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猴子軍師

      民國軍閥的地域性最早來自於清朝末年,其中央軍隊八旗和綠營戰鬥力低下,在征討太平天國等勢力時,不得不依靠地方團練,比較著名的有湘軍和淮軍。隨著清廷的衰落及日益腐敗,地方團練的勢力也日趨擴大,已經可以影響到中央的政策決定,民國軍閥無不於這些地方團練有千絲萬縷的瓜葛。

    淮軍出於湘軍,李鴻章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間抵上海後,又以外國侵略者的支援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

    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侵略軍和常勝軍相勾結,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

    1865年至1868年間,先後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作為清軍主力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

    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1884年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

    袁世凱的新式陸軍產生後,淮軍即失去了國防軍的地位,變為次要的巡防隊。光緒、宣統之交,革命軍圖謀在長江起義,清廷乃調北洋淮軍巡防隊一部移防長江,後來張勳曾指揮這支部隊在南京與革命軍作戰,淮軍巡防隊迄清亡而尚存。

  • 2 # 偉心透明

    謝邀。曾國潘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他的真實宗旨還是維護中央集權.鎮壓農民起義軍,與割據為政的軍閥有著截然的不同。曾國潘,李鴻章,憑著報國之心,維繫中央集權,守護疆域領土。他們不但殘酷鎮壓太平天國,.甚至為維護中央集權,他們會力行消滅一切與中央不保持一致的反動割據勢力。這樣團體的人群和武裝,上千年來累見不鮮,但沒有象曾國潘.李鴻章這次龐大.深入的璋顯其力量。曾國潘.李鴻章,就算殘酷鎮壓了太平天國。他們仍是中華民族之能.之魂。

  • 3 # 臨風聽雨-369白色

    只能說是加速熱兵器替代冷兵器的先行者,時勢造英雄而已。

    至於軍閥則不是,什麼是閥,依靠權勢在某一方面特殊支配地位的人物或集團,其實重點在特殊支配地位,少此一點只能稱門或世家,但稱不了閥,閥的特點可自行開關,也就是能名義上歸屬中央掌控,實際脫離完全自主的勢力集團,曾李雖擁軍,也位極人臣之巔峰,但從頭到尾並末擁有實際脫離清皇權掌控的能力,所以只是臣而不是閥,但他們加速了熱兵器的程序,同時開創了漢人領軍的例項。

    軍閥是每當朝代更替必先行之產物,如古時割據勢力,門閥世家,強權藩鎮等,自古就有無論古今,所以不能以開山論稱,何為開山,前無今始有謂開山,發明創造者第一人稱鼻祖。

    如真要給曾李二人一個稱謂,中國近代新軍的開山鼻祖或準確些。

  • 4 # 雲亭遠創

    應該不是,曾國藩的湘軍與李鴻章的淮軍是在清八旗軍失去戰鬥力的情況下,由朝廷下令組建的,雖然他們在鎮壓大平軍與捻軍戰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曾國藩與李鴻章都沒有擁兵自重,與清廷抗恆,割據一方,而是始終為清廷效力,故不能稱其為軍閥。

  • 5 # 南朝居士

    我們知道,宋朝是武將造反開國的,在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54年裡五個朝代,八姓十四個皇帝,可以看出都是非正常死亡,都是前朝的武將造反,而五代之前的唐朝,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禍害國家二百多年。

    長時間的軍閥割據和混戰,加上自己本身就是武將造反得的天下,所以在得天下後,就“杯酒釋兵權”,奪取武將權力。

    中央兵權二分,地方權力三分,以文官抑制武官,中央武將不再有調兵權,地方武將不再擁有地方政權和財權,也不再擁有調兵權,地方武將採取更戌法,幾年就換個位置,採取強幹弱枝,中央禁軍數十萬精銳,地方只有鄉兵、廂軍等戰鬥力弱的軍隊,

    這一系列的政策後,禍亂國家二百多年的藩鎮割據解決了,從此威脅皇權的最後一種力量也解決了,所以宋之後,皇權達到鼎盛,宋明清三朝都二三百年國祚,也不再有武將造反的事。

    之後的明清的治軍法則基本延續此道,(包括現在世界主流國家都是這個方法治軍,軍隊老大都是穿西裝的,而不是軍裝)。

    這個方法對軍隊的穩定很有保障,

    但是,這個制度實施的前提是,國家政權穩定,中央力量強大,當政權處於末期,中央政府力量下降,有外憂(外敵入侵)內患(民變)發生,這都會導致軍權下移,

    清朝也是一樣,開始的制度對軍隊控制非常嚴格,晚期對軍隊制衡減少,軍權下移,

    太平天國開始,政府軍不堪一擊,於是曾國藩練湘軍,在消滅太平天國後,湘軍勢力壯大,有數十萬軍隊,而朝廷軍不堪一擊了,所以,湘軍對朝廷的危害遠高於太平軍的,這也是為什麼朝廷軍隊一直在長江北岸虎視眈眈的,是為了防止湘軍不受控制,

    朝廷的目的是想湘軍和太平軍兩敗俱傷,這樣對政府威脅最小,可是後來湘軍壯大了,曾國藩如何選擇就成了關鍵。

    曾國藩最後選擇做忠臣,並不是他真的忠心,而是他知道清廷還沒到滅亡的時候,造反必敗,自己身敗名裂,禍及家族。而不造反呢,能保持住自己的功業。

    曾國藩雖然沒造反,也自己解散了湘軍。但地方建軍,地方擁有地方部隊,軍隊私有化已經初現端倪,地方都撫一半出自湘軍,都撫開始擁兵自重,開始軍閥化了,

    很簡單說,慈禧西逃,地方都撫基本沒有上京勤王的,慈禧回來也不敢追責,這是什麼概念?說明中央已經拿地方都撫無能為力了,而袁世凱練兵,更是讓軍隊私有化了,除了他沒人能調動,這在宋明都是死罪,岳飛、袁崇煥就是這麼死的。

  • 6 # 史不知味
    曾國藩的湘軍以及從湘軍裡脫離出來的李鴻章的淮軍是晚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與捻軍的主力軍,曾國藩的“湘系集團”可謂已經威震晚清,甚至有人曾經勸過曾國藩造反,後來曾國藩則主動解散了湘系,李鴻章的淮系則漸成主角。那麼,湘軍與淮軍是否算是開了中國近代史上軍閥的先河呢?

    顯然不算。

    曾國藩閒著沒事組建湘軍:

    1851年,咸豐元年,廣西爆發金田起義,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由此展開序幕。當時的曾國藩曾經上書建議咸豐帝“今日急務,首在用人”,事實上曾的用意是希望清政府可以重用如他這般有心報效朝廷的漢族官員,曾國藩更因為奏疏直言批評咸豐,惹得咸豐發怒。咸豐二年,太平天國已經攜破竹之勢席捲中國半壁,當時的清政府只能派八旗軍去鎮壓,可是我們都知道清朝的那幫旗兵已經成了嬌生慣養的兵老爺了,根本打不過太平天國這頭“餓虎”。清政府在無奈之下,竟然想到了解決辦法,讓地方士紳組織團練去對抗太平軍。咸豐帝也很高興,這辦法太好了,因為朝廷又省了好多好多錢啊!

    1853年,因為母親去世回老家丁憂的曾國藩也耐不住寂寞,玩起了團練——湘勇,因此有了中國近代史上名聲赫赫的“湘軍”。

    李鴻章獲得機遇組建淮軍:

    李鴻章是晚清政壇上毀於參半的人物,不客氣地說李合肥算是“不平等條約簽訂專業戶”了。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是湘系的重要人物,在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以後,李鴻章隨呂賢基回安徽玩團練,倒是玩出了點功績,只是遭到妒忌,然後嚷嚷著跑去投奔老曾了。咸豐十一年,曾國藩攻克安徽安慶,隨後籌劃繼續向東推進,試圖直搗黃龍。當時江浙地區計程車紳紛紛派人來向曾國藩求援,曾國藩原本想讓弟弟曾國荃去,可是曾國荃咬著天京不肯鬆口,最後曾國藩只好讓李鴻章去,李鴻章得以招募“淮勇”。

    1862年,同治元年,李鴻章向洋人租借汽船,直接從水路穿過太平軍的包圍,直達上海震懾太平軍。這一年,淮軍正式建制。

    何謂“軍閥”:

    軍閥並不僅僅只是“擁兵自重”這麼簡單,東漢末年的地方官員如董卓輩可稱軍閥,晚唐時期的藩鎮節度使可稱軍閥,軍閥既是獨立的也是不獨立的,軍閥在名義上仍然歸屬於中央政府,可是實際上中央政府已經無法節制他們了,軍閥擁有著幾乎完全的軍政、財政等等政治自由。軍閥必然割據一方,可以說是他們的根據地,軍閥可以不看中央政府的臉色,如果他們不在乎名聲的話,他們甚至可以直接和中央翻臉,想怎麼樣便怎麼樣。

    因此,曾國藩的湘軍以及從湘軍裡獨立出來的淮軍是談不上“軍閥”的。此外,湘軍以及淮軍產生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清政府鎮壓叛亂,並且在此過程中他們並沒有趁機割據,曾國藩獲清政府任命為兩江總督,沒有壟斷地方政府的政治權力。曾國藩甚至因為遭到清政府的猜疑而解散了湘軍,然後獲得了個“文正”的諡號。李鴻章的淮系倒是沒有解散,袁世凱也算是淮系的人,只是後來無聲無息地被袁世凱的北洋系所取代。湘軍和淮軍的產生是為了幫清政府解決麻煩,鞏固清政府的統治,而不是趁勢割據甚至造反,又怎麼算得上是軍閥?

    中國“近代軍閥之父”——北洋軍閥:

    民國是軍閥混戰極為嚴重的時期,我將北洋軍閥稱為中國“近代軍閥之父”應該不算過分。袁世凱因為在北韓的表現獲得了李鴻章的賞識,在回國以後由李鴻章諸人舉薦去天津小站編練新軍,這支小站新軍即是後來的北洋新軍,袁世凱算是李鴻章的淮系。

    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後,袁世凱不肯南下,畢竟自己的根據地在北方,然後組建了北京政府。1915年12月,袁世凱將國號更改為中華帝國,宣佈稱帝,然而僅僅八十多天後,便在華人的聲討裡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亡。袁世凱的北洋系實力雄厚,比如有“北洋三傑”之稱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袁世凱的拜把子徐世昌。在袁世凱死後,因為北洋系內部是誰也不服誰,畢竟都想當老闆,軍閥始成,如直系,皖系、奉系。

    當然,因為袁世凱死後中央政府無法統轄各省,孫中山又無法直接接管袁世凱的勢力,為了爭奪中央政府的控制權,各方勢力競相角逐,由此上演了軍閥混戰的大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中畢業了中考考得很不如意,才16歲是選擇繼續讀高中還是進工廠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