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尾娛
-
2 # 永遠的國盾
很重要,在那個技術封鎖的年代,培養了大批飛機制造人才,保衛祖國天空幾十年,現在還在服役,不過由於年紀大了,效能也落後了,應該會逐步退出現役封存吧。七爺在蘇-27沒引進之前,絕對是空軍的主力,而且出口到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為中國創造了很多外匯,為軍工發展做出了貢獻。看看上面的和下面的,七爺也該放心退休了!
-
3 # 杜陵閒人
殲7型戰鬥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現有目前裝備規模最大的戰鬥機之一,在中國海、空軍戰鬥機裝備系統中一直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殲7戰機服役40餘年,表現一直穩定、可靠,也曾在國土防空中獲得不少戰果。而且,殲7戰鬥機是中國展開國際合作較多的戰鬥機型,曾出口多個國家,成為保衛這些國家領空的得力工具,普遍獲得好評!
最後一架於2006年生產!也就是說,殲7在裝備殲7的各個國家範圍內還會服役40年,有可能會出現在將來百年國慶的現場!
殲-7(北約代號:魚窩)戰鬥機,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瀋陽飛機制造廠,後轉產至成都飛機制造廠和貴州飛機制造廠。製造的單座單發超音速噴氣戰鬥機。該機參照蘇聯的米格-21Ф-13型仿製和發展。
殲-7是中國研發的第一種兩倍音速噴氣戰鬥機,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戰場前線制空權,也可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屬於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殲-7的技術特點是突出高空、高速特性,具有輕小靈活的特點,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開始對米格-21產生了濃厚興趣,但當時由於中蘇已出現裂痕,蘇聯並不想提供這一先進戰鬥機給中國。
隨著共產國際形勢變化,蘇聯需要中國支援,於是1961年中蘇簽署協定,授予中國米格-21F-13飛機及R-11F-300發動機的製造特許權,包括全套生產技術資料,飛機、發動機散裝件,以及當時國內缺少的成品、原材料。
1961年3月30日簽訂轉讓米格-21及其發動機和卡-13(K-13,北約代號AA-2“環礁”,仿製中國轉交的美蔣AIM-9B“響尾蛇”導彈而成)空空導彈製造技術的有關協議。但由於當時中蘇交惡,實際上大部分的技術資料沒有到手,到手的還有很多錯誤,這給試製帶來了困難。
1961年國內開始對米格-21進行系統的“技術摸透”工作,賦予這一新殲擊代號“62式”。次年5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業局聯合做了部署。
最後經過負責此專案的沈飛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艱苦努力,硬是“照貓畫虎”把米格-21製造出來。因此中國的米格-21研製歷程與印度、捷克非常不同。
1964年62式改名殲-7。
1966年1月,首架殲-7在瀋陽飛機廠首飛,試飛員是葛文墉。
1966年4月底,中國就製造了12架殲七戰鬥機。
殲-7ⅡM型為殲-7M型的國內使用版本,航電使用殲-7M型上的授權生產版本,而敵我識別器和彈射救生系統沿用殲-7Ⅱ型版本,發動機為改良型渦噴-7乙B型。殲-7ⅡM型跟殲-7ⅡH型同樣可以使用霹靂2型、霹靂5乙型和霹靂8型導彈,也同樣在機頭增加配重。1986年開始交付部隊使用,產量不詳。
殲-7飛機配裝有航空機炮、空空導彈、空空火箭彈等多種武器。殲-7殲-7飛機安裝的是口徑為30毫米的30-1型機炮,是西安崑崙機械廠(847廠,西安崑崙工業公司)仿製蘇聯НР-30型管退式單管航空機炮,其採用後坐力加燃氣復進,靠射擊時產生的火藥燃氣壓力帶動各活動部件自動完成全部射擊迴圈。機炮由炮管、進彈機、冷氣裝彈機構、炮箱、機心、電發火機和總裝零件共6種部件、163種零件組成,結構簡單,裝拆方便。全長2.15米,寬0.18米,高0.186米,重量66公斤。採用電操縱射擊,射擊初速為780米/秒,射速900發/分鐘,壽命為2,000發。機炮供彈方式為彈鏈彈帶供彈,裝彈方式為氣壓裝彈,彈藥型別一般為殺傷爆破燃燒彈。
殲-7飛機是中中國產殲擊機機載武器由以機炮為主轉變到以導彈為主的轉折機型,從殲-7到殲-7I、殲-7II,機炮由一門增加到兩門,而到殲-7E、殲-7G又減少到一門。而空空導彈則從兩枚增加到最多可掛四枚,從只能尾追定軸發射提高到全向離軸發射。殲-7系列飛機的機翼下掛架除能掛載導彈和副油箱外,還可懸掛兩組57毫米口徑的57-2型空空火箭彈或90毫米口徑的90-1型空地火箭彈發射器,也可以掛載多種航空炸彈用於對地攻擊。特別是多用途功能增強的殲-7III型飛機可以掛載8枚100-2型或4枚250-2型或2枚500-2型航空爆破彈。
殲7戰機各項效能引數一覽表
基本資訊引數(基本型)殲7EG/G型
機長 13.95米(不含空速管) 14.88米[10]
機高 4.10米 4.10米
翼展 7.15米 8.32米
機翼面積 23.0平方米 -
機翼前緣後掠角 57° -
全機空重 5275千克 5292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7370千克 7682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8655千克 9100千克
正常著陸重量 5480千克 -
機內燃油 2080千克 1926千克
最大馬赫數 2.05馬赫 2.0馬赫
發動機型號 渦噴7 渦噴13F
發動機推力(正常) 38.425千牛 47.56千牛
發動機推力(加力) 56.388千牛 68.65千牛
巡航速度 970千米/小時(高度11000米) -
爬升率 180米/秒 200米/秒
實用升限 18700米(無外掛) 18000米
最大航程 1480千米(機內燃油) 2200千米(機內燃油)
副油箱載油量 1530千克 1400千克
作戰半徑 600千米 800千米
載彈量 1000公斤 1500公斤[11]
殲7和同時代西方裝備的主力戰機比較,是不是落後很多?
拿美國裝備的F16和F22作比!
很多人都認為殲七作為二代機不是三代機的對手,和四代機根本就沒法比~其實這種觀點和我以前一樣,後來見識的多了才慢慢改變。戰鬥機根據效能可以分代。每一代戰鬥機產生都有其背景。但是,分代不代表二代機就幹不過三代機。殲六在中低空可以很隨意的把前來進犯基地的敵軍飛機放挺。不管你是什麼貨色。這就是因為它的最佳效能是在這個空間發揮,並且擅長格鬥。所以遇到敵人突襲基地,殲六上比殲七要好。這就是它的用途。同樣,殲七的戰鬥效能很強大。
以海灣戰爭為例:
美國和伊拉克打仗,美國全用殲七,伊拉克全用F16,戰爭結果依然不會變化,美國一定是壓倒性勝利。伊拉克空有F16,指揮不行,人員不行,技術也不行,這飛機能有多大用途?反觀美國,即使是殲七,人員素質高,指揮強悍(空中預警機),技術先進(各種吊艙等)。所以,千萬別用飛機分代去決定飛機的戰鬥力,有這種想法說明您對軍事還停留在感興趣的階段。
至於殲七和F22,這個就不應該比較。殲七更多是防禦用的,F22它的效能決定他是攻擊性質更槍的飛機。確實差距很大。但是:凡事無絕對,在一些可怕的情況下就不一定。如果是在強幹擾的情況下,F22收到的影響會更大,殲七則相對弱一些。如果是遭到核爆後的電磁干擾,F22直接就載了,改進型的殲七也會栽下來,基本上就是越先進的約會栽下來,反倒是殲六,殲五直流飛的好好地。你要是開的是螺旋槳的,也沒事。
但如果是中子流的攻擊(伴隨與核保),你就是一個汽車,也會瞬間就燒掉了,報廢了。但是人沒事。很神奇。戰爭打起來,什麼都與可能:轟炸機運兵,運輸船改成炮艇,運輸機改成臨時轟炸機。。。。。無所不用其極,這個很難下一個定論。殲七確實沒有後兩者先進,與F22的差距更是直接到了理念性的差距,但是,這不等於說殲七就沒有價值了。殲七在未來一定會退役,但不會一下全退完。事實上,它撐得時間越久,給我們下一代更先進的飛機(J20之後的預研的那一代)的預研就擠出了更多的時間。而這個時間非常寶貴,如果你看過美蘇爭霸的書的話,在飛機上,這個時間是一國在技術上反超或縮小差距另一國水平的關鍵時間。
-
4 # 航空君
中國空軍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大規模裝備的殲-7系列戰機,是當時那個年代中國空軍手中能夠真正靠的住拉的出去的一款戰機裝備,而更為先進的殲-8系列戰機一直受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因素的困擾,遲遲不能以一個最好的機體狀態,去執行中國空軍賦予的日常軍事任務。這樣尷尬的局面,一直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系列重型戰機才得以改善。
雖然,殲-7系列戰機還是以前蘇聯米格-21系列戰機為藍本仿製的產物,但這也並不代表著殲-7系列戰機是一款完全落後的戰機,該戰機還是繼承了米格-21系列戰機,在空中優異的機動性與空中格鬥能力,在面對與自己同一代數,甚至多半代戰機面前,依舊佔據著相當大的優勢的。甚至在後期的版本機型之中,利用自己中國軍事航空工業的相關技術,對龐大的殲-7系列戰機家族進行了想當大的升級改造,讓其也具備了在現代空戰之中,一定的作戰能力。
同樣,中國空軍對於殲-7系列戰機也是讚不絕口,該型戰機也一直到了21世紀初才完全停止了相關的生產製造的工作。更令人欣慰的是,殲-7系列戰機在中國空軍服役的生涯已經到了末期,但是殲-7系列戰機的出口型號,卻依舊在國外空軍部隊的手中,煥發著鮮活的生命力,承擔著空中主力戰機的角色。
時至今日,殲-7系列戰機還是有相當大的數量,在中國空軍之中服役,但也均退出了第一線的作戰崗位,去了二線和相關的飛行員訓練學校單位,執行相關的日常邊境巡邏任務,和利擁剩餘不多的機體壽命,讓還在軍校學習的年輕飛行員,去儘早的熟悉和了解現代戰機的操作方法和相關的使用流程。
-
5 # 天邊飄著故鄉的雲
八十年代的中國軍隊全面落後。別說美蘇兩個大國,就是印度巴基斯坦,甚至灣灣都比解放軍裝備好一個數量級。
中國陸軍的主力坦克還是五九式,是蘇聯50年代的水平。空軍的殲六是蘇聯的米格19,也是50年代的水平。海軍的051驅逐艦和033潛艇,分別是蘇聯科特林級和羅密歐(R)級。
中國和蘇聯相差20年!而當時蘇聯和美國相差10年。
中國引以為傲的戰略導彈是液體的,美國在60年代就已經實現固體燃料化了。潛射巨浪導彈相當於美國50年代末的北極星A1導彈。中國落後美國20多年。
殲七和殲八相當於蘇聯的米格-21和米格-23,相當於美國的F-104和F-4。即使是落後20年,中國也沒有形成規模化裝備。中國大量裝備殲七的時候,蘇聯的米格-21已經停產。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殲七可以對外出口。因為原裝的正版沒有了,想要只有山寨版的。
殲七讓中國空軍真正實現了超音速飛行。原來的殲六隻是跨音速戰鬥機。那些鼓吹殲六保衛中國領空二十年的人都是睜眼說瞎話。殲六在60年代服役的時候就落後了。如果美國真的想入侵中國領空,殲六根本擋不住。
直到現在,中國空軍整體上還是落後於西方的。中國好比是一條長蛇,頭部已經趕上了,身子還在後面。美歐的F-4已經退役,只在二流盟友國家還在使用。借用以色列貝卡谷地之戰,三代機對二代機的交換比應該是1:10。
殲七大量服役把中國空軍提高到和周邊國家比較接近的水平。完成了淘汰殲六的任務。只是由於殲七的效能單一,不得不繼續保留落後的強五。
-
6 # 皇家騎士16
相當重要
一直在說中國飛行員數量不如美國,如果殲7退役了,那缺口就更大了。
其實七爺早就該淘汰了,但是淘汰了七爺,飛行員又當如何?新飛機沒有,只能退役。可是本來飛行員就不夠,還退役?所以七爺只是為了留住飛行員,讓他們保持狀態。
航空技術三年一變天,飛行員退役超過五年再召回根本無法作戰,新技術太多需要重新適應。所以用老飛機讓飛行員保持狀態,等新飛機到位,直接適應性訓練,遠比退役再召回省時間的多,反正中國也不差錢。
所以你說重不重要?
-
7 # 恰恰無心用
殲七是中國空軍比較弱小的時候唯一能撐起防空網的飛機,當時殲六雖多但效能已經落後太多,殲八一直沒實現完全可用,只有殲七,既能兩倍音速高空截擊,又能掛上炸彈火箭對地攻擊,航程短就大量生產靠數量彌補,雖然落後國外的三代機,但是已經是當時中國最有效的作戰飛機了。另外,航空工業靠吃透殲七,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掌握了全部的相關技術,從設計到製造、材料、工藝等等,為後來的殲七殲八改進和新型飛機研發打下了基礎。
-
8 # asiavikin雜談
殲7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從三個角度來看,一個是航空技術,一個是軍事,一個是軍售。
航空技術角度,米格21Ф13作為一款優秀的2倍音速戰鬥機向中國軍事航空工業的工程人員們展示了超音速戰鬥機在設計上應該具備的基本特點:空氣動力學方面比如帶調節錐的機首進氣道,4%厚度的薄翼型三角翼設計;動力方面的軸流式雙轉子渦噴發動機設計(P11Ф300在50、60年代絕對是先進的大推力發動機);國內的科研院所及廠家(601、611、132、011、606、410)透過摸透米格21Ф13並推出殲七I、II、III等改進型基本掌握了戰後第二代噴氣戰鬥機的設計思路,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殲八系列。從這個意義上講,殲七/米格21是中國軍事航空工業從亞跨音速時代(殲五、殲六)登堂入室到超音速時代的臺階。(
詳見《外行看米格21對中國航空工業的意義》
https://www.toutiao.com/i6659513941489615372/)
殲七的軍事意義在於使中國空軍進入了第二代噴氣戰鬥機時代。殲七的技術水平在60年代初期尚屬先進,在越戰期間已逐漸落後。但對於中國空軍而言,由於國內航空科技水平的限制,特別是雷達、發動機技術的嚴重製約,直至80年代末殲七仍是空軍手中先進的空戰兵器。從這個意義講,殲七和技術上起源於它的殲八共同撐起了80年代至90年代中國的空防,其歷史意義是無論如何不能低估的。從軍售方面看,由於132等企業在長期的改型過程中摸透了殲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得以在改革開放後積極引進吸收西方先進航電技術,根據國外客戶需要,以殲七II、殲七E為基礎迅速推出多種殲七外貿機,及時佔領了亞非低端二代機市場。不僅從中獲取了豐厚的商業利潤,而且為中國軍事裝備出口和軍事外交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
9 # aircraftone
怎麼看都覺得殲7戰鬥機和蘇聯最早的米格21戰鬥機是那麼的相似。但是,資料分析。真正的米格21推力還是很大的。可是殲7可沒有那麼大的推力。本人認為,米格21戰鬥機用來借鑑製造經驗,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採用的三角翼佈局。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最佳要求。但是米格21仍然是落後時代的作品。米格21外形整體設計仍然落後。不是向量尾噴管。不具備高機動效能。只有速度沒有機動性的戰鬥機。而且電子系統古老。雷達探測距離有限。是一款不折不扣的第二代戰鬥機。相信殲7的製造。肯定為殲10的研製打下了基礎。這可能就是殲7唯一有價值的地方吧
-
10 # 利刃號
殲7家族在中國空軍和航空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之所以稱之為家族,是因為殲7系列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裡歷經數次脫胎換骨最終成為守衛天際的倚天之劍。
首先從航空角度說說殲7家族幾個型號扮演的重要角色。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米格21f13型的生產技術、相關配件和有關資料。這是中國獲得的第二款超音速殲擊機,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隨即中國便開始對其進行仿製,1967年殲7基本型正式投產,隨即就在國土防空任務中嶄露頭角。
70年代根據部隊的使用經驗和國外的相關資訊,殲7II投產。殲7II最大的特點是將座艙蓋開啟方式更改,由向前開啟更換為向後開啟。殲7基本型的座艙蓋設計照搬了米格21f13的模式,向前開啟的座艙蓋本是為飛行員在高速飛行狀態跳傘後提供保護,但實際使用中效果很不理想一度導致飛行員跳傘失敗。更改為向後開啟的座艙蓋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接下來不得不提的就是完全有中國特色的殲7E,殲7E採用的雙三角翼是米格21家族中獨一無二的。這種翼型改進了殲7的中低空效能,提高了格鬥能力使其在部分效能上接近第三代戰機。
當然,飛向藍天的道路也並非一路平坦。殲7III是中國在接觸到羅馬尼亞米格21MF之後開展逆向仿製的產物。逆向仿製並非“瞪誰誰懷孕”那麼容易。當殲7III透過定型之時已經是1994年,一款上世紀60年代技術水平的戰機在三代機已經鋪開的年代難逃被淘汰的命運。殲7III僅僅生產了30多架後就不再生產。殲7III採用了大直徑的激波錐以容納更大尺寸的雷達,但因為整機重量的增加導致機動性下降。
目前大量服役的殲7G是殲7E型的深度進化版,具備發射先進格鬥導彈的能力並採用了一體式風擋。作為本世紀初開始服役的型號,是殲7家族中最有戰鬥力的小兄弟。此外還有用於飛行員訓練的殲教7型,如今依然在發揮自己的餘熱。
在對殲7不斷改進的過程中,中國的航空工業不斷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殲7系列一度成為中國軍機出口的拳頭產品,為中國隨後的軍機研製積累了技術經驗和物質條件。
殲7家族在國土防空作戰中也是屢立奇功。僅在60年代間就先後擊落多架侵入中國西南邊境的美國無人機。在隨後的歲月裡,殲7的航跡遍佈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成為國土防空作戰的中堅力量。時至今日都在為捍衛祖國藍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覆列表
殲-7率先利劍出鞘
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殲-7系列在仿造和自主研製戰鬥機方面具有奠基意義,沒有這一艱辛過程,就沒有如今令華人自豪並得到國際航空界稱讚的殲-10、FC-1“梟龍”等戰機的騰飛。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北韓戰爭以後,空軍被世界各國公認為首戰之軍,奪取制空權的戰鬥機又成為空中力量的刀鋒。1954年,蘇聯開始了米格-21的研製,原型機很快打破兩項世界飛行速度紀錄,並於1958年被批准量產,與美國的F-4“鬼怪”並列為世界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的典型。新中國當時便向蘇聯提出了援助米格-21的要求。蘇聯停止援助後,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先按“照貓畫虎”的模仿方式把米格-21製造出來。
1964年3月31日,瀋陽飛機制造廠利用蘇聯散件組裝的第一架米格-21首飛成功,定序號為殲-7,自此拉開了中中國產的這一機型家族發展史的序幕。針對當時殲-7機載裝置和武器落後的狀態,國內飛機廠透過引進歐洲先進電子裝置和高效能導彈來改造,從1983年至1985年連續研製出殲-7Ⅱ、殲-711A到殲-7M等幾個型號,完成了30多項改進,使仿製色彩漸漸消失,創新色彩日漸突出。引進西方航電和火控技術改進的殲-7,在世界上成為一款價格最低卻效能不錯的第二代戰機,於80年代後期向亞非20多個國家出口近千架,成為中國在國際航空市場上惟一有競爭力的產品。外銷創匯使航空業下一步發展得到必要的資金,併為殲-7的技術進步和系列化發展開創了一條新路。1990年5月18日,中國的殲-7E型機成功首飛,標誌著國內航空界透過自主摸索並結合學習西方技術,使殲-7開始跳出了米格-21原型,戰鬥效能接近於第三代戰鬥機。殲-7E的外形同米格-21已有很大區別,氣動方面將原來的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使之能接近第三代戰鬥機的機動飛行效能,並全面更新了電子裝置,提升了空對空導彈發射能力。殲-7E不僅派生了出口型的殲-7MG型,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並憑藉出色的機動效能被“八一”表演隊選為用機。直至2004年11月,成都飛機公司還推出了一款人稱“米格-21終極版”的殲-7G,在新疆機場首飛成功後裝備空軍部隊,2005年又被八一表演隊選為替換殲-7E的用機。據報道,殲-7G主要在雷達、平顯和頭瞄等30多個方面實現了改裝,使飛機的綜合性能跨上新臺階,成為名副其實的一種低成本、高效能的武器平臺。
雖然近些年來進口的蘇-27、蘇-30和中中國產的殲-10、殲-11成為空軍主力,而殲-7系列戰鬥機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飛行效能好、輕小靈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技術特點仍能佔據著重要位置,估計今後還可服役若干年。
https://www.toutiao.com/c/user/72454000542/#mid=158148439182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