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隴右觀察

    一般地說法是,民國以後,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前清,有殉道之名。實際上可能與個人性格與家庭際遇有關。

    其實很多的人的死,可能沒有後世描述的那樣高大上。

  • 2 # 歷史有妖氣

    我的觀點與陳寅恪先生所言王國維“殉文化”不同,我認為他還是殉清。

    “經此事變,義無再辱”,指的其實他的焦慮與恐懼,並不是擔心自己的命運,而是擔憂溥儀的命運。 即使清朝早已滅亡,國學大師王國維依然留著清朝辮子,逢年過節都去宮裡給溥儀磕頭請安,甚至清華國學院要聘請他當教授,他都要趕緊先去溥儀那“請旨”,溥儀點頭後,他才敢答應清華,隨即還要寫摺子“謝恩”。

    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給了王國維極大的刺激,他經常感慨“有君無臣”,什麼意思呢?就是“皇上是好皇上,可是沒有好大臣”,那什麼才是好大臣呢? 按照古代傳統標準,平時盡心輔佐,難時挺身而出,萬一君辱,則臣死。

    當時北伐軍已經勢如破竹,攻破北京指日可待,他們將如何處置溥儀?王國維的心中充滿恐懼。 順便提一個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他的悲愴命運,無疑是王國維心頭的陰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亞男離開小偉後還能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