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收賬款增長率與銷售收入增長率不匹配這個標準是很複雜的,怎麼算匹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標準。
不過,我一般的慣例是透過應收賬款週轉天數來判斷,如果營收增加後,應收賬款週轉天數變化不大,我可以視同是“匹配”的,但這種匹配其實並不一定合理,畢竟業務實質很難量化。
如果應收賬款週轉天數發生了巨大變化,那幾乎可以認定不匹配了。
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
1、暫估入賬,提前確認收入。為了在特定的時間點體現不錯的賬面營收,這是報表人員比較常見的操作。
2、關聯方(一般會找財報上不披露的實質性的關聯方)交易,其實找熟人背一塊營收,把我的報表做的好看一點,通常只是開票而已。
3、大客戶出現了資金週轉困難,或者變更了結算模式,回款風險加大。
4、經營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比如一些企業增加了所謂的“貿易”業務。我一直很反感從事“貿易”業務的一些上市公司,雖然帶來了高額的收入,但是同時也帶來巨量的應收賬款,現金流還是負的,毛利還非常低,就是為了做大銷售額。
應收賬款增長率與銷售收入增長率不匹配這個標準是很複雜的,怎麼算匹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標準。
不過,我一般的慣例是透過應收賬款週轉天數來判斷,如果營收增加後,應收賬款週轉天數變化不大,我可以視同是“匹配”的,但這種匹配其實並不一定合理,畢竟業務實質很難量化。
如果應收賬款週轉天數發生了巨大變化,那幾乎可以認定不匹配了。
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
1、暫估入賬,提前確認收入。為了在特定的時間點體現不錯的賬面營收,這是報表人員比較常見的操作。
2、關聯方(一般會找財報上不披露的實質性的關聯方)交易,其實找熟人背一塊營收,把我的報表做的好看一點,通常只是開票而已。
3、大客戶出現了資金週轉困難,或者變更了結算模式,回款風險加大。
4、經營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比如一些企業增加了所謂的“貿易”業務。我一直很反感從事“貿易”業務的一些上市公司,雖然帶來了高額的收入,但是同時也帶來巨量的應收賬款,現金流還是負的,毛利還非常低,就是為了做大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