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熱白開丶
-
2 # 面壁的石頭說歷史
歷史就是這樣,成王敗寇,所有的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你在歷史中是什麼樣子不是由你說的算的,哪怕你沒那麼壞也可以讓你邊做那麼壞,更甚至你很好,一樣也可以讓你變成那麼壞。
楊廣的“煬”這個諡號是唐高祖李淵給的,其實,楊廣還有其他兩個意義完全不同不同的諡號。第一個。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繼位後,給楊廣上諡號“明”,廟號世祖,也就是世祖明皇帝;第二個。夏王竇建德聽說王世充篡位後,與他關係斷絕,給楊廣上諡號“閔”,也就是隋閔帝。《 逸周書·諡法解》對“煬”這個字的解釋是“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顯然這是很有貶義的。
但是唐朝為什麼把原本的隋明帝改做了隋煬帝呢?其實很容易理解,那就是唐朝是起兵奪權,在古代來說屬於謀反,只不過這是一次成功的謀反!但即便再成功,在人們心中對於其統治的合法性都要打一個問號,所以為了表達其統治合法性,貶低前朝帝王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只有將前朝皇帝塑造成一個無惡不作的昏君,自然就可以博得民眾對其的認可,從而認為其政權理所應當。而在實施上其實也並沒有那麼難做到。要知道,古代人的資訊傳播沒有今天這麼及時有效,所以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皇帝是誰和皇帝做了什麼,更沒有人關心皇帝說的話是不是真的。所以只要官方塑造出一個殘暴、昏庸的隋煬帝出來,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民眾的認可。而對於前朝皇帝楊廣是不是有描述的那麼惡劣,人們是不知道也不追究的。即便是楊廣身上沒有那麼多缺點,也可以炮製出很多“生動”的事例來!更何況,客觀來說,楊廣確實也有著很多黑點值得被攻擊。
楊廣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主,不安分、愛折騰,甚至對其父楊堅也有幾分瞧不上(楊堅不好征伐,更希望民生安定,而對周邊民族也多采用招撫手段)。楊廣當皇帝之後,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修大運河,並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等。楊廣其實跟漢武帝劉徹比較相像,都窮兵黷武、好大喜功而濫用民力。
只不過,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打了一次擦身而過(史載: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而繼漢武帝之後的昭、宣二帝,也都堪稱為賢君,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安定民生的措施,才使一度陷入崩潰邊緣的西漢王朝又再度恢復了一些氣力,史稱“昭宣中興”。但是,卻已無法逆轉西漢由盛轉衰的頹勢。從“文景之治”到“昭宣中興”,由此可見,這漢武霸業背後的沉重代價。
楊廣卻沒漢武帝那麼好運,不只搞丟了其父楊堅的“開皇之治”,更搞丟了大隋江山。而如果隋朝能夠逃過二世而亡,楊廣也大機率會收穫“武皇帝”的諡號。
-
3 # 晚風穿林孤雁來還去
先說說“煬”,《諡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再看看他的生平,楊廣生於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 ,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他名聲主要不好主要是三個方面
1.瓦崗軍出於政治需要,造勢的需要羅列的十大罪狀
2.李淵的政治需求,營造自己順天命,改朝換代的必須性。
3.百姓勞役巨大積了不少民怨
而這三方面裡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二個,李淵建立唐朝之後,為了鞏固統治自然也不能讓楊廣的名聲好起來。否則倘若楊廣是一個賢明之君,那自己就是亂臣賊子了
-
4 # 王亞偉
因為歷史是寫給勝利者的,成王敗寇。
那時候有個說法是其實有類似巫師的猜測到說姓李的會滅國,於是隋煬帝其實殺了很多李姓人家,可是因為跟李淵關係好,不殺了他們。說到底那些開國皇帝肯定要說前朝的末代皇帝不好啊,不然他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篡位,破壞和平的惡人。要給自己留下更好的名聲,於是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同時貶低別人,襯托自己更加偉岸。
沒有誰是那麼完美的啊,都有功和過的。隋煬帝他的京杭大運河,我們認為很好,交流溝通都是有了極大的便利的同時,它的建造真的是導致了很多人就這麼喪失了自己的性命的,就跟長城一方面禦敵也有孟姜女哭它的故事。很多故事都把他曲解成一個好色之徒,並且不是所有人都會去認真研讀歷史的,三人成虎,名聲愈發不好聽。
-
5 # 忠此一生
應該說這是古代歷朝歷代的傳統,在新的朝代建立之後,前朝的皇帝就會被汙化,然後來彰顯新朝代的美好。加之隋煬帝所處的時代,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隋唐時期,很多東西都會被文人經過加工,然後擴散出去,所以楊廣的惡名傳播的很快。並且李世民篡改歷史也不只這一件事,玄武門之變就被他美化過了。
楊廣之所以被黑,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下面就來列舉幾個。首先是楊廣的私生活比較混亂,這個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其次是,楊廣建了不少的行宮,他不但到處蒐羅好東西來裝飾,還在冬天的時候用絲綢做絹花,來讓園林更漂亮一點,非常的勞民傷財。第三點就是他很愛坐大船出行,如果沒有就加急趕造,同樣給百姓很大負擔。
楊廣在位的時候曾多次外出征討,這個就更加的耗費金錢和人力了,所以說楊廣的名聲差,他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楊廣真的有那麼差嗎?其實不是的。有的史學家曾經評論楊廣說,他和歷史上那些真正昏庸的帝王是有區別的,因為他曾經真的想做出點功績來,只不過他太心急了。
楊廣最大的貢獻有兩個,一個是發明了進士科,給了寒門子弟更多的成才機會,單這一點就造福了很多人。第二個是開通大運河,不管楊廣的初衷如何,他都憑此給百姓帶來了便利。所以說,對於楊廣這人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錯處,也要看到他的閃光點。
-
6 # 斕馨
楊廣死後,被諡號為煬,這個煬字,是他表哥李淵送的。按《諡法》,“煬”可是個非常不爽,壞得不能再壞的名號。本來這個鬼主意,還是楊廣自己先弄出來,一本正經地封給那個享受第一、江山第二的阿寶的,不想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表哥李淵也覺得不錯,禮尚往來嘛,就替阿寶回了禮,很不客氣地賞給死去的表弟阿廣。從此以後,楊廣就叫隋煬帝了。
按《諡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由此可見,“煬”的含義,是很不給面子的,只能用極差來形容。有了這個“標記”,不單是魔鬼附身,恐怕還要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可見,一個濫用權力、奴役人民,妄想成就自己豐功偉業的統治者,不論他幹出多大的成就,也必將為後世所唾罵。
-
7 # HXB520
封建社會是中央集權的社會,所以歷史其實也就是一家之言,包括諡號,所謂“一言堂”。
諡號是後來的皇帝追加的,不是自己加的。人死了也不能起來給自己正名不是。
再者那時候資訊相對落後,所以作為平民百姓其實是被大大的愚弄了,人云亦云。
楊廣的歷史功績不輸於任何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並且人家還多才多藝。光就一條大運河就足夠給自己正名了。再說人家有天下最大的糧倉,給李淵的大唐不知道帶來多少好處。所以這個李淵很不地道。還有唐朝不管是貞觀時候還是開元盛世人口都沒有超過隋朝。這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但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
當然了,楊廣也不是完人,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所以綜合來講楊廣是不錯的皇帝,並非一個“煬”可以蓋棺定論的。
-
8 # 將軍36147
隋煬帝,楊廣(604-618在位),功績不可謂不大。
1.平定天下,結束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混亂局面,讓分裂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鑄一體。完成了祖國的一統。
2.開挖大運河,開通了世界第一長的大運河。
3.開拓疆土伍萬裡,大於秦漢時期。
4.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統一度量衡,給後世帶來極大影響。
丨隋煬帝,功勞雖大,但他在位期間修東都洛陽只一年,那是動用大批勞動力,京杭大運河更是死傷無數。
楊廣暴戾,動輒殺伐,三徵高句麗的失敗,從而導致了後期的民怨四起,因為他的暴戾後世唐朝李淵在追封他的諡號時為“煬”-昏暴,。其實其有真好正的廟宇諡號為隋世祖明帝,即世祖明帝。但成王敗寇,李唐王朝給他諡號為‘煬,也就是因為他在位時的暴戾和昏庸故給他起的。
-
9 # 博學多聞大道至簡
煬是貶義詞。
楊廣的“煬”這個諡號是唐高祖李淵給的,其實,楊廣還有其他兩個意義完全不同不同的諡號。
第一個。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繼位後,給楊廣上諡號“明”,廟號世祖,也就是世祖明皇帝。巧合的是,王世充篡位建鄭,殺害楊侗後,給他的諡號和李淵給楊侑的一樣,都是“恭”,也就是隋恭帝。
第二個。夏王竇建德聽說王世充篡位後,與他關係斷絕,給楊廣上諡號“閔”,也就是隋閔帝。
“煬——重昏暴”、“明——重功業”、“閔——重悲哀”三個諡號。
-
10 # 葉之秋
隋煬帝楊廣對中國的貢獻不可謂是小,為什麼死後諡號為煬呢?
楊廣這位皇帝,活著時,做了好多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平定天下,開挖運河,營建東都,遠征高句麗等等,一出手都是大手筆,從長遠來看,都有貢獻值,為什麼死後諡號為煬呢?
諡號這東西呢,由來已久,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秦始皇認為這種做法不好,廢除了,但是西漢又把它給撿起來了,一直沿用。為此,還有專門的《諡法》供君臣選擇,關於煬字,是這麼寫的:“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隨便一看,都是差到極點的,楊廣怎麼也會得這個號?
其實楊廣死後,有三個諡號,明,煬,閔,前一個不用說,是楊家人給的,中間一個是李淵給的,最後一個是竇建德給的。為什麼煬字深入人心?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楊家人建立的政權沒有了,竇建德也被滅了,只有給他煬字的李淵及其子孫登了頂了。
這個諡號合不合適呢?有點過,但並不算特別冤枉他楊廣。
從當時的國情來看:
隋朝接收北周的遺產時,可是還可以的,有疆域有人口,有財力有物力,是個強大的國家,經過隋文帝楊堅的大力發展,拼命節儉,財產多得就快要迎來一個盛世了。可是楊廣呢,幾年就敗光了,遺產沒了,用光了,人口銳減了,大業五年的八百多萬近九百萬戶,到武德年間有二百萬戶,軍事方面嘛,實在也不太拿得出手,隋初突厥都被打殘了,可是楊廣接手後,東突厥竟然極盛。吐谷渾也囂張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楊廣本人一度被圍雁門,差點就被人包了餃子,打高句麗更是,去一次敗一次家,咱們不否認唐高宗時的勝利有他的功勞,但傾全國之力去打高句麗,以致國內烽煙四起造反派迭出,這也是沒誰了。疆域丟了,分裂了,國內狼煙四起——這個鍋,必須他自己來背。做事太急,好大喜功跑不了。
當時的老百姓對這個皇帝怎麼看?
許多家造反軍,咱們就不多說了,舉一個楊玄感造反的例。
(大業九年)帝謂蘊曰:“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不盡加誅,無以懲後。”子蓋性既殘酷,蘊復受此旨,由是峻法治之,所殺三萬餘人,皆籍沒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餘人。玄感之圍東都也,開倉賑給百姓。凡受米者,皆坑之於都城之南。
百姓們流離失所,無處安身:是時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爨,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於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稿為末而食之。其後人乃相食。
其實啊,楊廣的失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在的集團不挺他。北周之所以會被隋取代,很大的原因是他背後的關隴貴族集團力挺,楊堅才輕巧巧地登上了帝位,可是他登上帝位後,不斷地壓制,楊廣時代,更是逷制關隴貴族,他完全小看了這些老牌們的政治軍事力量,不把人家放在眼裡,關隴集團自然不會傻得任由他打壓,所以老百姓造反,他們隔岸觀火,李淵造反,他們大開城門,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直接一鍋端了,讓楊廣在外折騰。而李氏一族,吸取了這個教訓,平穩接收,安然渡過危險期。
他,他們,對這個過氣的皇帝,給個煬字的諡號,也就正常得很了。咱們都知道,隋煬帝功是有的,但過也不小,用煬帝似乎也不是特別恰當,可是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拿他做反面教材也可以,誰讓楊家天下沒有了呢?
回覆列表
古代《諡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好內遠禮即為貪戀女色不遵禮法,去禮遠眾即為破壞禮制背棄公眾,逆天虐民即為違背天理虐待人民。
隋煬帝楊廣,他文武雙全,軍政全能,堪為不世之奇才,在位期間,修大運河,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
江都兵變之後,被宇文化及叛軍所弒。隋恭帝楊侑追諡為明皇帝,廟號世祖;唐高祖李淵追諡為煬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