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元閣
-
2 # 白衣小太爺
北魏孝文帝元宏,所施行的漢化改革,影響後世深遠,也為他贏得了隆高的歷史地位,直至今日,仍在歷史教科書中飽受肯定和稱頌,甚至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偉大英雄,一脈相承的“北魏—北周—隋—唐”的中華第二帝國的真正奠基人。
然而,近代以來,也頗有不同聲音,以為這場激進漢化改革直接導致30年後北魏王朝覆滅,鮮卑民族也融入漢族而從此消亡,因此元宏其實是北魏和鮮卑族的“千古罪人"。
其實,這正反兩方面的評價,並非對立,而是統一的。
歷史上一切改革成功的關鍵,都在於一方面儘量減小反對勢力,另一方面儘量擴大支援勢力,也就是儘可能贏得更多利益集團的支援。
否則,縱然有再宏大的遠景,執行者懷著再美妙的設想,本身又具有再高尚的品格,也註定失敗。如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百日維新,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無不來自於既得利益集團的激烈反對,而無力遏止。
元宏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在於元宏作為一個手腕高明的政治家,切實贏得了北魏帝國內部最重要利益集團的支援,保障了他們核心利益不受損傷,甚至反而因為改革而大大得益。
元宏首先做的是辯親疏,正名位,由此贏得了帝國核心領導層的鼎力支援。
北魏帝國開國君主拓跋珪,最初起兵時只是個逃亡少年,得到了拓跋氏族人大力支援,因此立國後一氣追尊了整整二十八代先祖為皇帝,皆給與諡號,其中原鮮卑代國三位君主,又加以三祖廟號:拓跋力微為始祖神元皇帝,拓跋鬱律為太祖平文皇帝,拓跋什翼犍為高祖昭成皇帝;因此,人數繁多的整個拓跋氏族人,全都成為形式上的北魏皇族一員。
而拓跋珪死後,廟號諡號只是“烈祖道武皇帝”。宗法和太廟中,“烈祖”一般低於“太祖”和“高祖”,因此拓跋珪這個開國皇帝,在北魏帝國曆史長期也僅僅被視為繼統之君。
一直到元宏即位後的太和十四年(490年),拓跋氏親貴大臣依然主張「然此帝業,神元為首」,「平文、烈祖,抗衡苻石,終平燕氏,大造中區。」,將開啟北魏帝業的拓跋珪排在生前只是代王的拓跋力微、拓跋鬱律之下。也唯有如此,那些並非拓跋珪子孫,而僅僅是拓跋力微、拓跋鬱律後人的遠支宗室貴族,才能和真正的皇族子弟平起平坐。
次年即太和十五年(491年),元宏毅然下詔:「烈祖有創基之功,世祖有開拓之德,宜為祖宗,百世不遷。遠祖平文功未多於昭成,然廟號為太祖;道武建業之勳,高於平文,廟號為烈祖。比功校德,以為未允。朕今奉尊道武為太祖,與顯祖為二祧,餘者以次而遷。」
將拓跋珪廟號改為“太祖”,為其開國之君地位正名,同時和一統北方的世祖拓跋燾並列為“百世不遷”之祖,剝奪了平文皇帝拓跋鬱律“太祖”廟號,將其從帝國太廟遷移,因此也就等同於取消了遠支拓跋貴族的皇族身份,使其回覆到遠支宗室的本來地位。此舉使得身為拓跋珪子孫的近支皇族的政治地位大大提升,他們原本就在帝國軍政舞臺處於相對重要位置,自然對此樂見其成,大力支援。
緊接著,元宏又開始了配套的爵位改革,一方面精簡冗餘,特別明確了“非皇族不得封王”原則,(類似於劉邦的“白馬之盟”),另一方面又並不影響原有既得利益者的實際利益。
北魏建國時,最早是拓跋宗室和各部落首領皆封王爵,另外沿襲了魏晉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人數龐大駁雜,名爵過多過濫。
拓跋珪於天賜元年下令改制,精簡為王、公、侯、子四等爵;規定王爵第一品,公爵第二品,侯爵第三品,子爵第四品,只有皇子和異姓有大功的元勳功臣可以封王,原宗室王和部落首領封王者皆降為公爵,最後封王十人,公爵二十二人,侯爵七十九人,子爵一百三人。
【天賜元年九月,減五等之爵,始分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號。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勳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為公,諸公降為侯,侯、子亦以此為差。於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魏書·志·官氏》
但因為這些爵位都可以子孫世襲,經歷近百年數代皇帝后,到元宏在位時期,有封爵者的數量再次膨脹氾濫,爵位含金量貶值,自然就難以賞功和激勵人心。
元宏於太和十六年(492年),下令新一輪爵位改革,非開國皇帝拓跋珪子孫的遠支宗親、以及異姓王,其王爵都降為公爵,原公爵降為侯爵,侯爵降為伯爵,子爵男爵如舊。
並且不再授予非拓跋珪子孫(即元氏皇族)之人以王爵,並定公爵為第一品,侯爵第二品,伯爵第三品,子爵第四品,男爵第五品,明確五等爵制的等級。
對之前的王、公、侯等眾多貴族來說,元宏只是降低了他們的名號,沒有降低他們品級和實際利益,所謂「名易於本,而品不異昔」,因此也沒有遇到太大阻力。
當然拓跋氏(元氏)的遠支王公,仍不免不滿。如從東陽王被降封為平陽郡公的元丕,歷仕六帝,官居宰輔,正是反對遷都洛陽、更易鮮卑舊俗的保守派代表人物之一。
後來元丕默許了他兩個兒子元隆、元超,參與太子元恂的謀反計劃。事敗後,二子被殺,元丕因為年屆八十,垂垂老矣,被免死貶為平民。
【太和十六年,制諸遠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皆降為公,公為侯,侯為伯,子男仍舊,皆除將軍之號。】——《魏書·高祖孝文帝紀》
【王爵非庶姓所僭,伯號是五等常秩。烈祖之胄,仍本王爵,其餘王皆為公,公轉為侯,侯即為伯,子男如舊。雖名易於本,而品不異昔。公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南齊書·魏虜傳》
【及罷降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王者,雖較於公爵,而利享封邑,亦不快。】——《魏書·元丕傳》
元宏在提高近支皇族待遇、降低遠支宗室政治地位的同時,又拉攏了一個實力龐大的政治集團,那就是北方漢人高門士族。
並根據朝廷官員所在家族的三世之內,按有人曾擔任最高官職的高低,分別評為“膏粱”(三公)、“華腴”(尚書令、尚書僕射)、“甲姓”(尚書、中領軍、中護軍)、“乙姓”(九卿、方伯)、“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丁姓”(吏部正員郎),統稱“四姓”,以此評定士族門第,制定漢式官制朝儀,將北方漢人世家全面納入帝國統治中樞,極大擴充套件了北魏帝國的統治基礎。
【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虜姓”者,魏孝文帝遷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於帝宗屬,或諸國從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為部落大人;並號河南洛陽人。“郡姓”者,以中國士人差第閥閱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僕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又詔代人諸胄,初無族姓,其穆、陸、奚、於,下吏部勿充猥官,得視“四姓”。】——《新唐書·柳衝傳》錄柳芳《氏族論》
元宏並透過移風易俗,強制性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盡棄胡族風俗語言服飾,更大力鼓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聯姻;自己帶頭納了多名漢人妃子入後宮;使得北魏皇族及眾多鮮卑重臣家族,也迅速被眾多漢人高門所接受認可,成為中原士族門閥的一部分。
因此,短短數十年後,南朝蕭梁名將陳慶之北伐進入洛陽後,不得不由衷感嘆,本以為「長江以北,盡是夷狄」,如今「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即北魏帝國治下的洛陽,其儲存的漢魏衣冠,禮儀典章,竟然勝過了一向自詡為華夏正朔的江左。
【陳慶之: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洛陽伽藍記》
來自敵國將軍的稱頌,殊為難得可貴,對魏孝文帝元宏而言,更是對他這場漢化改革的最大稱頌。
然而,為了改革成功,也確實犧牲了相當一部分下層鮮卑民眾的利益,犧牲了在北方戍邊的鮮卑將士的利益,他們也在沉淪數十年後,終於忍無可忍起兵反撲,即“六鎮起兵”,最終導致了北魏王朝的滅亡。
新生的北周和北齊政權,皆是由胡化鮮卑貴族為主導的武人執政,不約而同地汲取孝文帝教訓,不同程度地開起胡化倒車。
但北方漢人亦趁此天下大亂良機,得到了很大一部軍權。關東的高齊王朝便為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所建,其名將高昂更出自漢人大族;關西的西魏八柱國有一半是漢人,包括李唐王朝的始祖李虎。
等到宇文氏北周一統北方數年後,一個鮮卑名“普六茹那羅延”的漢人以國丈之尊,執掌北周國政;鮮卑大將尉遲迥不服,據鄴城起兵,原北齊故地關東八州皆反;
這個恢復了漢名“楊堅”的偉大人物,敕令帝國首席名將、漢人老將軍韋孝寬揮軍東進,一戰平定叛亂。
隨後楊堅代周稱帝,詔令舉國盡棄胡姓,禁絕胡俗,光復漢統。數百萬鮮卑人,徹底失去了自北魏起長達數百年的“國族”地位,他們也做了各自不同的選擇。
明智者如獨孤伽羅,成為新帝國的皇后,輔弼隋高祖文皇帝楊堅開創了“開皇盛世”;頑固抗拒漢人復興事業的反動派,如尉遲迥及其同黨都被直接消滅,成為歷史塵埃。
從那之後,在北中國叱吒數百年之久的鮮卑人也逐漸成為了歷史名詞,融入漢族。雖然一些姓氏如慕容、宇文、元、獨孤、尉遲、長孫等等,仍能探究其祖先來歷……
比如元宏改革後,北魏皇族的一支後裔,改姓長孫氏,成為了大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成了大唐凌煙閣首席大臣、趙國公長孫無忌,永久融入了大唐皇室的血脈,這樣的融合,難道不值得稱讚麼?
比如北魏皇族改姓為元氏的直系後裔,更是隋唐時地位尊崇的名門士族,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這等千古佳句的大詩人元稹,官居大唐帝國宰相之職。對北魏皇族自身利益而言,這樣的退場方式,難道還不夠瀟灑麼?
所以,只要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還繼續存在,如孝文帝元宏這樣的英明君主,就一定會被大力頌揚,只因為他的漢化改革和融合措施,符合我華夏民族的長遠利益。
至於那些在浩浩蕩蕩的歷史大潮中,註定被融合和湮沒的那些部族,我等繼承了人類歷史上最悠久而昌隆文明的華夏後人,又何必定要站在他們的立場,反而去抨擊和抹黑此等傑出英雄呢?
-
3 # 大智若愚WJW
個人覺得改革比較成功且產生深遠影響的有:秦朝商鞅變法以及明朝張居正的慶曆新政改革,尤其是商鞅變法可以說是幾乎是前無古人,沒有太多參考歷史。
商鞅變法的首推的改革就是土地改革,廢除奴隸制度,國家認可私人土地,改變土地所有權。
政治制度推行郡縣制,使得中央高度集權,便於管理全國。
實行軍功制,使得普通人可以透過立軍功提高自身地位,同事也讓秦朝的軍事實力大大提升,夯實國力。
統一度量衡、重農抑商、律法嚴明等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制度改革,為秦朝一統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一位改革者張居正,明朝萬曆年間首輔,他推行的改革可以說是於當時絕對利國利民,放之於現代有些改革依然得到諸多史學家高度認可。奈何由於封建社會,地主階層統治,張居正改革起到了很大效果,卻觸碰了這些地主富商們的利益,在張居正去世後不久改革即被叫停。
張居正最為著名的便是“一條鞭法”的推行,即規定全國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賦稅歸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這樣也可以同時防止地方官員徇私舞弊,貪贓枉法,使朝廷稅收大大增加。
而在其他方面張居正改革依然也大大緩解明朝的危機,緩解朝廷與民間矛盾。政治上嚴懲貪官、淘汰冗官、節省朝廷支出、清理朝廷欠款。一系列改革史稱為“萬曆新政”,使得明朝出現短暫的輝煌。
本人覺得這兩個人的改革是比較深遠的。當然了,中國歷史幾千年,改革者數不勝數,其他成功的也大有人在,如王安石改革。
當然了,如果要算上當代的話,那最為成功的且會一直延續的肯定是鄧公的改革開放。現在的中國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是如今的祖國傲然屹立於世界之林。
今天說的是歷史,那我個人覺得就選商鞅變法和張居正改革。
-
4 # 司馬通鑑
一提到中國古代的變法,每個人都能說出那麼幾條,膾炙人口的商鞅變法,商鞅被五馬分屍了。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清末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
但成功了嗎?
這就得問,成功的標準是什麼了?
在我看來,春秋戰國的變法,管仲變法,李悝變法,商鞅變法,吳起變法,都是成功的。
首先得明確,變法是為了什麼,變法的目的是什麼?倆字,圖強。
春秋戰國,身處亂世,要想生存,就得變強 ,要變強,就要變法,這似乎是不成文的規則,乃至春秋戰國時期,變法不斷。
而最終的結果,的確變強了,但強中更有強中手,你變強也要被殲滅,最後只有更強才能活下來。
如果根據這條邏輯,變法後是變強,但是又被滅國了,那變法是失敗的,按照這規則,最後勝利者,只有秦國。
因為從公元前356年變法後,秦國成了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並且延續到公元前246年,秦始皇滅掉6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
以成活率的標準,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變法,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其他的變法都是失敗的。
而後來著,無一成功者。
王安石變法哆哆嗦嗦的變了15年,最後仍舊定性失敗,無法沿用,遭到利益黨派的反對,同樣戊戌變法,更不值一提,用血的代價,也變不動。
但如果從另外一方面來看,變法又是成功的。
變法意味著反省,儘管有當權派對執政的需要,起碼嘗試了,給歷史起到了示範作用。
-
5 # 香茗史館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變法和改革並不相同,變法是指對國家法令制度作出的重大變革,例如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等;而改革是指對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作出區域性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例如鄒忌改革、張居正改革等等。歷史上改革較多,變法較少,大規模的深徹變法一共發生了六次,其中兩次成功、四次失敗。
歷史上成功的變法,僅有兩例正如前文所說,改革只代表著區域性調整,因而一般阻力較小,成功可能性較高。而變法則代表著全方位、根本性的改變,往往會觸犯利益集團的利益,因而阻力較大,成功機率便小了很多。歷史上,真正成功的變法僅有兩例。
1、李悝變法。戰國初期魏文侯在位期間,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四項:
政治方面,廢除奴隸制時代的貴族世襲特權,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在選拔人才方面實行選賢任能、賞罰分明。
經濟方面,廢除傳統的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實行盡地力、平糴法,鼓勵百姓開荒,允許土地私有買賣,極大增強了農業生產。
軍事方面,建立“武卒”制度,也就是對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對其進行整編,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
法制方面,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
李悝變法可以說是中國變法之始,是歷史上第一次全面深徹的全方位改革,推動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而魏國則透過這次變法,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2、商鞅變法。秦孝公在位期間,任用商鞅為左庶長,推行變法改革。商鞅變法可以視作對李悝變法的延續和深入,共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359年),商鞅頒佈《墾草令》,拉開變法序幕,其內容主要有五項,一是頒佈施行《法經》,增加連坐法,且施行輕罪重刑;二是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二十等爵位制度;三是重農抑商,獎勵耕織,限制商人經營範圍,重徵商稅;四是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五是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賦稅和兵役來源。
第二階段(前349年),秦國遷都咸陽,商鞅開始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五項,一是廢除井田制,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買賣;二是全面推行縣制,廢除分封制,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三是統一度量衡,頒佈度量衡標準器;四是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五是改變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成功和徹底的兩次變法,在國君的全力支援之下,魏國和秦國一改過去的弊端,透過變法迅速強盛了起來。
歷史上失敗的變法,主要有四例一場變法的成功,影響的要素很多,例如國君的支援、外部穩定環境、利益集團的反對等等,如果一項要素出現問題,便會導致變法的失敗。歷史上失敗的變法主要有四例。
1、吳起變法。楚悼王在位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在楚國開展變法。吳起變法的內容主要有五項:
“明法審令”, 實行法治,這同樣是對魏國李悝變法的一次延續;
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對無功勞的貴族及其後代,實行均其爵、平其祿政策,對有功人員進行風尚,提高將士和新興封建勢力的積極性。
整頓吏治,削弱大臣權威,禁止大臣結黨營私,對盡忠職守的官員進行獎勵,並選賢任能,對腐敗、無能官員予以裁撤。
軍事改革,注意耕戰並重,亦兵亦農,禁止丁民遊手好閒、不務耕作,收減百官和封君子孫的俸祿,以保證軍隊給養,加強訓練。
改革築城方式,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提高築城工程質量,加強郢都建設。
吳起的變法使得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郤三晉,西伐秦” ,成為南方一個強國,然而由於楚悼王的突然去世,吳起被舊貴族所殺,雖然楚肅王即位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極大削弱了舊貴族勢力,但這次改革最終還是半途而廢。
2、申不害變法。前354年,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在南韓開始變法。申不害變法主要有四項內容:
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廢除貴族特權;
推行“術”治,整頓官吏隊伍,對官吏加強考核和監督,“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提升行政效率。
整頓軍隊,將貴族私兵收編為國家軍隊,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
改革經濟,推行土地改革,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多種糧食,同時鼓勵發展手工業和兵器製造業。
申不害為韓相十餘年,使得南韓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日漸富裕,軍隊戰力大幅度提高,然而強大起來的南韓由於挑釁了魏國霸權,遭到魏國為攻,雖然經歷“圍魏救韓”避免了滅亡,魏國也在馬陵之戰中遭遇重創,但南韓變法成果也在這一戰中損失殆盡,再加上南韓地處四戰之地,此後再也沒能強盛起來。
3、王安石變法。宋神宗即位之後,為了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逐啟用王安石開展變法。王安石變法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
經濟層面,透過推行青苗法增加政府收入,限制對農民的剝削,透過募役法(免役法)解除勞役負擔,促進生產發展;透過方田均稅法,改革稅收方式,增加政府收入;透過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興修水利,增加耕地面積;透過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對時常控制,穩定物價,增加商品流通;透過均輸法,降低國家支出,降低百姓負擔。
軍事層面,透過推行保甲法將鄉民進行編制,農閒時接受訓練,增強兵源素質;透過將兵法(置將法),廢除曾經的更戍法,將各路駐軍分為若干單位,分別設立將領和副將,負責軍隊的訓練,改變將兵分離的局面,加強軍隊戰鬥力;透過保馬法將政府養馬改為保甲民戶養馬,朝廷則免除部分賦稅,提高馬匹的數量和質量,節省養馬費用;透過軍器監法嚴格管理兵器製造,提高武器質量。
政治層面,透過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科,進士科則以經義和策論為主,增加法科,做到選賢任能。同時對太學進行整治,實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進行教學的太學三舍法制度,設定武學、醫學、律學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藉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鬥爭,史稱“新舊黨爭”,變法最終成為了黨爭。
4、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是晚晴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這次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然而,由於變法損害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和反對,慈禧太后最終於1898年9月21日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以上便是歷史上影響力比較大的六次變法,其中只有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取得了成功,而其餘四次變法則因為君主去世、外部威脅和反對派強大等因素而失敗。
-
6 # 速森汽車分享
中國古代有哪些變法?這些變法算成功嗎?悠悠中華五千年,一直處在進步當中!
歷朝歷代都有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改革!不過今天,我們說說幾次著名的變法!
其一管仲變法,管仲變法,發生在春秋五霸時期!主要著重於軍隊,經濟改革!
整體來說,這次變法算是成功的!透過這次變法,齊桓公坐上了霸主的地位!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一個稱霸的人!
齊國整體實力,一躍成為各國之首!
其二,吳起魏國變法!吳起,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除了其軍事領導才能之外!
還有就是變革能力!而且,經過他的手,弱國變強國!
魏國在他的主持下,接連對外取得勝利!只不過,最終因為魏文侯去逝!變法被中斷!吳起出逃楚國!
不過,其創立的魏武卒卻讓魏國稱霸幾十年而屹立不倒!
到了楚國,他依然做出了一番事業,主持楚國改革!
其三,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歷史上最為出名!
身處西垂的秦國,就是在他的變法下變得強大!
雖然商鞅的結局不好!其變法卻得以延續!最終在秦始皇時期,完成天下統一!
整體而言,商鞅變法是成功的!
最後說說戊戌變法!對於戊戌變法,所有人都不陌生!
清末最出門的一次變法,卻只維持了一百多天!而且,變法派遭到圍補,屠殺!
最出名的,戊戌六君子便是這個時候出現的人物!
戊戌變法,用鮮血證明,自古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犧牲開始!
當然,歷史上的變法還有很多。比如張居正變法,王安石變法等等!一一列舉。只怕幾千字也寫不完!!!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變法有很多,我就舉幾個歷史例子。
第一個比較出名的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了,商鞅變法顧名思義是商鞅提出來的,並且得到了當時國君秦孝公的支援,整個商鞅變法分為兩次改革,對秦國統一中原有著極大的深遠影響。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法規,也是當時最為平等的法律法規,比如:承認國家土地私有制,允許他人交易買賣等,獎勵耕戰和戰鬥力,可以論功行賞,無論你是貴族還是奴隸,只要為做出國家貢獻,都能享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這條也是至關重要,為秦國保證了強有力的勞動力和戰鬥力,保證了秦國經濟有了質的飛躍。為秦國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就是震驚中外的王莽變法,也就是因為王莽變法有很多人都覺得王莽是現代人,是穿越回古代的,王莽提出的制度和咱們現在的制度很接近,思想極為超前,提出幾個例子,第一個就是把所有土地都歸與國有制,不得買賣,第二個就是改革換錢,打造新的錢幣,和現代的人民幣的體制相像,第三個就是提出類似於現代的救濟站,難民和流民百姓都可以被救助,還有就是國家物價全部有中央調配,不得擅自改變國家商品物價等,可惜有諸多原因王莽失敗了。
第三個就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讓中國跨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誌,最突出表現為是以夷制夷,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西方教育,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輸入了大量資本主義經濟。打下了近代化工業基礎,可惜的是由於甲午海戰北洋艦隊的覆滅,宣告洋務運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