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軒

    當時到場的人有威騰,格羅斯,特霍富特,王貽芳等大牛,還有一個我覺得是日本的KITP研究所的所長——但我已經忘記了他的名字,當天晚上的論壇我也去聽了。我們知道,2012年希格斯粒子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之後是王貽芳領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專案測量到了中微子振盪的theta13 的值,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所以,基礎物理學朝什麼地方去,其實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在中微子實驗領域,也就是最近高能物理研究所還在做的江門中微子專案,目標是測量出3代中微子的質量順序,然後找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破綻,從而突破現在的理論框架。這個是很明顯的,我們已經知道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是不完備的,還需要繼續完善,這個秘密藏在中微子裡。

    另外一個方向則依靠巨型對撞機的建設,但目前在中國暫時是建不了了,這個專案在十三五期間沒有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的專案支援,也就是沒給錢,那麼肯定做不了。只能得到十四五期間再說了,所以現在因為沒有巨型對撞機,所以高能物理圈比較迷茫。

    當然了,在迷茫的過程中,也還有希望,因為另外一個問題是探索暗物質粒子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這方面中國的悟空衛星有一些相關的潛在的發現,已經在新聞上炒作過一波了,具體到底是不是真的探測到暗物質粒子,我是不樂觀的。不過,這顯然也是一個潛在的方向,可以繼續做下去。

    這裡主要談了高能物理的部分,凝聚態物理因為與希格斯粒子無關,所以我就不談了。

  • 2 # 譚宏21

    希格斯粒子發現沒發現應當存疑。因為人類的對撞機能量不夠。

    實際上,希格斯粒子即使沒發現,人類也已基本確定,時空與物質和能量不可分;時空是由所謂零點能“脹成”;時空拓撲性質決定於時空能量密度;引力和電磁力都是源於時空拓撲性質。

    因此,希格斯粒子發現後的物理發展應當是從時空拓撲性質著手,建立這兩大力的統一模型。也就是研究黎曼時空拓撲性質的解析表達,以及對所有時空展成黎曼時空序列。

  • 3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目前及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每一種“基礎粒子”被人類發現後,都會引起人類的專注。因為對人類來說,似乎是找到了進軍基礎物理的突破口。所以目前的希格斯粒子是全球基礎物理學重點探討的物件,肯定決定基礎物理學目前的研究方向。

    人類雖然生存在基礎粒子之內,但人類相對於基礎粒子的龐然大物,而對於基礎物理的研究就像是人類生活在石器時代捉魚,看見一條,就在水裡追著跑。所謂的對撞機,就像石器時代的捉魚,發現了一個,用木棒擊打那個魚。

    確實,對於物質體系兩個個層次的人類和基礎粒子,彼此存在著跨越式的距離。跨越,對岸的落腳點在哪?是不是發現的那個粒子?怕就怕發現的那個粒子是水中的浮萍,而不是對岸,引的人一腳踏上,然後陷入水中。

    無論怎樣,畢竟是基礎物理學的一道曙光,應該積極樂觀,共同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次進隧道,明明限速100,為什麼還是很多車超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