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膠東小鹹肉
-
2 # 小山村的菇涼
小時候的記憶歷歷在目,好懷念無憂無慮童年,這些自己也都親身經歷過。
割麥子可能是我們父輩人心中留下的記憶吧,但是對於很多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們來說,割麥子也並不陌生。
到了農忙的季節,爺爺、爸爸都會喊上家裡的小孩,大人拿著大鐮刀,小孩拿著小鐮刀,笑嘻嘻的前往麥地。
小孩們通常都在田邊玩耍,大人們彎著腰,一茬一茬的隔著金黃色的麥子,有時候一陣風吹過,金黃色的麥浪在風中擺動,這種記憶想想就覺得很美好。
大人們割麥子累了會拿起旁邊的水壺咕嘟咕嘟的喝幾口水,小孩子們就跟在大人後邊撿漏掉的麥穗;太陽直直的照在大家的背上,但是卻並沒有感覺到那麼地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割完了麥子,就要把麥子運回家,曬乾之後再搬到打麥場,幾家的大人約好相互幫忙,通常一個下午就可以打完好幾戶人家的麥子了。
而對於小孩子來說,最開始的時候就是打完麥子的草垛了,幾個小夥伴約好了玩躲貓貓,有時候草垛太深了個子矮的一進去就會被淹沒,玩的很開心,只是回家可能會因為滿身的草屑遭來媽媽的嘮叨。
小時候我也經常跟著父親割麥子,父親總是先割幾根把他們紮成一條類似腰帶的繩子,放在地上,然後把割的麥子放上去,感覺重量可以就雙手一勒緊,用膝蓋一頂,把麥捆紮的緊緊的。
這是父輩心中最美好的呼聲,因為麥捆紮的越多,所剩的工作就越少,畢竟那個時候真沒有聯合收割機,也是等後來,才慢慢有了收割機,從25一畝,到35一畝,再到80一畝。我記得我把捆成捆的麥子儘量的向地頭抱過去,畢竟平車在地裡裝太多麥子拉不動,直到裝的滿滿的一車,父親就會拉著車子回場上,我跟在後面給推車,因為那個時候都是泥地,還有很多上坡,每到上坡就特別的吃力。等到下坡的時候特別開心,因為可以踩著平車後面,就像現在的滑板車一樣。
把麥子拉到場上,要先積累一些,等到家裡的麥子都收割完了,就開始把麥子鋪在場上,打場,打場更為辛苦,有的有牲畜,有的有手扶機子,有的有拖拉機,大都是幾家合買的,所以都會請親鄰一起打場,你幫我,我幫你,從不計較你出力多或者是少。
軋場就是要把麥秸和麥粒以及麥糠分開,軋好麥子就要趕緊把麥秸跺起來,跺的結結實實的,留著冬天燒鍋做飯用。也正是因為如此,麥垛也成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經常在麥垛場裡玩捉迷藏,把麥垛掏空,幾個小夥伴鑽進去藏起來,然後把洞堵上,有時候一般大人都發現不了。冬天,自己用電池接正負極接一個小燈泡,就可以在裡面照亮拉。
跺好麥跺就要揚場了,最早之前都要等有風的時候才可以,後來才有人把大電扇用在手扶機子上帶著扇,然後有人發明了站著的電風扇,揚場是一門技術活,因為一不小心麥粒和麥糠就會一起落下來。
揚完場就要趁著好天氣曬麥子,要把麥子曬乾才不會長黴,才能儲存。把曬好的麥子堆成一堆後就用口袋裝起來。
那個時候要交公糧,“交給國家的,剩下自己的”記得和父親把家裡吃的麥子留存好,還要留好麥種,然後把剩餘的麥子用平車拉去去很遠很遠的糧管所去交公糧,多的麥子會變現。
交公糧或許真是滿紙荒唐言,但確實是一把辛酸淚。那個年代,父輩用血汗在耕種收割,致敬每一位有情懷的農民!因為你們是土地的孩子!
-
3 # 川妹愛生活
對於在農村長大的我來說,收麥子的記憶那是太深刻了。我記得到了農忙的時候,學校會放忙假,因為那個時候的老師也要回家收麥子。但是我身為家裡的獨生女,從來沒有親自動手為家裡割過麥子,爸媽疼我,怕我割到手,又怕我一個女孩子家被曬黑了。所以我成了家裡農忙時節的後勤保障,做飯,洗衣服,洗鍋碗,還有餵豬。記得我們家有幾個地很遠,我就在家裡做了餅子和稀飯給他們送到地裡去吃。其實我想說做這些比割麥子還累呢!果然機會來了,有一天我同學叫了幾個同學去幫他家割麥子,我也去了,結果我們幾個人割一小塊地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又熱又渴,累得不得了。哎,我終於知道在地裡幹活比在家裡幹活累多了。從此,我還是做我的後勤保障工作。
-
4 # 使用者4066957271015
永遠也不會忘記,因為那時我還不到二十歲小姑娘一個,麥收是在六月十號開始,天那個熱早晨還在夢中被叫起來割麥子,父母會提前把鐮刀磨好,到了麥地割一下,往手上吐一下口水,一天下來手上磨起泡,晚上回家用針刺破,抹上碘灑,第=天還要割麥子,那時中間休息時躺在麥子垛上睡的那個香,現在想想那一幕幕彷彿還在眼前,轉眼近四十年了,每年要收麥子時,我都會講給孩子們聽,如今的孩子太幸福了,也不會出那樣力,流那樣的汗了,願年輕人珍惜糧食,珍惜幸福。
-
5 # 小鳳帶你看農村
二十多年前,中國農村還十分的落後,農村種莊嫁以及所有的農活全部靠人力,畜力。那時都是用鐮刀收割麥子,割一抱就用麥稈打捆,一捆一捆的,有的家裡用小毛驢,拉上個石磙子,我家沒有牲口,把打捆的麥子用小土車拉到場院裡,我們那都說場院,一家一塊地方。都是用人力一捆一捆用木棍子,把麥粒打出來。
主要勞動工具,三叉子,五叉子,把麥稈挑一堆,下面的麥粒堆一堆。然後反覆多次才能打好。
接下來就是揚場了,一鍁一鍁揚起來,還必須趁有風的時候,用木鍁把含有大量麥糠的麥子迎風拋向空中,借用風力吹去麥糠等雜物。趁著有風大家一齊揚,麥糠塵土一起飛,整個天空灰濛濛的。
麥子入囤之前把麥子曬乾,要不會生蟲,用化肥袋子把麥子裝起來,用小土車把麥子運回家,一個人在前面拉,一個人在後面推,那時農民太難了。
接下來,就開始剁麥稈垛,麥稈垛必須有模有樣有角有楞,一看就很漂亮。把麥稈垛起來是爺爺奶奶做飯時,抱一抱,燒大鍋做飯要用的。
我們的父母太不容易,這就是父母用艱辛承受的生活,那些一去不復返的舊時光至今是我心酸的回憶。
-
6 # 王翠元500
八十年代我家鄉的麥收時節是一年當中種田人最忙的季節,俗稱雙搶,搶收夏糧,搶插秧苗,以前沒有什麼機械基本全靠人力,前後差不多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大人們都是起早貪黑的連續幹活。
收麥子時大人們會提前約好幫忙的人,就是比較合的來的人在一起今天幫你幹明天幫我幹,人多力量大幹活快,俗稱串工。鐮刀先一天會磨好,約好的日子到了天剛亮幫忙的人就來到東家吃飯操傢伙奔撲麥田,熱火朝天的麥子搶收全面展開。
人們在麥田裡一字排開,一般由割得快的人打頭陣,前後兩人相距一米左右,每人割得幅寬有一米多,左手攏麥子右乎揮鐮刀,割滿一把轉身鋪在後面然後重複前面的動作,就這樣彎著腰低著頭,也不言語,咔嚓咔嚓往前割,直到一壠地割完,回頭,從開始的那頭再來一壠,直到一塊地的麥子全割完。
割麥子時氣溫高,整天都是汗流夾背,身上的衣服總是溼了幹,幹了溼。麥子割完後有的會坐在田邊休息一下,抽支菸,喝口水,有的則直接進入下一道工序,捆麥子。捆麥子時由一個有力氣能將麥子捆緊的人將一根稻草繩放在地上,接過抱麥子的人手中的麥子摞在草繩上,重量控制在五六十斤一捆,一般一個人捆兩三個人抱。重量足夠了,捆麥子的人單膝跪在麥子上雙手拉緊草繩的兩頭使勁收緊,收緊後將草繩兩頭擰在一起成麻花狀塞進草繩與麥子之間。草繩的摩擦力大挑麥子時散開的很少見。
捆好兩捆以上,力氣大的就開始往家挑麥子了,挑回的麥子碼在東家禾場(家門口一塊能打麥子,稻穀的活動場地)地勢較高的一角,路好走的田塊用板車拉就快多了,一畝地兩三車就可拉完。
麥子挑完了就可用脫粒機脫麥子了
脫麥子至少需要七八個人,進料口需要兩個力氣大的人,一個往進料口喂麥杆,一個把麥捆解開放到進料口旁邊的木板上,木板旁邊安排一兩個人將麥杆均勻的散開,方便喂料的人均勻喂料,否則機器執行不平穩,容易掉皮帶,宕機。出料口需要一兩個會打捆的人,用叉子將出料口的麥草堆成一小堆然後用腳踩實滾成一捆麥草,旁邊會有人用草繩將麥草捆好碼放起來。
麥收時節天氣多變,時間緊迫,中午飯基本上都是送到田頭吃的,有時候我們小孩子也會下地抱麥子,天氣熱得滿頭大汗,麥草在裸露的面板上劃一下火辣辣的痛,有時麥堆下有青蛙,老鼠,要是遇到一條蛇就會嚇得心呯呯呯的跳,抱下一堆時會用腳踢一下,好在還沒聽說誰抱麥子被蛇咬了,脫麥子時小孩一般在木板旁邊做散開麥杆的事,一場下來手指頭的皮會磨的薄薄的,幾天之內接觸東西的感覺都是怪怪得。
時光任苒,科技鉅變。八十年代收麥子的感覺現在的人再也感受不到了。
-
7 # 五e微語
記得,記得!我是河南人,從南往北河南農村的小麥,馬上就開始收割了!
記得小時候,也是現在的五月天,當布穀鳥“咕咕咕咕、咕咕咕咕”不斷鳴叫的時候,大人們總會自言自語“麥黃咋過,麥黃咋過”。當時的解讀是:在這個青黃不接的季節,“麥子黃了還沒有收割上來,家裡已經沒有餘糧了,怎麼過呀!”。表現了農民對當時困難生活的無賴感慨。當然不同地方有樂觀的農民也會解讀布穀鳥“咕咕咕咕”的叫聲為“割麥插禾”,提醒農民麥子熟了趕緊收割,同時也到了插秧的季節啦。
很小的時候,那時還沒有收割機,收割麥子用的是鐮刀,收割了之後用稻草繩捆成一捆一捆的,然後磊在架子車上拉或者用扁擔挑到麥場裡脫粒。從麥子收割到運到麥場脫粒“打場”這個過程最需要體力,因為麥子看著輕,捆成捆後其實很重的。不知道你們有誰抱過、挑過、拉過麥子呢?還有就是,有誰又在收割拉走後的麥田裡拾過麥子呢?這些我都經歷過!又有人說啦,拉麥子為什麼不用拖拉機呢?因為那是早些時候的事,當時還買不起拖拉機,那時包括脫粒“打場”都用的是牛或驢來拉“石磙”“打場”,到後來有了小型手扶拖拉機就方便多了。
拖拉機脫粒“打場”後面也要拉一個大“石磙”,這樣脫粒效果才會好。不知道你們見過沒有,麥子攤在麥場的空地上,然後用拖拉機或者是牛拉著石磙一圈一圈的碾壓,然後多人同時一起把上下的麥層翻個個,這叫“翻場”,翻一遍後繼續一圈一圈地碾壓,直到把麥穗上面的麥子全部壓掉。
收麥子的時候正是最炎熱的時候,開著拖拉機或者趕著牛“打場”最辛苦,又熱又累,滿身的汗一直都幹不了。麥粒脫盡後就用“揚叉”將麥秸稈挑到一邊,這樣麥粒就留了下來,集中到一塊後用木鍁揚起麥子,藉助自然風吹走碎麥草這叫“揚場”,揚乾淨後攤開在太陽下面暴曬,曬的過程中要經常用“曬耙”交叉拉出溝溝,這樣更容易曬乾。
-
8 # 農民大師兄
大家都知道現在農忙都是機械化,農民朋友不像過去收小麥那麼辛苦了,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裕了,種地帶來的收入相對來說並不高,費時費工辛辛苦苦一年,一畝地純收入也就千元左右。但農民還是不捨得丟棄田地,一輩子農民了,種了一輩子田地,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要是把土地承包出去,農民大都不會願意,種地可能是農民情感的寄託,要是不種地,農民會感覺無所事事,心無處安放。
我們中國又是農業大國,樸實的農民伯伯熱愛著黃土地,為祖國的糧食貢獻自己的力量,幾代人幾十年如一日,對種地沒有厭煩,還是如此的熱愛。
如今,在各行各業都網際網路化的大環境下,接地氣的農業也插上了網際網路的翅膀。從育秧,插秧,施肥,收割,銷售,農業越來越現代化。願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有跟光頭哥一樣的80後報個到。
-
9 # 四川壘哥地坪
特別是小學初中一到5月中旬的樣子,農村都會放一個城裡孩子沒有的法定節假日,農忙,那會兒比較小的孩子放回去就是給父母添亂的,反而給家長增加負擔,大一點的孩子就跟父母去地面割麥子,女孩子就在家裡煮飯燒水(主要怕女孩子曬黑了,不好看)
上了初中每年一到收麥子玩的好的幾個同學就相約一起收麥子,今天去張三家明天去李四家,一個農忙下來都曬黑一大圈。有的家庭好一點的會買點新鮮豬肉犒勞一下大家,當然家庭條件差一點的也會煮點臘肉來給大家解解饞。雖然很累但很開心。
後來長大了就沒有了以前的感覺了,現在農村什麼都是機械化了。
-
10 # 雅緻青春
兒時的記憶,每當割麥子的季節,學校會放一星期的麥忙假期,我們孩子們也會像大人一樣去田間地頭割麥子,那時候沒有機器都是人工收割,用鐮頭彎著腰收割,一天下來,渾身都髒兮兮的,身上還有麥子雜草割傷的痕跡,不過那時候不覺得苦,看到收貨的麥子辛苦並快樂著,我們最期盼的是田間地頭有賣冰棒的,在大熱天能吃上冰棒是多麼開心的事呀,還有賣西瓜的,一聽到有賣的,就乾脆放下手中的活,吵著要吃,那時候的我們無憂無慮的沒有現在的房貸車貸,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假如時光倒流我還會選擇農村,沒有汙染,沒有喧鬧,人民純樸家家戶戶熱熱鬧鬧的,懷念那時的柳枝發芽,瓜田李下,秋風颯爽,皚皚白雪……
回覆列表
小時候我是極度有“心機”的,只要是家裡做農活,我就裝著肚子疼,因為做農活好辛苦,家裡人都說我不愛幹農活也算是好事,長大是能吃“官飯”的。可萬萬沒想到,長大了竟然從事了農業這行。
1、種植我的家在威海,小時候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因為家在海邊,海帶養殖多,我們的土地基本不用化肥的,直接用海帶的殘次品-海帶根,經過腐化漚肥,直接上到地裡用作底肥。那時候我爸就開著公司的拖斗拖拉機,拉幾車海帶漚肥拖到地裡,叫上兩三個工人幫忙一起“撒肥”。
上圖就是海帶根。這個肥力十足,但具體怎樣已經不記得了,只模糊記得用了產量都很高。
2、收穫那時候的收穫還沒有聯合收割機,要人工割下來,統一拉到村裡的廣場上,使用大隊的脫粒機進行脫粒。因為只有有限的幾臺,大家都要排隊,有的時候會排到半夜才能輪到你使用,通宵排隊也很正常。
實在抱歉,我找不到我小時的那種脫粒機,這個看起來很像,但我小時候的脫粒機是軍綠色的,而且跟現在的聯合收割機那麼大。
3、曬糧像種植、收穫這些,需要壯勞力,我父親、大爺是必須要在場做的。而曬糧,就只是我爺爺奶奶在做了,因為父母要出去掙錢,不能長時間請假。這時候最怕的就是下雨,天氣說變就變。下雨的時候,幫著爺爺撐袋子,把小麥趕緊收起來,用獨輪車推回家。
4、印象最深的事情印象最深的當然是我爺爺給我搓麥子、烤麥子吃了,這種味道真的難以形容,麥香、清甜。
還有一件事影響我至今,那就是拖拉機!到現在我最喜歡的車仍然是拖拉機,沒有之一!因為小時候,在地裡收麥子,我是開拖拉機“掌舵的”,在家人的指導下,圍著地裡讓家裡人把捆好的麥子扔到拖斗上,開到大隊的廣場上。這是我覺得最威風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