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陽0000002

    以前說的是多子多孫是福,原因很簡單,多一子就是多一個勞動力,而且小戶人家都是餬口,沒什麼餘糧,不餓死就行了,不怕磕不怕碰,不怕沒文化,兒子都要聽從父親的安排,讓你怎麼樣就怎麼樣,而且大家都是這樣。

    現在不一樣了,兒子變成祖宗了,金貴的很,別人有飛機,你就得掙錢買飛機,別人有大炮,你就得掙錢買大炮,以前自己建設個茅草屋就能住人,現在大半輩子都在還房貸,還完自己的還得還兒子的,還得讓他有文化,一個兒子培養下來,你發現你有病都不敢去醫院,因為你沒錢。

  • 2 # 想吃貓的魚0L4V

    時代不同!

    現在是精養,一個孩子需要8隻眼睛,各種補課班、特長班,上完這個趕著去那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起上。

    在過去,基本都是老大看著老二,老大老二一起領著老三老四玩,那時也沒有補課班,也沒有特長班,每天就是在外面瘋跑,只要不缺胳膊少腿就可以。父母每天的任務就是賺錢養孩子,不用操心,都是一個帶一個。

  • 3 # 煒凝

    以前的苦是生活條件的艱苦和體力的勞累,現在的苦是心累,如果現在的人在現有的物質生活水平上有著你父輩們的心態,那就不會覺得辛苦了。

  • 4 # 大漠之風心理成長小屋

    以前父輩的累大多是身體上的累,幾個孩子要吃飯,每天睜開眼有幹不完的活。人們心裡沒有太多的雜念,因為活下去,把孩子拉扯長大,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是最起碼的做人本分。而那個時候的社會環境現對來說也是比較單純,沒有太多的官本位和裙帶關係,每個人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就像我小時候生活的農村,父母每天都很忙,清早起來就要上山,因為要掙工分養活一家老少,乾的多就可以掙得多,每年生產隊都會根據你的能力和出工情況給每個社員評工分。雖然也講階級成份,但是,那是在大是大非上,具體到生活中,還是注重個人表現,我的父母就因為做工好,出勤率高,所以,掙的工分還是相對比較多的。父母的人生目標很明確,就是把孩子養大,能夠成家立業,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然後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開始享受一下兒孫滿堂的天人之樂了。

    現在雖然只養活一兩個孩子,但是,還是會覺得很累,不是體力上的累,而是心累。體力上的累,睡一宿就能歇過來,心累卻是一種無休止的折磨。

    從大的方面來說,人們的物質條件確實比過去上了好幾個臺階,但是,幸福感卻並沒有太大的提升。因為隨之而來的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現在的社會大環境決定了只憑著個人的能力很難達到你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標。

    況且,人的慾望也是沒有止境的,很多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是因為攀比從眾心理的驅使被推著往前走,加上社會競爭環境欠公平,內心反而沒有像父輩那樣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天天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心能不累嗎?只要心累,身體就不可能輕鬆起來。

    所以,我有時會對來訪的諮客說:“你不是真的忙,而是不敢停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肉夾饃貴到底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