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歸心
-
2 # 字本論
關於漢字發明這一問題,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倉頡造字。
相傳倉頡是皇帝手下的官員,主要負責管理部落的牲畜,就是牛呀、羊呀、雞呀等等的數量,管理部落裡有多少糧食,倉頡做事認真負責,人又聰明,部落有多少牲畜,他看一下就記住了,做起事來井井有條,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不過隨著部落的發展,牲畜的數量越來越多,東西也越來越多了,只用腦子記,記不住了,怎麼辦呢?倉頡想了想,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用繩子,在繩子上打結,比如,一隻羊打一個結,兩隻羊就打兩個結,這就是我們的老祖先曾經使用過的結繩記事。不過,這種方法用了一段時間也不好用了,因為東西是有進有出的,在繩子上打好結了,現在東西又沒有了,怎麼表示?解開結,不好解,所以,必須找到新的辦法。倉頡想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想到辦法,他很苦惱,這一天,倉頡走到十字路口,聽到三個獵人在吵架,一個獵人說,應該往東走,東邊有羚羊,一個獵人說應該往北走,北邊有鹿,第三個獵人說,應該往西走,因為西邊有兩隻老虎,倉頡聽了很奇怪,就問,你們怎麼知道哪邊有什麼動物的?獵人回答:“看腳印呀,每一種動物的腳印都是不一樣的!”倉頡聽到後靈機一動,既然每一個腳印就是一種符號,代表一種動物,那我就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代表不同的事物,於是,倉頡上觀天文,下查地理,畫出了很多符號,這些符號就是我們今天的漢字。
但是,倉頡造字向我們講述了我們祖先造字的動機和簡單過程,具有一定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但是文字的創造絕非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造字雖不是一人所為,但華人習慣把偉大的事情寄予到一個被神話的人身上,所以就有了流傳最廣的倉頡造字。
其實,除了倉頡造字之說,還有還有其他的說法,比如:伏羲氏作“龍書”;神農氏作“穗書”;皇帝作“雲書”;少昊氏作“鸞鳳書”;高陽氏作“蝌蚪文”;高辛氏作“仙人書”;帝堯氏作“龜書”等等,這些都是流傳於民間關於造字的傳說。
而今天我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文字的締造者當是大眾而非個人。但是,華人樂於把一件偉大之事附加以神的力量。若文字是芸芸眾生所造豈不降而等下了嗎?所以,我們便把這些創造權賦予一個聖人身上。
甲骨文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甲骨文絕不是最早的文字,文字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甲骨文已經是文字邁向成熟階段了。那最早的文字是怎樣的還有待於我們藉助考古發掘去發現考證。
-
3 # 關東俠客
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一個長時間文文化發展的結果,不可能在商代幾百年時間裡變得如此完備。中國古代文字載體是木簡和竹簡或者是絲皂。這些東西不好儲存,目前出土最早的竹簡是戰國時期的。甲骨文以前成體糸的文字並沒有發現。古籍上說黃帝命倉頡創字"天降粟,鬼夜哭"。但是文字不可能是一個人閉門造車一日之間完成的。是很長時間裡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結果。倉頡可能是把另散的刻劃符號加以總結創造的一種通行字型。在八千年前賈湖遺址,五千年大汝口遺址,丁公陶文和四千多年前山西堯都遺址中都發現了刻劃符號,有的和甲骨文有著出奇的相似性。看來是一脈相承傳下來的,更有利的科學證據還要靠將來考古發現來證明。
-
4 # 書法有云
中國的“漢字”到底是誰先發明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嗎?中國的文字不能說具體到某個人發明的,按照發展規律是古代先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的積累而到某一時刻由一代表人物進行整理歸納而出。到目前為止,有字跡可以加以考證,確鑿的是殷商和西周的“甲骨文”。漢字的出現一般有兩種說法比較盛行:
一、神話說
1、漢代的孔安國在《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由是文籍生焉。”
這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伏羲氏時期就有了。
2、根據《史記·封禪記》中引用管仲和齊桓公的對話,以及《韓詩外傳》所記載孔子登泰山的故事,早在無懷氏的時候,就已經“封泰山”,而他們(管仲和孔子)在泰山所看到的古代封禪石刻,只能識別一小部份。
根據這些記載來看,中國文宇似還在元懷氏之前。可惜這些遠古的石刻文字,都焚於野火,已無從考查了。
備註:
伏羲氏,是神話中的人類始祖;
無懷氏,是傳說中“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部落。
二、普通說
最普通的說法,文字的產生是在黃帝時候,由兩位史官,一個叫沮誦、一個叫倉頡的"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倉頻、沮誦所造的字,也是年湮代遠,字跡無處可尋。
南朝梁代任昉的《述異記》中,說是倉頡藏書檯有碑文二十八字,是倉頡寫的。到了宋代,《淳化閣帖》也根據任昉的說法加以記載。
三、可考證的中國最早文字
有字跡可考、確鑿可靠的,則是殷商和西周的“甲骨文”。
這證明中國文字的產生,最遲應在商代(公元前十七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其他更早產生的推斷,也不能完全予以否定。將來地下發掘,會給我們提供有關文字更早產生的出土文物。
綜上所述
中國最早文字的產生先是“結繩記事”,然後“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透過對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的觀察而造出的。至於留名青史的發明人,只是一個代表而已。
-
5 # 汶水才子
目前,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傳說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萬物,創為太極八卦。《周易·繫辭》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到戰國,《荀子》《韓非子》諸書有了倉頡造字之說。後傳說更是倉頡生有四目,晝夜不休,上看天文,下看地理,終於造出字,事實是這樣嗎?
文字是人類歷史程序中的產物。事實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生活或生產中,發明、發展和豐富、演變了漢字。說“後世聖人”也可以說不是一人。一人獨創是不可能的。
最早的寫字就是畫畫。語言產生後,人間的交流便方便快捷,可話出口很快從記憶消失,生活中許多事情或物,總不能用腦袋來記憶,祖先就有對照世間的事物畫成圖,記錄下來,這些圖就是漢字的祖先。同時具備約定的讀音。
漢字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文字。至今六千餘年。
連雲港將軍巖上的那幅光芒四射的石刻太陽圖,就產生於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見下圖:
而在山東大汶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為我們揭開第一道文字的神秘面紗。著名古文字學家唐蘭說,“我認為這是原始的旦字,也是一個會意字”。見下圖:
早期的原始圖畫就是漢字的形體,重要的是包含了客觀事物的一定意義,給我們提供了漢字起源的證明。
再則,上古時代,祖先在繩子上打結記錄打獵、生活中的事情,後又逐漸學會畫畫記錄,描繪事物形狀,足以說明那時候寫字就是畫畫。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就是最早三千年前誕生的。也說明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
-
6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中國的漢字是誰先發明的,這個還沒有定論。古書上有倉頡造字的說法。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這是定論。歷史課本就說了,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在這之前,一些先民的陶製品上就有刻劃符號,有人認為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但是究竟哪一種是最早的呢,誰最先發明的呢,至今還沒有定論。
關於漢字的起源,我們還得從頭說起,那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首先是仰韶文化半坡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受到了人們的注意。然後又發現其他地區文化的陶器上也有刻劃符號。其中有一種刻劃符號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原始文字,那就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上的符號。這被人們稱為大汶口文化陶文。而且這種符號發現了有八九種。
那麼這是最早的嗎?在當時還沒有其他的嗎?
回答是,當時還有一種,那就是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刻劃符號。有意思的是,這裡的符號和大汶口陶器符號同形或相似。那是為什麼呢?一看地圖就不難發現,良渚文化在江蘇南部到浙江北部,而大汶口文化分佈在山東到江蘇北部。這有地理上的相鄰性。再就是時間上,大汶口文化晚期與良渚文化大致同時。所以符號有一致性就不足為怪了。
再接著說良渚文化的刻劃符號,起初有少數幾種,到了後來,就有了十五六種了,比大汶口文化的多一倍了。不僅數量多,而且除了玉器上外,在陶器上也有刻劃符號。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文字的起源問題。
那麼這些刻劃符號是不是就是最初的文字呢?還是早期的繪畫呢?其實是需要留待考證的。
其實關於良渚古玉文字的推測早就有了,良渚文化玉器的一玉璜,曾屬 清宮舊藏。正面是饕餮紋,紋面部的左右下方有幾何線條,很是特殊。神山王崇烈就說
有今時歐文字母之體,其拉丁文之概乎。其實這些線條只不過是饕餮圖案的抽象化,並不是真正的文字。不過,這只是一塊玉器,而確實有一些玉器上有文字起源有關的刻劃符號。而這樣的古玉在良渚文化中有十件。其中有璧4件,藏於美國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另有琮有4件,臂圈2件。這10件玉器的刻劃符號釋出的文字有島炅封燕鳥鈺山目石,除這幾個字外,還有冠形符號、菱形符號、石斧符號等14種刻劃符號。還有就是這件10件雖然不是科學發掘出來的,但是後來浙江餘杭反山瑤山的發掘證實了這10件確屬良渚文化遺存。
這刻劃符號會是文字嗎?專家進行了分析,認為很可是,原因有:1.這些刻劃符號位置獨特,如在上端邊緣,不和花紋混在一起,也就是說有意和花紋區別開來。2.一件器物上可能有幾處符號,而不是一處。3.有時為了突出或強調,會用雙線勾勒或內填細線。4.有時會用幾個符號聯綴或重疊構成複合符號。5.有些符號不止一次出現過,如鳥鈺炅目等。這說明具有通用性。既然通用,就不可能是繪畫了。6良渚文化的這些符號在大汶口文化中的符號也是同樣的,具有一致性,可能理解為通用。如那個冠形符號有人說可能是皇字。通用的還有菱形符,石斧符。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件吉斯拉(一個法國收藏家)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琮,上面提到的有山,冠形符號,鈺等,
與良渚文化其他玉器符號以及大汶口文化符號屬於一類,很可能與後來的商周文字有淵源關係,……也就是說,和商周文字有若干共通之處,所以能夠用我們從商周文字所得的知識試加釋讀,不過這種釋讀是不是就完全正確呢?這個還有待證明。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最早的文字可能是大汶口文化陶文和良渚文化玉器符號,但是尚未定論。
最後說明本文參考資料出自李學勤的《吉斯拉玉琮的神秘》《論良渚文化玉器符號》。
-
7 # 天可汗文化
大家好!本人是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博士,長期關注國內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
首先擺明我的觀點,根據多年的考古發掘以及民族學研究基本可以肯定中國的漢字是上古時期的巫師階層發明的。這裡我將從文獻記載、出土文物和民族學研究成果等幾個方面來論述這個問題。
第一,在上古時期的神權時代,部族首領不僅僅是政治軍事領袖同時也是宗教領袖。而文字就是他們創造的。中國歷史中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基本上都是部族的大巫師。例如,大禹在華人心目中是立國之祖,是治水英雄,但是他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就是大巫師、大薩滿。
大禹不僅是政治軍事領袖而且還是宗教領袖
今天的道家和某些少數民族地區在禱神儀禮中有一種常用的步法,叫做“禹步”,此術為夏禹所創。漢代《洞神八帝元變經 · 禹步致靈》曰:“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以為萬術之根源”。西漢的揚雄在《法言 · 重黎》中說:“巫步多禹”,李軌注曰:“俗巫多效禹步。”這些典籍記載明確指出禹步是大禹所創,用來招引鬼神的技術,而且被後世巫師所繼承。
商代作為典型的神權社會,君王同樣具有巫者的身份。《呂氏春秋 · 順民篇》記載:‘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雨乃大至。”商王的巫師身份決定了商湯在旱災時必須充任犧牲。
著名學者陳家夢就斷定:“三代以上以及三代時期,不管是從事史官還是普通行政官吏,都是從巫師中挑選的。政治領袖同時也是群巫之長。”也就是說上古時期整個上層統治階級,基本就是一個巫師團體。除了軍政要務,他們還需要做占卜、制定曆法等工作,而這些都需要用到文字。當然,在那個時代文字是絕對聖神的東西,只有上層的巫師團體才有資格使用。
透過商代甲骨文我們就可以瞭解到這個事實,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大量獸骨和龜甲其實都是用於占卜的。巫師在占卜之前會將問題書信並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然後用火來燒,接下來根據高溫下所產生的裂紋形狀來判斷神對問題的答覆。之後還會將現實中的結果出來後,再將其刻在甲骨上。這個過程中文字是必須的。
甲骨文其實是巫師占卜時使用的刻畫文字
此外,對於農耕社會來說,曆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時的人們是依靠曆法的指導來進行農業生產的。曆法的制定同樣依靠巫師階層,因為只有他們才具備用於觀星的天文知識,而制定曆法同樣需要文字來記載。
因此,在占卜和曆法的實際需求之下,上古巫師團體將文字創造了出來。
第二,從民族學的角度看,巫師集團確實是文字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中國歷史上的神權時代從三皇五帝時期一直持續到了夏朝和商朝,但是到了周朝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推翻殷商建立新王朝的周人認識到商王即便擁有天命,積極向神獻祭,但是如果自己是一個昏庸的統治者的話,還是會丟掉國家政權,所以周代統治者開始強調修德和人治,而逐漸拋棄了神權政治。
但是,在很多遠離統治中心的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卻依然保留了這種神權政治文化。例如,四川和雲南的彝族與納西族,同漢族一樣同為漢藏語系的民族,也都是起源於西北地區。這兩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文字,即彝文和東巴文。
在彝族和納西族社會,文字是絕對神聖的東西,只有巫師集團可以使用。納西族的巫師叫做東巴,而只有東巴才懂文字的運用,所以叫做東巴文。彝文和東巴文的主要用途就是宗教祭祀和曆法記錄。
彝文文獻多由彝族巫職畢摩世代抄寫流傳下來,且多用於巫事。現存彝文文獻所包含的內容,除了神話、醫藥、歷史等以外,主要是祭祖、祭奠、祭神、消災除禍、驅魔送鬼、詛咒盟誓、招魂、祈福、占卜等宗教性質的經書。
在彝族社會只有身為巫師的畢摩才能掌握彝文
當然彝文還有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記載彝族的太陽曆,其功能為指導農業生產。太陽曆根據太陽運動的週期來定年歲季節,彝族太陽曆與漢族先民早期的《夏曆》出自同源,是西北先羌集團不同支系所使用的共同曆法。
彝族太陽曆
作為東巴文化的物質載體,《東巴經》按儀式或道場的不同可分為:祭天、解穢、祭村寨神、祭五穀六畜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家神、求嗣、解禳災難、祭水怪猛妖、占卜等24類。
納西族的東巴文
綜上所述,從歷史文獻、出土文物以及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的例項,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字是由上古的巫師集團所創造的,其主要用途為宗教祭祀和記錄曆法。
至於甲骨文是否是最早的文字這個問題,答案很明確,甲骨文肯定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目前在山西的陶寺遺址已經發現了比甲骨文年代更久遠的文字。陶寺文化扁壺上的朱書文字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但是字形和甲骨文一模一樣,很明顯是其直接的祖先。
四千多年前的陶寺朱書文字與其他各時期文字的對比
-
8 # 董慶江645
中國漢字歷史悠久,但漢字的起源確切年代仍是歷史之謎.。但與此相關的倉頡造字的傳說則流傳了四五千年。漢字的發明於當時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個或幾個人創造的,它應該是我們祖先集體智慧的結晶;漢字體系的完備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結果,而是經過長期積累造就的。
漢字是一種形體與意義緊密結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個個象形圖畫,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體事物。也就是所為的象形字,是根據一個個具體的事物的基本形態刻畫出一個類似的形狀來代表這種事物,是漢字的最初形態。後來,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認識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漢字書寫材料的變化,漢字形體發生了巨大變化。
其次是含義,漢字最初的出現也就是為了形象深刻的表達事物,然後便於古人溝通與交流,漢字的含義就是各種具體事物所反映的內涵。就其內容而言,既有對簡單事物的描繪,也有對複雜事件的描述;既有記事,還闡明思想。
甲骨文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形態。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目前所發現的十多萬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個,其中1700個左右已經被破解。甲骨文多為象形指事會意,受錄寫的材料刀片和龜甲獸骨的影響,字形簡略了許多,初步顯示符號化趨勢。甲骨文已經是十分成熟的文字體系。
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
-
9 # 肖鄅
漢字誰發明的,無從考證。
單說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蘇美爾人所創。
但蘇美爾人是不是華人,議論紛紛,尚無確定。
能確定的中國漢字,最早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這就是“漢字七體”。
關於倉頡造字只是傳說,屬於神話故事。
不過結繩記事、契刻記事、圖畫文字,應確有其事。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也發現了一些,比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
內容包括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少量的刻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這些符號最早刻畫於,距今8000多年前。
知新個人認為:
漢字源自於原始人們對於世間萬物的理解。
根據有形態的物體的形狀,演變成繪畫。
無實物的,憑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從而實施記錄。
由於每個人在同一件事,同一個字上,有不同的書寫方式和表達模式。
最後為了方便記憶和書寫,人們開始統一漢字,研究其結構。
在留其精、髓、奧、意的同時,透過逐步的結合和簡化,達成共識,形成文明。
以上,個人想法,不喜勿噴。
知新剛發表的兩篇文章,就是關於漢字的起源和傳承。
-
10 # 讀書文史
漢字是世界最早的文字之一,關於漢字的起源,其最早的資訊是緣於一段神話故事,相傳,倉頡創造了漢字。
倉頡的黃帝的史官,據說當時他看到鳥獸的腳印,想到了用形態的方式將其描述出來,從而用以區分事理,為此創造出了文字。。
光緒年間,有位官員發現在一味中藥藥材中,有一些明顯的刻紋痕跡,上面的刻紋非常的生動,還帶一些神秘奇特色彩。於是便讓另一個通曉金文的官員檢視,結果比較發現,這類文字與金文相似,但其出現時間似乎更早,最後人們發現這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
再後來,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文字,吳江考古出土的古陶文。經過學者、專家的研究發現,這種文字出現在7000年前,而那個時候,黃帝遠遠未出生。
所以,中國最早的漢字不是甲骨文,而是陶文。(注:如果說放諸世界的話,公認的最早的文字是蘇美爾的楔形文字。)
現如今我們看到的漢字,已經演變成為一種簡化的文字。經過6000多年的發展,漢字的演變過程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不管怎樣,嚴格來說,漢字不是個人發明的,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回覆列表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漢字的說法有很多,所以無法斷定漢字到底誰發明的;
甲骨文只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不一定是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