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愛的使者

    在城裡長大的孩子沒見過五穀雜糧的生長過程,沒見過小麥,大豆,稻子,玉米生長的樣子,稻子的稻穗就是辮子樣的,玉米頂端的有點近似,多去農村走一走,看一看,普及一下自己這方面的缺陷。

  • 2 # 吉祥如意

    本博曾不至一次說過,現在的八O、九O後的年輕人生的是時候、生的是地方。生的是時候,主要指Te們出生在改革開放後的這些年中。生的是地方,主要是指Te們生在了城市裡。

    城市,筆直寬闊的街道,高樓大廈林立一街兩旁。各級黨政機關的辦公場所,給人的感覺就是充滿了神秘感。還有大大小小的超市,提供市民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當然還有從小學到大學的眾多校園,為祖國的下一代提供了優越的學習場所。

    出生於城市,成長在城市裡的“同學說‘玉米頂上長得是稻子’,無非就是Te們沒有真正到農村體驗過生活。不清楚玉米和稻子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農作物,玉米是旱地莊稼,而稻子又稱水稻,離開了水它就很難成活。玉米現在人們很少食用,絕大部分用於養殖家禽和牲畜的飼料。而大米和小麥是人們的主要食糧。

    並且玉米頂上長的是起受粉作用所抽出的穗子,不可能還會長出稻穗來。

    目前,城裡生城裡長的新一代青年人,正如上世紀河南豫劇《朝陽溝》裡的主角王銀環那樣,第一次跟著同窗好友栓保下鄉,分不清芝麻幼苗與荊芥、蓖麻與棉花的等農作物的區別,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現在城市裡的青少年學生,從早到晚忙於學習,做不完的作業,改不完的錯題,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接近大自然。更不用說到廣闊天地裡生活上哪怕是幾天的時間,也就不會產生分不清玉米與稻穀的是如何生長的。

    “如何看待這種事”?路人認為還是需要區別看待,城市裡的年輕人根據自身情況,哪怕是利用假期時間到鄉村體驗一下農民是如何種地的,讓老農給介紹一下各種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穫的全過程。不至於讓個人每天都在吃米飯,不知道大米是如何生產出的。人們每天都在吃肉、蛋、奶,而不知道玉米是如何生長的。並且還透過轉化而成為人們餐桌的肉蛋奶的原料之一。

    藝多不壓身,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絕大部分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雖然說對當時的城市青年而言,十六七歲離開父母,離開個人所熟悉的地方,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所遇到的是困難多於希望,憂愁多於開心,至今還被少數人所不理解。其實下過鄉的知識青年,懂得了糧食生產的不容易,體會到農民的艱辛和貢獻。

    也難怪,父輩們所遇到艱難與困苦,千方百計也不想讓個人的下一代人再去經歷。不過,現在農民種地,已經徹底改變了過去全憑人們的血肉之軀與大自然來抗爭。機械化,電子化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家長還是需要利用節假日帶著孩子去農村體驗一下,也不至於讓孩子四季不分,五穀難辯。(原創於:2021/10/05)

  • 3 # 923老石油

    這樣的說法應該還有。城市裡面也有很多窮人。出現這樣的情況大都是城市裡面的生活在貧困線一下的窮人,那些高收入群體沒有這樣的情況,高收入者們都會帶著孩子去市郊親近大自然。而在孩子的寒暑假也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在農村生活,其目的就是怕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而那些每天都為一日三餐發愁的窮人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了,孩子們對於自然界的認識也就是鋼筋水泥的大廈了,至於許多的農作物更是沒有直觀的印象了,這樣的情況下對於農村的孩子也是同樣,農村裡有錢的孩子進城看高樓大廈基本上就是司空見慣了,也熟悉城市的生活,而窮人的孩子就不同了,也是一樣為一日三餐忙碌,那裡有閒心思去看城裡的高樓大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小學培訓教育機構主要是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