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烘焙幫

    魚、禽、蛋、瘦肉是餐桌上的四大“名角”。

    無論是饕餮盛宴還是日常飲食,總少不了這四位的身影,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可是它們光鮮的背後卻有著我們不該不知的秘密,本期文章就由筆者帶大家一起解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推薦四——“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魚、禽、蛋和瘦肉攝入要適量

    每週吃魚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類280~350g,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200g

    優先選擇魚和禽

    吃雞蛋不棄蛋黃

    少吃肥肉、煙燻和醃製肉製品

    ——摘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首先,魚,禽,蛋和瘦肉均屬於動物性食品,富含優質蛋白,脂類,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食物蛋白質含量普遍較高,其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人體利用率高。

    但是,因為其脂肪含量也較多,能量高,有些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應當適量攝入。

    一.如何把好適量攝入關?

    魚、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體所需的優質蛋白質和多種微量營養素,但肉類脂肪含量普遍較多,能量高,有些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的發病風險,所以此類食物應當適量攝入,建議成人每天平均攝入:

    △水產品類40-75克

    △畜禽肉類40-75克

    △蛋類40-50克

    ☆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200g。

    1.控制總量,分散食用

    每週水產品和畜禽肉總量不超過1kg ,雞蛋不超過7個。最好分散到每天各餐中,避免集中食用,每天有蛋,每餐有肉,以便發揮蛋白質互補作用。

    建議:每週制定食譜,1周內魚和畜禽肉可以互換,但畜肉不可以取代其他,不偏食某一類動物性食物,不要求每天雞鴨魚肉蛋樣樣齊全,但每天最好不少於2類。

    2.掌握適量竅門,瞭解食材重量,變大為小

    比如切片切絲,既滿足口感又控制食量。可在烹飪食用時主動掌握食物的攝入量。

    大塊的肉,如紅燒蹄膀、雞腿、粉蒸肉等,在烹飪時宜切小塊烹製。

    烹製成的大塊畜禽肉或魚,吃前最好分成小塊再供食用。

    3.葷素搭配

    少做大葷,多做小葷,肉食和蔬菜搭配,一舉兩得。

    4.減少在外就餐次數

    在外就餐時,常會不知覺增加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量,建議儘量減少在外就餐次數,如果需要在外就餐,點餐時要做到葷素搭配,清淡為主,儘量用魚和豆製品代替畜禽肉。

    二.如何選擇動物性食品?

    儘管動物性食品營養素含量不相上下,但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組成差異較大,對健康的影響有所不同。

    飯桌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或者“地上跑的不如天上飛的,天上飛的不如水裡遊的。”這些話很有道理。用科學的語言總結起來就是:應優先選擇魚和禽類

    沒有腿→魚類→如魚,蝦等→脂肪含量較低,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有些魚類富含EPA和DHA)→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的作用,可首選。

    兩條腿→禽類(有翅膀的)→如雞,鴨,鵝等→脂肪含量相對較低,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可做次選。禽類脂肪含量也相對較低,其脂肪酸組成優於畜類脂肪,應優先於畜肉選擇。

    四條腿→畜類→如豬,牛,羊等→含飽和脂肪酸為主

    蛋類

    △蛋類的優點:

    雞蛋的蛋白質含量在12%,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最為接近,優於其他動物蛋白

    脂肪含量為10%-15%,主要存在蛋黃中

    蛋黃中包含所有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以及微量的維生素C

    礦物質鈣、磷、鐵、鋅、硒的含量也很豐富

    △此外,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也非常高

    每100g全蛋中的膽固醇含量大約585mg

    每100g蛋黃中更是高達1510mg

    吃一個雞蛋,攝入的膽固醇200mg左右

    膽固醇是人體需要的重要成分。也是人體組織中各種生物膜的重要組成成分。能影響維生素D3和鈣磷吸收,也是脂類和脂溶性維生素消化吸收的必需條件。

    人體自己有合成膽固醇的能力,且自身合成的量遠大於膳食攝入的量,健康機體會有效調節機體膽固醇的平衡狀態,但患代謝性疾病的人群的調節能力會受到一定影響,導致高膽固醇血癥,最主要的危害是易引起冠心病及其他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

    有許多研究證實,對於健康人,每天吃1個雞蛋,對血清膽固醇水平影響很小,此時,攝入雞蛋的營養效益遠高於其所含的膽固醇量。

    所以,建議每天吃一個雞蛋,而且蛋白蛋黃都要吃。

    提示:

    目前,中國城市居民食用動物性食物較多,尤其豬肉過多,應調整肉食結構,適量多吃魚,禽肉,也要保證每日的雞蛋攝入量。

    一部分農村居民吃動物性食物的平均量不夠,有條件應適當增加。

    三.如何合理烹調魚和蛋類

    1.水產品(魚類):可採用煮,蒸,炒,熘等方法。

    △煮對營養素破壞相對較小,可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溶於水中,湯汁鮮美,不易丟棄。

    △蒸的方法比較提倡,蒸後澆汁既減少營養素丟失又可增加美味。

    2.雞蛋:可以煮,炒,煎,蒸等方法。

    注意:蛋類加工方法不當,會影響消化吸收和利用。

    四.如何合理烹調畜禽肉?

    食物在烹調時營養素的損失不可避免,但選對方法會最大限度保留食物中的營養素。

    建議:

    △最好採用蒸,煮,燉,煨和炒的方法。

    △少用燒,煎,烤,炸等,以免高溫產生致癌化合物汙染食物並使營養素遭受破壞,影響人體健康。

    △即使一定要大油大火,在煎炸,滑炒或爆炒前,仍可採取保護措施:比如澱粉掛糊上漿,以增加口感並減少營養素丟失。

    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質在高溫油炸或燒烤時,會產生一些具有致癌性化合物。

    油炸會增加食物脂肪含量。

    [湯?要不要喝?]

    很多人在食用魚畜禽肉時喜歡燉湯,比如雞湯,魚湯,骨頭湯等。但是在吃肉還是喝湯的問題上比較糾結。我們建議:

    既要 喝湯更要 吃肉。

    所以,既要喝湯更要吃肉。

    五.動物內臟食品吃不吃?

    △動物內臟如肝、腎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鐵、硒和鋅等。【豬肝中尤其富含維生素A】

    △但內臟食物中的脂肪,膽固醇含量也較高,如100克豬腦中膽固醇含量高達2571mg,每100克豬大腸的脂肪為18.7克,具有“脂厚”的特點。

    對慢性病人群,動物內臟中的高脂肪高膽固醇會對血脂產生影響,所以健康人群適量攝入可彌補日常膳食的不足,可定期攝入,建議每月可食用動物內臟食物2~3次,每次25g左右。

    中式烹調裡的熘肝尖,爆炒腰花,夫妻肺片,炒雞雜,爆肚等菜餚,蛋白質,鉀,鐵,鋅的含量都很高,但也因為含有的脂肪和其烹飪方式可能會導致脂肪攝入過量。過量的攝入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煙燻和醃製肉製品是指經過鹽漬、風乾、發酵、熏製或其他為增加口感或改善儲存壞境而經過處理的肉類。

    這些肉製品雖然風味獨特食品深受喜愛,但由於在熏製和醃製過程中,易遭受多環芳烴類和甲醛等多種有害物質的汙染。

    WHO已有令人信服的詢證研究證明,過多攝入煙燻鹽漬加工的肉製品,可增加某些腫瘤如結腸癌發生風險。

    所以,這些煙燻和醃製肉製品,應當少吃。

    七.肥肉能不能吃?

    △[定義]:

    我們通常把脂肪含量>30%的畜肉叫做肥(豬、牛、羊)肉。這個肥字就是指食物中的“脂肪”含量較高。實際上的肥肉其實是指白色的脂肪部分。

    相反地,瘦肉是指脂肪含量≤10%的肉。

    △[不同種類的肉,脂肪含量不同]

    魚禽畜肉中,畜肉的脂肪含量較高。

    →豬肉為最高,平均在30%

    →羊肉其次,在15%左右

    →牛肉5%左右

    →雞肉在9%~14%之間

    →鴨肉在20%左右

    →魚肉的平均脂肪含量最低,只有1%~10%

    △[不同部位的肉,脂肪含量也不一樣]

    以豬肉為例,裡脊肉、腿肉的脂肪含量就較少。而五花肉,臀尖肉,肘子肉等脂肪含量就高。

    △[肥肉的“功過”]:

    論功過,要權衡其所含的脂肪量和脂肪酸的構成。

    Cons:畜肉脂肪組成以飽和脂肪酸居多,脂肪含量較多,且能量密度高。

    △攝入肥肉很容易造成能量過剩而導致肥胖。進而成為心血管疾病和某些腫瘤發生的危險因素。

    △脂肪中的飽和脂肪酸更會影響血脂水平,造成高血脂症。並使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導致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建議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應低於膳食總能量的10%。

    由上可見:肥肉可吃但不宜多吃,吃畜肉時要吃瘦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兒子兒媳買房我交的首付4年了付著月供很寒心想賣要他們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