱士兵時卻吃了一個閉門羹,士兵們聲稱只聽周亞夫的口令,漢文帝十分無奈但又不能拿周亞夫怎麼樣。

    畢竟當時處於對付匈奴的關鍵階段,而且後來周亞夫率領軍隊取得勝利,因此漢文帝不僅沒有責怪周亞夫,還誇獎他帶兵嚴格,周亞夫當時確實以為自己的行為深得漢文帝喜愛,實際上這些事情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漢文帝對周亞夫的評價。

    看到這裡,也許我們會聯想到明朝時期的大將藍玉,他當年也存在和周亞夫類似的行為,手下士兵只聽自己安排卻不聽朱元璋的指令,結果後來朱元璋對藍玉特別防範,藍玉的淒涼結局就是後人的最佳啟示。

    縱觀古代的皇帝,有誰會願意看到下屬比自己更有威信以及號召力的局面呢?但凡出現這種情況,除非局勢迫不得已,要不然這種人必然會被收拾,周亞夫當時沒有被漢文帝收拾,就是迫於局勢的特殊。

    後來漢文帝去世,漢景帝登基,周亞夫繼續得到重用,成為漢景帝時期的丞相,漢景帝還來不及收拾他,就發生了七國之亂,當時漢景帝很是害怕,任命周亞夫平定叛亂,不得不說周亞夫確實相當厲害,七國之亂在周亞夫的指揮下,迅速得到平定,周亞夫因此立下不朽功勞,漢景帝就算想要收拾周亞夫,也必須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方可,要不然難以服眾。

    七國之亂平定後,按理來說周亞夫也應該好好享受生活了,要是一個聰明人的話,周亞夫應該看看自己父親當年的悲劇,從而學會明哲保身,可是周亞夫不僅沒有借鑑父親的經驗教訓,反而還被權力迷惑了雙眼,變得多管閒事起來。

    要說周亞夫多管閒事當中最明顯的一件事,那必然是他干涉漢景帝選太子之事了。漢景帝最開始立了劉榮為太子,可是劉榮的母親粟姬經常幹一些錯事,引起漢景帝不滿,再加上姐姐以及王娡等人對劉徹的誇獎,促使漢景帝越來越喜歡劉徹,甚至決定廢除劉榮的太子之位,重新立劉徹為太子。

    得知漢景帝的想法之後,周亞夫迅速提出反對意見,雖然最終沒能阻止漢景帝廢除太子的決定,可是周亞夫此舉已經徹底惹怒了漢景帝,殺他只是遲早的事情了,再加上週亞夫在當年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得罪了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促使其一直對周亞夫不滿,這件事情也加劇了周亞夫悲慘結局的來臨。

    當年七國之亂的時候,周亞夫打算用劉武的國家吸引其餘國家火力,最終再將其所有國家一舉拿下,從戰略眼光來看,周亞夫的做法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從劉武本身利益而言,周亞夫的做法卻實在害慘了劉武。

    劉武處於四面夾擊之中,竭盡全力應對其餘國家計程車兵,依舊力不從心,差點就堅持不住被其餘國家滅了,幸虧最終活了下來,經歷過重重挫折的劉武,自然對周亞夫很是不滿,要知道當初自己多次請求周亞夫支援,都遭到周亞夫無情拒絕,此仇不報非君子。

    七國之亂平定後,劉武就將周亞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經常在母親竇太后身邊說一些周亞夫的壞話,竇太后一直十分寵溺劉武,所以自然也會用自己的意志影響漢景帝的想法,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周亞夫的悲劇來得更快了。

    本身不管是竇太后、劉武還是漢景帝本人,都對周亞夫頗有不滿了,結果周亞夫繼續我行我素,喜歡多管閒事,影響到了漢景帝的皇權,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漢景帝不收拾周亞夫都已經不可能了。

    漢景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打算最後考驗周亞夫一次,於是就有了擺酒席請周亞夫吃飯的一幕,當時周亞夫很是開心地應邀,可是坐下之後卻發現沒有筷子,面對滿桌的美味佳餚,周亞夫想都不想就向一旁的侍從使眼色,示意他給自己拿雙筷子。

    此舉早就引起漢景帝的關注,在周亞夫使眼色的一瞬間,漢景帝就已經下定決心將其剷除了,畢竟周亞夫此舉已經完全沒有將漢景帝放在眼裡了,身為一個皇帝,怎麼可能容得下這種權臣呢?

    此事之後,周亞夫就被漢景帝以多種罪行處置了,曾經輝煌無比的周亞夫以及周勃家族,就這樣覆滅了,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不得不說也是一個悲劇啊,可是我們反觀這一切,似乎也不能全怪漢景帝無情。

    結語

    身為人臣,周亞夫多管閒事已經觸及漢景帝的底線,漢景帝早就對其有所不滿,吃肉不給他筷子只是為了試探周亞夫,結果他給了漢景帝最壞的答案,試問這樣的大臣,哪個皇帝容得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三學物理、數學,上課認真聽了但是就是不會做題,怎麼回事?幾乎是所有題都不會做,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