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周朝年數最長,周王朝共傳國君30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公劉時由邰遷到邠(今彬縣、旬邑縣之間),到古公亶父時遷到岐山之陽的“周原”(今扶風縣與岐山縣交界處)。周人在這裡興建城邑、疆理田地、設定官吏、建立軍隊,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
姬昌(文王)遷都豐(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一帶)。姬昌死,其子姬發(武王)即位,在灃河的東岸營建鎬京(今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並修文王緒業,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擴充套件資料
當時周朝天子管轄的諸侯國疆土北方已到達了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肅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諸侯國齊魯到了山東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
在成康之治這段時間,周朝進入了前期興盛的一段時期中,而箕子也跑到了北韓一帶,是為箕子北韓。剩下的商朝遺民在三監之亂中被鎮壓,周朝在今天河南洛陽用商朝遺民的枯骨堆砌了一座大城--成周,即雒邑。
這個時候淮水地區的淮夷臣服了,其餘的商朝遺民就在今天河南商丘睢陽區待著了,是為宋國。這個時期中國東北的肅慎聽說周成王東征的英姿,特地前來朝貢。此時周朝的領土,東北抵遼東半島,西北到達陝西南部一帶,南直取長江,這個時候周朝的疆域最為廣大。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周朝
歷史周朝年數最長,周王朝共傳國君30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公劉時由邰遷到邠(今彬縣、旬邑縣之間),到古公亶父時遷到岐山之陽的“周原”(今扶風縣與岐山縣交界處)。周人在這裡興建城邑、疆理田地、設定官吏、建立軍隊,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
姬昌(文王)遷都豐(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一帶)。姬昌死,其子姬發(武王)即位,在灃河的東岸營建鎬京(今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並修文王緒業,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擴充套件資料
當時周朝天子管轄的諸侯國疆土北方已到達了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肅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諸侯國齊魯到了山東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
在成康之治這段時間,周朝進入了前期興盛的一段時期中,而箕子也跑到了北韓一帶,是為箕子北韓。剩下的商朝遺民在三監之亂中被鎮壓,周朝在今天河南洛陽用商朝遺民的枯骨堆砌了一座大城--成周,即雒邑。
這個時候淮水地區的淮夷臣服了,其餘的商朝遺民就在今天河南商丘睢陽區待著了,是為宋國。這個時期中國東北的肅慎聽說周成王東征的英姿,特地前來朝貢。此時周朝的領土,東北抵遼東半島,西北到達陝西南部一帶,南直取長江,這個時候周朝的疆域最為廣大。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周朝