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其在上了幼兒園之後,會越來越有同伴交往的需求,也逐漸對身邊的小朋友有了親疏遠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而且,孩子對“朋友”的概念是從“與朋友做相同的事”開始。 交友圈中,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身邊都是“好的榜樣”,來學習和影響自己的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若身邊有“壞榜樣”就希望儘量幫助孩子遮蔽。 但事實上你會發現,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無論你如何費心盡力地給孩子挑選學校、挑選班級、甚至挑選朋友,孩子的身邊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小夥伴。有的好靜,有的好動,有的聽話禮貌,有的調皮任性。 你想要一直給孩子做選擇、為孩子遮蔽掉“不好”的夥伴和影響並不是長久之計,一味對同伴、環境進行抱怨和焦慮,並非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應該擺正心態,從積極的方面看問題。 1、與其把“罪責”推到“不好”的同伴身上,不如有效給孩子立規矩 家長所擔心的“被帶壞”的情況發生,往往並不是完全由於孩子間不良行為的“模仿”。更多是由於孩子強大的好奇心、探索欲與自我控制能力不匹配造成。 孩子正處在習慣和規則建立的時期,內心的秩序規則還未建立牢固。孩子有時做出一些家長認為“出格”或“以前都很乖不會這樣”的事情來,也許是因為孩子太興奮和好奇而忘記規則了,或者頭腦中並沒有這方面的規則。 從這一點上說,父母平日有效地給孩子立規矩,同時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才能真正從根上預防孩子的“行為出格”。 2、尊重孩子的朋友,並適度表明自己的傾向 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交友傾向,選擇自己欣賞的、與自己脾氣、性格合得來的小夥伴作為自己的好朋友。 這個時候,父母要尊重孩子,與孩子一起發掘小夥伴的優點和長處。即使是當父母發現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也不要完全抱著“那個孩子不好,我不要我的孩子跟他來往”這樣的想法。 既然是孩子喜歡的好朋友,不妨瞭解一下孩子的想法,也許你並不像自己的孩子那麼全面瞭解他們的好朋友。 從多角度觀察和評價一個人,不侷限於某個方面就武斷地否定別人,而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別人的優點上。這是家長自己應該首先做到的,也是應該逐漸引導孩子做到的。 3、不要給孩子限定小圈子,鼓勵孩子與更多的夥伴交往。 雖然每位家長都承認,應該讓孩子增廣見聞,應該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環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幫助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免不了想要為孩子劃定一個小圈子,建造一個小溫室。凡遇到自己認為“不好”的孩子,就會想要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對方玩、儘量離對方遠點。 這麼做,容易引導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有更多功利的原則和想法。有些孩子則可能充滿迷茫,逐漸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朋友、跟朋友相處。還有一些孩子出於逆反心理,偷偷與父母認為“不好”的朋友密切來往。 總之,父母這樣的“良苦用心”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社會化,反而會影響他們的社會交往行為和同伴關係建立,對他們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其在上了幼兒園之後,會越來越有同伴交往的需求,也逐漸對身邊的小朋友有了親疏遠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而且,孩子對“朋友”的概念是從“與朋友做相同的事”開始。 交友圈中,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身邊都是“好的榜樣”,來學習和影響自己的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若身邊有“壞榜樣”就希望儘量幫助孩子遮蔽。 但事實上你會發現,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無論你如何費心盡力地給孩子挑選學校、挑選班級、甚至挑選朋友,孩子的身邊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小夥伴。有的好靜,有的好動,有的聽話禮貌,有的調皮任性。 你想要一直給孩子做選擇、為孩子遮蔽掉“不好”的夥伴和影響並不是長久之計,一味對同伴、環境進行抱怨和焦慮,並非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應該擺正心態,從積極的方面看問題。 1、與其把“罪責”推到“不好”的同伴身上,不如有效給孩子立規矩 家長所擔心的“被帶壞”的情況發生,往往並不是完全由於孩子間不良行為的“模仿”。更多是由於孩子強大的好奇心、探索欲與自我控制能力不匹配造成。 孩子正處在習慣和規則建立的時期,內心的秩序規則還未建立牢固。孩子有時做出一些家長認為“出格”或“以前都很乖不會這樣”的事情來,也許是因為孩子太興奮和好奇而忘記規則了,或者頭腦中並沒有這方面的規則。 從這一點上說,父母平日有效地給孩子立規矩,同時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才能真正從根上預防孩子的“行為出格”。 2、尊重孩子的朋友,並適度表明自己的傾向 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交友傾向,選擇自己欣賞的、與自己脾氣、性格合得來的小夥伴作為自己的好朋友。 這個時候,父母要尊重孩子,與孩子一起發掘小夥伴的優點和長處。即使是當父母發現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也不要完全抱著“那個孩子不好,我不要我的孩子跟他來往”這樣的想法。 既然是孩子喜歡的好朋友,不妨瞭解一下孩子的想法,也許你並不像自己的孩子那麼全面瞭解他們的好朋友。 從多角度觀察和評價一個人,不侷限於某個方面就武斷地否定別人,而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別人的優點上。這是家長自己應該首先做到的,也是應該逐漸引導孩子做到的。 3、不要給孩子限定小圈子,鼓勵孩子與更多的夥伴交往。 雖然每位家長都承認,應該讓孩子增廣見聞,應該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環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幫助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免不了想要為孩子劃定一個小圈子,建造一個小溫室。凡遇到自己認為“不好”的孩子,就會想要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對方玩、儘量離對方遠點。 這麼做,容易引導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有更多功利的原則和想法。有些孩子則可能充滿迷茫,逐漸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朋友、跟朋友相處。還有一些孩子出於逆反心理,偷偷與父母認為“不好”的朋友密切來往。 總之,父母這樣的“良苦用心”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社會化,反而會影響他們的社會交往行為和同伴關係建立,對他們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