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地搖尾巴

    誰說專家評審制就一定會投沒創新?美國學界對於國家資助和科學研究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不少研究。

    舉個例子,一份今年刊登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對橫跨27年,超過365000項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經費資助的研究專案的研究顯示,8%的受資助專案直接產生了一項或以上的專利,而約31%的受資助專案被生物醫療學界的專利引用。另外一份研究則顯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每1美元的資助可能產生1.5美元到2美元之間的藥物銷售收入。而以上討論的還主要是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專案在生物醫療學界的效益,不包括在其他領域的附帶效益或者間接效益。

    美國生物醫療依靠政府資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生物醫療研究往往週期長(動輒長達十年),風險高,有時候難以得到私人資本的支援(很多投資基金的運作週期都沒有十年,有的過了幾年就要進入回報期了)。這時候就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進行長期的支援。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執行的也是專家評審制度。很明顯,不能武斷地說專家評審制度就是一定壞,私人資本就是一定好。也要考慮比如說專家怎麼評審。是相對公允地評價專案的價值,還是拉關係、按資排輩等等。具體評審的標準也要考慮。比如說是不是大部分的錢投給正常的、穩妥的研究專案,但是一小部分的錢投給高風險、高回報的顛覆性創新的專案等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就有多個專門支援高風險顛覆性創新研究的資助機會。

    武斷地搞這種非黑即白的評價我看難免出錯。

  • 2 # TLeeBio

    不完全同意徐院士技術創新需以市場為主導的觀點。在我看來,以市場為主導會讓技術發展顯得侷促,因為市場往往變幻莫測,而技術的創新需要有戰略目光,需要有一個長足的發展計劃。這個主導的角色,我認為應該是由智庫的各位院士等專家把控。

    此外,我確實認為,我們的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課題被扼殺在了所謂專家的手中,但也不僅僅是因為專家們的投票扼殺了許多好的課題。

    目前專案的評審是以專家評審制,但專家裡不一定都是同領域、方向的,同方向的專家可能涉及了課題競爭,而不同方向的專家很有可能因為沒有充分理解課題的意義和重要性而選擇不予支援。當然,還存在著很大一部分專家,早已不在科研一線,對於目前領域內的最新進展一無所知,投瞎了一個創新的課題也不足為奇。

    國家一貫的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也極大的限制了學術的自由和發展。拿目前我所參與了各大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和中科院的先導專案來說,所有的課題需要在申請時,就必須就研究計劃和預期能得到的結果具體到每一個季度,在每個階段的專案研討會時,需要對照專案立項時的任務指標看專案的完成情況。實驗的進展有的時候應不能按照計劃順利的進行,有的時候遇到瓶頸可能會停滯不前很久,但到考核時如果沒有完成指標,專案就是被終止。

    年級越高,越發覺得很多課題是被計劃出來的,而且對於重大課題而言,往往是不許失敗的。專家們更傾向於那些已經有很多研究基礎,基本八九不離十能成功的課題來資助。但創新性的課題往往需要較大力度且持續的基金支援,所以很多創新性的東西在這一點上就失敗了,當然,也存在一些老師拆東牆補西牆,用別的基金來為新基金做前期的資料。

    對於像藥物研發這類的課題,原研藥不管從研發還是臨床前後的支援都少之又少,相反,為了大力發展中藥和仿製藥,減少臨床前實驗,在我看來都是創新的絆腳石。

    浮躁的學術氛圍,急於求成的心態,不想失敗讓投入基金打水漂的束縛以及對於創新戰略的跟風,確實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在創新和政策支援的道路上,我們還需要走很遠。

  • 3 # 亞北農產品

    任何投票和評審都是有規範性和侷限性的,徐院長的話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能全信,我們不妨從三個方面來交流一下:

    1.採取投票和評審的方式,不僅僅國內如此,在西方很多歐美國家也是透過這種方式。雖然說看起來死板,但是有規定和程式能確保相對公平公正,它從評審者到評選要求及條件,從一開始就設定了條條框框,明顯不符合條件的專案自然就會被刷掉,一些專案即使有行政領導想透過,也難以影響評選結果。

    2.對於顛覆性技術,這個其實也不太好定義,更多是屬於有爭議性的技術專案,有可能在評審過程中漏項了,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評審機制。因為評審之後還涉及到獎金獎勵機制等問題,如果說對於有爭議性的技術,一味追求創新,就給予透過並投入資金,因此造成的損失有誰來承擔,這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 4 # 孤猴78345271

    要說到壓制創新思想,那可是一言難盡。本人的親身經歷,上世紀80代初,本人提出了AI語音識別的核心應該是人的語音聽覺感知,可竟然莫名其妙地,一次又一次地被否決,一分錢的自然科學基金都申請不到,於是本人歷盡千辛萬苦,從官科到民科,苦鬥了三十餘年,終於憑藉一己之力在人的聽覺系統如何感知語音上取得重大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腦科學研究上取得突破的專案。從而使得中國在AI的語音感知上遙遙領先於美國(不僅中國,哪怕是全世界至今在speech Perception 的研究上仍停滯不前)不僅如此,語音聽覺感知更是一項諾貝爾醫學獎的有力競爭者,可如此重大的研究課題,至今仍然受到無視,體制的問題由此可見一斑(本人大惑不解,難道華人是諾獎得的太多了,對諾獎不感興趣?)不僅如此,歷史仍在一次又一次重演,本人提出的超越物質的終極粒子模型,在全世界首次質疑並回答了物質從何而來,令120年來的西方的基於物質的研究成為歷史,並把前沿科學中心搬到中國,其重要意義遠不是諾獎所能比擬的。可中國的所謂權威們仍然予以漠視,無動於衷,那麼,本人不禁要問:中國還需要創新嗎?

  • 5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有點意思的說法。這就是目前的很多人嘴巴里“科學共同體”的另一個說法。

    但凡不同意的,都用“科學共同體”這個框框打你一巴掌;但凡出頭一點,也會用這個名詞敲一棍子。看來,不僅僅是圈外的民科反感,圈內人也頗有微詞呀。

    實際上存在“科學共同體”嗎?沒有實際的組織,但有頭腦的禁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現在的反中醫。說了半天,就是因為中醫的理論和實踐,都與這個科學共同體的思路不同,於是,中醫就成了他們這些反中醫人嘴裡的偽科學。但凡支援中醫的,總會被一些人輪番圍攻。

    實際上,這種狀況很不正常!科學本來就在不斷的開疆拓土,不斷的尋找新的領域,但出來一些突破了現有框架的東西,許多人就難以接受,總覺得有一個標準被捅破了,不爽了。看到外國科學界突破,責怪中國不行;面對中國自己的衝刺,就拿現有的框框來套。自相矛盾的思想,決定了自相矛盾的做法。也把很多原創思維打壓下去。

    這種自我禁錮的局面,該改變了!

  • 6 # 華中小隱

    不相信這個說法!首先要問此工程院院士說話時是一種什麼話語情境?如今斷章取義,甚至冒名胡說的事太多,什麼謠言都敢造。其次,即使有個別事例,也屬偶然。因為中國近年來,年版權專利量近120萬件,是美國的近4信。這麼大的量,投沒幾件或濫竽充數幾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偶然是必然的補充形式。

  • 7 # 任有新2

    贊!找們的專家制實際是老人制。兩院基本上是七、八十歲的老人。論資排輩,中青年與專家之間沒有平等地位,一起做的研究,即使是中青年提出並主要完成的,也必須老專家〈甚至只是掛名)署頭名。否則得到支援和重視。在這方面,美國的老教授和老專家比我們的老先生們做得好。因此,才有二十四歲的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獎。在現行體制下,恐怕四十四歲的楊先生也可能是孤陋寡聞的。多少中青才俊被白白耽誤和埋沒。要科技強國,兩院和專家政策也要改革創新。

  • 8 # 長城181

    在中國這種現象太普遍了!遍地都是專家!是人是鬼都能坐在專家席上定你前途!只要你有關係有錢那專家就為你說話!舉個不好意思的小例子!我去回原單位評審箇中級職稱!評的是施工建設!好幾個連他媽的混凝土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都過了就我一個在基層一線!並且擔任過中型專案的專案經理!還是個國家一級建造師!居然沒過!因為我不認識那些所謂的專家!也沒有去舒通關係!氣的我準備去找他們!後來打聽一下那些所謂的專家尼媽除了有那些職稱外!施工技術好象還不如我!這就中國專家!

  • 9 # 智慧微風VS

    搞笑,科學技術需要評審!

    人類也太會玩了。比如,有了審批,於是有了行賄,受賄有了腐敗;於是有了利益的暗送秋波,利益輸送,不是嗎?

    看似平等的評比,成了流氓橫行的沃土。比如:有一期的職場節目天生我有才,董浩等嘲笑引力波概念,結果,被啪啪打成了不要臉!章子怡有什麼水平去評審袁立?

    說到科學技術需要評審,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是推進社會的進步,是人類能夠更方便幸福的生活!如果,衛星上天,基因排序是科學進步和發展,那麼做出一鍋香氣撲鼻的滷肉不是飲食界的進步?

    站在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結果!只要涉及利益紛爭的地方,一定有不平!科學界也不例外!因此,不要讓科學技術損毀在評比中。

    臭豆腐,松花蛋不會因為老外不接受就消失在華人的食譜中,同樣,鯡魚罐頭也不會因為華人的喜好而消失的!而,科學技術則會被無知影響發展程序的!

    放棄無聊的評審吧。

  • 10 # 鷗洋10

    想必徐院士所說的現象確實存在,此前在大學也有所聞,工作後也偶有新聞或網路說及此情。以當前官場和社會風氣度之,科研行內所謂的“朋黨”之爭確有存在:是一個團體的,就群體想方設法地透過,不是一個團體的,就死命踩著不讓透過,甚至同行拿取別人課題,自己研究也是有的情況。

    不過,個人並不贊同廢除專家評審的方法。一般人對高科技專案無從理解,更不可能評估其價值,所以,高科技專案評審還是得專家來做,而且,還必須是同行業的專家佔主導、其他行業專家為輔助的評審(同行評審結果權重大一些,其他行業專家評審結果權重輕一點,比方三七開開),只是怎樣設定評審制度、流程和方法需要再行仔細考慮和最佳化。

    引入市場因素來主導科研,實際只適合那些小的、轉化快的、經濟效益大的專案,而對於那些有重大價值的基礎研究,很少能快速看到經濟效益,只能從科研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來進行考量,這類專案是無法在市場上生存的。實際能在市場生存的專案,國家也沒必要進行投資,因為市場就能夠解決;國家投資重點還是那些在市場無法生存而又有重大價值的專案。

    專家評審實際是一個計劃性投資評審,是在事先的一種評審。國家這麼大,想必也確實會有很多課題重複的可能,重點支援其中一兩個最有實力的課題組,或者將相同課題組進行合併,而把其他申請相同課題的課題組槍斃掉也是有可能的。畢竟重複建設太過浪費了,不單浪費投資,也浪費很多專家的精力、時間。

    實際上,很多有價值的科研成功也不一定非要國家事先立項,而可以自行研究,出來成果後,再評估價值和貢獻,然後進行研究費用評估和價值評估,最後在課題成功後國家進行科研費用的事後補助和獎勵。不光在事先計劃方面著手,也從事後追認的角度考量,這樣,不單有計劃內的專案,計劃外也有很多研究,相互補充和競爭,這也是不錯的思路。只是科研前期投資太多,極少有人或組織能夠承擔。想必徐院士提出的由市場來決定科研專案也是類似的想法吧。

    無論怎樣,還是希望我們國家快快進步和強大。

  • 11 # xiaoxin39

    國內無論申請什麼型別的基金,基本都要按照專案目錄範圍來申請,這些目錄內容的制訂是由主管部門徵求大拿們的意見後最終決定,出了這個目錄範圍(特別是創新性發明、黑科技等最容易出其目錄範圍),第一輪初審就會被淘汰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短影片運營有什麼訣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